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03)
- 2023(11383)
- 2022(9505)
- 2021(8723)
- 2020(7002)
- 2019(15862)
- 2018(15452)
- 2017(29539)
- 2016(15408)
- 2015(16943)
- 2014(16165)
- 2013(16192)
- 2012(14583)
- 2011(13202)
- 2010(12957)
- 2009(11984)
- 2008(11249)
- 2007(9547)
- 2006(8264)
- 2005(7605)
- 学科
- 济(70386)
- 经济(70335)
- 管理(44294)
- 业(40704)
- 企(32340)
- 企业(32340)
- 方法(30466)
- 数学(27626)
- 数学方法(27440)
- 中国(21571)
- 贸(19325)
- 贸易(19318)
- 易(18993)
- 农(17683)
- 财(17459)
- 环境(13962)
- 学(13787)
- 业经(13537)
- 出(12962)
- 地方(12009)
- 制(11978)
- 农业(11426)
- 融(10648)
- 金融(10647)
- 银(10606)
- 银行(10577)
- 行(10238)
- 务(9589)
- 财务(9570)
- 和(9558)
- 机构
- 学院(213715)
- 大学(213086)
- 济(101710)
- 经济(100338)
- 管理(79812)
- 研究(76910)
- 理学(69202)
- 理学院(68480)
- 管理学(67484)
- 管理学院(67103)
- 中国(59490)
- 京(44387)
- 财(44241)
- 科学(43381)
- 所(37283)
- 财经(35868)
- 经济学(34170)
- 研究所(34002)
- 中心(33486)
- 经(32969)
- 经济学院(30927)
- 农(30774)
- 江(28947)
- 院(28456)
- 北京(27992)
- 业大(27936)
- 财经大学(26856)
- 范(26756)
- 师范(26485)
- 农业(24045)
- 基金
- 项目(145306)
- 科学(116549)
- 基金(109865)
- 研究(106601)
- 家(95840)
- 国家(95213)
- 科学基金(82037)
- 社会(72737)
- 社会科(69387)
- 社会科学(69377)
- 基金项目(56457)
- 省(53427)
- 自然(50824)
- 自然科(49688)
- 自然科学(49676)
- 自然科学基金(48825)
- 教育(48339)
- 资助(45370)
- 划(45323)
- 编号(40480)
- 部(33681)
- 重点(33205)
- 发(32385)
- 国家社会(32057)
- 成果(31676)
- 创(30059)
- 中国(29611)
- 教育部(29543)
- 人文(28542)
- 创新(28336)
共检索到315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钱志权 杨来科 蒋琴儿
运用GRAS方法构建1995—2016年可比价格连续时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出口增加值隐含碳降幅虽快,但仍高于创造GDP环境成本,行业分布极不均衡且有扩大趋势;碳排放强度下降是其下降的主要原因,出口结构变动影响较弱。因此,应将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作为国家低碳价值链构建的重要监测指标,加强石化等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研发,抑制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金融等低排放高附加值行业出口比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基于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采用总出口分解模型,将中国等40个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总出口完全分解为不同的增加值项目和重复计算项目,并衍生出增加值贸易的相关指标。从行业层面,测算了中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规模及其实现路径。依据"吸收地原则",研究了我国总体、行业增加值出口的地区(国别)去向。结果显示,中国总出口中国外成分(VS)所占比例为21.77%,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重复计算项的比例为24.53%;中国传统出口规模较小的农业、狩猎业、林业及渔业、采掘业和服务行业,通过将行业产出用于制造业行业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其增加值出口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北美地区、欧盟地区是中...
关键词:
总出口 增加值 价值链 投入产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研究目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总出口的价值来源、增加值贸易及其失衡规模。研究方法:基于WIO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和社会经济账户(SEA),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测算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国外增加值率较高,国外增加值主要来源于东亚、欧盟和北美地区,制造业行业出口国外增加值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中国增加值出口主要来源于制造业。从增加值出口实现方式来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增加值出口分别以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出口为主要方式,而初级产品和能源产品行业、服务业则主要通过参与国内价值链生产分工来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传统贸易数据严重夸大了中国的贸易失衡规模;相比于传统贸易失衡,中国与欧美、东亚的增加值贸易顺差和逆差均大幅降低。研究创新:依据增加值"来源地"和"吸收地"原则测算了中国增加值贸易及其失衡规模。研究价值:克服了传统贸易数据由于"重复核算"所呈现的贸易假象,厘清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处的位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晓华 骆哲翀
基于省际-产业层面出口增加值的分解方法,文章测度了中国各省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差异及变迁趋势。从总体上看,中国各省份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国内垂直专业化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其次是省内垂直专业化和国际垂直专业化;从分省来看,中部各省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西部各省份的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通过国际垂直专业化参与国际分工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京津冀及东南沿海各省份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则从传统的以国际垂直专业化为主向以国内垂直专业化为主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洋
文章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增加值视角核算2015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27个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数量和转移方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刻画贸易隐含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解析隐含碳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省际碳转移量呈现通达性、复杂性、异质性的网络结构,隐含碳的空间关联效应明显。块模型聚类分析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碳的现象。QAP回归结果显示,地理因素、产业结构、要素禀赋对碳转移空间关联的影响显著为正。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黎峰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出口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决定了其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基于增加值的角度,按照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一个国家(地区)的出口产品可以分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和比较收益劣势产品。构建出口优化度指标(EO指数),可对出口国家行业层面、双边贸易、多边贸易层面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度量和比较。通过主要出口国家的EO指数核算,本文发现以电子及光电设备等产业为代表,区域贸易集团内部正形成明显的产业价值链分工。与其他制造部门相比,中国大陆交通运输设备部门的出口优化度较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日本、美国大多数部门的EO指数相对较高,而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第一出口大国地位并不相称。为此,中国大陆...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毅
