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35)
2023(18735)
2022(15854)
2021(14793)
2020(12383)
2019(28066)
2018(27641)
2017(52639)
2016(28386)
2015(32079)
2014(31197)
2013(31174)
2012(28334)
2011(25418)
2010(25330)
2009(23879)
2008(23648)
2007(20802)
2006(18362)
2005(16717)
作者
(80763)
(67127)
(66757)
(63404)
(42912)
(32031)
(30275)
(26096)
(25419)
(24135)
(22795)
(22715)
(21424)
(21015)
(20746)
(20416)
(20083)
(19536)
(19291)
(19147)
(16547)
(16481)
(16038)
(15368)
(14899)
(14899)
(14887)
(14848)
(13368)
(13242)
学科
(121203)
经济(121056)
(104834)
管理(96700)
(93641)
企业(93641)
方法(53466)
数学(43178)
数学方法(42700)
(35739)
(35543)
业经(35233)
中国(32677)
(25192)
财务(25112)
财务管理(25077)
农业(24476)
技术(24077)
(23900)
贸易(23888)
企业财务(23752)
(23705)
(23280)
(21913)
理论(21685)
(21090)
地方(20180)
(19537)
(19035)
环境(18313)
机构
学院(409145)
大学(405682)
(171192)
经济(167837)
管理(164576)
理学(141337)
理学院(139901)
管理学(137814)
管理学院(137066)
研究(135483)
中国(105297)
(86825)
科学(80892)
(78336)
(67655)
(63402)
财经(62701)
研究所(61123)
中心(60717)
(59760)
业大(57460)
(57085)
北京(55357)
(52072)
师范(51666)
经济学(51377)
农业(49439)
(49026)
(48292)
财经大学(46398)
基金
项目(270390)
科学(214659)
研究(201862)
基金(197652)
(170901)
国家(169422)
科学基金(146958)
社会(129141)
社会科(122439)
社会科学(122408)
(104154)
基金项目(103887)
自然(94050)
教育(92230)
自然科(91928)
自然科学(91909)
自然科学基金(90297)
(86881)
编号(82241)
资助(81167)
成果(65967)
(60335)
重点(60056)
(58091)
(57748)
课题(56014)
创新(53646)
国家社会(53364)
教育部(52326)
人文(51358)
期刊
(192973)
经济(192973)
研究(124023)
中国(76549)
管理(64798)
(62747)
(58977)
学报(58289)
科学(56680)
大学(44861)
教育(44286)
学学(42206)
农业(41331)
技术(38317)
(35968)
金融(35968)
业经(32926)
财经(31333)
经济研究(31323)
(27043)
问题(24802)
(24098)
技术经济(22650)
(21173)
世界(19547)
现代(19507)
图书(19393)
科技(19360)
商业(18723)
理论(18629)
共检索到610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卢仁祥  
在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技术进步效应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98—2014年中国14个工业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促进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的作用非常显著,但不同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已经远远超过资本要素投入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中国企业应该努力提高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大力培养战略性要素,实现技术进步途径向主动式转变,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孙安琪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是党中央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从提升全球价值链角度看,中国消费市场基础雄厚且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工业体系完善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贸合作增多且自贸协定不断丰富,但也存在自主创新力不强且关键领域竞争力差的问题。考虑到数字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国内大循环,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重组离不开国际大循环。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国内大循环环境、释放国内消费市场潜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重构,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过程中,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郝敬鑫  万智  
全球价值链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但是,国家价值链对中国企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发展内涵,似乎并未得到学者足够的重视。文章在对全球价值链和国家价值链发展内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情景下构建国家价值链的两种重要载体平台——双边交易平台载体模式(专业化市场)和单边交易平台载体模式(领导型企业网络)的对比分析,试图探索中国企业构建国家价值链并且依靠国家价值链实现升级的可行方式。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杰  刘志彪  
本文在对全球价值链和国家价值链发展内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情景下构建国家价值链的两种重要载体平台——双边交易平台载体模式(专业化市场)和单边交易平台载体模式(领导型企业网络)的对比分析,探索我国企业构建国家价值链且依靠其实现升级的可行方式。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徐国庆  黄繁华  
本文基于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技术进步视角,分析了其对国家间工资差距和一国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价值链参与度的提升会扩大不同收入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则仅对中等收入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起到扩大作用;在技术进步因素中,研发投入的增加会扩大不同收入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在国内工资差距上,价值链参与度的提升会扩大中等收入国家或劳动力净流出国家的内部工资差距,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会缩小劳动力净流入国家内部的工资差距和扩大劳动力净流出国家内部的工资差距;技术进步因素中,研发投入扩大高收入国家内部的工资差距。因此,为了缩小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以及国内工资差距,应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加大研发投入和高技能劳动力的引入。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卢仁祥  
全球价值链分工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促进了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企业也积极地融入这种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对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就业效应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就业效应的经济原理和传导途径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相关数据对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中国企业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使其就业效应得到进一步体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越  谷玮  包群  
人工智能是各国构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模块,更是关乎产业转型和价值链升级的主要抓手。本文使用International Robot Federation提供的机器人数据、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企业数据构成了研究使用的高度细化的微观企业数据,在实证层面检验了人工智能对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影响,数据跨度为2000—2013年。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人工智能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且在多重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后仍然显著。②人工智能对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目前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企业。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人工智能对中国参与价值链的促进效应得到进一步释放。④人工智能对价值链参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实现:一是替代从事低端环节生产的劳动力来降低企业成本;二是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⑤针对行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发现,人工智能会显著促进行业的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因此,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下,重视创新发展,就是要抓住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契机,减少人工投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从而助力中国企业以更高水平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包玉泽  谭力文  刘林青  
