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07)
2023(11744)
2022(9846)
2021(9120)
2020(7564)
2019(17192)
2018(17102)
2017(32621)
2016(16923)
2015(19158)
2014(18675)
2013(18475)
2012(16731)
2011(15380)
2010(15575)
2009(14883)
2008(13989)
2007(12071)
2006(10890)
2005(10052)
作者
(46863)
(39061)
(38922)
(37349)
(24956)
(18549)
(17530)
(15072)
(14809)
(13772)
(13638)
(12929)
(12436)
(12402)
(12209)
(12177)
(11573)
(11240)
(11043)
(10695)
(9853)
(9409)
(9371)
(9058)
(8886)
(8819)
(8456)
(8177)
(7762)
(7596)
学科
(95423)
经济(95354)
管理(44228)
(39788)
方法(37255)
数学(34074)
数学方法(33510)
(30958)
企业(30958)
中国(23880)
(20007)
地方(19733)
(17109)
贸易(17098)
业经(16664)
(16653)
(15718)
(15161)
(13704)
地方经济(13554)
农业(13280)
(12373)
金融(12371)
环境(12221)
(11883)
银行(11875)
(11501)
理论(11298)
(10797)
(10696)
机构
学院(245318)
大学(244178)
(119088)
经济(117155)
管理(91670)
研究(88278)
理学(78815)
理学院(77978)
管理学(76503)
管理学院(76056)
中国(68619)
(51166)
(50619)
科学(48881)
(43373)
财经(40593)
经济学(39296)
研究所(39201)
中心(38543)
(37102)
经济学院(35141)
(34092)
(33416)
北京(32952)
(31595)
(30780)
师范(30543)
业大(30511)
财经大学(30110)
(27168)
基金
项目(159050)
科学(126908)
基金(118320)
研究(117662)
(102507)
国家(101803)
科学基金(87695)
社会(78983)
社会科(75243)
社会科学(75226)
基金项目(60104)
(59112)
教育(54426)
自然(53879)
自然科(52737)
自然科学(52726)
自然科学基金(51786)
资助(50404)
(49907)
编号(45822)
成果(37018)
(36328)
重点(36085)
(35663)
国家社会(34341)
(32594)
课题(32290)
教育部(32032)
中国(31378)
人文(30833)
期刊
(134343)
经济(134343)
研究(78620)
中国(46917)
(37449)
管理(36512)
科学(32543)
学报(31990)
(31222)
大学(25438)
经济研究(24821)
学学(24098)
教育(23516)
技术(22921)
(22784)
金融(22784)
农业(21718)
财经(21065)
业经(19064)
(18388)
问题(16917)
(16269)
统计(15782)
世界(15027)
国际(14890)
技术经济(14236)
(13750)
决策(12465)
(12242)
商业(11158)
共检索到373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永定  
一、全球经济不平衡造成全球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美国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失衡。这种理论的基础说起来也很简单,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定义,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差就等于经常项目差额,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低于这个国家的投资,那么这个国家必然有经常项目的逆差和外贸的逆差。所以,要消除经常项目逆差,就必须纠正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就美国的情况来讲,美国必须提高储蓄率,美国的国际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璋  黄彪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结构问题。本文以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为基本假设条件,对高速增长和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中国经济不平衡增长方式是在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技术引进背景下形成的,并且要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就必须采取不平衡增长方式。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高端部门对低端部门具有生产力和收入传递效应。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对高低端两部门的不平衡结构演变及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原有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系,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使得中国经济向更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结构转变的核心在于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变,只有自主创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余永定  
全球经济不平衡,简单来说是指当前全球经济中美国的大量经常性项目逆差和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其他石油生产国的大量经常项目顺差。2006年全球不平衡在进一步恶化。按世界银行的估计,200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为86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0%。经常项目顺差主要存在于中国、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袁江  张成思  
本文在强制性技术变迁假说下,针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特有的变迁机制,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过剩和结构失衡特征的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框架。文章以此框架为基础,从理论上解释了中国经济波动、不平衡增长、潮涌现象、价格分化等现象的交互过程,并以1978年至2007年的数据对设立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经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国家控制力和技术引进对我国的投资、价格、收入差距以及经济结构都具有显著影响,而收入差距扩大是抑制社会有效需求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应用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特征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晓波  陈璋  
我国经济持续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程度也随之扩大,二者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以引进式技术进步为逻辑主线,构建分析框架,对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阐述。研究结果表明,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不平衡增长方式为基础的,并且持续的高增长还将不断强化不平衡结构。随着我国的技术水平接近世界前沿,这一增长模式将不可持续,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与此同时结构不平衡程度也将缩小。在原有增长动力不可持续之后,经济增长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一方面在于加快自主创新接替引进技术成为主要技术进步方式,另一方面在于解决好不平衡结构下经济发展的不充分问题。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卢锋  
2008年11月5日,新一届美国总统大选揭晓,一直在强调"Change"(变革)的奥巴马即将问鼎白宫。变革的确是必须的。中国作为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提供巨额融资,从一个侧面显示世界经济版图的深刻演变,构成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新而重大的现象。本文观察中美经济不平衡镜像关系的事实表现和成因争论,并由此解读两国近年经济增长结构特点与各自面临的现实调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黎禾  
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以前,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进行生产力合理布局,偏重内地建设,但这并没有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1992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每年9.1%,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增长率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倍。然而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异很大,1979年至1992年间,增长率最高的广东省为13.3%,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2%,相差7.1个百分点。1992年以后,这种差距更大了,1992年的GDP增长率最高的省是江苏,为26.2%,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5%,相差19.7个百分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苏文  黄汉民  
我国各省之间的不同历史经历、不同发展轨迹以及我国梯度型推进的改革开放战略导致了制度质量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制度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在各省之间极不平衡,是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07年8年的面板数据,设定跨省面板模型,检验了制度质量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影响,给出了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制度质量解释。结果表明:体现制度质量的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率以及市场化程度在各省之间的差异化是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茉楠  
全球分工(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失衡、全球化资本流动以及美元霸权是全球失衡的根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对全球分工体系中的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严重失衡的一次总调整。从失衡到再平衡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未来全球经济将进入结构调整期。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必须将反周期政策和纠正失衡的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培育中国内生增长的新动力,通过产业轮动与区域轮动启动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鲁敏  侯博  
一、经济增长路径经济增长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使其始终是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对于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遵循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理论界主要有两种选择,即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付敏杰  
2012年的中国经济将面临深度再平衡和多重周期叠加共振问题。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背景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等因素是威胁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增长动力的缺失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因素,而执行严格的紧缩政策,促进财政、国际收支和生产消费的平衡是全球重新步入稳定增长轨道的重要保证。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内部,只有实现沿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更新周期下的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和消费升级等重大发展取向进行有效的结构性改革,消除影响居民消费、产业层次提升的体制、政策壁垒,建立起市场创新机制,才能实现内生的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建新  
以研发或专利所代表的创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之一。通过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国内外研发和专利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然后利用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研发、专利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估计了研发和专利的产出弹性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发现国内外研发和专利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但其作用机制和促进程度差别很大。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吴敬琏  
三种增长模式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沿着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经济增长的路子前行。根据现代经济学分析,西方国家的近代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世纪后期第一次产业革命起到19世纪后期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的早期增长阶段。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概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