基于WIOD数据库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增加值出口总量,分析其被吸收的途径、国别(地区)流向和部门分布。结果发现,出口统计数据夸大了总出口;增加值出口的增长集中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增加值出口主要被直接进口国所吸收,被第三国间接吸收份额小;增加值出口主要流向发达经济体,但流向新兴经济体的比重随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而上升。从部门结果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带来的利润不高,资源型行业的出口获利较多但会导致资源和环境问题。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增加值出口 重复计算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卫瑞 张文城 张少军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采用MRIO模型测算1995~2009年中国增加值出口的变动趋势,并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9种因素对中国增加值出口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995~2009年外需引致的中国增加值出口由1425亿美元增加到10396亿美元,增幅高达629.36%,增加值出口对于国内增加值创造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外国最终需求的来源地结构变动、中国前向国际产业关联变动和外国最终需求规模变动是影响中国增加值出口变化的3个最主要因素,分别使中国增加值出口增长278.81%、262.02%和122.28%;中国国内生产部门增加值系数变动和外国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变动不利于中国增加值出口增长或影响很小。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定胜 刘洪愧 杨志远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基于两种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从中间产品进出口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出口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演变。研究发现:(1)自2000年以来,相对于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率(包括其构成部分)更高且其增量更大,并呈现明显的行业差异;(2)在中国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来源中,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份额在不断降低,相反,发展中国家和资源型国家的份额在不断增加;(3)中国出口中来自发达国家的增加值与发达国家出口中来自中国的增加值两者之间的比率在下降,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该比率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4)基于增加值计算的新显示比较优势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丽娟 赵佳颖
本文利用增加值统计与要素收入分解方法对基于GVCs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电子与光学产业为例,中美贸易并不存在"里昂惕夫悖论",技术和要素禀赋共同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 1995—2011年,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一直低于"1"的平衡状态,中美相对要素实际收入的下降抵消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在双边贸易利益分配中美方获益相对较大; 1998—2005年,伴随两国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扩大,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逐年下降,初始比较优势的强化使得美国的相对贸易利益增加; 2006—2009年,随着技术差距扩大幅度和要素禀赋差异的减小,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逐年上升,两国贸易利益分配趋向平衡;中国在高技能劳动的利用上具备潜在比较优势,但相对于要素禀赋的优化,技术的滞后调整削弱了中国在贸易利益分配中的获利能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马盈盈 盛斌
文章以Wang Zhi等(2013)提出的一国部门、双边和双边部门总出口分解框架构建了总进口分解模型,将各个层面的进口分解为增加值进口、返回国内的增加值、被出口国和第三国吸收的出口国增加值以及纯重复计算的中间品贸易等组成部分,并根据贸易品的价值来源、最终吸收地和吸收渠道不同,区分为16种不同路径。通过将进口增加值分析框架应用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论述了如何利用分解结果分析各国进口行业结构、国家分布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生产地位的差异;此外,文章利用该框架对中国进口技术复杂度以及进口结构变动幅度进行了重新测度。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进口贸易 增加值 投入产出
[期刊] 求索
[作者]
程宝栋 李慧娟
运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法以及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法,选取"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捷克6个国家,从国家和部门两个层面对比分析这些国家2000—2014年的"一带一路"出口隐含碳排放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隐含碳排放被高估了22.1百万吨,被高估了9.43%,且呈上升趋势。中国被高估的总量最大,捷克和土耳其被高估的比例最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隐含碳排放被高估,主要由机械、运输设备、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等价值链较长的部门的出口所引起。"一带一路"国家应积极推动全球碳排放责任的重新认定,推行更加准确的衡量碳排放量的核算体系,以更加积极地姿态融入全球价值链。
关键词:
贸易隐含碳排放 增加值贸易 全球价值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王丰国 李根强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兴起的增加值贸易核算理论因能消除传统贸易的"统计幻象"、准确核算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贸易利得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贸易价值增值的视角,梳理了以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的增加值贸易核算的研究成果。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对垂直专业化的测量及其发展、增加值贸易与贸易增加值核算理念的差异、以及它们与传统总值贸易核算的区别与内在关联等方面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睿伣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比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更能真实准确地揭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情况、所处的地位、获取的贸易利益。本文基于OECD和WTO2013年联合发布的1995-2011年连续17年的WIOT数据,先通过增加值贸易法将中国的总出口分解为Koopman(2010)的五部分,然后运用GVC地位指数法测算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并将其和世界主要的39个经济体加以比较,进而判断中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下的地位和获取贸易利益的情况。增加值分析显示,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中最终产品所占比例最高,达33%~46%;其次是转移的中间产品所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例,为23%~27%;出口所包含的国外增加值比例为14%~28%;出口的被进口国自己使用的中间产品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例为14%~17%;返回的国内增加值比例为0.24%~1.23%。GVC地位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虽然出口总值超过美国和德国雄踞世界第一,但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其地位相对较低,出口获利能力不高。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素萍 葛明 林玲
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贸易转移"和"贸易折返"问题日趋严重,"总值"统计难以追踪出口价值的来源与利益分配。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和MRIO分析框架,从增值构成、国别贡献、商品结构、产业变动四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出口额的GVC来源,结果表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呈现"U"型轨迹,近1/4的价值由国外提供;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贡献比较高,发展中国家占比有所提升;中国嵌入GVC的程度不断加深,中间产品贸易贡献的价值逐步提高;主要出口产业国内增加值率较低,且整体趋于下降态势。因而,中国出口增长既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也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