- 年份
- 2024(5361)
- 2023(7418)
- 2022(6323)
- 2021(5667)
- 2020(4825)
- 2019(11054)
- 2018(10918)
- 2017(21273)
- 2016(10942)
- 2015(12085)
- 2014(12053)
- 2013(11808)
- 2012(10769)
- 2011(9806)
- 2010(9852)
- 2009(9586)
- 2008(9410)
- 2007(8421)
- 2006(7525)
- 2005(7236)
- 学科
- 济(46726)
- 经济(46652)
- 管理(36952)
- 业(32596)
- 企(29083)
- 企业(29083)
- 贸(19773)
- 贸易(19764)
- 方法(19341)
- 易(19229)
- 数学(16021)
- 数学方法(15883)
- 财(14725)
- 制(14689)
- 业经(11463)
- 中国(11236)
- 体(10942)
- 农(10688)
- 体制(9334)
- 务(9044)
- 财务(9025)
- 财务管理(9004)
- 融(8629)
- 金融(8626)
- 企业财务(8471)
- 地方(8465)
- 银(8353)
- 银行(8339)
- 出(8274)
- 学(8183)
- 机构
- 大学(163815)
- 学院(162304)
- 济(74995)
- 经济(73668)
- 管理(61905)
- 研究(54883)
- 理学(53399)
- 理学院(52814)
- 管理学(52099)
- 管理学院(51780)
- 中国(40936)
- 财(36003)
- 京(33466)
- 科学(29928)
- 财经(28278)
- 所(26342)
- 经(25583)
- 江(24380)
- 经济学(24349)
- 中心(24297)
- 研究所(23581)
- 经济学院(22020)
- 农(21515)
- 财经大学(21028)
- 北京(20659)
- 业大(20596)
- 院(20435)
- 范(19809)
- 师范(19610)
- 州(18806)
- 基金
- 项目(107251)
- 科学(86304)
- 基金(80822)
- 研究(79266)
- 家(69725)
- 国家(69265)
- 科学基金(60310)
- 社会(53647)
- 社会科(51172)
- 社会科学(51162)
- 基金项目(42318)
- 省(40326)
- 自然(37694)
- 自然科(36880)
- 自然科学(36873)
- 自然科学基金(36222)
- 教育(36219)
- 划(33757)
- 资助(32755)
- 编号(30640)
- 制(25817)
- 成果(25343)
- 部(25087)
- 重点(24431)
- 国家社会(23124)
- 创(22939)
- 发(22680)
- 教育部(22238)
- 创新(21660)
- 人文(21559)
共检索到246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云洁 刘旭
【目的】能源危机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加快了对光伏可再生能源的布局,光伏组件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链贸易流动的重要环节,揭示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的驱动机制十分必要。【方法】本文采用2001—2021年全球114个国家(地区)的光伏组件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探究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内生和外生驱动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呈现高聚集性和较短路径长度,国家(地区)间光伏组件贸易差距呈扩大态势,存在贸易中心极化特征,形成区域内贸易为主导的紧密贸易网络。(2)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贸易集团聚类分布现象凸显,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集团影响力最大。(3)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存在互惠效应、结构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4)国家(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贸易自由度、环境绩效指数和碳排放量对全球光伏组件贸易联系建立的影响显著为正。国家(地区)间的接壤网络、收入水平网络、WTO成员网络是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外生网络。【结论】全球光伏组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网络的重心不断东移,需重视对新兴市场的开发与合作,加强沟通和协调,推动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国际合作和融合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唐晓彬 崔茂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结构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否日趋复杂?又呈现出怎样的彼此交织、相互依存的特征?文章结合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与可分离的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STERGM),使用动态网络分析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网络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本文构建的"一带一路"货物贸易动态网络TERGM和STERGM方法克服了传统ERGM方法局限于静态分析的缺点,很好地刻画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网络结构的变动特征及其影响机制。(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具有一定的异质性,贸易网络中存在"富人俱乐部"现象,这一现象与网络中存在的等级效应有关,且这种等级效应有逐渐增强的趋势。(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贸易关系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高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具有更强的贸易倾向,但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倾向有所减弱,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发展贸易关系的几率有所提升。文章拓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网络结构动态变化的相关研究,并为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消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潜在贸易摩擦提供了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丫丫 罗建强
本文利用1998—2017年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揭示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并对网络演化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国际贸易呈现出先期快速增长、后期平稳增长的趋势,贸易联系日趋紧密,区域内贸易的可达性和贸易效率不断提高;德国、日本始终处于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中心地位;中国、韩国及荷兰是最突出的工业机器人贸易追赶国,尤其中国逐渐成为工业机器人贸易的重要"桥梁"和"枢纽";技术距离是影响世界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演化最主要的因素,制造业发展距离、经济距离、共同语言与文化能促进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发展,人口规模差异并未对工业机器人贸易产生显著影响,各因素对不同类别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晓 刘宝琦
