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58)
- 2023(17901)
- 2022(15022)
- 2021(13793)
- 2020(11399)
- 2019(25903)
- 2018(25379)
- 2017(48179)
- 2016(25807)
- 2015(28861)
- 2014(28444)
- 2013(28072)
- 2012(26017)
- 2011(23902)
- 2010(23992)
- 2009(22246)
- 2008(21626)
- 2007(18993)
- 2006(16915)
- 2005(15492)
- 学科
- 济(117958)
- 经济(117848)
- 管理(69928)
- 业(69388)
- 企(53701)
- 企业(53701)
- 方法(47537)
- 数学(42116)
- 数学方法(41500)
- 中国(35580)
- 农(32323)
- 地方(28350)
- 业经(26024)
- 贸(23668)
- 贸易(23651)
- 财(23262)
- 易(22999)
- 学(22886)
- 农业(22022)
- 制(20098)
- 融(18724)
- 金融(18720)
- 银(18660)
- 银行(18601)
- 环境(18123)
- 行(18034)
- 技术(17431)
- 发(16403)
- 和(16168)
- 地方经济(16099)
- 机构
- 学院(370473)
- 大学(370399)
- 济(159612)
- 经济(156712)
- 管理(139556)
- 研究(136239)
- 理学(120390)
- 理学院(118947)
- 管理学(116737)
- 管理学院(116061)
- 中国(103837)
- 科学(83678)
- 京(80525)
- 所(70077)
- 财(68394)
- 农(66966)
- 研究所(64006)
- 中心(60338)
- 业大(56534)
- 江(54703)
- 财经(54338)
- 农业(52855)
- 北京(51554)
- 范(49677)
- 经济学(49525)
- 经(49518)
- 院(49225)
- 师范(49064)
- 经济学院(44495)
- 州(43553)
- 基金
- 项目(250933)
- 科学(198470)
- 基金(183366)
- 研究(178542)
- 家(162967)
- 国家(161686)
- 科学基金(137380)
- 社会(116077)
- 社会科(110259)
- 社会科学(110235)
- 省(97309)
- 基金项目(95320)
- 自然(88900)
- 自然科(86903)
- 自然科学(86879)
- 自然科学基金(85341)
- 划(83128)
- 教育(81393)
- 资助(75932)
- 编号(69547)
- 发(59008)
- 重点(57528)
- 成果(55715)
- 部(55123)
- 创(52855)
- 课题(49569)
- 创新(49558)
- 国家社会(49152)
- 科研(47872)
- 教育部(46752)
- 期刊
- 济(175784)
- 经济(175784)
- 研究(110607)
- 中国(78826)
- 学报(61485)
- 农(61385)
- 科学(57742)
- 管理(53651)
- 财(49132)
- 大学(46360)
- 学学(43765)
- 农业(42385)
- 教育(40601)
- 融(35320)
- 金融(35320)
- 技术(32607)
- 经济研究(30506)
- 业经(29261)
- 财经(26628)
- 业(24059)
- 经(23158)
- 问题(22990)
- 贸(20288)
- 国际(19040)
- 世界(18950)
- 统计(18926)
- 技术经济(18660)
- 科技(18091)
- 商业(17680)
- 策(17507)
共检索到5620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少军 刘志彪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作为组织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已经对全球经济的微观基础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本文对GVC模式的产业转移从学理上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给全球化带来的四个特征性事实;在从要素特征、竞争优势、技术进步、市场环境和国家战略等方面分析了GVC模式的产业转移的驱动力量后,指出由GVC来主导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国际技术前沿的实施机制;进一步,本文探究了GVC模式的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影响;本文最后指出,将GVC模式的产业转移内涵的竞争方式,与自身的国情和优势相结合来发展国内价值链,应该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和缩小地区差距的一条新思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少军
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双重任务。本文首先指出中国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其次,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运用商务成本理论分析了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在国内不同区域之间转移的条件。最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避免产业外移到其它国家,中国应该立足于在位优势和大国优势构建国内价值链,以充分发挥学习曲线的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少军 刘志彪
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发达国家←→中国东部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两个"中心—外围"的格局,应该考虑到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这一微观基础。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本文发现,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之间,NVC1与NVC2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种割裂关系可能是造成中国在GVC中低端锁定和地区差距扩大的微观机理。通过产业转移构建和发展国内价值链,促进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之间的良性互动,将经济拉动方式从"出口导向型"转变为"扩大内需型",将竞争模式从"环节对链条"转变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力
基于国际产业转移与珠三角产业转移背景引发的相关问题思考,文章旨在探讨广东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深入分析产业转移对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以及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具体影响,从而获得推动广东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孝锋 蒋寒迪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和困境表明,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推进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以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健全市场机制与合作机制,实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遵循空间均衡和生态效率的原则,充分发挥中部崛起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纽带作用等。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区域协调发展 分工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唐明
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城乡体育产业的差距逐渐凸显出来。从我国城乡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出发,基于物流的角度深入分析我国城乡体育产业的价值链问题以及影响城乡体育产业价值链的关键因素,即政府因素,并根据当前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为促进城乡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价值链管理模式。
关键词:
城乡 体育产业 价值链 管理模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异质性因素,构建"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以此来考察转移支付、产业跨区转移和地方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结论相似,转移支付可以引起产业转移,但存在"门槛效应"。同时,由于"排序效应"的存在,转移支付将导致最低生产效率的企业率先对补贴作出反应,从而导致产业承接地生产效率的降低。使用中国31个省份1999-2012年的数据,根据DEA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面板固定效应、门限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支持了理论假说:只有当转移支付达到一定"门槛值"时,转移支付才会引起产业转移,转移支付对产业转移的弹性系数为0.1左右。此外,当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子帆
文章依据1995—2013年的国际贸易数据和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相关因素对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模式与我国产业对外转移之间是双向的影响,其影响的正负向取决于其内部因素的不同,并且各个因素之间会交叉相互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毛广雄
文章基于系统论角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综合序参量、耦合机制和耦合协调类型等方面来描述这一复合系统耦合机制模型及时空协调性规律,探讨了加强系统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 耦合 时空协调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樊士德 姜德波
劳动力外流后,无论是形成转移刚性即不回流还是回流,都会对区域间的企业转移行为和整个产业转移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对区域能否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围绕地区差距抑或区域协调发展,从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三个方面回顾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地区差距间的内在关系,从理论研究视角回答了三个重要问题:劳动力流动究竟熨平还是拉大了地区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究竟孰因孰果?产业转移能否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将劳动力流动进行内生化,建立其对产业转移与地区差距研究的新的分析框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峰 姜德波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2年的非均衡发展,资源短缺、产业同构、产业过度集聚等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产业的向外转移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而国内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则需要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来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和对策进行了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覃成林 熊雪如
阐明了产业有序转移、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根据这个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广东产业转移经验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产业有序转移是在政府有效干预下所形成的有利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转移形式。产业有序转移通过诱致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际产业合理分工、区际产业关联互动,以及提高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等路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栋生
应将推进东西合作互动、产业转移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大战略举措的高度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覃成林 梁夏瑜
广东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是推进产业转移的主体。政府把产业转移纳入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之中,通过制定规划和系列政策,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有效发挥了产业转移的区域协调发展效应。这种以政府为组织者,把产业转移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设计推动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的做法,是一种有很高借鉴价值和理论意义的创新。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
[期刊] 求索
[作者]
靖学青
运用2000-2014年样本数据,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沪苏浙三省市向长江经济带其他八省市进行了大规模产业转移,到2011年达到峰值,此后产业转移规模虽然有所缩小,但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未发生变化;在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异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缩小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