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151)
- 2023(22681)
- 2022(19331)
- 2021(17870)
- 2020(15129)
- 2019(34416)
- 2018(33722)
- 2017(64033)
- 2016(35083)
- 2015(39236)
- 2014(38500)
- 2013(38312)
- 2012(35100)
- 2011(31708)
- 2010(31600)
- 2009(29813)
- 2008(29379)
- 2007(25877)
- 2006(22961)
- 2005(20597)
- 学科
- 济(140447)
- 经济(140253)
- 业(113289)
- 管理(110441)
- 企(98388)
- 企业(98388)
- 方法(61559)
- 数学(50436)
- 数学方法(49910)
- 财(42218)
- 农(42212)
- 中国(38608)
- 业经(37967)
- 制(31285)
- 贸(28539)
- 贸易(28519)
- 学(28283)
- 农业(28129)
- 易(27783)
- 务(27754)
- 财务(27676)
- 财务管理(27636)
- 企业财务(26172)
- 地方(25455)
- 理论(25029)
- 银(23917)
- 银行(23842)
- 和(23744)
- 技术(23677)
- 融(22999)
- 机构
- 学院(497775)
- 大学(497441)
- 济(203047)
- 经济(198959)
- 管理(192089)
- 研究(169570)
- 理学(165356)
- 理学院(163490)
- 管理学(160766)
- 管理学院(159842)
- 中国(131169)
- 京(106570)
- 科学(104059)
- 财(96017)
- 农(87699)
- 所(85863)
- 研究所(77935)
- 中心(76297)
- 财经(76060)
- 业大(75711)
- 江(74008)
- 经(69301)
- 农业(69123)
- 北京(67179)
- 范(63711)
- 师范(63037)
- 经济学(61797)
- 院(61146)
- 州(59000)
- 财经大学(56470)
- 基金
- 项目(332739)
- 科学(261335)
- 基金(242028)
- 研究(241199)
- 家(212511)
- 国家(210701)
- 科学基金(180090)
- 社会(153629)
- 社会科(145563)
- 社会科学(145525)
- 省(128749)
- 基金项目(127386)
- 自然(117099)
- 自然科(114377)
- 自然科学(114343)
- 自然科学基金(112342)
- 教育(110689)
- 划(108686)
- 资助(99456)
- 编号(97222)
- 成果(79059)
- 重点(74962)
- 部(73467)
- 发(70629)
- 创(70124)
- 课题(67152)
- 创新(65127)
- 国家社会(63596)
- 科研(63440)
- 教育部(62937)
- 期刊
- 济(226334)
- 经济(226334)
- 研究(148437)
- 中国(97762)
- 学报(81868)
- 农(80482)
- 财(76278)
- 科学(74266)
- 管理(73507)
- 大学(61861)
- 学学(58402)
- 农业(55065)
- 教育(53058)
- 融(46552)
- 金融(46552)
- 技术(41646)
- 财经(37968)
- 业经(37480)
- 经济研究(36468)
- 经(32744)
- 业(31610)
- 问题(29605)
- 贸(25702)
- 版(24463)
- 技术经济(24314)
- 国际(23586)
- 科技(23318)
- 理论(23132)
- 世界(22739)
- 现代(22661)
共检索到746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牛建国 张世贤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采用贸易增加值研究我国以纺织、鞋、服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阶以及传统制造业2008年前后相对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并实证研究基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竞争力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纺织、鞋服行业1995-2011年期间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地位整体攀升,尤其是全球价值链地位上升显著,高于我国制造业同期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整体水平;相对国际竞争力在金融危机之后呈弱化趋势;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等基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呈U形,要素成本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博弈"是产生U形效应的主要原因。积极推动创新提升生产效率、积极推进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过程以及不断拓宽产业链和产品链是保持和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勇
由于全球价值链竞争已从"产品"转向"活动",贸易利益将更加直观地体现为国内要素收入。为此,本文构建了全球价值链收入及其要素分解方法,建立了基于全球价值链要素收入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评价国际竞争力。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和社会经济分析数据库(SEA),分行业和要素检验了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显性比较优势的变化。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竞争力提升较快,但劳动和有形资本的显性比较优势正在弱化,无形资本的比较劣势仍然明显;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就业增长较快,但服务化和去制造化趋势明显。未来应完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要素收入和就业监测体系、国内外产业链匹配耦合机制、加速高附加值"活动"专业化进程。同时还要密切监测国内外贸易政策沿全球价值链累积的放大效应,持续提升全球价值链多边协调和治理能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戴翔 李洲
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传统衡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方法面临较大局限性。鉴于此,该文借鉴Koopman et al.(2010)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测度原理和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最新发布的投入产出表,分别在整体层面和细分产业层面,测算了全球44个国家(地区)2000-2014年制造业部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以作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替代变量,据此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再评估。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样本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V"型趋势;虽然竞争力最强的仍然集中在劳动
关键词: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分工地位指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戴翔 李洲
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传统衡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方法面临较大局限性。鉴于此,该文借鉴Koopman et al.(2010)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测度原理和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最新发布的投入产出表,分别在整体层面和细分产业层面,测算了全球44个国家(地区)2000-2014年制造业部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以作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替代变量,据此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再评估。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样本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V"型趋势;虽然竞争力最强的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但近年来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国际竞争力提升较快;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全球排名较为靠前,"大而不强"的传统认识
关键词: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分工地位指数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尹伟华
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出相应修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并据此对1995~2011年中日两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中日两国制造业均具有持续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且呈现出不断增强趋势。(2)期初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明显小于日本,但这种差距却在不断缩小并反超。(3)中国制造业中具有持续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主要集中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制造业,而日本则主要集中于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制造业。(4)中日两国制造业中,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主要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制造业则主要呈现出下降趋势。(5)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始终保持最高的竞争优...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郑玉 戴一鑫
