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81)
- 2023(20645)
- 2022(17107)
- 2021(15838)
- 2020(13562)
- 2019(31216)
- 2018(30909)
- 2017(58994)
- 2016(31607)
- 2015(36062)
- 2014(35713)
- 2013(35443)
- 2012(32317)
- 2011(29027)
- 2010(29509)
- 2009(28240)
- 2008(27659)
- 2007(24856)
- 2006(21637)
- 2005(19851)
- 学科
- 济(135728)
- 经济(135551)
- 业(110293)
- 管理(104560)
- 企(96259)
- 企业(96259)
- 方法(62374)
- 数学(52387)
- 数学方法(51637)
- 财(42399)
- 中国(40714)
- 农(39663)
- 业经(36312)
- 制(31891)
- 融(30680)
- 金融(30675)
- 银(29726)
- 银行(29697)
- 行(28542)
- 务(28091)
- 财务(28013)
- 财务管理(27955)
- 贸(27783)
- 贸易(27760)
- 易(27130)
- 农业(26924)
- 企业财务(26511)
- 地方(24185)
- 理论(23990)
- 学(22789)
- 机构
- 学院(456505)
- 大学(453222)
- 济(195764)
- 经济(191956)
- 管理(180086)
- 理学(154583)
- 理学院(153014)
- 管理学(150389)
- 管理学院(149531)
- 研究(148836)
- 中国(122156)
- 京(95198)
- 财(93696)
- 科学(86627)
- 所(74054)
- 财经(73786)
- 农(73030)
- 中心(70437)
- 江(68792)
- 经(66994)
- 研究所(66493)
- 业大(63373)
- 经济学(60537)
- 北京(60084)
- 农业(57139)
- 范(55268)
- 师范(54739)
- 经济学院(54570)
- 财经大学(54557)
- 州(54473)
- 基金
- 项目(296386)
- 科学(235829)
- 基金(218244)
- 研究(218073)
- 家(188436)
- 国家(186838)
- 科学基金(162589)
- 社会(141021)
- 社会科(133880)
- 社会科学(133845)
- 省(114927)
- 基金项目(113936)
- 自然(104275)
- 自然科(101970)
- 自然科学(101944)
- 教育(101236)
- 自然科学基金(100191)
- 划(95948)
- 资助(90529)
- 编号(87811)
- 成果(71230)
- 部(66612)
- 重点(66402)
- 创(63651)
- 发(62983)
- 课题(60503)
- 创新(58999)
- 国家社会(58990)
- 教育部(57960)
- 制(57297)
- 期刊
- 济(215665)
- 经济(215665)
- 研究(135102)
- 中国(91615)
- 财(76825)
- 管理(70928)
- 农(67374)
- 学报(64235)
- 科学(62216)
- 融(53084)
- 金融(53084)
- 大学(50523)
- 学学(47711)
- 农业(45302)
- 教育(45289)
- 技术(42812)
- 财经(37435)
- 业经(35103)
- 经济研究(34927)
- 经(32223)
- 问题(27994)
- 业(26858)
- 贸(24865)
- 技术经济(24530)
- 统计(23709)
- 国际(22051)
- 策(21896)
- 世界(21834)
- 财会(21053)
- 版(20822)
共检索到6907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继军 袁敏 张为付
文章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单位增加值的就业效应指标,开展了相应的部门分解,结合WIOD数据库,计算了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完全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结果表明:传统的以产出为基准计算的就业量低估了国内真实边际产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即以单位增加值为基准计算的就业效应更大;虽然低端技术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就业创造效应最强,但不稳定,对外部冲击十分敏感;低端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过程中,增加值增长与就业增长短期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将制造业各行业的单位增加值的就业效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完全增加值 制造业就业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文府
本文运用最终产品增加值方法,提出了一个理解世界各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力的框架,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评估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增加值创造的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最终产品本地增加值比重一定程度下降不等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在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张过程中,尽管制造业最终产品本地增加值比重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的波浪式变化轨迹,但是它一直远远大于出口贸易本地增加值比重,而且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所占份额呈稳步上升趋势。制造业中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的细分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低技术行业和中技术行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少数高技术行业逐渐获得显示性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生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成 李晓静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文章创新性地将"一带一路"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促进效应相结合,分别在细分制造业以及按照要素密集度分组两个层面上,计算了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前向和后向影响,并构建了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与欧盟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运输仓储化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2)虽然中国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前向影响小于大部分的欧盟国家,但后向影响却处于较高水平;(3)无论是从整体,还是分行业来看,物流业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的前向影响效应对制造业运输仓储化的促进作用都远远大于物流业进口产品的后向影响。
关键词:
物流业 制造业 前向影响 后向影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构建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及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较全面地分析了中日两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模式和地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占比低于同期日本,其获益能力相对较低。(2)中日两国制造业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均呈上升趋势,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不断加深。(3)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主要是以后向模式,而日本制造业主要是以前向模式。(4)中国制造业中国外增加值以最终产品为主,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生产环节,而日本制造业中国外增加值以中间产品为主,专业化于关键零部件生产环节。(5)中日两国制造业主要是通过间接增加值出口实现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马风涛 李俊
本文利用最新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全球价值链进行了解构分析,计算了制造业各部门产品在1995-2009年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发现多数制造业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有所下降,但近年来有回升趋势。接着以纺织品部门和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部门为例,对其最终产品增加值的世界分布和各国各部门的贡献率进行了计算,发现日、美、韩、德、中国台湾省等经济体所贡献的增加值较高,同时发现国内服务业部门对制造业产品增加值的贡献较大。中国制造业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不断提升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借鉴并拓展Los et aL(2015)和timmer et aL(2014)的方法,测度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和要素收入份额,并构建一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指数。