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国际贸易关系日益表现为复杂网络化的跨国生产共享关系。文章在增加值贸易核算数据基础上,将社会网络研究中的指标算法分析、可视化分析以及STERGM网络建模分析方法系统地应用于制造业国际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变机制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国际贸易网络具有稳定的分组结构和等级结构,中国在亚洲网络地位的崛起推动了“泛亚太网络”发展,但中国的网络地位并不稳固;制造业国际贸易网络结构演化是一种高度自组织过程。相比多边关系,双边贸易关系对网络结构演化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力,地理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贸易协定等外部因素对贸易关系的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尊孟 李晓东 李偲
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新疆旅游经济网络模型,以2004,2010,2016年为时间截面,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并使用QAP分析,探讨旅游经济网络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经历了"非均衡—均衡—相对均衡"的发展过程,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空间格局向多核心协同发展的模式演变,核心-边缘结构渐趋弱化;旅游要素集聚与扩散、交通建设、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外开放、旅游资源禀赋共同驱动着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扩展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爱萍 张晓平 宋现锋 李润奎
文章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结构、社团演化等方面探讨了2000—2019年全球核电设备贸易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并采用QAP回归方法探讨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贸易网络结构来看,全球核电设备贸易网络的网络密度、贸易规模、集聚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美国和俄罗斯在网络中居于重要地位,控制能力较强;中国的中介中心度呈现上升趋势。(2)从贸易集团演化角度分析,全球核电设备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核贸易圈,以俄罗斯、中国为中心的双核贸易圈,以法国、瑞典、德国等为中心的多核贸易圈。(3)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能源供应结构差异、地缘政治关系是影响全球核电设备贸易网络结构体系的主要因素。国家间核电设备贸易网络格局的变化,反映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各国的贸易“竞合”关系和国际地位变化,对未来中国的核电设备贸易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庭竹 杜德斌
集成电路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已成为全球关键核心技术竞争的焦点。本文基于全球集成电路贸易数据建立网络矩阵,借助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刻画2000—2019年全球集成电路贸易的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发现:(1)20年间全球集成电路贸易网络的整体规模逐渐扩大,但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近年来的网络发展态势受阻;(2)全球集成电路贸易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显著,并呈现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核”向以中韩为核心的“双核”结构转变。(3)全球集成电路贸易格局“东升西降”特征显著,贸易网络空间结构则呈现出以北美为核心的“洲际双拱”格局演变为以东亚—东南亚为核心的“洲内联系为主,洲际互动为辅”的多级格局。(4)研究期内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保持高额贸易往来的同时却维持了较低的贸易紧密度,反而“一带一路”沿线和非洲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不断加深。(5)中国与世界各国集成电路贸易依赖的非对称性显著,中国对发达国家呈现出单向依赖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吕延方 方若楠 王冬
研究目标:深入剖析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动态变迁架构和显著要素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基于产品异质性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构建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分别从以整体结构考察的整体层面、以社团变迁架构考察的中观层面和以节点重要性考察的个体层面全面分析。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存在贸易集聚效应和"小世界"高度聚类特征,数字服务最终品出口网络的发展侧重体现在贸易深度维度,数字服务中间品出口网络则在广度和深度维度均有所增加;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可以划分为分别以美国、英国为中心经济体的亚太、欧洲两个贸易群,且存在"全球化—区域化—全球化"的社团变迁趋势;美国和英国处于该网络的"绝对中心枢纽"地位,对全球数字服务贸易有重要的掌控力,与美、英相比,中国在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尚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但是逐步攀升趋势明显;传统引力模型的显著影响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依旧能够解释数字服务贸易网络的形成,互联网基础设施及其连通性和跨境数据自由流动对数字服务贸易网络的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研究创新:构建数字服务贸易量化评估框架,从多维层面综合评估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格局。研究价值:为中国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了实验证据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管靖 宋周莺 刘卫东
论文基于全球238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1988—2018年全球粮食贸易网络的空间格局演变,并引入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构建粮食贸易的引力模型以解析其影响因素,以期揭示全球粮食贸易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全球粮食贸易规模在波动中呈快速上升态势,贸易增速年际波动较大;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多元化,但仍以小麦、玉米和大麦为主。(2)全球粮食贸易网络密度不断增强,局部核心节点存在极化现象,但整体贸易网络多元化趋势不断增强。在国家尺度,粮食贸易网络结构由“东西轴线”转向“多点放射”,逐渐从极化转向多元;其中,粮食出口网络核心节点不断增加,但区域粮食出口网络仍受几个核心国家主导;进口网络的集中特征逐渐弱化且更加均衡。(3)土地资源禀赋、农业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粮食贸易的核心驱动因素,价格差异水平、语言邻近性、空间物理距离、社会治理水平对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粮食贸易有一定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较小。该研究能丰富贸易地理相关研究,提升对全球粮食贸易的科学认知,并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和聪贤
