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63)
2023(9719)
2022(8802)
2021(8362)
2020(6940)
2019(16090)
2018(16098)
2017(31296)
2016(17115)
2015(19110)
2014(19037)
2013(18853)
2012(17058)
2011(15254)
2010(15087)
2009(13783)
2008(12990)
2007(10985)
2006(9594)
2005(8069)
作者
(48339)
(40000)
(39565)
(37737)
(25399)
(19293)
(17981)
(15807)
(15063)
(14143)
(13971)
(13303)
(12645)
(12523)
(12279)
(12067)
(12045)
(11893)
(11455)
(11268)
(9981)
(9552)
(9515)
(9114)
(8944)
(8877)
(8808)
(8735)
(7967)
(7933)
学科
(65976)
经济(65908)
管理(46371)
(42949)
(35827)
企业(35827)
方法(31793)
数学(26701)
数学方法(26410)
(16771)
(15665)
(15532)
中国(15441)
地方(14512)
业经(14508)
理论(12006)
农业(11535)
(11133)
贸易(11129)
(11004)
环境(10841)
(10790)
技术(10038)
(9877)
(9383)
财务(9324)
财务管理(9304)
(9117)
教育(9081)
企业财务(8812)
机构
大学(236404)
学院(235702)
管理(97787)
(87743)
经济(85723)
理学(85425)
理学院(84458)
管理学(83048)
管理学院(82623)
研究(77310)
中国(55326)
(50657)
科学(50448)
(39250)
(38109)
(36266)
业大(36253)
研究所(35203)
中心(34392)
(33162)
师范(32888)
(32500)
财经(32172)
北京(32042)
(29290)
(28696)
农业(28456)
(27121)
师范大学(26811)
经济学(24956)
基金
项目(169049)
科学(132519)
研究(123765)
基金(122315)
(106487)
国家(105616)
科学基金(90858)
社会(76325)
社会科(72304)
社会科学(72285)
基金项目(66452)
(65994)
自然(60230)
自然科(58760)
自然科学(58750)
自然科学基金(57680)
教育(55944)
(55586)
编号(51016)
资助(50259)
成果(40510)
重点(37273)
(36599)
(35973)
(34873)
课题(34316)
创新(32430)
科研(32246)
项目编号(31406)
大学(31277)
期刊
(93785)
经济(93785)
研究(66200)
中国(39728)
学报(37133)
科学(35547)
管理(33283)
(32296)
大学(27653)
(27150)
学学(25970)
教育(25925)
农业(23296)
技术(19032)
业经(15976)
(15856)
金融(15856)
财经(14211)
经济研究(14203)
图书(13778)
问题(12194)
理论(12153)
科技(12050)
(11900)
资源(11745)
(11603)
实践(11430)
(11430)
技术经济(10634)
情报(10440)
共检索到327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兴柱  王群  
全球化加速了人口流动,旅游成为当今资本、人口流动的一种普遍现象。旅游已被融入到后工业城市的经济重构、全球化和地方化等更大背景。全球力和地方力的协同存在,不同旅游地被重新构造。文章重点回顾了国外近年来对全球———地方联结下的旅游地理的研究进展,集中体现在全球———地方联结下的旅游地发展机制、不同类型旅游地发展、开发战略和旅游影响等方面。随着我国旅游快速发展,全球化和地方化两股力量已经开始对我国旅游地产生明显的作用,将引起我国旅游地形式、特征、机制的新变化,应加强对其变化的后果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为我国旅游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建兴   吴茂英   郭英之   李秋成  
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是近年来旅游学界关注的新议题。居民作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利益主体,对旅游地生态环境影响更为深远持久,但学界较少系统梳理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相关研究。为更好追踪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动态,文章检索并整理了2001—2021年78篇国内外期刊文献,对概念内涵、测量量表、影响因素、理论视角等内容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对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等方面展开述评与展望,特别对影响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且尚未被主流研究所重视的传统文化、本土化背景因素等展开了讨论。该文有助于理解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脉络,并为未来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和政策创新提供参考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晶琦   王群   朱跃   殷程强   袁宏瑞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地环境保护和利益分配冲突成为关注焦点。随着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了解决旅游地不均衡不公平发展问题,学者将环境正义概念引入旅游地研究中。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旅游地环境正义包含旅游地空间(客体)和利益主体(主体)两个主要研究视角,文章分别对旅游地环境正义概念、环境正义维度、环境正义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总体而言,旅游地环境正义维度主要包含分配正义、程序正义、互动正义、承认正义等。基于指标构建、测度模型以及测量方法等构建正义测度内容,受旅游地时空分布、资本介入、游客扰动、群体差异、政府分歧、参与和承认缺失等因素影响。旅游地环境正义研究内容丰富,拓展了环境正义研究内涵。为解决我国社会当前主要矛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应继续完善旅游地环境正义研究体系构建,拓展旅游地环境正义研究的时空尺度,注重维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构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测度指标体系,探索旅游地环境正义实现路径,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蒋依依  宋子千  张敏  
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制度安排,旅游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将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转化为对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激励,以调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旅游生态补偿成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关注的焦点。基于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较为系统地梳理与评析了旅游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模式和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研究内容。进而提出了补偿空间范围及其等级区划、补偿标准及其时空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补偿机制及补偿绩效等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恢复力思想和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态系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可持续旅游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地是重要的社会-生态系统类型,从恢复力视角研究旅游地复杂性、动态性及综合性,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途径。论文综览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的大量相关文献,从研究尺度与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展开综述,重点就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认识、与相关概念联系、阈值、驱动因素、概念性与定量评估、适应性管理等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评述,并得出相应研究启示,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国内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和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孟凯   王强  
