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14)
- 2023(12045)
- 2022(9432)
- 2021(8233)
- 2020(6940)
- 2019(15079)
- 2018(14793)
- 2017(29093)
- 2016(15410)
- 2015(17246)
- 2014(16986)
- 2013(16846)
- 2012(14683)
- 2011(12864)
- 2010(12978)
- 2009(12367)
- 2008(12347)
- 2007(11289)
- 2006(9901)
- 2005(9226)
- 学科
- 业(84764)
- 企(79100)
- 企业(79100)
- 济(78846)
- 经济(78764)
- 管理(65190)
- 方法(32282)
- 业经(30848)
- 农(24394)
- 财(24317)
- 数学(23778)
- 数学方法(23662)
- 务(19377)
- 财务(19355)
- 财务管理(19346)
- 中国(18841)
- 技术(18820)
- 企业财务(18337)
- 农业(17995)
- 划(14150)
- 产业(14051)
- 地方(14040)
- 策(14032)
- 制(13523)
- 和(13398)
- 理论(13370)
- 企业经济(12726)
- 体(11813)
- 经营(11759)
- 贸(11653)
- 机构
- 学院(230492)
- 大学(220668)
- 济(105756)
- 经济(104230)
- 管理(97200)
- 理学(84036)
- 理学院(83354)
- 管理学(82445)
- 管理学院(82011)
- 研究(69433)
- 中国(55336)
- 财(46986)
- 京(44951)
- 科学(38962)
- 财经(37858)
- 农(36064)
- 江(35126)
- 经(34291)
- 所(33625)
- 经济学(32430)
- 中心(31290)
- 业大(31156)
- 研究所(30152)
- 经济学院(29463)
- 商学(28704)
- 商学院(28447)
- 农业(28235)
- 财经大学(27756)
- 北京(27596)
- 经济管理(27398)
- 基金
- 项目(150562)
- 科学(122696)
- 研究(112557)
- 基金(112300)
- 家(95841)
- 国家(94966)
- 科学基金(85110)
- 社会(76820)
- 社会科(73193)
- 社会科学(73180)
- 省(60544)
- 基金项目(59024)
- 自然(53049)
- 自然科(51944)
- 自然科学(51936)
- 自然科学基金(51146)
- 教育(49502)
- 划(48038)
- 资助(44459)
- 编号(43887)
- 业(36296)
- 创(35360)
- 发(34192)
- 重点(33136)
- 部(33004)
- 成果(32584)
- 国家社会(32555)
- 创新(32015)
- 制(30232)
- 人文(29668)
- 期刊
- 济(119939)
- 经济(119939)
- 研究(65606)
- 管理(42763)
- 中国(40045)
- 财(39883)
- 农(34587)
- 科学(29520)
- 学报(27037)
- 农业(24334)
- 技术(23583)
- 业经(23271)
- 大学(22038)
- 学学(21302)
- 融(19873)
- 金融(19873)
- 经济研究(19698)
- 财经(19423)
- 经(17044)
- 业(16211)
- 教育(15858)
- 问题(15830)
- 技术经济(15429)
- 商业(13541)
- 现代(13014)
- 世界(12124)
- 财会(11948)
- 贸(11609)
- 经济管理(11014)
- 策(10708)
共检索到337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苏丹妮 盛斌 邵朝对 陈帅
本文将国际生产体系下的全球价值链(GVC)和国内生产体系下的本地化产业集群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阐述了全球价值链、产业集聚与企业生产率的互动机制,并在全方位测度企业GVC指标包括分工地位、上游环节参与度、下游环节参与度的基础上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GVC分工地位越高的企业生产率亦越高,但通过阻滞资源互通与能力互仿"双壁垒"而实施的战略隔绝弱化了本地化聚集经济对企业生产率的正向溢出。从GVC不同嵌入方式来看,GVC上游环节参与度越高的企业与本地产业集群的空间关联度越弱,而GVC下游环节参与度越高的企业与本地产业集群的空间关联度越强。深入分析集聚三种空间外溢渠道后发现,主要通过劳动力蓄水池和知识技术溢出,企业不同GVC嵌入方式与产业集聚呈现了异质性的生产率互动效应,形成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上游嵌入者-下游嵌入者"与国内生产体系互动的二元分割结构,而中间投入共享并未发挥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谭梦卓 朱顺和 孙穗
本文利用2012-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呈现“U”型关系;全球价值链指数以及全球价值链进口指数、全球价值链出口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我国仍困于集聚拥挤效应、陷于价值链低端锁定,要不断优化我国产业布局、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加强全球价值链中先进技术的学习、内化,才能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产业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文娟 张叶娟
本文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判断企业国内税、生产率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关系,基本结论表明:较高的国内税会抑制企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生产率对税收负效应有调节作用,即生产率较高企业受国内税的负面影响会较小,生产率对税收扭曲的调节作用在理论上源于高生产率企业对间接税的转嫁较少,税负对贸易活动的影响较小;企业税的负效应至少部分通过提高加成率来实现;企业层面的实证检验结果显著地验证了上述理论判断,结论是稳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内税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负效应因税收政策和企业性质而异,企业税负效应及生产率的调节效应在高税赋企业中更大,民营属性有助于削弱税收负效应并提高生产率调节效应。可见,"减税降费"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结构性减税的效果会更加显著,改善生产率是深化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根本之道。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龙鹏 张双志 胡燕娟
