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44)
- 2023(18965)
- 2022(16476)
- 2021(15247)
- 2020(12916)
- 2019(29069)
- 2018(28788)
- 2017(55376)
- 2016(30163)
- 2015(33607)
- 2014(32764)
- 2013(31953)
- 2012(28729)
- 2011(25719)
- 2010(25604)
- 2009(23519)
- 2008(22429)
- 2007(19127)
- 2006(16311)
- 2005(13461)
- 学科
- 济(114384)
- 经济(114261)
- 管理(86033)
- 业(82265)
- 企(68829)
- 企业(68829)
- 方法(56665)
- 数学(49696)
- 数学方法(48880)
- 农(31011)
- 财(29187)
- 中国(28558)
- 业经(26037)
- 学(25376)
- 贸(21639)
- 贸易(21631)
- 易(21048)
- 地方(20860)
- 农业(20755)
- 理论(20530)
- 务(19283)
- 财务(19194)
- 财务管理(19159)
- 制(18865)
- 技术(18541)
- 企业财务(18088)
- 环境(18033)
- 和(17895)
- 划(16170)
- 银(15967)
- 机构
- 学院(415820)
- 大学(413778)
- 管理(163850)
- 济(159730)
- 经济(156388)
- 理学(144121)
- 理学院(142535)
- 管理学(139451)
- 管理学院(138724)
- 研究(133821)
- 中国(96840)
- 科学(87060)
- 京(86290)
- 农(72353)
- 财(70170)
- 业大(67571)
- 所(66616)
- 研究所(61611)
- 中心(61191)
- 财经(57951)
- 江(57904)
- 农业(57427)
- 范(54187)
- 师范(53537)
- 北京(53136)
- 经(52905)
- 院(49044)
- 经济学(47969)
- 州(47080)
- 技术(45800)
- 基金
- 项目(298101)
- 科学(233495)
- 基金(215797)
- 研究(211787)
- 家(190726)
- 国家(189167)
- 科学基金(162107)
- 社会(132676)
- 社会科(125708)
- 社会科学(125676)
- 省(117661)
- 基金项目(114042)
- 自然(108501)
- 自然科(106040)
- 自然科学(106011)
- 自然科学基金(104072)
- 划(99512)
- 教育(99380)
- 资助(89375)
- 编号(86128)
- 成果(67380)
- 重点(67154)
- 部(64535)
- 发(62936)
- 创(62405)
- 课题(59054)
- 创新(58187)
- 科研(57742)
- 计划(55567)
- 大学(55234)
- 期刊
- 济(162683)
- 经济(162683)
- 研究(110966)
- 学报(71959)
- 中国(71224)
- 农(64527)
- 科学(63429)
- 管理(57935)
- 大学(54003)
- 财(53225)
- 学学(51350)
- 教育(46351)
- 农业(44953)
- 技术(37231)
- 融(28997)
- 金融(28997)
- 业经(28904)
- 经济研究(27562)
- 财经(26952)
- 业(23789)
- 经(23110)
- 版(21052)
- 科技(20953)
- 问题(20843)
- 图书(19566)
- 技术经济(19553)
- 业大(19355)
- 统计(19333)
- 商业(19009)
- 策(18063)
共检索到5719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魏如青 苏慧 王思语 郑乐凯
本文基于全球生产分解模型,实证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全球失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会对经常账户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全球失衡,且采用上游供给的前向参与对全球失衡存在正向作用,而采取下游需求的后向参与对全球失衡具有负向作用,即不同参与方式对全球失衡具有差异化影响。本文还发现,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深浅复杂程度差异、产业类型参与差别对全球失衡均具有差别化影响。本研究为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等国家间不必要贸易争端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单元媛 郭雯青
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根据2016版WIOD数据库中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制造业出口服务化近年的发展状况、全球价值链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的修正版指标,研究结论表明:2000-2014年我国制造业已较大程度地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分工,且出口服务化水平及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也在逐步上升中,但仍与部分发达国家有差距;服务含量比率在制造业出口中的提高对制造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呈负面影响,但对其分工地位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地位上受到出口服务化水平带来的帮助比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对更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戴枫 陈百助
本文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的基础上,对美国2000-2003年和2007-2011年两个时期的就业下降进行了结构性分解(SDA)。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考察期中,造成美国就业下降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2000-2003年间3.11%的就业减少以及2007-2011年间3.58%的就业减少归因于来自中国的进口(包括中间品和最终产品进口);就边际就业效应而言,从中国的中间品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大于最终产品的进口;并且通过对两个时期的比较发现,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每增加一千美元中美贸易产生的美国就业效应在减弱,其中,最终产品进口的边际就业效应下降幅度最大;在行业结构上,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常冉 杨来科 王向进
文章采用贸易增加值核算法对2005-2014年中美贸易进行价值结构分解和竞争力测算,重新审视中美贸易失衡并全面剖析贸易利益结构。研究表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对中美贸易顺差严重高估,并对行业竞争优势产生误判。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没有带来相匹配的贸易获利,尤其知识型制造业缺乏创新技术被"低端锁定",美国服务业处于价值链上游且具备竞争优势,贸易获利能力强于中国。同时,中国出口拉动美国贸易利益的同时,推动了多区域贸易发展的格局,中国出口贸易利益分布以东亚地区为主但布局趋于多元化。美国出口利益结构均衡,对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推动作用相对突出。
关键词:
贸易增加值 贸易失衡 WWZ方法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会政 丁媛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构建了GVC就业效应分析模型,对中国参与GVC不同模式的就业拉动量进行测算,并通过结构分解法分析不同参与模式下拉动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后向参与率高于前向参与率,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及服务业主要以前向模式参与GVC,制造业主要以后向模式参与GVC;制造业是低技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拉动行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对总体和低技术劳动力就业的拉动能力最强,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技术劳动力的就业拉动能力最强;最终品和中间品出口是就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密集型制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利用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和WIOTs数据,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贸易进行了完全分解与失衡分析。