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89)
- 2023(16738)
- 2022(13895)
- 2021(12696)
- 2020(10806)
- 2019(24589)
- 2018(24266)
- 2017(47004)
- 2016(25257)
- 2015(28667)
- 2014(28319)
- 2013(27605)
- 2012(24785)
- 2011(22053)
- 2010(22022)
- 2009(20693)
- 2008(19945)
- 2007(17569)
- 2006(14797)
- 2005(13079)
- 学科
- 济(105538)
- 经济(105429)
- 管理(75385)
- 业(72615)
- 企(60227)
- 企业(60227)
- 方法(52476)
- 数学(46331)
- 数学方法(45804)
- 财(28979)
- 农(28692)
- 中国(27296)
- 贸(24884)
- 贸易(24880)
- 易(24324)
- 业经(23060)
- 学(19041)
- 地方(18883)
- 农业(18751)
- 务(18456)
- 财务(18393)
- 财务管理(18349)
- 制(18299)
- 企业财务(17359)
- 融(16596)
- 金融(16593)
- 理论(16441)
- 银(15894)
- 银行(15865)
- 和(15506)
- 机构
- 学院(354226)
- 大学(352675)
- 济(147779)
- 经济(144996)
- 管理(139957)
- 理学(121811)
- 理学院(120621)
- 管理学(118518)
- 管理学院(117883)
- 研究(110758)
- 中国(84476)
- 京(71678)
- 财(67476)
- 科学(65915)
- 财经(54698)
- 农(54412)
- 所(53698)
- 中心(52732)
- 江(51439)
- 业大(50476)
- 经(49807)
- 研究所(48773)
- 经济学(46311)
- 范(44967)
- 师范(44505)
- 北京(43896)
- 农业(42914)
- 经济学院(42145)
- 州(40971)
- 财经大学(40713)
- 基金
- 项目(240959)
- 科学(191136)
- 基金(176811)
- 研究(176659)
- 家(152598)
- 国家(151385)
- 科学基金(131854)
- 社会(113921)
- 社会科(108187)
- 社会科学(108159)
- 省(94166)
- 基金项目(92957)
- 自然(84983)
- 教育(83146)
- 自然科(83106)
- 自然科学(83087)
- 自然科学基金(81593)
- 划(78856)
- 资助(72751)
- 编号(72086)
- 成果(57322)
- 部(54092)
- 重点(54053)
- 发(51230)
- 创(50439)
- 课题(48792)
- 国家社会(47540)
- 教育部(47263)
- 创新(47104)
- 科研(46886)
共检索到5059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邓兴华 梁正 林洲钰
文章利用增加值贸易法核算了2004~2014年41个经济体间56个行业的双边增加值贸易数据和跨境商标注册数据,实证检验了海外商标对一国增加值贸易的推动作用。实证发现海外商标可以有效提升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出口,特别是能够有效提升行业国内增加值出口和最终产品中蕴含的增加值实现。通过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海外商标对行业增加值出口的推动作用实现主要是通过在扩大国际品牌集中度较高的市场进入、降低国家间需求偏好差异实现的,并在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区域贸易协定等文化经贸联系密切的国家间作用更大。研究的主要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和不同的稳健性检验下都保持不变,为进一步实施"国家品牌计划"等品牌推进战略,推进我国企业海外商标注册运营,以品牌国际化推动我国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并就行业差异和作用机制提出了我国海外品牌战略的重点发展方向。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邓兴华 梁正 林洲钰
文章利用增加值贸易法核算了20042014年41个经济体间56个行业的双边增加值贸易数据和跨境商标注册数据,实证检验了海外商标对一国增加值贸易的推动作用。实证发现海外商标可以有效提升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出口,特别是能够有效提升行业国内增加值出口和最终产品中蕴含的增加值实现。通过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海外商标对行业增加值出口的推动作用实现主要是通过在扩大国际品牌集中度较高的市场进入、降低国家间需求偏好差异实现的,并在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区域贸易协定等文化经贸联系密切的国家间作用更大。研究的主要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周耀东 李颖
随着全球化分工体系逐渐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为各国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但对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为此,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以2005—2016年世界银行、TiVA数据库62个国家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同时将不同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收入标准进行分组,探究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受影响的程度、方向及路径。得出结论:全球价值链对各国就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通过出口效应间接影响就业,并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分组实证结果表明,总效应为正,分组国家在出口路径受影响方向与整体检验一致,但中低等收入国家受影响程度远高于中高等和高等国家。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中介效应 就业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振国 张亚斌 牛猛 钟源
