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26)
2023(18252)
2022(15874)
2021(14872)
2020(12628)
2019(29670)
2018(28771)
2017(55818)
2016(30477)
2015(34474)
2014(34709)
2013(34453)
2012(31808)
2011(28343)
2010(28372)
2009(26094)
2008(25864)
2007(22532)
2006(19391)
2005(16935)
作者
(87542)
(73416)
(72471)
(69683)
(46443)
(35275)
(33231)
(28794)
(27643)
(26104)
(24913)
(24542)
(23094)
(23054)
(22711)
(22582)
(22203)
(21707)
(21053)
(20852)
(18129)
(17747)
(17651)
(16654)
(16484)
(16131)
(16126)
(16098)
(14762)
(14456)
学科
(124782)
经济(124643)
管理(90208)
(84350)
(69591)
企业(69591)
方法(60952)
数学(53849)
数学方法(53204)
(42529)
(33892)
中国(33413)
(27412)
地方(25876)
业经(25785)
(25067)
贸易(25060)
(24336)
(23392)
财务(23311)
财务管理(23240)
(22474)
农业(22124)
企业财务(22020)
理论(19911)
环境(18678)
(18382)
技术(18069)
(17279)
银行(17223)
机构
大学(433929)
学院(431413)
(174077)
管理(171652)
经济(170281)
理学(149408)
理学院(147746)
管理学(145053)
管理学院(144290)
研究(141064)
中国(105133)
(91719)
科学(88551)
(85782)
(70575)
(70466)
财经(66304)
业大(65483)
中心(65188)
研究所(64091)
(63096)
(60316)
北京(57364)
(55940)
师范(55413)
农业(55277)
经济学(53584)
(51552)
(50235)
财经大学(49393)
基金
项目(298012)
科学(234238)
基金(217654)
研究(213905)
(189738)
国家(188235)
科学基金(162384)
社会(135322)
社会科(128379)
社会科学(128347)
基金项目(116028)
(115588)
自然(107298)
自然科(104833)
自然科学(104804)
自然科学基金(102899)
教育(98702)
(97373)
资助(90488)
编号(86535)
成果(69174)
重点(66315)
(66071)
(61950)
(60951)
课题(59045)
科研(57654)
创新(56966)
教育部(56670)
国家社会(55853)
期刊
(181939)
经济(181939)
研究(124744)
中国(79996)
(69428)
学报(69162)
科学(62889)
(62393)
管理(58866)
大学(52158)
学学(49226)
农业(42746)
教育(42344)
技术(36999)
(33567)
金融(33567)
财经(32201)
经济研究(29709)
业经(29525)
(27483)
问题(25720)
(22001)
理论(21346)
图书(21244)
统计(21157)
技术经济(21136)
(20627)
科技(19549)
(19545)
实践(19525)
共检索到623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乔  王丽娟  
本文以全国70个大中城市出让土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地的性质将其分为两类,其中,招拍挂类土地对地方政府财政收益的贡献机制是通过"财政效应",而协议类土地的贡献机制则是通过"引资效应"。空间计量实证分析表明,招拍挂类土地财政的互动行为是"朝顶互动",互动策略是追求出让收入和价格的双增涨,并且以前者为主,这种表现在全国东、中、西部城市都趋于一致;而协议类土地财政的互动行为是"朝底互动",互动策略是出于"引资"的压力不断压低出让价格,这种策略只存在于中部城市,东西部城市并没有采用类似的互动策略,可能与其区位禀赋以及区域面临的竞争程度差异有关。本文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观察地方政府如何利用土地资源进行财政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金华  陈治国  
基于全国70个大中城市2003-2014年面板数据,文章实证分析了土地财政、城市化对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财政、城市化明显促进了大中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且注重对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改善,本文并进一步研究发现,大中城市土地财政更加侧重于非经济性公共产品供给,尤其中等城市土地财政明显改善了教育和医疗服务供给水平。此外,本文还发现投资程度对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也产生了正向影响,本文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大中城市会通过土地财政改善地区整体公共服务环境,进而提高自身相对竞争优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金华  陈治国  
基于全国70个大中城市2003-2014年面板数据,文章实证分析了土地财政、城市化对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财政、城市化明显促进了大中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且注重对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改善,本文并进一步研究发现,大中城市土地财政更加侧重于非经济性公共产品供给,尤其中等城市土地财政明显改善了教育和医疗服务供给水平。此外,本文还发现投资程度对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也产生了正向影响,本文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大中城市会通过土地财政改善地区整体公共服务环境,进而提高自身相对竞争优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波  刘占洋  刘江涛  
研究目的:确定住宅用地出让溢价率水平与宗地规模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和区位城市中这一关系的差异。研究方法:理论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总体上宗地规模对土地溢价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关系,不同规模和区位城市中这一关系有差异。人口介于500万~1 000万之间的特大城市中土地溢价水平受宗地规模的影响较为强烈,东部和中部城市中宗地规模大小对土地溢价水平影响显著,西部城市不显著。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在总量既定条件下调整宗地投放规模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土地溢价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娟娟  宋琪  
土地财政已经成为中国式财政分权下重要的制度特征。由于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土地价值,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必然会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本文认为,在以房地产市场发展繁荣为标志的城市化背景下,除了"GDP晋升锦标赛"之外,土地出让产生的财政激励也是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动力所在。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选取未开发土地面积比例这一有效克服内生性问题的工具变量的实证分析表明:土地价格对于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的激励作用十分显著。然而,由于土地出让制度是针对增量土地取得的一次性收入,无法克服地方政府短视行为,因而逐步开征以房地产存量为税基的房产税应成为改革方向。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千慧雄  张黎娜  