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话题,然而相关系统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缺乏。全面梳理与总结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未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基于Google Scholar和CNKI学术搜索工具,对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研究的国内外典型文献进行全面科学检索,并从主体、动因、过程、结果、方法等逻辑要素出发对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研究进行科学系统性回顾、归纳与述评,并以此提出了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5个方向:(1)科学构建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个体-农户-社区”尺度系统理论框架;(2)加强探讨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个体主观意愿;(3)从结构与后结构主义双重视角科学揭示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过程机制、微观路径及动态生成逻辑;(4)从“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观”和“社区福祉观”出发评价生计转型过程与结果的可持续性;(5)加强“混合”以及“后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应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萌  安德鲁·弗兰  
旅游作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其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逐渐受到重视。历年来有关旅游碳排放研究的SCI/SSCI文献表明,当前全球有关旅游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产业、旅游交通运输、旅游住宿与餐饮以及各种旅游活动等领域,并就以下问题达成共识:①旅游业是人类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要来源;②旅游业发展中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主要来源于旅游交通运输、旅游住宿以及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进行的各种旅游活动三个部分,其中旅游交通运输是旅游业最主要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部门;③不同旅游部门之间以及各旅游部门内部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密度差异巨大,航空运输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密度最大的旅游部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保继刚  尹寿兵  梁增贤  陈钢华  李鹏  
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分支地理学科。中国旅游地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地理学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旅游地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学中发展最快,成果最丰,思想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近年来,旅游地理学一方面从研究规范的讨论到问题意识的强调,学科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社区旅游、事件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和旅游流与空间结构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卓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学科涉及领域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平台不断扩大,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旅游地理学者广泛参与到省域及重点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践和世界遗产保护中,并致力于中国旅游标准化和旅游产业国际化的实践。旅游地理学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一方面将继续发挥理论结合实际的学科传统优势,不断壮大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力量;另一方面需不断加强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升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国际化水平。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兴柱  查艳艳  陆林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随着不同主体对稀缺聚居空间资源的竞争,引起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变化与社会公平发展等问题。旅游地聚居现象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文章综览国内外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理论解释、驱动机制、社会效应4个方面展开综述。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双重过程,呈现从非旅游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利用主体聚居面临着分化重组的分布格局、社会空间分异等特征。国内外关于逆城市化、旅游城市化和流动性转型等理论为旅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中华  文静  李瑾  
本文回顾了地方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旅游研究中地方理论研究的国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地方依附应用旅游观光意象研究的内涵,探讨游客观光意象与地方依附感之间的关系,地方依附感的旅游学认知架构,以及游客对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地方依附程度。最后从旅游规划管理和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地方理论应用旅游营销研究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克  孙克勤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质旅游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文献。本文从地质旅游的含义、地质旅游活动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理论与实践建设出发对地质旅游进行归纳和总结。综述表明,地质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地方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是一重要的生态和可持续旅游型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子新  王玉成  邢慧斌  
旅游影响包括旅游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对它的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始于英语国家,并逐渐成为旅游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本文在对所能获得的有代表性的国外(主要是英文资料)和国内有关其研究的论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旅游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古诗韵  保继刚  
Tourismdevelopmentandthetransformationofthefunctionsofthecityhaveledtothe“urbanization”oftourism .Itbe comesveryimportanttostudyurbantourismwhosepotentialhasbeenverymuchignoredinthepast.Urbantourismis theresultofthetransformationofthefunctionsofthecityand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文兵  
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研究伴随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范式转移而产生。在旅游目的地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果想维持目的地的游客偏好,则需要培育游客忠诚。本文回顾了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今后国内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研究,希望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延平  
把旅游地视为一个特殊生命体和特殊的生态系统,旅游地与生物体存在非常类似的机理,具有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地生态系统、旅游地之间存在诸如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生态空间关系等明显的类生命特征。研究旅游地的类生命特征,为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旅游发展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切实可行性,为更好地解释和透视旅游发展问题实质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与思路,生态学理论在旅游中的应用和解决旅游问题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丰富旅游学与生态学理论的同时,指导并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