一国(产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所从事制造、研发、管理和市场等不同活动的出口功能专业化水平,关乎其对价值链的影响和控制力,这便凸显既有基于总增加值贸易核算对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不足。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工基础上考虑功能分工,以产业要素收益为依据,采用贸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修正了功能专业化测度方法,据此构建国家和行业层面修正的功能专业化指标,并利用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和最新编制开发的劳动力职业数据,测算并比较分析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功能专业化水平及其最新动态演变。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出口呈现出较高的制造专业化水平,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总部经济活动(如市场、研发和管理)的功能专业化水平偏低,几乎被锁定在世界最低端层次,无法对欧美发达经济体构成出口威胁。中国制造业基本遵循着"依托制造—挺进市场—遥望管理和研发"的功能发展路径,"强"制造与"弱"管理和研发并存,典型加工贸易部门的"电气光学设备"的制造专业化水平更是达到国际领先。中国服务业的功能专业化水平总体上弱于制造业,且处于全球落后位置,与服务贸易强国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岚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纠正出口规模与贸易利益的错配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构建融合增加值贸易和所有权贸易的双边真实贸易利益核算框架,测度了中国对美国出口中由中国获得的贸易利益。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出口中的属地贸易收益率约为80%,且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美国对华制造业FDI整体呈现市场寻求导向,而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设备行业FDI则具有典型的效率寻求型特征;剔除外资企业贡献后,中国对美国各行业出口的真实贸易收益率大幅下降,但就各年份的比较而言,真实贸易收益率却保持稳步提升态势;外资企业对中国对美出口贡献率的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利用最新的WIOD数据和WWZ方法对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增加值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占比呈先降后升趋势,这是因为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反全球化浪潮高涨,严重破坏了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和合作;(2)以最终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主导地位,而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上升趋势明显,表明中国制造业正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3)以最终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显著高于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表明中国制造业主要从事进口零部件进行最终品组装的低端环节;(4)直接进口国增加值明显低于其他国增加值,说明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外增加值主要是来自直接进口国以外的其他经济体;(5)来自于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显著高于来自于国内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生产分工程度高于国内生产分工;(6)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最高,但只是参与全球价值链中较为低端的生产环节,技术含量并不高;(7)中国中低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相对优势地位,较为成功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利用最新的WIOD数据和WWZ方法对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增加值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占比呈先降后升趋势,这是因为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反全球化浪潮高涨,严重破坏了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和合作;(2)以最终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主导地位,而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上升趋势明显,表明中国制造业正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3)以最终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显著高于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表明中国制造业主要从事进口零部件进行最终品组装的低端环节;(4)直接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印梅 张艳艳
以双边汇率与贸易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全球价值链是否弱化汇率对出口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发现全球价值链通过后向参与的对冲效应与前向参与的竞争效应来削弱出口的汇率弹性,其削弱程度受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以及进口投入来源分布与出口市场分布契合情况的影响。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对汇率弹性的弱化效应已然下降,前向效应是削弱人民币汇率与出口联系的主要因素。相对而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后向效应要强于对发达国家(地区)出口中的后向效应。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审慎对待全球价值链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的影响,以避免作出过于乐观的政策预期。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人民币汇率 中间品投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桂军 王飞 任靓 裴建锁
本文基于1995—2018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数据,利用双边贸易分解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对美出口的贸易伙伴在地理格局上的变迁、出口产业升级和服务化特征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东盟、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全球价值链伙伴;亚洲全球价值链正逐渐以中国市场为导向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中国的出口平台地位明显降低;我国对美出口产品中的国内增加值占比明显提升,进口中间品越来越多地被国内生产替代;对美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主要来自产品的服务化;我国对美出口的全球价值链伙伴长期稳定;全球价值链产品的生产呈现出向中国集聚的趋势,我国国内市场的引力成为抵消“去全球化”离心力的关键因素;服务化正在成为推动我国出口升级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中美贸易 出口结构 服务化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段巍 邓若冰 吴福象
