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79)
2023(13268)
2022(10924)
2021(10239)
2020(8245)
2019(18522)
2018(18070)
2017(34074)
2016(18264)
2015(20815)
2014(20220)
2013(19458)
2012(17354)
2011(15693)
2010(15481)
2009(14567)
2008(13844)
2007(11659)
2006(10219)
2005(9417)
作者
(48131)
(39908)
(39764)
(37958)
(25594)
(19017)
(18271)
(15511)
(15215)
(14044)
(13632)
(13349)
(12623)
(12488)
(12473)
(12370)
(11951)
(11742)
(11546)
(11357)
(9979)
(9550)
(9540)
(9211)
(8969)
(8906)
(8742)
(8662)
(7956)
(7926)
学科
(75228)
经济(75146)
管理(49408)
(47668)
(38150)
企业(38150)
方法(30613)
数学(26359)
数学方法(26144)
中国(25476)
(22062)
贸易(22054)
(21697)
(21239)
(19106)
业经(17076)
(14070)
(14028)
(13886)
金融(13885)
(13714)
农业(13590)
(13030)
银行(13016)
(12595)
地方(12577)
理论(12338)
(11133)
环境(11119)
(11043)
机构
学院(251505)
大学(250626)
(113207)
经济(111413)
管理(92873)
研究(88518)
理学(79952)
理学院(79071)
管理学(77889)
管理学院(77419)
中国(68566)
(52688)
(50587)
科学(49434)
(42912)
财经(40658)
中心(39147)
研究所(39044)
经济学(37509)
(37293)
(36120)
(35080)
经济学院(33943)
(33899)
师范(33585)
北京(33305)
(32090)
业大(31970)
财经大学(30355)
农业(28223)
基金
项目(167949)
科学(134146)
研究(127413)
基金(124207)
(107672)
国家(106831)
科学基金(91935)
社会(84186)
社会科(79929)
社会科学(79914)
基金项目(63997)
(62380)
教育(59568)
自然(56005)
自然科(54793)
自然科学(54784)
自然科学基金(53828)
(53237)
编号(51177)
资助(50698)
成果(41440)
(38836)
重点(38316)
(37034)
国家社会(36504)
课题(35594)
(35320)
教育部(34235)
中国(33308)
创新(33071)
期刊
(120869)
经济(120869)
研究(78727)
中国(48854)
(38037)
学报(34963)
管理(34659)
(33910)
科学(33700)
教育(30903)
大学(27586)
学学(25589)
(24260)
金融(24260)
农业(23715)
经济研究(22245)
技术(21776)
财经(20319)
业经(19293)
(19165)
国际(18351)
(17697)
问题(16743)
世界(14933)
(13924)
商业(11177)
图书(11130)
技术经济(11104)
(10713)
论坛(10713)
共检索到377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振国  张亚斌  牛猛  钟源  
一国(产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所从事制造、研发、管理和市场等不同活动的出口功能专业化水平,关乎其对价值链的影响和控制力,这便凸显既有基于总增加值贸易核算对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不足。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工基础上考虑功能分工,以产业要素收益为依据,采用贸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修正了功能专业化测度方法,据此构建国家和行业层面修正的功能专业化指标,并利用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和最新编制开发的劳动力职业数据,测算并比较分析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功能专业化水平及其最新动态演变。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出口呈现出较高的制造专业化水平,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总部经济活动(如市场、研发和管理)的功能专业化水平偏低,几乎被锁定在世界最低端层次,无法对欧美发达经济体构成出口威胁。中国制造业基本遵循着"依托制造—挺进市场—遥望管理和研发"的功能发展路径,"强"制造与"弱"管理和研发并存,典型加工贸易部门的"电气光学设备"的制造专业化水平更是达到国际领先。中国服务业的功能专业化水平总体上弱于制造业,且处于全球落后位置,与服务贸易强国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桂军  王飞  任靓  裴建锁  
本文基于1995—2018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数据,利用双边贸易分解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对美出口的贸易伙伴在地理格局上的变迁、出口产业升级和服务化特征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东盟、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全球价值链伙伴;亚洲全球价值链正逐渐以中国市场为导向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中国的出口平台地位明显降低;我国对美出口产品中的国内增加值占比明显提升,进口中间品越来越多地被国内生产替代;对美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主要来自产品的服务化;我国对美出口的全球价值链伙伴长期稳定;全球价值链产品的生产呈现出向中国集聚的趋势,我国国内市场的引力成为抵消“去全球化”离心力的关键因素;服务化正在成为推动我国出口升级的最重要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研究目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总出口的价值来源、增加值贸易及其失衡规模。研究方法:基于WIO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和社会经济账户(SEA),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测算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国外增加值率较高,国外增加值主要来源于东亚、欧盟和北美地区,制造业行业出口国外增加值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中国增加值出口主要来源于制造业。从增加值出口实现方式来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增加值出口分别以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出口为主要方式,而初级产品和能源产品行业、服务业则主要通过参与国内价值链生产分工来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传统贸易数据严重夸大了中国的贸易失衡规模;相比于传统贸易失衡,中国与欧美、东亚的增加值贸易顺差和逆差均大幅降低。研究创新:依据增加值"来源地"和"吸收地"原则测算了中国增加值贸易及其失衡规模。研究价值:克服了传统贸易数据由于"重复核算"所呈现的贸易假象,厘清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处的位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岩  陈淑梅  
本文从贸易、生产和区位三个角度综合考量了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GVC)的层次、方式以及新特征,并进行了国际比较,为研判中国融入GVC的程度和地位提供了有益的补充。研究发现:(1)2000-2014年间中国参与GVC的程度呈现出"M"型的变化轨迹。(2)在中国总出口的垂直专业化(VS)中以最终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FVA_FIN)占据了半壁江山,而美国、德国和日本的VS主要来源于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FVA_INT)和纯重复计算(PDC)的贡献。(3)中国典型制造业的GVC前向融入度的绝对值普遍低于后向融入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路丽  孟萍莉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改进了测算出口制成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方法 ,在按比例拆分获得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占用模型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区分国内中间投入和进口的中间投入,剔除进口中间品对最终出口体现的产品技术含量的贡献,得到出口制成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并对出口制成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分布及动态变迁做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制成品国内技术含量水平稳步上升;不同技术含量制成品所包含的国内技术含量差距不断扩大,出口制成品技术含量变动呈现出普遍性、稳定性和非均衡特征。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素萍  葛明  林玲  