基于贸易附加值核算框架,本文采用WIOD数据库1995~2009年跨国制造业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工具GMM方法实证检验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总体上显著促进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且该提升效应主要体现在制造行业中间品出口上;在细分服务类型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行业总出口、中间产品出口及最终品出口形式实现的国际竞争力均具促进作用,消费性服务业仅显著提高制造行业最终品出口,公共服务业对总出口和中间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对最终品出口的影响不显著;金融、设备租赁及咨询、技术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对制造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效应相对较大,而零售及交通运输的影响相对较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传均 何骐宇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向分解测算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建立指标体系,考察其对各国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正向影响。考察全球价值链嵌入与高级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链中学”效应由于易使得发展中国家嵌入“低端陷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国际竞争力提升;而在贸易中不断通过竞争效应提升自身经营水平等,对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于明远 范爱军
针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中的竞争力现状,本文提出GVC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通过加大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软化"趋势调整,改变之前对加工装配等低端环节的路径依赖,向GVC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地位。分工地位提高后,通过对战略环节和资源的控制而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最终达到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生产性服务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东华 孙婷 张鑫宇
本文采用CES生产函数并以“扭曲税”的形式将要素价格扭曲与技术进步偏向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要素价格扭曲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技术进步偏向产生的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要素市场上资本和劳动要素价格均存在负向扭曲,资本价格的绝对扭曲程度更高,劳动力价格的相对扭曲程度则更为严重;技术进步整体表现出资本偏向型特征,要素价格扭曲是影响技术进步偏向的主要因素;要素价格扭曲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春山 李福映 张国俊
全球化背景下市场资源突破空间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促使越来越多的地方产业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指导,结合实地调研,对汕头传统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嵌入程度及嵌入地位等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汕头传统制造业普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存在"路径锁定"与"路径依赖"双重制约、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效应低等主要问题;根据所属价值链驱动类型和治理关系,提出两种升级模式:在同一价值链上的节点内增值和节点间攀升;并从微观层面根据各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不同,分别提出相应的升级路径。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传统制造业 汕头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婷 余东华
《中国制造2025》方案的出台,表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已十分迫切。但是,中国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阻碍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为了深入研究如何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文采用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价格变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该文研究发现,要素价格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行业与要素层面均呈现出方向性差异。具体来看,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而实际工资和资本价格上涨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因此,该文提出可以通过健全要素市场...
关键词:
要素价格 中国制造业 中国劳动力成本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婷 余东华 李捷
后金融危机时代,制造业对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受到各国普遍重视。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不断攀升的双重挤压,中国制造业是否仍具备竞争优势、竞争力如何变化,成为近年来新的研究热点。通过构建FRIT分析框架、借助熵值法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竞争力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竞争力最强、西部次之、中部地区竞争力略弱但上升势头平稳。就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而言,要素价格与制度贡献最大,技术创新稳中有升,环境规制则是一个短板。因此,为进一步检验环境规制与制造业竞争力是否存在非线性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婷 余东华 李捷
后金融危机时代,制造业对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受到各国普遍重视。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不断攀升的双重挤压,中国制造业是否仍具备竞争优势、竞争力如何变化,成为近年来新的研究热点。通过构建FRIT分析框架、借助熵值法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竞争力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竞争力最强、西部次之、中部地区竞争力略弱但上升势头平稳。就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而言,要素价格与制度贡献最大,技术创新稳中有升,环境规制则是一个短板。因此,为进一步检验环境规制与制造业竞争力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环境治理投入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确实存在显著"U"型关系,验证了"波特假说"的存在性。最后,从合理利用环境规制措施、鼓励技术创新及完善制度环境等方面总结了进一步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聂聆 李三妹
本文借鉴Timmer等提出的GVC收入及核算框架,测算分析了全球制造业产品增加值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各部门的分布情况,以及各国基于GVC收入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判断中国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力及分工地位。结果显示:中国参与制造业GVC分工获得的增加值收入居世界第一,但与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产品GVC收入中,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贡献较小,中国仍然位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不过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在制造业GVC分工中的地位有一定提高;中国在纺织品、皮革与鞋类,电子、电器与光学设备与机械设备的GVC分工中具有比较优势,在交通运输设备的GVC分工中比较优势有较大提升,在木材、纸制品、印刷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彦
中美贸易战反映了后危机时代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消长"所引发的国家间博弈加剧。基于此背景,本文通过"贸易结构、贸易流向、参与程度、参与地位"四维视角,对中国、美国、日本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国际竞争力进行量化评估,得出:中国的影响力增强、亚太生产链和市场是博弈关键、攀升与反攀升是博弈主旋律、中国制造业层次结构尚有差距等结论。中国应该在正视发展差距、防范联合压制、利用市场软实力法宝、培育区域价值链等方面进行有效应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