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20)
2023(13744)
2022(11555)
2021(10389)
2020(8530)
2019(19207)
2018(18554)
2017(35888)
2016(19185)
2015(21078)
2014(20737)
2013(20541)
2012(19169)
2011(17539)
2010(17920)
2009(16810)
2008(16246)
2007(14644)
2006(13308)
2005(12121)
作者
(57652)
(48014)
(47768)
(45302)
(30875)
(22945)
(21707)
(18883)
(18206)
(17069)
(16570)
(15690)
(15647)
(15211)
(15203)
(14763)
(14294)
(14134)
(13917)
(13874)
(12130)
(11851)
(11678)
(11191)
(10986)
(10670)
(10419)
(10390)
(9710)
(9470)
学科
(96334)
经济(96243)
管理(56778)
(53442)
(42155)
企业(42155)
方法(34689)
数学(30016)
数学方法(29709)
(24784)
贸易(24772)
(24069)
(23584)
中国(23190)
地方(21803)
(20621)
(19188)
业经(19143)
农业(15725)
(15588)
(13857)
金融(13857)
地方经济(13814)
环境(13706)
(13592)
银行(13544)
(13021)
(12940)
(11655)
(11635)
机构
学院(281819)
大学(280666)
(131741)
经济(129395)
管理(104396)
研究(104285)
理学(89728)
理学院(88729)
管理学(87283)
管理学院(86783)
中国(78261)
科学(61527)
(58562)
(57643)
(53526)
(51541)
研究所(48529)
中心(45701)
财经(45330)
(42868)
业大(42282)
经济学(41545)
(41060)
农业(40722)
(37628)
经济学院(37223)
北京(37000)
(35111)
师范(34666)
财经大学(33188)
基金
项目(183383)
科学(144162)
基金(134592)
研究(130263)
(119375)
国家(118398)
科学基金(99905)
社会(86067)
社会科(81743)
社会科学(81724)
(70165)
基金项目(69238)
自然(64296)
自然科(62811)
自然科学(62791)
自然科学基金(61722)
(59675)
教育(58354)
资助(55910)
编号(50070)
重点(41695)
(41248)
(40786)
成果(40566)
(37919)
国家社会(36422)
创新(35526)
课题(35415)
科研(35067)
教育部(34777)
期刊
(149086)
经济(149086)
研究(88823)
中国(53084)
(46361)
学报(45584)
(42444)
科学(41240)
管理(39701)
大学(34349)
学学(32817)
农业(31519)
(28519)
金融(28519)
经济研究(27061)
教育(24057)
业经(22978)
技术(22659)
财经(22610)
(21282)
问题(19811)
国际(19694)
(19667)
(17102)
世界(16284)
统计(16230)
技术经济(14981)
商业(14314)
(14068)
决策(12676)
共检索到435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刘仕国  吴海英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不仅放大而且加快了商业周期冲击的国际传导。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启示包括: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政府要创造友好高效的商务环境;尽量在多边层面削减关税;贸易政策应保持中性;应降低投资壁垒;政府引资政策的焦点应从较粗层次的产业深入到产业内具体的生产活动;政府应合力确保多边投资体系长期支持经济增长;应加强对国际投资者完成初始投资后的服务。贸易增加值核算的基本单位是国家价值链,包括众多生产单位。在用投入产出表核算贸易增加值时,对加工贸易实际情况以及数据运算处理的一些假设,可能影响贸易增加值测算精度。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玉焕  常润岭  
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取得了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国家和经济体参与到今天的全球经济中,形成越来越多的跨国价值链。通常情况下,价值链包括以下活动:设计、生产、销售、分销和到达最终消费者。这些活动可以在同一公司或不同的公司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马涛  刘仕国  
本文阐释了增加值贸易核算的理念、产生机制和测度目的,并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创建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对新型国际分工、贸易格局以及就业跨境转移的影响。增加值贸易核算对世界贸易的国别结构、依存度和全球贸易失衡程度有了全新反映。本文还评估了增加值贸易核算架构下中国外贸的利得和失衡程度,廓清了中国在全球贸易失衡中的责任。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机遇期对提升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对深化贸易结构转型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秦雪阳   郭王玥蕊  
将全球价值链多阶段生产这一重要因素纳入贸易模型中,运用结构引力模型和具有多重高维固定效应的泊松回归方法(PPMLHDFE),选取2012—2017年66个经济体贸易便利化水平和17个制造业双边增加值出口数据,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1)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具有积极影响,且这种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成本节约渠道实现;(2)贸易便利化对处于全球价值链上不同生产阶段的中间品和最终品增加值贸易具有异质性影响,贸易便利化对最终品增加值贸易的影响效应更大;(3)贸易便利化会影响不同收入经济体的增加值贸易构成,中高收入经济体的相对变化最大。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刘丽萍  
贸易增加值以新增价值代替传统方法的总价值来衡量贸易流量,新增价值由生产出口产品的国家创造,包含生产过程中的雇员报酬、税和利润。核算贸易增加值的主要依据是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通过核算贸易增加值可得出新的结论:全球贸易额大大减少;双边贸易平衡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服务贸易的比重大大增加;出口和进口的依存度相当高。中国应积极参与到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有关工作中,研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分析其中的贸易利益。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愧  张定胜  邹恒甫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重视对新兴市场在全球价值链及增加值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研究。笔者在系统梳理新兴市场与全球价值链的现有文献基础上,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弥补了已有文献的不足。研究发现:(1)因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自然资源及巨大的需求市场,新兴市场是全球价值链兴起和发展的基础,并且为其继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2)虽然新兴市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已经很高,但是基于产品、行业和企业层面的研究均显示新兴市场出口的增加值率很低,加工贸易比重较高,且服务贸易含量低,这导致其在世界增加值贸易中的份额较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亟待提高。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以加快新兴市场在全...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盛斌  陈帅  
迅速发展的全球价值链改变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格局,塑造了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它要求传统的以边界措施和市场准入问题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向以边界内措施和规制融合为核心的第二代贸易政策转变,以实现公平竞争、消除深层经济扭曲和塑造良好的商业和法治环境。全球价值链也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升级方式,产业或部门间升级已经逐步转变为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工艺、产品、功能和价值链等多种形态的升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广义贸易政策需要在重新定义与考虑国家核心利益所在的前提下通过更精心的顶层设计为新时代的产业升级服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闫云凤  