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得到结论: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要素结构在不断优化,中国在分工中的相对地位基本保持不变;分行业来看,中国大部分行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在增加,其中分工程度最深的是电子制造业且中国在电子制造业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呈现上升趋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指标,并据此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与方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主要是以后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2)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位置,主要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生产环节;(3)伴随着跨国生产分工的深化,中国制造业正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4)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生产环节,且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和发展相对薄弱;(5)在四类技术类别制造业中,中低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高技术制造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6)相对于中国主要以后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美国主要是以前向...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文章利用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按出口产品的最终吸收地及吸收渠道的不同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进行分解分析。研究表明:(1)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比例呈下降趋势,且是以最终产品出口为主,表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不高;(2)中国制造业出口中返回增加值比例的不断上升,意味着中国制造业正向全球价值链中上游攀升;(3)中国制造业出口中蕴含越来越多的国外增加值,意味着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不断提高,但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的低端生产环节;(4)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多,但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和发展却相对薄弱;(5)技术水平越高的中国制造业融入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克朋 樊士德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国部分制造业出现外移。文章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构建跨国投入产出模型,对2009~2014年中国制造业外移特征及其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外移多为主动而非被动,外移的制造业为劳动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且伴随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国内转移。制造业外移对中国就业整体影响不大,年均仅有0.095%的就业岗位受到影响,制造业外移不足以解释近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受制造业外移影响较大的行业和群体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技能劳动者,中间制造品和国内使用最终制造品生产外移的就业影响较大。在新的发展阶段,应将制造业外移与产业结构升级、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环境治理有效结合。
关键词:
制造业外移 跨国投入产出模型 就业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昭玲 张咏华
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细分中间投入产品进口来源和最终产品出口方向的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进行了度量,并通过分析前后方向的分工联系勾勒出中国加入的国际垂直专业化链条。研究表明,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在加深,但主要角色仍是加工制造的中转枢纽。"NIEs/日本—中国—欧美"和"NIEs/日本—中国—NIEs/日本"是中国制造业加入的两条主要垂直分工链条,从而印证了"三角模式"和东亚生产网络的存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盈之 胡永舜
通过计算我国2007年制造业部门的碳排放量情况,对比了我国制造业部门各行业的直接碳排放及由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将由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量分解为直接效应、反馈效应、溢出效应、自给效应以及自溢效应。研究发现,在直接排放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类化石能源消耗较大产业的碳排放量最大,而由最终需求引致的总排放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类高技术产业的排放量最大;同时,分解研究发现,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溢出效应最大,主要对象是能源产业以及服务业。
关键词:
碳排放 制造业 间接排放 投入产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建国 匡王番
文章在剖析现有部门外贸依存度公式基础上,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重构部门外贸依存度公式。新公式克服了现有公式不能反映任一部门对其它部门外贸依赖性的缺陷。继而用新公式测算我国部门外贸依存度,与现有公式的结果相比较并进行跨国比较。结果表明,由于考虑了部门间的依赖性,新公式能准确测算部门外贸依存度;尽管我国总外贸依存度不高,但部门间的差异较大;除了传统因素,还有部门间的前向关联度可影响部门依存度。
关键词:
外贸 部门外贸依存度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亦玮 郭晶 杨艳
本文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运用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得到调整后的真实出口额,并据此对出口复杂度指标进行修正。对32个样本国家制造业真实出口复杂度测度的结果表明:中国自1995年至2005年期间制造业出口复杂度逐年提升,存在"Rodrik悖论"。但传统的出口复杂度测度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统计误差,高估了中国2005年的出口复杂度水平,低估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刘艳 王诏怡
本文利用OECD-WTO最新国际投入产出表,通过测算19952011年中国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部门的GVC地位指数,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结果发现: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存在明显差异,加工贸易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低但大体呈上升趋势,而非加工贸易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高但大体呈下降趋势;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悬殊很大,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及皮革制鞋业等出口主导产业国际分工地位较低,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高。
关键词:
制造业 国际分工地位 加工贸易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艳 于立新 郑雪
本文基于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数据,以中国作为发包方,对中国制造业离岸外包行为进行了研究,较全面地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离岸外包水平,并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制造外包和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决定因素,特别强调了所有制结构以及科技水平对离岸外包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离岸外包是"技术寻求型"的,而非"成本节约型"的;外资较多的行业具有较高的外包倾向,而国有比重越高的行业外包越少;交易条件和行业规模与外包水平正相关。中国企业可以通过离岸外包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并进一步发挥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作用,促进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研究
投入产出视角下技术创新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提升影响研究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仍然为环境污染赤字国?——基于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分析
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获取能力研究--基于投入产出和生产分割视角
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全球价值链分解方法:拓展与应用
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及实证检验
外贸合理度指数的构建方法及中国实证——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制造业数字化投入、产业类型差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检验
全球价值链下投入服务化与制造业增值能力——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实证分析
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