本文基于1996—2019年世界大豆双边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依据“整体—区域—国家”的逻辑顺序,分析大豆贸易网络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ERGM探究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大豆贸易网络呈动态演变特征。宏观层面,网络规模扩张,出入度中心势差距缩小,呈现“小世界”特征;中观层面,网络存在“富人俱乐部”现象,经历了“离散少核—多核集聚—两极分化”格局,且异质性较强;微观层面,出入度大国较固定,点强度大国在空间上错位分布。(2)大豆贸易网络演变机制包括自组织结构、行动者属性与外生网络等,而自组织结构机制表现为互惠性效应、偏好连接效应、循环闭合效应。(3)互惠性、扩张性、循环闭合性均显著影响贸易网络演变,且影响程度有增强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泽宇 张如昕 王焱熙
解构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网络变化与驱动机制对稳定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可视化分析工具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网络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各国间贸易网络结构凝聚力不断提升、网络效率逐步提高。(2)贸易网络呈现多等级轴—辐结构;子群格局地理集聚特征明显,中国在子群内部保持绝对核心地位,但地位优势和关联程度均呈下降趋势;度中心性稳定增长,各国贸易多样化发展。(3)经济规模、工业规模、人口规模和科技进步对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都起到正向驱动作用,驱动程度依次为经济规模、工业规模、人口规模、科技进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成丽红 许和连 吴钢
笔者利用UN COMTRADE 1992年~2011年的全球工程机械类产品的贸易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国际工程机械类产品加权贸易网络的密度、点强度、聚集系数、异质性、核心边缘结构等复杂网络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工程机械类产品的国际贸易网络的密度和点强度都在逐年增大(除受经济危机影响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外),贸易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核心度在近20年基本在下降,而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的核心度在此期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工程机械 复杂网络 加权网络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金玉萍 李光勤 刘雪燕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方法,采用2000—2018年全球42个国家的双边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贸易数据测算全球数字产品贸易网络结构指标,考察其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一国数字产品贸易网络的深度和广度对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产品贸易网络的深度能够显著提高非高收入国家、非OECD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网络的广度能够显著提高高收入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一国的数字产品贸易网络结构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实现价值创造提高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世界各国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莹莹 程宝栋 尤薇佳 郑文迪
【目的】厘清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为各国(地区)原木贸易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全局、局部和个体3个层面,对2000—2018年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从网络地位和贸易模式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在全球原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原木贸易网络规模不断拓展,网络内部贸易关系稀疏程度相对平稳,但平均贸易额上升明显。不同年份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板块构成不同,板块内部联系趋于紧密,核心国家(地区)趋于"抱团",但板块间联系逐渐减少,板块间"俱乐部"效应显著下降。不同国家(地区)的核心度变化趋势不同,中国、印度等国家(地区)核心度上升明显,中国于2011年超越美国,居于核心度首位,而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地区)核心度则呈下降趋势;中国个体网络规模不断提升,"桥"的作用明显,但结构洞效应有所弱化。原木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提升,贸易伙伴以"边缘型"国家(地区)为主。贸易逆差不断减小,进口依存度有所提升。【结论】各国(地区)应根据自身和整体网络特征,采取各种措施优化原木贸易网络,推动国际物流互联互通,优化贸易路线,减少运费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为高效、便利、低成本的原木贸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作为原木需求最为旺盛的国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在全球原木贸易网络中的话语权,不断优化原木贸易网络,降低对单个国家(地区)的进口依赖,维护国内木材安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莹莹 程宝栋 尤薇佳 郑文迪
【目的】厘清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为各国(地区)原木贸易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全局、局部和个体3个层面,对2000—2018年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从网络地位和贸易模式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在全球原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原木贸易网络规模不断拓展,网络内部贸易关系稀疏程度相对平稳,但平均贸易额上升明显。不同年份全球原木贸易网络的板块构成不同,板块内部联系趋于紧密,核心国家(地区)趋于“抱团”,但板块间联系逐渐减少,板块间“俱乐部”效应显著下降。不同国家(地区)的核心度变化趋势不同,中国、印度等国家(地区)核心度上升明显,中国于2011年超越美国,居于核心度首位,而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地区)核心度则呈下降趋势;中国个体网络规模不断提升,“桥”的作用明显,但结构洞效应有所弱化。原木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提升,贸易伙伴以“边缘型”国家(地区)为主。贸易逆差不断减小,进口依存度有所提升。【结论】各国(地区)应根据自身和整体网络特征,采取各种措施优化原木贸易网络,推动国际物流互联互通,优化贸易路线,减少运费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为高效、便利、低成本的原木贸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作为原木需求最为旺盛的国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在全球原木贸易网络中的话语权,不断优化原木贸易网络,降低对单个国家(地区)的进口依赖,维护国内木材安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