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76)
2023(8223)
2022(6972)
2021(6454)
2020(5364)
2019(11659)
2018(11491)
2017(23104)
2016(12128)
2015(13489)
2014(13107)
2013(13320)
2012(12389)
2011(11207)
2010(11190)
2009(10691)
2008(10214)
2007(9115)
2006(8058)
2005(7062)
作者
(38250)
(31845)
(31766)
(29973)
(19796)
(15327)
(14283)
(12490)
(11882)
(11127)
(10751)
(10208)
(10049)
(9825)
(9759)
(9744)
(9673)
(9445)
(9121)
(9056)
(8055)
(7803)
(7744)
(7275)
(7140)
(7052)
(6960)
(6835)
(6394)
(6257)
学科
(55237)
经济(55183)
(38237)
管理(36627)
(29272)
企业(29272)
方法(23465)
数学(21079)
数学方法(20985)
(16215)
中国(15735)
(12994)
贸易(12990)
业经(12922)
(12721)
(12085)
产业(11381)
(10969)
农业(10238)
(10219)
地方(10119)
(9673)
银行(9628)
技术(9352)
(9277)
(8624)
金融(8624)
环境(8600)
(7649)
(7186)
机构
学院(185439)
大学(184013)
(82399)
经济(81130)
管理(71835)
研究(64041)
理学(63005)
理学院(62291)
管理学(61461)
管理学院(61145)
中国(47995)
科学(40327)
(38717)
(35907)
(35771)
(33338)
业大(30941)
研究所(30683)
财经(29231)
农业(28878)
中心(27816)
(26491)
经济学(25650)
(25468)
北京(24265)
经济学院(23595)
(22861)
(21743)
财经大学(21736)
师范(21418)
基金
项目(126453)
科学(99472)
基金(93429)
研究(86102)
(83973)
国家(83325)
科学基金(70213)
社会(57478)
社会科(54860)
社会科学(54847)
基金项目(50182)
(49042)
自然(46498)
自然科(45397)
自然科学(45382)
自然科学基金(44603)
(41888)
教育(37369)
资助(37231)
编号(32525)
(28683)
重点(28623)
(27576)
(26812)
创新(25198)
计划(24828)
科研(24495)
国家社会(24370)
成果(24038)
(23263)
期刊
(85898)
经济(85898)
研究(51603)
学报(32401)
(31525)
科学(29502)
中国(28603)
管理(25241)
(24298)
大学(23494)
学学(22779)
农业(21432)
(16917)
金融(16917)
业经(16287)
经济研究(15595)
财经(14098)
技术(13527)
问题(12747)
(12247)
商业(11319)
(11091)
(10948)
教育(9782)
国际(9758)
技术经济(9505)
科技(9408)
理论(8533)
资源(8362)
现代(8343)
共检索到259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建伟  
随着技术创新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以垂直分工、集中布局、制服分离、工贸互促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产业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向强化自主发展、链条扁平发展、多元弹性布局、寻求产业生态等方向转变。随着传统国际分工合作路径被打破,围绕新要素新生态的发展竞争加剧,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既往空间被大幅压缩,产业链供应链不稳不强风险显现,构建创新发展新优势的挑战不断加大。为此,需要立足强大的国内产业体系和市场优势,有序推进产业链再造重构,加快在新兴前沿领域的布局发展,争取尽快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和分工位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易小燕  宋敏  杨瑞珍  刘丽军  
全球食物产业链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不断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食物产业链的源头和关键环节由少数发达国家掌控并获得超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成为食物生产的试验场与消费国,进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少数发达国家的食物供给依赖。随后分析了形成该国际分工格局的原因,提出发展中国家食物安全的潜在危机并就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对策。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佃凯  
经济全球化将处于不同国家的上下游产业通过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活动连接成了全球产业链。全球产业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了各国的资源优势,不仅降低了全球的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全球生产效率。然而,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分割也增强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影响,反之亦然。此次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将这一弊端暴露无疑。我国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疫情对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已经以及即将造成的影响。本文作者结合上述问题,对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供读者参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继军  艾玮炜  范兆娟  
当前,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和业态,加速向各领域融合渗透,形成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数字经济”形态。通过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把供应链体系中的资源接入到共享平台上,推动生产知识的代码化,建立整个供应链的虚拟数字映像,拓展出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催生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云外包等新业态,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全球普惠贸易。由于各贸易大国的利益诉求不同,难以达成为各方所接受的统一规则,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出现“赤字”和碎片化,增加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固定成本和服务市场的可变成本;发展中国家由于数字基础设施滞后,与发达国家形成“数字鸿沟”,加剧了双方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不平等。对此,我们应该加快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完善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政策法规,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发展B2B和B2C等跨境电商模式,加快重点市场的海外仓布局;对标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提升中国在数字贸易治理中的地位,推动互利共赢的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丹辉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要素全球配置催生了模块化生产、合同制造、服务外包等生产方式和商务模式的创新,促使价值链在各国之间不断延展细化,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丹辉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链的深度分解和分工深化,进而引发国际竞争格局变化,全球产业发展和竞争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在不断演化的竞争格局中,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也面临着新的路径。