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41)
- 2023(15289)
- 2022(13014)
- 2021(12518)
- 2020(10141)
- 2019(23673)
- 2018(23493)
- 2017(44433)
- 2016(24774)
- 2015(27819)
- 2014(28028)
- 2013(26859)
- 2012(24757)
- 2011(22357)
- 2010(22872)
- 2009(20814)
- 2008(19563)
- 2007(17396)
- 2006(15648)
- 2005(14027)
- 学科
- 济(88050)
- 经济(87958)
- 管理(67798)
- 业(65584)
- 企(55661)
- 企业(55661)
- 方法(39133)
- 中国(34601)
- 数学(33573)
- 数学方法(33093)
- 融(27620)
- 金融(27618)
- 银(26456)
- 银行(26421)
- 行(25512)
- 财(25250)
- 农(24816)
- 教育(23217)
- 业经(21571)
- 地方(20715)
- 学(20042)
- 制(19962)
- 理论(19727)
- 贸(17590)
- 贸易(17574)
- 易(17148)
- 农业(16595)
- 务(16116)
- 财务(16047)
- 财务管理(16024)
- 机构
- 大学(337199)
- 学院(334514)
- 管理(130357)
- 济(129069)
- 经济(125893)
- 研究(113595)
- 理学(112354)
- 理学院(111075)
- 管理学(109197)
- 管理学院(108556)
- 中国(86445)
- 京(72568)
- 科学(67954)
- 财(61694)
- 所(56070)
- 中心(52542)
- 范(51578)
- 师范(51236)
- 研究所(50949)
- 江(50078)
- 财经(48740)
- 农(48573)
- 北京(46888)
- 业大(46008)
- 经(44280)
- 师范大学(41643)
- 院(41404)
- 州(41075)
- 教育(39667)
- 经济学(38204)
- 基金
- 项目(223974)
- 科学(177203)
- 研究(172425)
- 基金(159330)
- 家(136536)
- 国家(135238)
- 科学基金(116441)
- 社会(105610)
- 社会科(100007)
- 社会科学(99983)
- 省(88607)
- 教育(84334)
- 基金项目(83619)
- 划(75464)
- 自然(74014)
- 编号(73151)
- 自然科(72260)
- 自然科学(72246)
- 自然科学基金(70924)
- 资助(65965)
- 成果(61986)
- 课题(52537)
- 重点(50763)
- 部(50493)
- 发(48900)
- 创(46865)
- 项目编号(45357)
- 教育部(44063)
- 创新(43385)
- 年(42908)
- 期刊
- 济(140004)
- 经济(140004)
- 研究(109017)
- 中国(71325)
- 教育(64771)
- 管理(47547)
- 学报(47129)
- 财(45326)
- 科学(44119)
- 农(43688)
- 融(42563)
- 金融(42563)
- 大学(37105)
- 学学(33522)
- 技术(32073)
- 农业(30071)
- 财经(23220)
- 业经(22835)
- 经济研究(21952)
- 经(19777)
- 问题(17737)
- 图书(17659)
- 理论(17029)
- 职业(16566)
- 实践(15758)
- 践(15758)
- 业(15283)
- 坛(15063)
- 论坛(15063)
- 技术经济(15046)
共检索到506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梦杰 张民选
东盟是全球最著名、最具有影响的国际组织之一,加强与东盟的教育合作是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东盟将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东盟成功实现了利用微小权力科学引导各国基础教育发展,以学术研讨和深入试点为基础,通过商谈、共识形成开放的行动框架,鼓励因地制宜地对教育实践循环优化。"推进全民教育提升公民素质、促进融合教育维护区域和平稳定、以科技教育不断提升竞争力"构成了东盟基础教育政策的三个整体路线。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崔艳萍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季剑军
东盟各国在金融危机后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显示出其巨大的增长潜力,在全球经济萎靡的背景下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作为中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东盟投资环境的改善、竞争力的提升使得其在吸引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方面正加速赶超中国。同时,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机制正日趋成熟,随着东盟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双方竞争力水平的相对变化不仅对传统的经贸合作方式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和方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徐虹 范清
产业融合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政府管制放松而出现的一种产业创新方式。旅游产业在面临竞争环境巨变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压力下,也日益呈现出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从系统自组织的角度来看,旅游产业天然具有融合其他产业的特性,但融合中存在的制度、企业及需求方面的障碍因素却制约了旅游产业融合效果的更好发挥。本文基于旅游产业融合视角,探讨了融合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并结合障碍融合的因素,提出了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和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旅游产业 产业融合 障碍因素 竞争力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孙艳艳 盛术俊
中国是农业大国,东盟是其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双方农产品贸易由来已久。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10年之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协定。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明强 ,李世新 ,郭庆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郑太年 邓志伟
新世纪以来,国际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本研究试图探讨并界定这一变革的基本特征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基础教育未来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马淑琴
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其引进外资的步伐明显落后于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内资强,外资弱”的“内外资二元结构”阻碍着浙江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浙江的内外资运行状况,从政府、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内外资互动融合,提升浙江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FDI 固定资产投资 产业竞争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潘永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预计都将出现显著增长。广西从这一物流增长蕴含的巨大商机中获取利益的多少,将取决于自身物流竞争力的强弱。通过解构物流竞争力建立起物流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和模型,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形,再引入战略管理中的竞争态势矩阵,就能够对广西的物流竞争力做出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中国--东盟框架 物流 物流竞争力 比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汪艳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关系密切,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呈持续上升态势、服务贸易差额呈不断扩大趋势、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评价有助于了解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竞争优势的强弱,便于中国制定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应发挥经济贸易规模优势,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夯实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建立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贸易发展优势,扩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特色服务贸易。
关键词:
中国 东盟 服务贸易 竞争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颖
从竞争力视角分析,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是由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竞争力、多方面的经济竞争力、丰富的产业资源竞争力、潜力巨大的文化发展竞争力等要素构成,呈现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等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通过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和过程,可以探讨进一步提升博览会竞争力的途径和措施,推动博览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中国-东盟 博览会 竞争力 功能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复宏 胡继连
运用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与东盟主要水果出口国在东盟市场的竞争状况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上,我国水果在东盟市场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多数水果品目上并不具有竞争优势;研究结论可为有针对性地增强我国水果在东盟的竞争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水果品目 东盟市场 竞争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晓钟 黄蓉
本文利用产业融合理论分析了纺织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驱动纺织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理,构建了两大产业融合评价模型,实证研究了两大产业融合水平及其对纺织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到2014年已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产业融合水平提高较快;产业融合水平提高对纺织产业创新能力、出口规模及出口质量等存在着促进作用,但对纺织产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效应,在三年后才产生促进作用效应。为此,本文探讨了促进我国纺织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培育纺织产业新竞争优势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秀莲
本文分析了中国、东盟各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现状,比较了双方的竞争力,认为中国与东盟各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都较弱,我国虽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中运输服务贸易的规模和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但其贸易竞争力仍不如东盟部分国家。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新加坡的经验,提出从国际、国家、企业等不同层面上采取措施促进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中国 东盟 运输服务贸易 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