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78)
2023(8991)
2022(7568)
2021(7123)
2020(5828)
2019(13040)
2018(12751)
2017(24087)
2016(12454)
2015(13973)
2014(13106)
2013(13121)
2012(11974)
2011(10984)
2010(10755)
2009(10170)
2008(9694)
2007(8246)
2006(7225)
2005(6482)
作者
(33132)
(27707)
(27512)
(26341)
(17506)
(13037)
(12460)
(10686)
(10512)
(9802)
(9440)
(9134)
(8732)
(8613)
(8587)
(8567)
(8286)
(8015)
(7894)
(7748)
(7022)
(6613)
(6543)
(6294)
(6257)
(6158)
(6020)
(5799)
(5449)
(5437)
学科
(57611)
经济(57566)
(31085)
管理(30456)
(23154)
企业(23154)
方法(22378)
数学(19808)
数学方法(19664)
中国(18447)
(16475)
(13977)
贸易(13968)
(13664)
业经(12819)
农业(10961)
(10960)
产业(10653)
地方(10600)
(10181)
(9352)
(8558)
银行(8549)
环境(8436)
(8405)
金融(8402)
(8350)
技术(8129)
(7933)
关系(7913)
机构
学院(174862)
大学(173984)
(84410)
经济(83268)
研究(65876)
管理(65108)
理学(56286)
理学院(55691)
管理学(54864)
管理学院(54542)
中国(50277)
(36729)
科学(36399)
(34951)
(32183)
研究所(29394)
财经(28475)
中心(28331)
经济学(27874)
(26200)
经济学院(25120)
(24746)
(23905)
北京(23573)
(23273)
(22793)
师范(22619)
业大(22080)
财经大学(21317)
科学院(20049)
基金
项目(118402)
科学(95253)
研究(89069)
基金(88502)
(77219)
国家(76688)
科学基金(65702)
社会(60268)
社会科(57479)
社会科学(57471)
基金项目(45624)
(43369)
教育(39616)
自然(39607)
自然科(38717)
自然科学(38709)
自然科学基金(38033)
(36972)
资助(36349)
编号(34591)
(27590)
成果(27530)
(27377)
重点(27111)
国家社会(26594)
(25153)
中国(25069)
教育部(23988)
课题(23887)
创新(23639)
期刊
(92416)
经济(92416)
研究(55439)
中国(32650)
管理(24649)
科学(24615)
(24605)
(23754)
学报(23134)
大学(18224)
经济研究(17367)
学学(17223)
农业(17013)
教育(15699)
(15185)
金融(15185)
业经(14990)
财经(14343)
技术(13736)
(12956)
(12736)
问题(12546)
国际(12010)
世界(11679)
(9728)
技术经济(8722)
统计(8293)
商业(8041)
现代(7794)
科技(7674)
共检索到260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霍杰  
在对四次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产业重新布局的基本规律,重新审视全球产业重新布局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移的区域环境,并通过比较探讨了中国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内部和周边各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和单位劳动成本差异明显,多地具备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劳动成本优势。但从区位环境综合评价角度看,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某些国外经济体不适合承接中国大规模产业转移,中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进行国内转移较为合适。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霍杰  
在对四次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产业重新布局的基本规律,重新审视全球产业重新布局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移的区域环境,并通过比较探讨了中国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内部和周边各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和单位劳动成本差异明显,多地具备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劳动成本优势。但从区位环境综合评价角度看,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某些国外经济体不适合承接中国大规模产业转移,中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进行国内转移较为合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刚  
衡阳、郴州、永州三市作为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选择转移的重大战略区域。面对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良好机遇,处于产业低梯度区的"大湘南"应采取何种方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已成为未来湘南产业发展需要面对的紧迫问题和严峻挑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国良  王继源  
本文通过构建中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制造业的三个技术类别、两个发展阶段以及三个影响渠道定量测算了制造业外迁对中国GDP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对美出口以高技术产品为主,高技术制造业受美制约较大,需要重点关注;(2)制造业外迁通过直接效应、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三个渠道产生影响,短期内直接效应是主要影响渠道,而长期内溢出效应是造成部门间差异的主要因素;(3)短期内低技术制造业外迁对国内GDP的影响程度最大,长期内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将超过低技术制造业,而且中高技术制造业外迁更加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为减轻产业外迁的冲击,本文建议应对不同技术类别的制造业采取差异化政策,特别要注重强化中高技术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主导性与不可替代性。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小奇  吴俊  
