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33)
2023(7662)
2022(6616)
2021(6018)
2020(5208)
2019(12099)
2018(11854)
2017(23007)
2016(12740)
2015(14371)
2014(14904)
2013(14915)
2012(14041)
2011(12981)
2010(13097)
2009(12462)
2008(12675)
2007(11682)
2006(10058)
2005(9052)
作者
(38808)
(32751)
(32727)
(31308)
(20642)
(15911)
(14967)
(12809)
(12138)
(11563)
(11215)
(11036)
(10517)
(10311)
(10298)
(10297)
(10140)
(9659)
(9640)
(9413)
(8177)
(8053)
(7973)
(7515)
(7483)
(7355)
(7312)
(7155)
(6612)
(6593)
学科
(62584)
经济(62534)
管理(32673)
(30622)
方法(29635)
数学(24784)
数学方法(24559)
(24155)
企业(24155)
(15653)
地方(15649)
(13867)
中国(13807)
(12568)
业经(12135)
理论(10999)
农业(10893)
(10095)
贸易(10095)
(9682)
(9622)
地方经济(9163)
(8842)
环境(8795)
(7977)
金融(7975)
(7722)
银行(7701)
(7420)
财务(7407)
机构
学院(197393)
大学(197265)
(79522)
经济(77732)
管理(73698)
研究(66568)
理学(63628)
理学院(62783)
管理学(61581)
管理学院(61188)
中国(49157)
科学(43003)
(41631)
(35720)
(34410)
(33052)
研究所(31527)
中心(30444)
(29928)
(29517)
师范(29271)
财经(28976)
业大(28788)
北京(26288)
农业(26231)
(26126)
经济学(25158)
(24135)
师范大学(23761)
(23536)
基金
项目(128642)
科学(101029)
研究(93567)
基金(92415)
(80340)
国家(79678)
科学基金(67490)
社会(59157)
社会科(55963)
社会科学(55945)
(51330)
基金项目(49685)
教育(43295)
(43156)
自然(43117)
自然科(41998)
自然科学(41983)
自然科学基金(41222)
编号(38543)
资助(38270)
成果(31320)
重点(29587)
(29517)
(28434)
课题(26771)
(25948)
科研(24904)
创新(24259)
国家社会(24071)
教育部(24022)
期刊
(88376)
经济(88376)
研究(53753)
中国(33229)
学报(30722)
(29330)
科学(28935)
(27163)
管理(23095)
大学(22363)
学学(21108)
教育(20162)
农业(19824)
技术(16239)
业经(14606)
(14379)
金融(14379)
财经(14192)
经济研究(13566)
问题(12322)
(12249)
(10613)
资源(10376)
技术经济(10062)
统计(10012)
商业(9972)
(9742)
(9522)
(9151)
理论(9144)
共检索到280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柏文  曾博伟  陈晓芬  
全域旅游是理论与实践互动发展的成果,是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本土理论创新的经典范例。客观上,全域是区域类型的一种具体表达,因此全域旅游理论应该归属于区域旅游理论范畴。从区域旅游理论的视角来看,全域旅游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促进旅游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旅游生产力,构筑和谐旅居社会为目标的旅游主导型区域包容性发展思想与模式。全域旅游的理论可以归因到旅游罩、区域旅游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旅游乘数效应、旅居社会等系列理论,从而可以构建一个相对完备的全域旅游理论体系。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玉  
着眼于旅游物流的基础理论研究,总结分析国内旅游物流主要学术观点,对旅游物流的内涵进行了基础性界定和辨析,首次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旅游物流概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德荣  刘卫梅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逐渐成为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主流。但随之而来的旅游不文明行为逐渐成为新闻焦点而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如珠峰大本营惊现"到此一游";南京游客竟踹树制造樱花雨拍照;安徽花戏楼人像被摸黑……这些旅游不文明行为在媒体聚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眼。那么,何谓旅游不文明行为呢?经过旅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臧德霞  黄洁  
人们不难发现,国内外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普遍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界定。内涵界定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该领域研究的开展。为此,本文在对“竞争力”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竞争力”的内涵,尝试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做出归纳和界定,并探讨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认识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珊  黄贤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已经引起了学界、政界等各方面的热烈关注。文章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生态文明的形成和主要内涵,包括哲学前提、时代定位、与现有文明的关系、重大作用等。通过深入剖析和梳理,围绕生态伦理理念和演变趋势,针对目前出现扩大化和泛化的理解误区,总结生态文明的本质特点及意义,提出未来应加强定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建设方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黄宝印  陈艳艳  
学位的内涵随着学位制度的发展不断演进,学位及高等教育经历了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价值观的变迁和争论。学位及学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显示,学位与学位制度变革是适应不同时期知识生产模式演化的结果。为适应知识生产的需要,学位制度必须不断调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中华  
