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47)
2023(7885)
2022(6576)
2021(5808)
2020(4629)
2019(9983)
2018(9316)
2017(17997)
2016(9033)
2015(9808)
2014(9750)
2013(9630)
2012(8955)
2011(8360)
2010(8354)
2009(7873)
2008(7239)
2007(6294)
2006(5909)
2005(5176)
作者
(26048)
(22182)
(22144)
(21078)
(14059)
(10503)
(9905)
(8453)
(8261)
(7712)
(7511)
(7494)
(7278)
(6898)
(6822)
(6603)
(6581)
(6428)
(6366)
(6141)
(5515)
(5216)
(5199)
(5153)
(5045)
(4931)
(4613)
(4444)
(4437)
(4346)
学科
(65882)
经济(65848)
管理(23479)
地方(20185)
方法(18586)
(17844)
数学(15354)
数学方法(15274)
地方经济(13806)
(13310)
企业(13310)
中国(12970)
业经(11993)
(11051)
(10887)
环境(9637)
农业(8405)
(7602)
(7417)
经济学(7375)
产业(7139)
(7123)
金融(7121)
(7051)
理论(6795)
(6625)
资源(6551)
(6242)
贸易(6237)
(6002)
机构
学院(141531)
大学(138636)
(68973)
经济(67723)
研究(52190)
管理(51593)
理学(44358)
理学院(43707)
管理学(43080)
管理学院(42791)
中国(37636)
科学(30335)
(28285)
(28234)
(24894)
财经(23218)
经济学(23216)
中心(22806)
研究所(22608)
(21626)
师范(21506)
(21003)
经济学院(20617)
(20464)
(19195)
师范大学(17759)
北京(17673)
财经大学(17166)
(16622)
科学院(16152)
基金
项目(94897)
科学(77350)
基金(70970)
研究(70527)
(61202)
国家(60762)
科学基金(53164)
社会(49895)
社会科(47549)
社会科学(47540)
基金项目(38477)
(36917)
自然(31739)
自然科(30945)
自然科学(30941)
(30415)
自然科学基金(30363)
教育(30265)
资助(27332)
编号(26447)
(23700)
国家社会(21840)
重点(21622)
(20381)
成果(19977)
发展(19953)
(19664)
(19408)
课题(18559)
人文(18504)
期刊
(85346)
经济(85346)
研究(44528)
中国(21936)
(19292)
管理(18715)
科学(18596)
学报(16464)
经济研究(14725)
(14389)
大学(12798)
业经(12435)
学学(12413)
财经(11969)
技术(11023)
问题(10991)
(10817)
金融(10817)
(10603)
农业(10063)
教育(8602)
资源(8540)
技术经济(8233)
(7600)
商业(7583)
(7349)
统计(7196)
经济问题(7025)
世界(6851)
(6751)
共检索到209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毓洁  陈怡宁  
当前,"全域旅游"作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发展理念和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在大量见仁见智的解读中,"域"被赋予了"空间""领域""要素""时间""产业""管理"等多重含义。笔者倾向于认为,对于"域"的理解固然不应拘泥于空间,但是"空间域"应当是全域旅游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对于旅游经济系统建设的空间落实。它意味着对于旅游产业认知从"旅游+"的产业层面递进至空间层面,从抽象的产业关联具体到了现实的空间发展依托。为此,笔者管中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君轶  高慧君  
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1。全域旅游不是简单的旅游发展空间的扩展,而是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区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创新。其核心是全行业中全要素的整合,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的供给以及全方位的游客体验。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和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给现代旅游业带来了巨大影响。近年来,新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迪云  
通过对全域旅游的内涵分析,认为全域旅游是一种精细化的旅游开发理念,进而引伸出"旅游立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旅游立地及其开发展开理论探讨。内容包括旅游立地的概念内涵、特点、分类原则与方案、开发利用的内容与途径等。最后提出了四个关于旅游立地及其开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中华  
全域旅游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本文主要是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从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对我国的旅游消费市场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以全域旅游助推旅游消费增长的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士闪  
对于全域旅游这一概念,当今学界大致是从旅游目的地的层面着眼,将传统的点、线扩展为区域性,即特定区域空间全覆盖的旅游理念。这当然是对的,不过若进一步从其涵盖的社会实践层面考察,则会发现全域旅游所蕴聚的"旅游革命"性质,即在"无处不可游"、尊重地方生活差异性等理念下的文化共享。当今全域旅游的兴起有其必然性,是随着人类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交通工具及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烨  
[目的]国内研究乡村旅游业发展现有文献一般大多数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偏少,文章采用实证法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实证分析法,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在构建模型时主要考虑上述四大因素(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政策)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对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及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变量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产业政策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的贡献不断上升,2015年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的贡献高达35%,同时,产业政策、乡村的交通条件、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结论]研究发现乡村的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政策对乡村旅游经济有显著正影响;模型的拟合优度0.64,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较好。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姚世民  侯兰功  王小兰  付阳柳  