后危机时代,中国应加快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为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安树伟   凡路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形成中心城市主要承担生产性服务功能,外围城市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功能的分工格局。其生产性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单中心集聚趋势,各城市优势产业突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交易成本的降低、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联系会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未来京津冀应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特色突出、功能各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高宁宁  张敏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链所处的内外环境已发生重大改变。文章从分工理论着手,探究产业链发展的内在逻辑、必要条件和未来方向,并从国际分工形式演变中分析指出产业链是当代分工最新表现形式,但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并位于产业链中低端;回顾总结我国产业链发展历程,认为我国产业链已进入本土强化期,并就此阶段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约束条件,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产业链应着重加强本土化,增强自主可控性,加快提升产业链尖端化、数字化、开放化、高端品牌化。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我国产业结构的新变化1993—1997年是我国宏观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经济结构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点:1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特点。19...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锐  夏彬  
产业链是产业与空间相互交织的一种分工与协调形式,是分工促进地区生产率提高的一种实现形式;通过产业链上的组织经济法则,可降低产业链上的交易费用。在考虑产业链上节点产业的空间分布属性后,把空间联结密度引入分工模型,联结密度不仅有助于降低产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而且有助于促进产业链分工。这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验证了此假说:市场范围与联结密度的交互性对产业链分工程度的提高有显著积极影响。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王永妍  
关于企业集团内部关系问题的研究,以往文献大多基于多级法人嵌套的"金字塔"形股权结构展开,鲜有从集团内部产业链分工的视角关注集团化运营的经济后果。本文以2003~2017年我国A股市场参与集团内部产业链分工的非金融类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参与集团内部产业链分工对其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集团内部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中游公司的审计定价更高,说明集团内部产业链分工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与代理成本差异之综合影响是存在显著差异的,且代理成本差异的影响超过了经营风险差异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在股权制衡度低以及聘用高声誉审计师的公司中更加显著。此研究拓展了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研究、企业集团经济后果研究以及供应商/客户关系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永红  
"一带一路"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积极顺应国际经贸格局新变化,致力于通过强化与亚欧非国家双边贸易往来、双向直接投资、国际金融合作等经贸合作,推动沿线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价值链转型升级的新型倡议。本文基于双环流的范式分析,引入全球价值链理论,以"一带一路"合作区域为例,探究国际经济贸易的往来合作与发展,实证研究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参与度差距对其出口的影响作用,以检验在全球价值双环流范式下"一带一路"带给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登凯  
从经济分析原理看,分工是产业链联系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推进是伴随国际分工深化延展。面对这一国际分工大转换的背景,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重构。由于世界各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不同,国与国之间的区位优势体现为价值链上也不相同,进而成为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进行空间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研究全球产业链发展趋势与我国产业链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白玫  
韩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得益于有效的产业政策。本文研究韩国产业链供应链政策及其对全球供应链布局和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1)韩国主要以扶持培育支柱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强化尖端技术产业竞争力和稳定供应链等为目标,实施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2)韩国明确提出在尖端技术领域全球领先和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意愿,在技术上强化与德国、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的合作,在生产基地配置上多元化。这些产业政策对韩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格局、韩国制造业全球供应链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加剧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国际竞争。(3)尽管韩国依然视中国为其最重要的市场,但韩国很重视美韩同盟并参与美国排华供应链同盟,明确通过投资美国增加美韩产业联系,通过转移生产基地和供应链多样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为此,中国应加深中韩供应链合作,弱化美国排华供应链联盟;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升级,提升供应链合作规模与质量;扩大第三方市场合作领域,充分利用RCEP机制深化中韩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