从国际产业技术双向转移的思路出发,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我国对外投资应突出以下重点领域:开展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对外投资,开展海外研发投资与科技智力合作,开展对外资源开发与合作,开展对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合作,积极推动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走出去。加快境外各类"合作区"建设,实现我国海外投资产业选择与区域布局的有序组合,实现我国海外投资"以点带面"的集群化有序布局。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作战  
文章在考察全球产业转移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产业转移中充当的角色和地位,探讨了这种转移对中国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中国从制造基地到创新大国的嬗变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然  马萌  
从京津冀产业转移问题着手,对比分析了京津冀三地工业产业梯度,对产业转出地增加了动态产业变化分析,即构建比较行业增长率,综合判断具有产业转移趋势的行业,指出该地区产业合理布局、产业错位发展的途径,即北京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天津应发展石油能源和设备制造业,而河北则应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京  戴翔  张二震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西方产业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中国以开放的姿态主动接受和积极融合,抓住了全球要素分工所带来的战略机遇,从而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开阔地式推进"乃至升级。然而,简单纳入全球要素分工体系的传统发展道路,也带来了不平衡、不协调以及对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和损害等不可持续问题,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而全球要素分工深入演进所表现出的全球产业链长度进一步延伸、高端要素跨国流动性日益增强,以及跨国公司基于发展中经济体的"逆向创新"战略等当代趋势特征,又与目前中国产业发展现实阶段所决定的演进方向和升级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从而为中国融入全球要素分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但与前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汪晓文  李伟华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推动合作国双方的经济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发展。中国目前对中亚五国的产业转移还处于没有固定模式的探索阶段。利用拓展引力模型与产业结构相似模型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哈萨克斯坦的产业承接基础最好,中国可以优先向哈萨克斯坦进行产业转移然后分次序向其他中亚四国进行产业转移。最后,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方式、政府合作、融资模式等方面针对产业转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本刊承蒙广大作者的踊跃赐稿,为使作者们能更方便地与本刊联系,特作如下说明:一、本刊主要刊登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章,着重刊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以及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文章。赐寄本刊的文章无论采用规范分析研究方法还是采用实证分析研究方法均可。二、本刊秉承"前沿性、前瞻性、开拓性、科学性"的学术精神,欢迎10000字左右的有信息增量的理论文章,尤其欢迎5000字以下的精悍之作。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先海  诸竹君  
在中短期内实现往往是中长期过程的产业升级、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升级、实现政府产业政策干预的有效性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三大难题。本轮新产业革命是渐进式的、渗透性的,新兴国家面临产业同发机遇,有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集聚型、规模化产业链纵向分离格局将向智慧化、网络化系统发展。破解中国产业升级三大难题的四大路径选择是:以发挥后发国优势为特色的蛙跳型科技创新路径,以新兴产业占优为突破口的多元复合型产业发展路径,以前沿边际产业干预为着力点的功能性产业政策推进路径,以大国大市场为基础的需求拉动型升级路径。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作战  
一、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背景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技术革命的成功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由于已经不能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不得不从发达国家陆续向外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格外受跨国企业青睐的地区是劳动力素质较高、数量丰富且成本低廉的亚洲。20世纪90年代至今,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方兴未艾,其中最引人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孔令丞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在实施"引进来"产业战略的基础上,对有条件的行业推行"走出去"的战略,使中国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和"引进来"相比,中国产业"走出去"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相差很远。正视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有利于准确定位中国的国际市场地位,从而正确制定中国全球化产业战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友金  肖雁飞  廖双红  张琼  
运用Hayter区位进入理论构建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定量评价,得出中部各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以及单要素竞争力排名。研究认为:湖北、安徽有较强的承接产业转移综合优势,安徽、湖南有较强的承接产业转移地缘优势,河南、湖北有较强的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山西、河南有较强的承接资源密集型产业优势,湖北、湖南有较强的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河南、湖南有较强的承接本地市场开发型产业优势。以此为依据,对中部各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空间布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做到"规范发展秩序",实现"有序承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