全域旅游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本文主要是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从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对我国的旅游消费市场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以全域旅游助推旅游消费增长的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一、全域旅游的核心内涵休闲经济时代的来临、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国民旅游休闲需求如何满足?旅游产业生产力、生产要素如何优化配置?如何推动旅游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全域旅游"的提出,为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了终极答案,而其理论溯源可谓清晰且坚实。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钟士恩  张捷  任黎秀  李倩  董雪旺  李敏  
通过文献分析法,将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梳理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并对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给予凝视和批判式思考,以期从理论意义上深化旅游流基本问题的建构。6大问题为:①旅游者个体旅行行为和旅游流的社会群体行为相混淆的问题;②多数研究存在"二元陷阱"现象,将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割裂分别研究;③大多数研究往往将区域界定为仅具有出游(旅游客源地)或入游(旅游目的地)职能,这同"现实中许多区域在不同程度上既是客源地,又是目的地"相矛盾;④尚未辨析区域内部流和区域间流的辨证关系和各自旅游意义,部分研究甚至将区域内部流叠加到区域尺度上的旅游系统分析中;⑤旅游流空间扩散的方向性倾向仍侧重定量描述,方向性倾向的基本指向及其指向类型仍需科学的界定;⑥国内现有研究较少从动态机制上驻足空间扩散,特别是多目的地旅行行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阎友兵  
本文从“旅游地生命周期”这一提法入手 ,在系统介绍“旅游地生命周期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对该理论的真伪及科学与否进行了深入分析 ,最后指出 ,“旅游地生命周期论”存在着致命的逻辑漏洞 ,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 ,在实践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 ,它只是“产品生命周期”在旅游科学中的简单移植和机械套用 ,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曹诗图  曹国新  邓苏  
对旅游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关系到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然而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哲学的视角来辨析,旅游的本质应是"体验",即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将体验视为旅游本质的理由是:体验是旅游现象所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体验是旅游现象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独特属性,体验是规定和影响旅游现象中其他非本质属性的根本,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变化及发展的依据,这些理由符合哲学关于本质研究的特点及规定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蓉  张建梅  林依雪  卜添荟  王鑫  薛紫月  李艳忠  马燮铫  于志国  白鹏  
开展变化环境下新安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归因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湿润区水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利用实测径流、气象资料和遥感植被指数(NDVI)数据,基于布迪克假设框架的弹性系数法,分析了新安江上游降水、潜在蒸散发(ET0)和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测径流序列转折点发生在1999年左右。2000-2015年径流深较1983-1999年下降了281 mm,相对变化率为20.8%,且21世纪初期径流下降尤为显著。(2)2000-2015年下垫面参数n较1983-1999年增加了52.5%,植被变化对径流影响显著增强。径流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且对降水敏感性超过潜在蒸散发。(3)气候变化是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其次为植被变化。气候变化和植被变化分别导致径流深下降了145.37 mm和140.96 mm,贡献率分别为50.77%和49.23%。NDVI在2000年后增加显著(P<0.001),植被变化的水文效应超过了降水和潜在蒸散发,未来长期的植被生态水文效应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烈,李庄容  
通过对国内外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旅游营销理念发展的回顾,总结出国内外旅游规划与旅游营销同步发展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规划与营销的辨证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存在目的、市场基础和时空变化一致性,并从科学使用调查方法、加强旅游市场研究、强化旅游者行为分析以及引进服务营销理念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旅游规划和营销高度统一的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宁  廖月兰  叶茜倩  
在规模经济的驱动力下,大众旅游以其固定的价格、标准化的服务以及大批量的销售形式成为逐渐兴起的旅游热点。大众旅游在兴起的同时,却给接待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代名词,受到诸多批判。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旅游形式来替代大众旅游,选择性旅游随即产生。文章通过分析大众旅游与选择性旅游的各自涵义、影响及在现实条件下的可行性,辨证地探讨两者的利弊及在开发中对其应持的态度。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姜岩  孟一哲  宋睿歆  
本文聚焦采购人员,借鉴归因理论中的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两个角度,探查影响采购人员购买行为的因素;指出外部归因具体包括企业的采购政策与制度、供应商质量和采购工作压力,内部归因主要包括采购人员的能力及心理素质;并据此提出对策措施,以约束采购人员的行为,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利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