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33)
2023(3509)
2022(3222)
2021(3155)
2020(2689)
2019(6187)
2018(6433)
2017(13339)
2016(7435)
2015(8618)
2014(8668)
2013(8858)
2012(8763)
2011(8270)
2010(8658)
2009(8395)
2008(8412)
2007(7474)
2006(7073)
2005(6527)
作者
(24525)
(20462)
(20310)
(19452)
(12938)
(9700)
(9218)
(7875)
(7777)
(7453)
(7203)
(6905)
(6697)
(6598)
(6467)
(6282)
(6074)
(6051)
(5995)
(5872)
(5336)
(5230)
(4954)
(4718)
(4707)
(4685)
(4614)
(4490)
(4131)
(4017)
学科
(33279)
经济(33246)
管理(17719)
(16627)
方法(13615)
数学(12200)
数学方法(12084)
(11434)
企业(11434)
中国(10980)
(10123)
(9700)
土地(8487)
(7968)
(7458)
(6960)
贸易(6956)
(6850)
银行(6825)
(6812)
(6624)
农业(5870)
(5710)
金融(5709)
业经(5382)
经济学(5088)
(4961)
环境(4815)
(4811)
(4787)
机构
大学(122198)
学院(119096)
(48632)
经济(47527)
研究(45454)
管理(41198)
中国(35688)
理学(34597)
理学院(34070)
管理学(33416)
管理学院(33209)
科学(28701)
(27991)
(24956)
(24937)
(23618)
研究所(22656)
财经(19651)
中心(19460)
农业(19138)
业大(18600)
(18506)
北京(18140)
(17737)
(17284)
师范(17136)
(16103)
经济学(15486)
(14602)
财经大学(14535)
基金
项目(70935)
科学(54577)
基金(51599)
研究(49793)
(46471)
国家(46153)
科学基金(36964)
社会(30852)
社会科(29138)
社会科学(29125)
基金项目(27330)
(25990)
自然(24238)
(23697)
自然科(23570)
自然科学(23558)
自然科学基金(23113)
教育(22599)
资助(21407)
编号(20229)
成果(17953)
(16720)
重点(16450)
(15372)
课题(14513)
计划(13685)
(13602)
科研(13589)
教育部(13501)
创新(12951)
期刊
(57385)
经济(57385)
研究(38223)
中国(25184)
(21566)
学报(21074)
科学(20354)
(16698)
大学(14836)
农业(14799)
管理(14541)
学学(13883)
(12930)
金融(12930)
教育(10804)
财经(9877)
经济研究(9258)
业经(9211)
问题(8755)
(8464)
技术(7780)
(7774)
资源(7120)
(7111)
国际(7004)
理论(6729)
实践(6024)
(6024)
图书(5950)
(5780)
共检索到186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修琦  章文波  张兰生  
依据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对全新世暖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北旱作南稻作为当时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水稻种植北界达到35°N,较现今北移了2~3度,北方旱作相应向北扩展到现今以畜牧为主或半农半牧的内蒙古长城地带及西北的甘青地区,其中粟是最主要的旱作栽培作物。全新世暖期时旱作北界沿线的降水较今高100mm左右,稻作北界沿线降水较今高100~300mm左右,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今高100~200mm;伏旱区与副高北界北移了2~3度。暖期对我国农业发展有利。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建军  张树文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是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程度的重要反映。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1986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在1986年~2000年期间,林地、草地和沼泽地面积显著下降,耕地面积急剧增加,并且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地关系矛盾突出。林地、草地和沼泽地锐减和退化,保护林地、草地和沼泽形势严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贵鹏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是追求用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实证法,从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视角,探讨土地利用及其转型机理、土地利用形态的“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模式和用地转型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作用等。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反映区域各地类的效益产出格局,并决定各地类的效益相对优势区。(2)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机理可概括为“三维原始动力—隐性形态变化—效益函数变化—空间冲突协调—显性形态变化”。土地利用转型追求区域用地隐性形态和“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最佳耦合,以及用地显性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最佳耦合,将各地类在空间上的强冲突化为弱冲突,并趋近实现最大效益总量。(3)土地利用形态“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的上游和驱使环节是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变化,其下游响应是土地利用的最终效益产出,土地利用转型是上述交替演化的长期结果。区域土地利用形态的效益产出量是特定土地利用形态与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挂钩的纽带。(4)土地利用转型在较小区域与尺度上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服务优势,且需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交互衔接进而协同实现优化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兵  臧玲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交织并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HDP)共同推动的核心研究项目。近年来我国学者在LUCC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就我国近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研究方法及应用、驱动机制、变化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研究尺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佑启,PeterH.Verburg,徐斌  
通过 GIS建模 ,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的变化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并着重对耕地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 ,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自然与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并且区分不同的规模尺度与不同的区域类型 ,将对提高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的精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雅兰  
公众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方式,普遍存在于现代民主国家之中。中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众有权真正的参与到政治、经济、社会事务中,自然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亦需要公众参与。通过介绍美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特点,对比中国目前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分析中国规划的公众参与与美国相比的不同之处,以及美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对中国的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赫  梁红梅  常学礼  崔青春  陶云  
