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84)
- 2023(11130)
- 2022(9086)
- 2021(8558)
- 2020(7199)
- 2019(16084)
- 2018(15508)
- 2017(28947)
- 2016(14809)
- 2015(16375)
- 2014(15573)
- 2013(15030)
- 2012(13826)
- 2011(12385)
- 2010(12939)
- 2009(12325)
- 2008(11255)
- 2007(10492)
- 2006(9294)
- 2005(8749)
- 学科
- 济(53450)
- 经济(53384)
- 业(48137)
- 管理(47626)
- 企(42434)
- 企业(42434)
- 融(28389)
- 金融(28382)
- 银(26256)
- 银行(26221)
- 行(25490)
- 中国(24578)
- 方法(18734)
- 制(18232)
- 财(18011)
- 技术(17592)
- 数学(15523)
- 数学方法(15347)
- 农(14651)
- 业经(14204)
- 体(12777)
- 地方(12716)
- 技术管理(12296)
- 务(11588)
- 财务(11550)
- 财务管理(11526)
- 中国金融(11410)
- 理论(11328)
- 企业财务(11100)
- 学(10748)
- 机构
- 大学(195661)
- 学院(195495)
- 济(82943)
- 经济(81080)
- 管理(75624)
- 研究(68796)
- 理学(63208)
- 中国(62563)
- 理学院(62545)
- 管理学(61611)
- 管理学院(61209)
- 财(43501)
- 京(41553)
- 科学(37900)
- 中心(34435)
- 所(33691)
- 财经(32782)
- 江(31760)
- 农(30248)
- 研究所(29855)
- 经(29816)
- 北京(26776)
- 经济学(25773)
- 州(25697)
- 院(25534)
- 业大(25360)
- 财经大学(24612)
- 银(24102)
- 融(23765)
- 范(23584)
- 基金
- 项目(125809)
- 科学(100242)
- 研究(96027)
- 基金(90562)
- 家(78551)
- 国家(77837)
- 科学基金(67433)
- 社会(61301)
- 社会科(58245)
- 社会科学(58230)
- 省(50594)
- 基金项目(47008)
- 教育(43482)
- 划(41842)
- 自然(41498)
- 自然科(40719)
- 自然科学(40704)
- 自然科学基金(40041)
- 编号(38077)
- 资助(35908)
- 创(33081)
- 成果(31937)
- 创新(29891)
- 重点(28417)
- 课题(27774)
- 发(27540)
- 部(27250)
- 国家社会(25677)
- 制(25041)
- 性(24692)
共检索到329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程雪军 尹振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金融服务行业基本上延续两条创新发展路径:金融需求与科技深化,且历经了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阶段。当前,金融科技深度嵌入金融服务行业,并通过市场与政府资源配置形成了“双重法则”,即金融科技通过市场化创新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同样给我国统一大市场的金融监管体系带来了挑战,亟待通过政府配置实施金融监管,因为金融科技“混业性”与金融监管“分业性”存在发展冲突,金融科技“去中心化”与金融监管“趋中心化”存有逻辑分野,金融科技“风险复杂化”与金融监管“目标分散化”具有现实矛盾。因此,通过重点比较中外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与监管体系的异同,重构我国统一金融科技大市场的监管体系:变革金融监管理念,对金融科技实施统一监管;创新金融监管工具,稳步推进“监管沙盒”建设;调整金融监管目标,防范金融风险并保护消费者权益。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纯龙 马海群 王今
[目的/意义]数字化转型中,传统产权交易机制及信用关系在数据要素市场化过程中失效,如何构建合理的数据信用体系应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方法/过程]文章在总结梳理全国统一大市场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现状及建设困境,从“信用”视角出发,提出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据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特色。[结果/结论]从理论基础、层次结构和技术支撑3个方面,构建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据信用体系。该体系是在数字经济及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对数据要素市场监管机制和社会信用管理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欣然 蔡道成
削弱及破除区域间市场分割既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所在,也是打破绿色技术创新约束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市场分割的视角研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30个省(区、市)商品、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多维度探析市场分割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最高,商品市场分割水平居中,资本市场分割水平最低。(2)市场分割抑制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从三个市场细分来看,商品市场分割与绿色技术创新无显著关系,而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则抑制了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另外,市场需求规模、市场竞争的传导作用得到验证。(3)从地区异质性来看,东部地区市场分割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在中部、西部地区则显著为负。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建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小广 张晏玮 刘莹
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全国统一的消费大市场(如农产品和工业品等各类商品大市场)、投资与金融大市场、要素与资源品大市场以及物流大市场等。从需求动力来讲,最主要的是建设消费大市场,只要巨大的消费潜能被释放,便能促进我国其他市场进一步繁荣。所以,建设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是基础,而形成强大的消费市场是关键,根本目标是加快促进制造强国与消费强国建设。
[期刊] 求索
[作者]