从技术创新和企业价值链的双重视角出发,基于2007年到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且正向的影响。从技术创新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应用能够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工智能应用对大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效应更为显著,因而这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更大。进一步结合企业价值链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环节的应用也均通过技术创新显著地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市场营销智能化的技术创新效应更大一些,从而带来更为明显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对于价值链为生产者驱动型的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环节的人工智能应用更能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于价值链为购买者驱动型的产业,市场营销智能化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更大,这也主要是因为市场营销智能化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的政策启示是,政府部门要着力构建促进企业全价值链智能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针对不同产业领域企业智能化转型需求的重点,分行业出台企业智能化转型指导方案。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波 杨先明
本文构建了产业集聚视角下贸易便利化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中国2000-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发现:无论是采用贸易便利化分领域指标,还是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数,推进贸易便利化会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进步,尤其促进处于产业集聚程度较高行业企业的生产率进步。此外,相对于东部企业、出口企业、低中间品进口依赖行业企业及外资企业而言,贸易便利化分别对中西部企业、非出口企业、高中间品进口依赖行业企业以及本土企业的生产率作用更大,尤其是对非出口企业和本土企业中处于产业集聚程度较高行业的企业。
关键词:
贸易便利化 产业集聚 企业生产率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元元 张建清
本文以OTT线性框架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基于产业集聚与企业异质性内生互动关系的新新经济地理模型。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对产业集聚和地区生产率差距的作用及演变路径,同时探讨了技术外部性强度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理论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市场一体化的深化以及技术外部性的强化,地区生产率差距也会随之扩大。本文随后用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份之间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市场一体化会扩大地区生产率差距",以及"技术外部性强化会扩大地区生产率差距"成立,而且较为稳健。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元元 张建清
本文以OTT线性框架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基于产业集聚与企业异质性内生互动关系的新新经济地理模型。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对产业集聚和地区生产率差距的作用及演变路径,同时探讨了技术外部性强度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理论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市场一体化的深化以及技术外部性的强化,地区生产率差距也会随之扩大。本文随后用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份之间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市场一体化会扩大地区生产率差距",以及"技术外部性强化会扩大地区生产率差距"成立,而且较为稳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孙学敏 王杰
本文在分析嵌入全球价值链影响企业生产率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合并数据,从微观层面测算了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并实证检验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全球价值链有益于提高企业生产率,说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显著存在。另外,通过对企业所有制、资本密集度、贸易方式以及产品多样性等异质性特征的考察发现,国有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嵌入过程中的生产率效应最高,外资企业次之,民营企业最低;高资本密集度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效应要高于低资本密集度企业;一般贸易企业以及多元化的产品策略更有利于企业在参与全球价值...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吕越 李小萌 吕云龙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重要特征,并显著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合并数据,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的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本文发现:首先,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较高的企业。其次,电信业的服务投入对高价值链嵌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金融业次之。最后,服务外包的再配置效应在我们的研究中也被证实,不同类型企业"制造业服务化"的生产率效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制造业服务化 生产率 企业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吕越 李小萌 吕云龙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重要特征,并显著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合并数据,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的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本文发现:首先,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较高的企业。