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贸易转移"和"贸易折返"问题日趋严重,"总值"统计难以追踪出口价值的来源与利益分配。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和MRIO分析框架,从增值构成、国别贡献、商品结构、产业变动四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出口额的GVC来源,结果表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呈现"U"型轨迹,近1/4的价值由国外提供;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贡献比较高,发展中国家占比有所提升;中国嵌入GVC的程度不断加深,中间产品贸易贡献的价值逐步提高;主要出口产业国内增加值率较低,且整体趋于下降态势。因而,中国出口增长既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也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睿伣  
文章基于2016版WIOTs数据,运用WWZ的16部分增加值贸易分解法,采用GVC指数法,应用SAS9.4软件,从三个层次(整体、产业、行业)分析中国出口贸易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参与的程度、所处的地位、获取的收益等情况。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谢锐  王菊花  王振国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一国出口产品中蕴含了大量国外成分,科学测度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基于全球生产工序的数据。文章构建了基于出口增加值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2016年最新发布的全球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和比较分析了20002014年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及动态变迁。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在研究期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有不断减弱趋势;与此相反,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实现了比较优势的提升,推动中国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项后军  吴全奇  
本文研究了在考虑垂直专业化与不考虑垂直专业化两种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出口至发达国家(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各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依市定价(PTM)行为的国别异质性及其变化。分析表明:在不考虑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出口至发达国家市场的PTM程度要低于出口至东盟市场;加入垂直专业化之后,对美国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于东亚与东盟各国影响显著,而且使前述的PTM国别异质性进一步拉大;更重要的是,只有在人民币和中间品进口国汇率与人民币和最终品出口国汇率变化趋势一致的情况下,垂直专业化对PTM行为才有影响。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垂直专业化程度一旦超过某一界限,PTM的变化程度将显著上升;如果垂直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基于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采用总出口分解模型,将中国等40个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总出口完全分解为不同的增加值项目和重复计算项目,并衍生出增加值贸易的相关指标。从行业层面,测算了中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规模及其实现路径。依据"吸收地原则",研究了我国总体、行业增加值出口的地区(国别)去向。结果显示,中国总出口中国外成分(VS)所占比例为21.77%,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重复计算项的比例为24.53%;中国传统出口规模较小的农业、狩猎业、林业及渔业、采掘业和服务行业,通过将行业产出用于制造业行业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其增加值出口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北美地区、欧盟地区是中...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牛华  马艳昕  
利用总贸易流分解方法研究表明:1995~2011年,中国服务业出口中隐含在最终品中的增加值减少,返回国内并被吸收的增加值增加,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服务业出口的国别分布呈现出"一头独大"趋势,美国占比从1995年的8.94%上升至2011年的18.24%;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出口为主;批发贸易和租赁及其他商务服务两个行业占服务业出口总额的1/2,但前者在服务业出口中的占比下降幅度较大,而后者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倪红福  
在当今全球价值链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一国生产的出口产品大量使用国外中间投入品,出口产品中内含技术不一定都来自本国,科学衡量出口技术含量水平和结构需要基于生产工序的数据。本文构建了基于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新测度方法,并利用1995—2011年全球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了中国及其他主要国家的出口技术含量水平及结构,研究发现:(1)自1995年以来,中国出口确实出现了一定的自身技术水平升级和优化。中国整体和各行业的全部技术含量、国内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指数都呈现增长态势,表现出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弱收敛趋势;(2)从各行业技术含量相对排名位次来看,中国出口的技术含量几乎锁定在世界最低端,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根本无法对美日等发达国家构成技术威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倪红福  
在当今全球价值链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一国生产的出口产品大量使用国外中间投入品,出口产品中内含技术不一定都来自本国,科学衡量出口技术含量水平和结构需要基于生产工序的数据。本文构建了基于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新测度方法,并利用1995—2011年全球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了中国及其他主要国家的出口技术含量水平及结构,研究发现:(1)自1995年以来,中国出口确实出现了一定的自身技术水平升级和优化。中国整体和各行业的全部技术含量、国内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指数都呈现增长态势,表现出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弱收敛趋势;(2)从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戴翔  李洲  
本文综合考虑"物理定位"和"经济定位"的双重影响,改进了现有上游度指标测度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基础数据,测算了行业上游度和出口上游度等指标,并结合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对中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演进趋势进行分解分析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处于中低端。综合考虑"经济定位"后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改善趋势,但这一变化主要来自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改善,服务业价值链分工地位仍趋于恶化。因此,为摆脱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分工地位,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双管齐下",不仅要依托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出口国内增加值,更应以服务贸易为抓手努力促进服务出口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戴翔  李洲  
本文综合考虑"物理定位"和"经济定位"的双重影响,改进了现有上游度指标测度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基础数据,测算了行业上游度和出口上游度等指标,并结合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对中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演进趋势进行分解分析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处于中低端。综合考虑"经济定位"后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改善趋势,但这一变化主要来自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改善,服务业价值链分工地位仍趋于恶化。因此,为摆脱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分工地位,中国未来的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