金碚
市场空间不是无差异的“空盒子”,而是多样化市场主体共存的生态系统。市场主体也不是同质性的“微粒子”,而是具有一定行为模式的市场主体的组织结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根本标志是形成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动机逻辑和价值倾向的企业行为模式。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包容性空间,促进形成各类企业竞相繁荣的多样性世界,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社会化基础。公平竞争不仅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组织制度要求,而且是最重要的企业行为模式和行为秩序。从一定意义上说,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要就是应对企业异质性现象。企业的亲社会性行为模式,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代化特质之一。企业的亲社会发展趋向,深刻体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市场的开放,包括对世界市场的开放,永远是经济发展和福利增进并实现社会更大进步的必要条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然要求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谢莉娟 张昊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好国内市场作用的重要基础。从突破条块分割、促进竞争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消除商品和要素跨区域流转的行政障碍,并通过体制机制层面的优化推动市场机制的整体优化与营商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经历了丰富的实践探索。统一市场与流通体系之间关系密切。从流通过程全局反映的社会整体市场角度看,商品自由顺畅流通是统一市场的基础;从市场为商品交换提供场所的角度看,统一市场是平等交换、高效流通的重要保障;从市场作为现实和潜在买主的角度看,流通体系是挖掘内需潜力、实现商品价值的关键支撑;从市场依托供求双方力量实现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统一市场消除地区歧视、优化规则秩序的要求应在流通体系中首先得到体现。在建设统一市场的过程中,主要妨碍的因素经历了由直接限制商品跨地区流动到地方政府“重外轻内”的发展理念,再到国内市场受重视而流通环节薄弱以及跨地区经营要求凸显而营商环境、规则标准不统一的多个阶段。随着地区市场“行政篱笆墙”被一步步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方面,应在发挥好“批”“零”“物”三大核心功能的同时,推动基础设施的优化与制度体系的完善,从而使现代流通体系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在新的实践阶段实现互促提升。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申明浩 庞钰标
数字技术本身的新突破可以提高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治理效率,促进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本文结合2007—2021年企业数字专利和异地设立子公司的证据,探究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可以推动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可以促使异地子公司利润分回母公司,进而提高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数字产业化行业和非数字经济行业、同一经济圈以外以及市场分割程度较低地区,数字技术创新的赋能效果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没有数字技术创新的企业,数字化战略也有助于企业跨地区发展,但促进效果并没有前者强。此外,虽然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资本流向更为发达的地区,但有利于缩小母子公司所在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差距。本文从企业异地发展的角度揭示数字技术创新助力企业资本跨地区流动的重要作用,检验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的中国实践结果,为我国数字技术创新政策制定、巩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重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袁合静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领域内部创新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考虑到流通模式创新本质上是各类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制度规范逐步建立的过程,研究促进上述变化发生的驱动因素成为必然。本文结合管理学领域常用的话语分析法,通过对27家商贸流通案例企业管理人员语料及问卷数据的归纳,提炼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流通模式创新的关键驱动和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潘成龙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现对社会主义市场认识的新高度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明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市场认识的深化,表明我国将更好发挥政府建设市场的作用。
关键词:
统一大市场 开发性金融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汉民 鲁彦秋 王睿田
从规模和层级两个视角提出中国大国市场优势的一种新解释——多层级市场优势,并将中国337个直辖市及地级行政区从地理空间层面划分为6个市场层级。利用1999—2018年中国A股3 688家上市公司数据,手工收集上市公司自成立以来的所有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工商企业登记信息,研究异质性企业国内跨市场层级投资选择问题。研究表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投资多层级市场的概率越大,只投资少数市场层级的概率越小;只投资高层级市场的企业生产率较高,只投资低层级市场的企业生产率较低,而既投资高层级市场又投资低层级市场的企业生产率最高,但在民营企业这一效应表现得不明显;企业规模越大,投资多个市场层级的概率越大。在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本研究既扩展了中国企业市场进入方面的探讨,又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姜宏