价值链分工模式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化路径。基于Lancaster分析框架将企业生产行为重构为不完全信息下的性能供给,并引入要素品牌化来分析下游新兴企业的供给决策。研究发现:产品供给质量与信息扩散速度成正比;要素品牌化可以缩小企业间的技术落差,拓展了产品性能信息扩散渠道,使得产业整体规模扩张;当下游企业具备大规模柔性制造能力时,要素品牌化能促进下游产品企业供给更高质量的产品。为此,以产业链中游为平台塑造W型价值链,是中国高技术行业实现品牌化的关键。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素萍 葛明 林玲
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贸易转移"和"贸易折返"问题日趋严重,"总值"统计难以追踪出口价值的来源与利益分配。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和MRIO分析框架,从增值构成、国别贡献、商品结构、产业变动四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出口额的GVC来源,结果表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呈现"U"型轨迹,近1/4的价值由国外提供;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贡献比较高,发展中国家占比有所提升;中国嵌入GVC的程度不断加深,中间产品贸易贡献的价值逐步提高;主要出口产业国内增加值率较低,且整体趋于下降态势。因而,中国出口增长既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也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风险。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黎峰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出口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决定了其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基于增加值的角度,按照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一个国家(地区)的出口产品可以分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和比较收益劣势产品。构建出口优化度指标(EO指数),可对出口国家行业层面、双边贸易、多边贸易层面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度量和比较。通过主要出口国家的EO指数核算,本文发现以电子及光电设备等产业为代表,区域贸易集团内部正形成明显的产业价值链分工。与其他制造部门相比,中国大陆交通运输设备部门的出口优化度较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日本、美国大多数部门的EO指数相对较高,而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第一出口大国地位并不相称。为此,中国大陆...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基于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采用总出口分解模型,将中国等40个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总出口完全分解为不同的增加值项目和重复计算项目,并衍生出增加值贸易的相关指标。从行业层面,测算了中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规模及其实现路径。依据"吸收地原则",研究了我国总体、行业增加值出口的地区(国别)去向。结果显示,中国总出口中国外成分(VS)所占比例为21.77%,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重复计算项的比例为24.53%;中国传统出口规模较小的农业、狩猎业、林业及渔业、采掘业和服务行业,通过将行业产出用于制造业行业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其增加值出口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北美地区、欧盟地区是中...
关键词:
总出口 增加值 价值链 投入产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牛华 马艳昕
利用总贸易流分解方法研究表明:1995~2011年,中国服务业出口中隐含在最终品中的增加值减少,返回国内并被吸收的增加值增加,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服务业出口的国别分布呈现出"一头独大"趋势,美国占比从1995年的8.94%上升至2011年的18.24%;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出口为主;批发贸易和租赁及其他商务服务两个行业占服务业出口总额的1/2,但前者在服务业出口中的占比下降幅度较大,而后者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彦芳 陈淑梅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理论框架及分解结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特征及网络结构两方面探究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网络格局。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全球制造业贸易的繁荣,同时也加剧了贸易网络中其与主要贸易伙伴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全球贸易网络不仅是中国发挥制造业大国影响力的媒介,而且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进阶平台。中国在全球制造业贸易网络中实现了由边缘向核心的过渡,且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节日益增多,价值链条不断延伸,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发达国家对全球制造业贸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网络格局分析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对美出口增加值贸易分析——以林产品为例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外贸出口与能源消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效益及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地方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研究
提升我国出口贸易定价话语权的策略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分析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出口规模的透视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
CAFTA框架下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演变趋势——基于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分析
制造业出口服务化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基于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分工视角的分析
全球价值链下“金砖国家”出口规模的比较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