基于研究单元全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碳排放计算模型,估算了中国31个省区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08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从9.67×108t持续上升至32.37×108t。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7.83%以上。林地是主要的碳汇,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0%以上。2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形差异的影响,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显著,重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北部沿海地区,轻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3全局自相关Moran′s I值从1990年的0.1558持续上升至2008年的0.2734,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省级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4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存在较强的规律性。5局域自相关分析表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特征,体现为高值集聚区向沿海集中,低值集聚区向内陆迁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云民  刘致远  周泽福  党宏忠  刘绍民  
运用统计分析和遥感分析方法,对毛乌素沙地腹地乌审旗沙区1981—2003年间的降水、蒸散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水集中在6—8月份,主要以暴雨出现,沙壤土入渗率高,降雨能很快渗入土壤,故很少形成径流;2)研究区23年间平均年蒸散量为252mm,略低于降水,年蒸散量呈从东向西递减的趋势。7月蒸散量最大,1和12月最小,呈“单峰”正态分布,与降水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该地区蒸散相对变率为10%~24%,从西北向东南地区递减;4)从水资源总量和现有植被盖度(0·7)来看,水资源收支处于低水平的基本平衡,但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沙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特殊的生态过渡性对水资源的有效...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彭茹燕   王柏源   王敬  
城市更新目前已成为我国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在系统分析日本城市更新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模式等的基础上,从顶层制度设计、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土地生产功能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表达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等五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金雨泽  徐智颖  钟太洋  黄贤金  
为了对耕地保护技术层面措施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测度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在省级层面的耕地保护效果,以1999—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借助STATA软件分别通过聚类稳健标准差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OLS模型进行估计,选择最优拟合结果。F检验,B-P检验,HAuSmAn检验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拟合结果最优,以该模型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耕地保护效果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行对减少耕地面积下降有显著作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比率每提高1%,能减少耕地流失188.05 Hm2;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耕地保护效率来说4个直辖市要高于其他省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娜  冯淑怡  曲福田  
为深入了解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发展低碳经济,论文采用对数均值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了2002—2008年间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1)规模效应中的土地产出效应是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首要贡献因素(165.15%);(2)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结构效应对抑制碳排放增加贡献了5.45%;(3)代表技术效应的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达到-61.52%。研究结论认为合理组织建设用地的产业布局成为减缓碳排放的可行手段,并在土地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低碳化"土地利用理念,巩固并加强有成效的节能减排措施。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颜学毛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美国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题培训班",先后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三个城市进行了为期4周的学习考察。学习期间,笔者着重了解了美国土地管理的历史沿革和制度架构,对其在加强土地管理、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方面的做法与效果有了直观认识和粗浅感受,并结合查阅相关法律文件和资料,形成了一些初步体会。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一洲  吴次芳  罗文斌  王琳  
研究目的:测度浙江省县级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及其协调度,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AHP法,空间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1)构建了基于经济、效益、效率和公平的"4E"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框架;(2)经济绩效与效率绩效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效益绩效与公平绩效的空间分布趋势较为离散;(3)通过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聚类可以划分为4种"俱乐部趋同"类型,高绩效和低绩效趋同俱乐部的空间分布最广,稳定性最大;(4)绩效内部的协调度体现为高值区带动下的区域整体水平趋高,但协调度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单纯的正比关系。研究结论:经济绩效与效率绩效主要受城市的规模效应、工业化进程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而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晖  郭雪白  赵万东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2011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空间格局状况,以期为日后河南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基于河南省土地变化特征,通过马尔科夫模型对河南省20112016年土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揭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并对河南省土地空间利用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河南省建设用地增加幅度最大,耕地、水域用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土地空间变换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等土地类型之间的变换。由土地利用综合区可知,不同土地类型转换过程中,草地是转换比率最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