在新发展阶段下,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动态量化空间均衡模型,将地区数据匹配至一般均衡框架,从理论维度探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背景下流通产业发展的关键特征,结合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框架,建立实现区域间流通再平衡的思维路径。通过基于2009-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的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观测期内,区域流通要素集聚度越高,区域营商环境水平越高。同时,区域流通要素集聚显著提升区域要素市场化水平。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区域,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流通要素集聚对区域营商环境水平和要素市场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存在东部、中部、西部阶梯下降的情况。为实现我国区域流通再平衡发展,应坚持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导向,实现资源禀赋的有效集聚,进而推动国内贸易的畅通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余明桂 安剑锋 郑馨睿 李金洋
中国债券市场主要由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构成。大部分银行一直以来只能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直到2019年8月才被允许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本文以此次交易所债券市场的银行准入改革为政策冲击,研究打破债券市场分割是否能够提高资本市场效率,促进金融发展。研究结果发现,银行准入显著降低了交易所债券的二级市场信用利差。机制分析表明,银行准入提高了交易所债券的流动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债券信用利差。进一步地,银行准入也降低了交易所债券的一级市场信用利差,从而降低了债券融资成本。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二级市场,民营企业债券和中小规模企业债券的信用利差降低更明显;在一级市场,经营业绩好和信用评级高的债券的信用利差降低更明显。经济后果检验发现,银行准入促进了企业投资。本文拓展了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债券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同时为进一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戴枫 刘志彪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其中解决对内开放不足问题是东北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东北要以对内开放为抓手,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契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在宏观层面,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搭建东北地区一体化平台;在中观层面,整合区内价值链,打造跨区域产业联动系统;在微观层面,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资源要素的流动性和竞争性。通过深入推进对内开放,实现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在充分的经济循环中实现东北的全面振兴。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宋则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任务重大而紧迫,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涉及一系列亟待深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政策融合研究,其中竞争政策和属地管辖体制是两个尤为关键的问题。竞争政策是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统领顶层设计诸多政策的“百策之基”,其实质是基于反垄断、伸张公平正义、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经济政策,而对于是否存在垄断的判断,首要的不是经济规模,而是“重在表现”;中国的垄断现象有自身的特殊性,反垄断的主要对象始终应是行政垄断、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属地管辖体制是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产物,在办事效率、资源配置能力和动员管控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巨大优势,但也容易导致属地管辖悖论,浪费资源,产生巨额的体制性成本,延缓国民经济的时间流程,恶化经济的空间结构,降低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中国必须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顽瘴痼疾,在跨越行政边界方面多下功夫、做文章;在原有基础上推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内外贸一体化的要求,打通出口转内销的渠道阻隔,畅通双循环;淡化行政干预,防止经济活动运动式、行政化;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各项任务,夯实市场主体微观基础。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石培培 许旭华 刘玉书
芯片半导体产业是当前构建数字世界的基础产业,产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芯片半导体产业能力的重要象征。自2018年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芯片半导体技术封锁的趋势不断增强。如何加强芯片半导体产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对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芯片半导体产业的遏制,这是当前中国芯片半导体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本文探讨了芯片半导体产业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中国芯片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和挑战,并从大国博弈视角对中国芯片半导体产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芯片半导体产业 大国博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