研究表明:①中美双边贸易中国内增加值份额均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国内增加值份额明显低于同期美国,表明中美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虽在提升,但中国出口获益能力却较低;②中国出口中以最终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份额高于美国,而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份额却低于美国,表明中国出口主要用于最终需求,而美国出口主要用于中间投入;③中国出口中返回增加值份额低于同期美国,说明中国从事的主要是全球价值链中相对下游环节,而美国从事的主要是全球价值链中相对上游环节;④中美双边贸易中纯重复计算部分份额均呈上升态势,表明中美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均在不断增多,其价值链变得越来越长;⑤贸易增加值统计大大缩减了中美双边贸易失衡水平,但中间品贸易失衡的缩减程度要明显高于最终品贸易;⑥中美制造业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均表现为顺差状态,而农业、服务业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却表现为逆差状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文东伟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1995~2009年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比率,并从增加值贸易和总值贸易的角度对比分析中国的贸易失衡问题。研究方法:本文利用OECDWTO开发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和估计。研究发现:中国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比率显现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的"V"形反转趋势。与增加值贸易统计相比,传统的总值贸易统计显著夸大了中国的贸易失衡程度。分行业来看,中国制造业整体的贸易顺差规模被夸大了40%左右,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顺差规模分别被夸大了50%和60%以上。分市场来看,中国对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规模被夸大了30%左右,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贸易逆差规模被夸大了近80%。研究创新:从增加值贸易的角度测算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及其演变趋势。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在全球增加值创造中的地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净雪 湛谌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在GVC分工的上游参与度(增加值供给者)和下游参与度(增加值使用者)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但在2009年后出现大幅下降。从分工地位看,我国的GVC下游参与度始终低于同期的上游参与度。同时,参与简单GVC分工(中间品跨境一次)程度高于参与复杂GVC分工(中间品跨境多次)程度,我国在GVC分工中的地位偏低。从参与GVC分工的国别结构来看,不管是从增加值供给者还是从增加值使用者的角度,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的依存关系均显著高于与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依存关系。但是,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依存关系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应妥善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依存关系,避免过分依赖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从而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
上游参与 下游参与 分工地位 国别结构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善同 何建武 刘云中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国内省际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拓展了关于贸易增加值的WWZ分解方法,提出国内省份对外贸易(出口、省际调出)分解的统一框架,分析国内不同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状况;通过价值链参与的国际国内比较总结了相关的典型化事实。根据这些研究本文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分工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哑铃型"分工模式;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三大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垂直专业化指数同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惠芳 刘睿伣
文章利用WTO-OECD联合发布的2016版连续15年(2000-2014)的WIOT数据,运用WWZ等的16部分增加值贸易分解法将中美两国的制造业出口贸易额进行全球价值链分解,通过垂直专业化率(前向与后向)指标、GVC指数(参与和地位)指标,从整体与行业两个层面来剖析中美两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与方式、所处地位和贸易收益等情况。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出口总值均明显高于出口所含的国内增加值,并且二者之间的差额在增加。中国制造业出口获利能力不及美国。中美两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研究目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总出口的价值来源、增加值贸易及其失衡规模。研究方法:基于WIO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和社会经济账户(SEA),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测算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国外增加值率较高,国外增加值主要来源于东亚、欧盟和北美地区,制造业行业出口国外增加值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中国增加值出口主要来源于制造业。从增加值出口实现方式来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增加值出口分别以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出口为主要方式,而初级产品和能源产品行业、服务业则主要通过参与国内价值链生产分工来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传统贸易数据严重夸大了中国的贸易失衡规模;相比于传统贸易失衡,中国与欧美、东亚的增加值贸易顺差和逆差均大幅降低。研究创新:依据增加值"来源地"和"吸收地"原则测算了中国增加值贸易及其失衡规模。研究价值:克服了传统贸易数据由于"重复核算"所呈现的贸易假象,厘清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处的位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慧娟 程宝栋 杨军
本文通过评估疫情对就业、家庭最终消费、投资及贸易便利化的影响,并作为冲击引入全球价值链一般均衡模型(GVCs_CGE),以刻画疫情对全球经济系统的影响,进而对2020—2035年木材产业经济发展及全球价值链布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传统角度或增加值角度来看,疫情对全球木材产业冲击主要集中于国际市场,各国产能转向国内;全球价值链整体受冲击严重,但产业布局结构趋向紧密,区域价值链发展势头明显。其中,中国木材产业传统贸易部分与全球贸易联系逐渐萎缩,但全球价值链的供需能力相对提升,产业区域价值链分工趋势明显。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加强中国木材产业上游供给能力和区域间贸易便利化等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查日升
作为全球价值链治理者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分布于全球的占据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成千上万的地方产业集群,中国正遭受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和发达国家核心要素控制的双重阻击。积极参与乃至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当是中国主导企业、政府和学者考量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要培育一批跨国领导企业,聚集创造核心能力的高级和专业化生产要素、铸造基于国内外的专业化市场、政府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整合资源。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服务经济的发展上表现极为失衡,这一状态可以从全球价值链分工角度进行解释。从表象上看,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制造业嵌入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分工,由此造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不足。在更深层面上,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着发展中国家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南北服务经济发展失衡的一个缩影。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中国应该顺应新型分工模式的大趋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寻找服务经济的发展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