东亚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重要引擎和贸易重地,其核心国家中日韩在国际生产分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文章从增加值贸易角度测算和比较了中日韩3国的贸易趋势和结构特征,了解3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增加值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而日本逐渐下降,韩国趋势稳定。中国和韩国进口大量中间品加工后再出口,出口中属于本国的增加值较少,而日本出口中的本国增加值较多。中日韩3国的"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以及日韩两国的"运输设备制造业"都是重点出口行业,且增加值出口占比都远小于海关出口,说明这两个行业的中间品贸易占有很大比例,出口中包含了大量的国外增加值。因此,建立增加值贸易统计体系可以更好地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文东伟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1995~2009年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比率,并从增加值贸易和总值贸易的角度对比分析中国的贸易失衡问题。研究方法:本文利用OECDWTO开发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和估计。研究发现:中国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比率显现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的"V"形反转趋势。与增加值贸易统计相比,传统的总值贸易统计显著夸大了中国的贸易失衡程度。分行业来看,中国制造业整体的贸易顺差规模被夸大了40%左右,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顺差规模分别被夸大了50%和60%以上。分市场来看,中国对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规模被夸大了30%左右,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贸易逆差规模被夸大了近80%。研究创新:从增加值贸易的角度测算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及其演变趋势。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在全球增加值创造中的地位。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云凤  
全球价值链下,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难以准确反映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的获益程度。文章借鉴KPWW的测算框架,从增加值贸易角度将总出口进行分解,测度和比较APEC九个主要经济体的增加值贸易竞争力,结果表明:按照增加值贸易统计,各成员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贸易失衡情况基本没有改变,但出口对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却下降了。各成员国增加值出口普遍小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下的全值出口,其中韩国、墨西哥、中国、加拿大增加值出口比重相对较低,说明传统贸易统计夸大了这些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利益。"重复计算"部分分解的结果表明:俄罗斯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原材料供应环节;美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和下游等环节;澳大利亚...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唐宜红  张鹏杨  梅冬州  
本文利用行业层面双边出口的增加值分解数据,从增加值贸易视角研究了全球价值链(GVC)嵌入对国际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结果表明:GVC嵌入是促进经济周期联动的重要因素。从行业层面上看,同行业和跨行业的GVC嵌入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同行业嵌入对国内增加值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而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嵌入对经济周期联动的促进作用较大;从区域层面上看,欧盟、北美的区域内价值链以及欧盟、北美和亚太相互之间的区域间价值链嵌入程度较高,对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较大;从国别层面来看,垂直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南北国家嵌入"对经济周期联动影响最大。此外,对中国经验的考察也发现了GVC嵌入对经济周期联动总体上具有积极影响。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韩中  王刚  刘榴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了1995~2011年中美增加值出口和双边贸易失衡规模。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贸易出口规模,1995年和2011年中国增加值出口分别减少16.06%和24.24%;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中美贸易失衡,同期中美制造业的增加值贸易顺差分别为传统贸易顺差的5%和10%,而中美农业贸易则由传统贸易逆差转变为增加值贸易顺差,中美服务业贸易则由传统贸易顺差转变为增加值贸易逆差;分要素密集度行业来看,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表现为增加值贸易顺差,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为逆差,且逆差规模逐步扩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天顶  
全球价值链作为分析价值创造的国际扩张、地域分布以及捕获的一种重要方法,被经济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们广泛采用。本文针对研究者们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采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数据库或相类似数据的测量误差展开深入的分析,为随后研究使用该种类型数据进行经验研究以及政策探讨提供了严谨性方面的参照。本文通过简单的两国情形下数值例证、一般性探讨以及进一步讨论,发现针对世界投入产出表进行增加值测算所隐含的测量误差相对突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会政  宗喆  
基于传统总值统计方式的中欧双边贸易数据夸大了中国的贸易利得并导致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压力骤升。根据总贸易分解框架,重新测算了2001—2011年的中欧双边真实贸易量、贸易结构和要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统计方式高估了中欧双边贸易差额,在考察期内,以增加值贸易统计的中国同欧盟出口、进口及贸易差额与总值贸易相比平均下降了23.41%、16.29%和48.81%;中国向欧盟出口中的增加值以资本和低技术劳动力创造的最终产品为主,主要从事低端加工组装环节的工作,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位置,获益能力较低,但有一定的攀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康振宇  徐鹏  
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扩大,致使传统贸易核算方法无法准确评估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贡献。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通过传统和增加值两种核算方法,对中日双边贸易收支情况,双边贸易重要性差异,出口结构变化以及优势产业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增加值核算方法下的双边贸易更趋平衡;双边贸易重要性对中国而言在下降,对日本而言则在上升;双边中间品出口增长显著,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在两国之间不断深化;传统贸易核算方法高估了中日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尤其是制造业贡献率;中日贸易互补性明显,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优势,而日本的优势则表现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知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