本文在综述企业技术能力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企业升级的本质以及不同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与企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应该从企业层面探讨技术能力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流动问题及其对企业内生技术能力积累和升级的影响,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蒋为   倪诗程   宋易珈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方向。本文基于国内循环破局国际循环“低端锁定”的视角,从理论层面解析了中国企业“双循环”下本土供应链与全球价值链协同的创新效应。同时,采用2009—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海关数据库与专利数据库的合并微观企业数据,从实证层面检验了本土供应链网络与全球价值链嵌入度的创新交互效应,深入讨论了信息优势与资源优势机制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位于本土供应链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能够显著调节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创新抑制效应,最终破解中国企业在仅依赖国际循环下陷入“低端锁定”的困局。此外,本土供应链网络不仅能够利用其建立的信息优势,通过海外战略扩张以突破发达国家的俘获效应,而且能够发挥其带来的资源优势,以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策略突破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依赖,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整体协同中实现创新驱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本研究有助于探索基于增强国内循环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循环中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提供对策方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建秀  韩璐  阎俊爱  
基于CEPII的BACI贸易数据库,以1995-2013年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样本,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研究了已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关系的中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势,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目前主要以中低端产品出口为主,位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低端位置;中国企业GVC嵌入程度总体上升,但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权力位势呈下滑趋势,这与中国日益深入地嵌入全球价值链相背离,也说明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寻租行为并没有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在全球价值链中存在"嵌入悖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蒋诗   任妍   文春玲  
选取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实证考察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市场化可显著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驱动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渠道;异质性检验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对非东部地区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有鉴于此,应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智经济核心产业、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期提高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附加价值。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蒋诗   任妍   文春玲  
选取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实证考察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市场化可显著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驱动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渠道;异质性检验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对非东部地区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有鉴于此,应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智经济核心产业、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期提高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附加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马晶梅  丁一兵  
中国对美国拥有巨额贸易顺差是当前美国发起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此次贸易摩擦主要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因此,文章基于总贸易核算框架,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对2000~2014年中美高技术产业的真实出口规模重新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考察两国高技术产业在双边贸易中的分工地位。研究得出:由于两国总出口中包含相当比例进口中间产品价值,两国尤其是中国的真实出口规模被明显高估;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拥有一定市场优势,但是在全球价值链位置上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从而中国在双边贸易分工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姚战琪  
一、引言从现有文献来看,针对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理论研究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一,先是从经济增长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目标的定位,专门针对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规模极小、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过低、制造业对外投资规模大大小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对外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合理的事实展开讨论。其二,是关于中国对外投资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于畅  邓洲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抬头,中美贸易摩擦趋于常态化,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应对新挑战成为重大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浓厚研究兴趣。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表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赶超与攀升无疑是此轮中美贸易摩擦的"催化剂",虽然中美贸易摩擦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业的赶超态势,但其负面影响也在逐步显现。中国依托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实现制造业高速增长的基础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转变制造业贸易方式、推动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主动整合资源和加速制造业服务化,是中国制造业应对贸易摩擦和提高分工地位的有效途径。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中美贸易摩擦的"典型事件",并基于客观数据分析其影响;从宏观视角向微观视角拓展,系统跟进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业的现实影响;适应环境变化,关注中国制造业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的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