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74)
2023(8778)
2022(7578)
2021(6911)
2020(5867)
2019(12743)
2018(12885)
2017(25021)
2016(13344)
2015(15151)
2014(14478)
2013(14278)
2012(12634)
2011(11598)
2010(11782)
2009(11423)
2008(10907)
2007(9587)
2006(8534)
2005(7570)
作者
(37352)
(30839)
(30823)
(29117)
(19316)
(14713)
(14118)
(11822)
(11492)
(10970)
(10240)
(10074)
(9446)
(9446)
(9431)
(9413)
(9200)
(9133)
(8965)
(8587)
(7576)
(7497)
(7350)
(6987)
(6911)
(6840)
(6819)
(6667)
(6115)
(6084)
学科
(52252)
经济(52207)
(40208)
管理(40159)
(31895)
企业(31895)
方法(24055)
数学(21115)
数学方法(20905)
中国(16402)
(16319)
(12666)
业经(12423)
(12151)
贸易(12145)
(11879)
(10852)
农业(10129)
(9581)
银行(9559)
(9202)
(9168)
理论(8708)
环境(8436)
技术(8336)
(8237)
金融(8235)
(7804)
财务(7780)
(7770)
机构
学院(192614)
大学(189265)
(79792)
经济(78203)
管理(73775)
理学(64039)
理学院(63374)
管理学(62360)
管理学院(62007)
研究(60534)
中国(46150)
(39189)
(36998)
科学(35529)
(29757)
(29746)
财经(29621)
(27617)
业大(27536)
中心(27102)
研究所(26841)
(26684)
(25409)
师范(25168)
北京(24343)
经济学(24214)
农业(23672)
(22114)
经济学院(21987)
财经大学(21756)
基金
项目(124543)
科学(98577)
研究(93927)
基金(89662)
(77324)
国家(76660)
科学基金(65751)
社会(60339)
社会科(57290)
社会科学(57279)
(49531)
基金项目(46922)
教育(44566)
(41447)
自然(40805)
自然科(39853)
自然科学(39846)
编号(39702)
自然科学基金(39151)
资助(36311)
成果(31809)
重点(28105)
(27787)
(27403)
课题(27075)
(26704)
创新(24814)
国家社会(24789)
项目编号(24424)
教育部(24239)
期刊
(87241)
经济(87241)
研究(56425)
中国(34319)
管理(27180)
(27138)
(26944)
学报(26496)
科学(25100)
教育(23681)
大学(20421)
学学(19210)
农业(18914)
技术(17626)
(16805)
金融(16805)
业经(16712)
经济研究(15457)
财经(14296)
(12387)
问题(11928)
商业(10971)
(10823)
(9770)
技术经济(9687)
理论(9178)
国际(9084)
统计(8903)
现代(8824)
科技(8345)
共检索到2783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丹  
随着全球生产经营活动被日益纳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全球价值链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分工的节点由产品转变为要素,全球分工体系也演变为生产要素的合作体系,地区之间按照不同的要素特点进行整合与集聚。目前,价值链分工所引致的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丹  
全球价值链这一全新的分工模式下,贸易利益从来源、获得主体到分配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要素作为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单元,要素所有者的真实收入情况成为贸易利益的实质表现。随着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的完善,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贸易利益与生产要素收入的研究出现了诸多新的进展。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利益的理论创新、贸易利益与生产要素收入、贸易利益重构与生产要素收入分配以及生产要素收入的分解与测算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梳理,并明确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丹  
全球价值链这一全新的分工模式下,贸易利益从来源、获得主体到分配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要素作为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单元,要素所有者的真实收入情况成为贸易利益的实质表现。随着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的完善,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贸易利益与生产要素收入的研究出现了诸多新的进展。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利益的理论创新、贸易利益与生产要素收入、贸易利益重构与生产要素收入分配以及生产要素收入的分解与测算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梳理,并明确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黎峰  
从增加值的角度出发,国际分工地位是决定一个部门生产和出口对国内增长贡献的重要因素,且反映了该部门生产和贸易的动力来源。通过对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发现部门的要素禀赋结构、国内生产配套水平与其国际分工地位显著正相关,其中国内生产配套水平对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更为重要,而部门的出口市场份额与其国际分工地位呈现负相关关系。为此,应进一步转变以规模为导向的贸易发展模式,努力提升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及国内生产配套水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谭梦卓  朱顺和  孙穗  
本文利用2012-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呈现“U”型关系;全球价值链指数以及全球价值链进口指数、全球价值链出口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我国仍困于集聚拥挤效应、陷于价值链低端锁定,要不断优化我国产业布局、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加强全球价值链中先进技术的学习、内化,才能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志彪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升级或攀登产业链的高峰,必须高度重视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在我国以集群形态加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由于缺少高级生产者服务(APS)嵌入制造业的实现机制。因而可能难以克服"比较优势"的陷阱。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为了既充分利用我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取得贸易利益,又能够在动态的发展中改善投入结构,挣脱"比较优势"陷阱的诱惑,需要我国的产业政策重新定位,从支持单一功能的制造业集群的投资和建设,转向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产业集群,即要注重集群中的现代服务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定位和协同集聚机制的建设,以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逖  
