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14)
- 2023(12965)
- 2022(11313)
- 2021(10482)
- 2020(8626)
- 2019(19626)
- 2018(19683)
- 2017(37880)
- 2016(20358)
- 2015(22771)
- 2014(22449)
- 2013(22122)
- 2012(19761)
- 2011(17898)
- 2010(17585)
- 2009(16052)
- 2008(15152)
- 2007(12790)
- 2006(11004)
- 2005(9267)
- 学科
- 济(77451)
- 经济(77373)
- 管理(60815)
- 业(54688)
- 企(46854)
- 企业(46854)
- 方法(36903)
- 数学(31185)
- 数学方法(30830)
- 贸(23531)
- 贸易(23520)
- 易(22836)
- 农(19870)
- 中国(18795)
- 财(18521)
- 学(17811)
- 业经(17732)
- 环境(16337)
- 地方(15304)
- 理论(14314)
- 和(13840)
- 农业(12736)
- 务(12667)
- 财务(12600)
- 财务管理(12583)
- 划(12264)
- 制(11994)
- 技术(11845)
- 企业财务(11758)
- 教育(11035)
- 机构
- 学院(281212)
- 大学(279767)
- 管理(112958)
- 济(109752)
- 经济(107435)
- 理学(98934)
- 理学院(97910)
- 管理学(96187)
- 管理学院(95716)
- 研究(90308)
- 中国(64352)
- 京(58353)
- 科学(57054)
- 财(46843)
- 所(44308)
- 业大(42446)
- 农(42296)
- 研究所(40765)
- 中心(40144)
- 财经(38678)
- 江(38480)
- 范(37108)
- 师范(36790)
- 北京(36214)
- 经(35097)
- 院(33644)
- 农业(33347)
- 州(32020)
- 经济学(31851)
- 技术(29946)
- 基金
- 项目(198789)
- 科学(155494)
- 研究(146839)
- 基金(143038)
- 家(123995)
- 国家(122977)
- 科学基金(105696)
- 社会(90882)
- 社会科(86089)
- 社会科学(86070)
- 省(78583)
- 基金项目(76391)
- 自然(69316)
- 自然科(67639)
- 自然科学(67626)
- 教育(67291)
- 自然科学基金(66361)
- 划(65608)
- 编号(61368)
- 资助(58523)
- 成果(48379)
- 重点(44154)
- 部(43127)
- 发(42450)
- 创(41685)
- 课题(41238)
- 创新(38764)
- 项目编号(38269)
- 科研(38237)
- 教育部(37123)
- 期刊
- 济(115282)
- 经济(115282)
- 研究(78965)
- 中国(46000)
- 学报(43635)
- 科学(39781)
- 管理(39762)
- 农(38030)
- 财(34143)
- 大学(32672)
- 教育(31821)
- 学学(30794)
- 农业(27465)
- 技术(23719)
- 业经(21002)
- 经济研究(19717)
- 融(19151)
- 金融(19151)
- 财经(17217)
- 贸(16233)
- 问题(15622)
- 图书(15260)
- 经(14611)
- 业(14285)
- 商业(13936)
- 国际(13879)
- 科技(13857)
- 理论(13329)
- 技术经济(12638)
- 实践(12452)
共检索到392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潘安 吴肖丽
基于总贸易核算框架,利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1995—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特征与责任分担问题,并进一步考察由中日贸易引起的碳排放转移。研究表明,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出口国的碳排放,来自第三国碳排放的占比有所上升;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于重制造业、服务业的中间品出口和轻制造业的最终品出口,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则主要集中于重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进口国需为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承担主要的排放责任,且第三国承担的碳排放责任大于出口国;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潘安
基于MRIO模型并采用WIOD提供数据,计算得到19952009年中国GVC地位指数和参与度指数以及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以考察中国参与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整体GVC地位有所改善,但较低的分工地位会使中国产生较高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且随着参与GVC分工逐渐深入,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中间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比逐渐提升与中国逐渐深入地融入到GVC分工体系有关;中国重制造业主要处于GVC的下游环节,其出口隐含碳排放也随着GVC参与程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GVC分工下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潘安
基于MRIO模型并采用WIOD提供数据,计算得到1995~2009年中国GVC地位指数和参与度指数以及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以考察中国参与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整体GVC地位有所改善,但较低的分工地位会使中国产生较高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且随着参与GVC分工逐渐深入,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中间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比逐渐提升与中国逐渐深入地融入到GVC分工体系有关;中国重制造业主要处于GVC的下游环节,其出口隐含碳排放也随着GVC参与程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GVC分工下,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的提升反映出贸易利益与环境利益存在一定冲突,但贸易引起的环境代价正在逐渐降低,与GVC分工地位的逐渐改善相一致。最后,从转变外贸发展模式、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服务业出口以及主导区域价值链等方面就如何在GVC分工趋势下实现碳减排目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安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采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与分析了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讨论了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的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来自出口国内碳排放,进口国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承担主要的碳排放责任;中国在与美国贸易中主要处于碳排放转出地位,但碳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参与GVC分工是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出现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是中国调整出口隐含碳排放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与GVC视角下的计算结果相比,基于MRIO模型的计算结果高估了中国出口隐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灵 孙华平
本文基于1990~2015年Eora26跨国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结构和进出口碳贸易转移路径。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程度逐步加深,但嵌入的分工位置亟待提升、低端锁定效应明显,引致环境问题加剧。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转移路径,发现中国的隐含碳贸易发生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化工和非金属矿物产品业和交通运输业。1990~2015年间,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生产碳是进口值的近4倍,流入主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产碳也略高于进口值。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流向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和新加坡、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为美国承担了大量的生产碳。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就发展全球绿色低碳贸易、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能源绿色开发与合作等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博伟 张伯伟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碳减排,可以为中国“碳双减”提供政策启示。采用1995—2009年的跨国跨行业面板数据,结合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对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出上游度和投入下游度的上升均会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水平升高,这说明如果一国以矿业、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那么出口贸易隐含碳水平会升高,稳健性检验结果强化了这一结论。此外,对于污染密集型行业,全球价值链效应会更弱,但是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全球价值链效应会更加明显。因此,为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中国政府应当优化产业布局,通过约束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调整出口规模和改善出口贸易结构。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闫云凤 常荣平