本文以城市集聚力为标准,构建了最优土地财政规模模型,同时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优的土地财政规模,使得城市集聚力达到最大,这一最优规模与消费者工业品支出份额、住房边际成本增速、贸易成本、土地财政使用效率正相关,与工业品消费替代弹性负相关。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凌江  
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数据资料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地方财政支出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其结论是地方财政支出和房地产价值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城市持续高水平的财政支出,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必定通过房地产价值的增加体现出来。由此引出了对我国房地产税进行改革的启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汤玉刚  陈强  满利苹  
本文旨在验证公共服务资本化的时序特征。这一时序特征与地方收入制度相结合,对地方公共服务提供激励产生了重要影响。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表明:交通基础设施能够在土地出让之际资本化到出让地价中,而更多种类的公共服务能够在住宅销售环节资本化到房价中。这一结果解释了地方土地出让收入模式下的公共支出结构偏向。改革、完善以土地租税为核心的地方自主财政收入体系,有利于理顺地方公共品提供的财政激励。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勇  何德旭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在我国35个大中城市中,正财富效应的城市多于负财富效应的城市,但房价收入比最高的城市除上海外都表现为负财富效应,表明在高房价基础上,房价进一步上涨已制约了消费的正常增长。因此,应根据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特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完善房地产正财富效应形成机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波  李淑芹  陈昕  
本文通过建立全国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我国城市间土地价格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总体来看,各城市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土地开发投资情况、地价增值预期、房屋存量和特有的固定效应是造成城市间土地价格日益分化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魏义方  卢倩倩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出让相关财政收支为城市基础设施、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大规模资金支持。本文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估计了土地财政依赖对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财政依赖对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民生性公共服务的影响存在城镇化阶段性差异,在城镇化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土地财政依赖的负效应明显减弱并转变为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地方政府由城镇化初期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而竞争,逐渐向城镇化成熟阶段的偏好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通过福利提升而开展人口竞争模式发展。建议加强保有环节税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土地财政转型,不断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勇刚  高波  任保全  
构建公共品供给综合评价指数,运用两步系统GMM估计法,基于中国市级动态面板数据分析了分税制背景下土地财政对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财政明显降低了公共品供给质量,而财政分权则促进了公共品供给质量的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财政显著增加了经济性公共品的供给,却对非经济性公共品的供给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土地财政对公共品供给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和时序差异:土地财政促进了东部地区公共品供给的增加,却减少了中西部地区公共品的供给;随着土地成交价款的大幅增加,2004年以后土地财政对公共品供给的负面影响程度明显提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剑平  郑伟汉  郎昱  施昱年  
房价周期循环过程中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为抑制市场过度扩张,我国自2003年正式开启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并首次提出"房地产市场健康"概念。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目标应是维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然而,有关房地产市场健康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在国内一直没有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提出建立住房市场的健康度评价体系,为验证所建评价体系的可用性,对市场宏观层面和价格、结构、速度、质量层面的健康状况分别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住房市场健康度与调控政策趋势具有一致性,本文构建的住房市场健康度评价体系具有合理性,以期为我国未来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和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忠新  
本文基于对共享经济的内涵和制度文化特征的研究,把"市场设计"和"交易成本"理论纳入新古典完全竞争局部均衡模型,以此建立一个更清晰的共享经济发展与制度文化约束的分析框架,并基于45个大中城市的共享经济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认为,制度-文化既是共享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又是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约束。市场化、诚信、创新、包容等制度文化因素与共享经济的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共享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市场化、诚信、创新、包容等方面的制度和文化约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博文  
近年来地方政府因财政收入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形成"土地财政",并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中企业的发展。本文将企业的发展分解为企业规模扩大、生产力提升的规模效应(数量效应与质量效应),以及处于技术前沿或跨越发展进入技术前沿引致企业生产力提升的技术效应。利用1999-2009年中国286个地级市土地出让与工业企业面板数据,本文发现土地财政收入有利于企业规模扩张中的数量效应,而没有质量效应;结果同时显示土地财政收入制约着企业技术效应的发挥。由此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驱逐"了那些对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有积极影响的企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