其次,电信业的服务投入对高价值链嵌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金融业次之。最后,服务外包的再配置效应在我们的研究中也被证实,不同类型企业"制造业服务化"的生产率效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制造业服务化 生产率 企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邢志平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使用ACF方法估计了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比较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发现:虽然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其增长速度却要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趋向缩小。再利用省级层面的城镇化率指标,实证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过程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还能通过集聚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然而该集聚效应却随城镇化水平提高而递减。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城镇化过程因交通设施滞后明显表现出拥挤效应,抑制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邵朝对 苏丹妮
本文首次将表征本地化生产体系的产业集聚与衡量企业在GVC中贸易利得和分工地位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07年中国微观数据对产业集聚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产业集聚显著提高了中国企业出口DVAR,其中对一般贸易企业、私营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的作用更大。解构集聚外部性后发现,包含劳动力蓄水池、中间投入共享、知识技术溢出3个方面的马歇尔外部性和集群商业信用引发的融资外部性通过提高企业成本加成和降低国内中间品相对价格是产业集聚DVAR促进效应的重要作用机制。最后,本文还发现产业集聚提升企业出口DVAR并未以缩减企业进出口规模、牺牲全球化为代价,更多地是通过引发企业由低出口DVAR的加工贸易方式向高出口DVAR的一般贸易方式转变的结构效应为具体实现路径;由微观企业转向中观行业的分析再次佐证了企业贸易方式转变引致的结构效应是产业集聚促进行业出口DVAR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证实了产业集聚可以作为中国企业GVC升级的本地化路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峰 姜竹青
数字化转型改变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还会赋予企业的空间集聚形态以更为明显的网络特性。本文在社会网络理论和空间经济理论基础上构建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基于2001~2020年沪深上市制造业企业和城市面板数据的匹配数据检验了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企业集聚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空间作用边界为50公里,该范围内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均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二者在推进生产率提升中还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和相互强化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知识外溢效应是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机制,且多样化知识外溢的作用明显强于专业化知识外溢;集群内知识学习网络的发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和金融危机冲击均有效强化了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及其协同效应;企业数字化和集聚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还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依赖于企业所在行业类型及所有制性质等方面。本文不仅为研究数字化转型的微观经济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数字经济下的企业集聚形态转变提供了证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迎伟 文霞
全球本地化这一概念的提出 ,表明跨国公司将以更积极的姿态从事全球经营 ,本文尝试着站在本地企业角度 ,探讨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全球本地化策略。通过分析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 ;并立足于这些因素 ,进一步剖析从事某一特定地区经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态势 ;然后根据这些分析 ,提出两层面的应对思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晓萍 李平 吕大国 江飞涛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模型与标准集聚模型相结合的嵌套模型,采用1999~2007年中国288个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实证检验经济集聚对于企业生产率及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从1999~2007年全国总体样本的检验结果来看,经济集聚对于多数制造业行业企业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即主要表现为拥挤效应而不是集聚效应;不同规模的城市对于不同生产率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低效率企业倾向选择中小城市回避市场竞争,即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效应。(2)1999~2002年及2003~2007年分时段全国样本检验结果及比较显示,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经济集聚对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生...
关键词:
选择效应 集聚效应 企业生产率 城市规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