近年来,旅游业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苏州古城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随着我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苏州市创新性地提出了"全域旅游"的规划理念。笔者以苏州市吴中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及优劣势。探讨吴中区"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在促进当地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上,起到借鉴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烨  
[目的]国内研究乡村旅游业发展现有文献一般大多数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偏少,文章采用实证法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实证分析法,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在构建模型时主要考虑上述四大因素(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政策)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对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及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变量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产业政策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的贡献不断上升,2015年乡村旅游对我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柳  
全域旅游作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已由理论探索走向具体实践,并从以往旅游实践中的隐藏要素演变成现今大力拓展的实践模式,而其中蕴含的旅游关系已悄然发生深刻变动,旅游秩序也随之面临重构。虽然我国已于2013年颁布了国家层面的旅游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江西省也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旅游法规,如:《江西省旅游条例》、《江西省旅游管理条例》等,但是,依然不能提供与全域旅游相适应的法治保障,而法治却是全域旅游的助推保障。为进一步全面推进全域旅游,江西省旅游立法面临着新的工作完善:构建适合全域旅游特点的江西省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志飞  
以2016年1月29日于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关于全域旅游的讲话为标志,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序幕正式拉开。以2016年5月26日在浙江桐庐召开的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为标志,中国旅游业发展全面进入全域旅游时代。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旅游业的发展也遵循同样的规律,在人均GDP偏低的工业化初期,旅游业的发展适合以小众旅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厉新建  宋昌耀  陆文励  
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新型旅游发展观,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因而也就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视角审视全域旅游发展的作用。笔者认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有利于重塑地方品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地方品质的改善和提升应该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要求和目标。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辉  岳燕祥  
当前在我国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有一个最热的概念便是"全域旅游"。无论是旅游实践者还是旅游研究者,都试图从理论层面去解释这个概念的理论涵义,或是诠释这个概念的普适价值。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社会科学通常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来厘清一个理论或一种观点形成的时间逻辑关系,即谁先提出了这种观点,谁先提出了这个理论,以及观点与理论是什么等。这种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割裂了社会现象概念与实践的历史关系。社会科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衍用  
全域旅游的本意就是全域旅游,意指天上西藏、香格里拉、伊犁河谷、呼伦贝尔、黔东南这样的地方,处处都是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游人可以在全方位差异的环境中自由行走,深度体验,身心感受。全域旅游的借用含义,其实是说旅游全域,是指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地域,通过旅游全域化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丰晓旭  夏杰长  
全域旅游是新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有助于我们认清产业演进规律和发展现状,改变只强调数量和规模的产业发展思路,树立产业综合质量发展观,加快旅游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基于现有的统计数据基础,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衡量和评价仍较为困难,文章在总结分析全域旅游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域、空间域和管理域三个维度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试评价。研究表明:31个省(市、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东部地区领先于其他地区;从各维度看,产业域水平发展稳定,空间域水平发展迅猛,而管理域发展水平波动性比较明显。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集聚效应,且具有增强的趋势;大多数省份在地理分布上多处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全域旅游发展在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交互影响关系。研究认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的空间设施共享和综合治理创新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区域旅游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洪  夏明  
基于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利用统计年鉴及社会统计公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与引力模型,对安徽省17个地市旅游中心度经济测定,并对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合肥、黄山为安徽旅游核心城市,安徽旅游存在"双核"联动发展模式且旅游发展"南强北弱"态势明显;受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城市旅游中心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不存在必然联系,安徽存在四大旅游经济圈:大合肥旅游经济圈、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带、皖南国际旅游经济圈、大皖北旅游经济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