“双循环”融通视域下,谋划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治理新策略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2009—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创新要素集聚对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作用及中介机制。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集聚正向影响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且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制造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中更为显著。中介机制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集聚通过提升企业服务能力、提高产品多样性、加强数字新基建强化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地位。对此,立足宏观、中观与微观视角,提出完善创新要素集聚顶层设计、建立差异化干预制度及完善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布局的建议,以期赋能企业深度嵌入数字全球价值链。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诚  韩帅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一个地区产业高度的提升受到当地产业集聚的影响,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动态性,而且会因产业集聚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证,首先将产业集聚进行结构和行业的细分,结构上分为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两种类型;其次行业上分为工业与服务业两种产业的集聚,并分别探讨其对城市产业高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带来的拥塞效应和集聚效应在不同时期可能处于不同的均衡状态,整体产业集聚对产业高度的提升作用出现较早,而随时间推移拥塞效应逐渐占据主导。工业集聚对产业高度的影响较服务业更加显著,且负向拥塞效应在产业集聚的当期占据主导地位。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旭  
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经济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回归从专业化和多样化层面探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不论是专业化还是多样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样本检验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主要存在于沿海省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中小企业。在作用机制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主要通过提高创新水平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而多样化集聚则通过加快要素流动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健  赵迪  赵洋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重新审视我国企业构建的价值链分工体系及其对企业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世行中国微观企业调查数据,一方面合理定义了企业层面的价值链分工联系,另一方面科学构建了企业内涵式发展测度,并由此展开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拓展价值链分工上、下游联系均有助于企业内涵式发展能力提升,但中游竞争联系却存在不利影响;进一步考虑到价值链分工拓展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证实企业拓展国家和国际尺度分工联系的内涵式发展能力提升效应最突出;分行业比较发现,相比服务企业,制造企业拓展大空间尺度分工联系带来的内涵式发展效应更加明显,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内涵式发展能力较高的企业在拓展价值链分工联系中获得的边际正效应更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涛  
本文选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创新要素集聚对流通价值链优化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集聚能够显著促进流通价值链优化,在进行广义矩阵估计、最小二乘估计法、极大似然估计的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绿色技术创新在创新要素集聚影响流通价值链优化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创新要素集聚对流通价值链优化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对农村及中西部地区流通价值链优化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流通价值链优化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袁中华  詹浩勇  
国家价值链构建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知识分工的内生互动与循环累积效应,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市场的形成、系统集成商的培育和技术创新,为国家价值链的生发提供基础性条件。基于这一机理,应强化城市间与区域间的功能分工,构筑区域间优势互补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在国家价值链重构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武睆  尤立杰  
文章主要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库》的匹配数据,4种方法测算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严格测算了5个层面的空间集聚指标,采用双限制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考察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与空间集聚的关系。研究发现:空间集聚促进了企业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且空间集聚具有倒U型效应;该结论同样分别适用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中低、中高和高技术行业企业,私营和外资企业和非加工贸易企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染  杜红梅  
文章通过搜集2007—2018年面板数据,从地区和行业两个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水平存在“U”型影响,但现阶段产业集聚水平低于拐点临界值,因此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有负效应,技术型产业的负效应强度大于传统型产业。从行业角度看,行业的区域性集聚对行业全球价值链水平存在“倒U”型影响,现阶段产业集聚水平低于拐点临界值,因此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水平有正效应。行业的区域性集聚与行业全球价值链水平的关系存在技术型与传统型行业的异质性。结论表明在现阶段的产业发展中,应选择产业的区域性集聚而非区域的产业聚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贺娅萍  
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和安全形势打破了传统的国际循环,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驱动全球价值链发生解构与重塑。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资本-劳动-技术”范式向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复合要素”范式转变,其中具有显著溢出效应的数据成为关键要素,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走向。文章通过构建嵌入数据要素的广义生产函数分析数据新要素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效应,并将全球经济失衡下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变化效应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引入全球价值链重构计量模型,考察数据生产要素对不同类型国家、不同制造业行业影响效应的异质性,探究数据要素推动国际分工格局演变的内在机制。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世界经济失衡倒逼了全球价值链体系发生重构,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和新优势构建,加速了全球价值链体系调整步伐,并且数据要素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效应表现出国家和行业异质性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