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闫云凤 常荣平
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出口行业集中度过高。商品贸易量并非是决定中美隐含碳贸易额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各行业碳排放系数的差异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在贸易和气候变化方面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努力,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玉晶 兰天
文章基于2007—2020年ADB世界投入产出表,考察中国前向嵌入与后向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中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并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机制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前向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可以显著降低贸易隐含碳排放,而后向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不利于减少贸易隐含碳排放,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基于前向关联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技术密集型、非污染密集型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是中国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影响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政府部门应从调整贸易规模和改善贸易结构着手,推进中国与RCEP成员国低碳合作,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金继红 居乂義
本文利用WIO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及中日两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数据,使用进口国生产时的碳排放系数测算进口产品的隐含碳,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准确地测算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同时,根据产品来源区分了双边贸易隐含碳的具体承担者,探讨贸易隐含碳排放责任分配量化。研究发现,2000-2011年间中国生产者责任和日本消费者责任比重有所增加,日本从中国进口高排放强度中间产品转移本国的碳排放,此部分排放责任日本应以绿色援助、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纳入中国排放权交易体系等形式共同承担。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兵兵 李祎雯
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跨境分离变得日益普遍。原来以跨境和最终产品为标准的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已无法对一国贸易利益进行准确描述。因此,基于传统贸易统计视角,运用竞争性投入产出法所测算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数据则会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本文运用新附加值贸易视角下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法,在考虑技术异质性情形下,对2000—2014年中日两国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再测算,结果显示:(1)中国对日本是贸易逆差国,但却是隐含碳排放的顺差国;与新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相比,传统贸易统计方法高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安丰 郭正权 解伟 TARIQ Ali 柳瑛
基于GTAP数据库提供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采用全球价值链方法测算中国农产品贸易中隐含的化肥转移,并按照农产品最终消费的地理位置将其分解为四部分。研究发现:(1)中国农产品进口为国内节约640万t化肥(占我国化肥用量的13%),同时引起全球化肥用量节约285万t,为缓解全球资源和环境压力做出贡献;(2)中国农产品贸易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进口农产品中隐含的化肥有12%会再次出口到全球,意味着农产品贸易背后隐含的资源到达中国后会再次出口,形成多次跨境转移。建议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更为客观地估算农产品贸易隐含的化肥及其他资源环境问题,倡导共同承担贸易引致的资源环境问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云 唐海燕
本文改进投入产出(IO)模型推导行业部门生产、消费、出口、进口和净出口不同统计口径的隐含CO2计算公式,利用能源实物消耗量及排放系数直接测算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然后计算分析我国29个行业部门贸易平衡条件下贸易隐含碳,再以行业产出增加值为指标确定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碳排放责任分配比例,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共担责任分配模型,测算代表性行业CO2排放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下可能结果。研究结果证实我国2007年出口和净出口隐含CO2排放量占比都较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化学工业三个行业在共担责任原则下有约30%责任应该由国外消费者承担。本文最后提出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
关键词:
贸易隐含碳 产业链 责任分担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蒋雪梅 刘轶芳
基于覆盖全球40个主要经济体的全球范围投入产出表(WIOT),本文实证比较了1995年和2008年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获得出口增加值所承担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分解方法从时间维度上对各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8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单位增加值的隐含碳排放呈现下降趋势,但发展中国家为获得出口单位增加值所承担的隐含碳排放远高于发达国家。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在碳减排技术上的相对差距,因此从全球角度,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技术"转移是实现全球碳减排的关键且有效的路径。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熊彬 罗科 王艺霏
利用2005—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和配套贸易隐含碳数据,建立包含人口、财富和技术的随机回归影响模型,系统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价值链合作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RCEP区域价值链合作会显著增加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贸易规模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和中间品技术创新效应是主要的作用渠道;区域内直接和浅层价值链合作有助于减少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与区域内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可以抑制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相反,与区域内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具有正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