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30)
- 2023(16796)
- 2022(14929)
- 2021(14069)
- 2020(12219)
- 2019(28178)
- 2018(28396)
- 2017(54999)
- 2016(30217)
- 2015(34490)
- 2014(34516)
- 2013(34143)
- 2012(31855)
- 2011(28768)
- 2010(29087)
- 2009(27054)
- 2008(26867)
- 2007(24028)
- 2006(21044)
- 2005(18697)
- 学科
- 济(120554)
- 经济(120427)
- 管理(87958)
- 业(85545)
- 企(70722)
- 企业(70722)
- 方法(56539)
- 数学(48912)
- 数学方法(48335)
- 农(33747)
- 中国(33715)
- 财(30995)
- 业经(26601)
- 学(26422)
- 地方(25714)
- 制(23546)
- 技术(23492)
- 贸(22650)
- 贸易(22635)
- 农业(22422)
- 易(21934)
- 理论(20640)
- 银(19928)
- 银行(19866)
- 和(19586)
- 行(18897)
- 务(18884)
- 财务(18802)
- 财务管理(18754)
- 融(18557)
- 机构
- 大学(433728)
- 学院(431260)
- 济(170228)
- 管理(170064)
- 经济(166297)
- 理学(146429)
- 理学院(144756)
- 研究(143563)
- 管理学(142326)
- 管理学院(141534)
- 中国(108123)
- 京(93465)
- 科学(90427)
- 财(79910)
- 所(73203)
- 农(71530)
- 研究所(66498)
- 中心(65808)
- 业大(65238)
- 江(64454)
- 财经(63330)
- 北京(59504)
- 范(58077)
- 师范(57540)
- 经(57193)
- 农业(56142)
- 州(52443)
- 院(51913)
- 经济学(50276)
- 财经大学(46749)
- 基金
- 项目(286759)
- 科学(223590)
- 研究(210537)
- 基金(204329)
- 家(177674)
- 国家(176126)
- 科学基金(150082)
- 社会(129567)
- 社会科(122534)
- 社会科学(122499)
- 省(113938)
- 基金项目(109419)
- 自然(97725)
- 教育(97264)
- 划(95512)
- 自然科(95383)
- 自然科学(95355)
- 自然科学基金(93626)
- 编号(87732)
- 资助(84227)
- 成果(71840)
- 重点(64115)
- 部(63056)
- 创(61552)
- 发(61456)
- 课题(60565)
- 创新(56983)
- 科研(54616)
- 教育部(53512)
- 项目编号(53397)
- 期刊
- 济(187585)
- 经济(187585)
- 研究(127540)
- 中国(85150)
- 学报(67957)
- 农(63886)
- 科学(62563)
- 管理(61389)
- 财(61132)
- 教育(51654)
- 大学(50618)
- 学学(47119)
- 农业(43821)
- 技术(39156)
- 融(37372)
- 金融(37372)
- 业经(31479)
- 财经(30140)
- 经济研究(29196)
- 经(25684)
- 问题(25293)
- 图书(23915)
- 业(23699)
- 科技(22650)
- 技术经济(22596)
- 理论(21169)
- 商业(19929)
- 版(19846)
- 统计(19511)
- 现代(19368)
共检索到637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彦博 姚黎
在建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16年我国31省区市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Matlab软件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发现,一是我国各省区市科技创新能力两极化严重,共分为4个梯队,北京位居榜首,江苏、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次之,安徽等中部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基础的省区市紧随其后,而青海、西藏等内陆不发达省区市则较为落后。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省区市的共有特征表现在四方面,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高、原始创新能力强、良好的创新资源和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最后针对模型评价结果,对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广春 党春慧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结合中部六省区域科技创新的实际,从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构建出科技创新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科技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部六省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综合排名依次为湖北、安徽、湖南、河南、江西和山西。最后根据各省份发展的特点分析出优劣势,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 灰色关联分析 中部六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贾春光 程钧谟 谭晓宇
为实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促进山东省经济区域均衡发展,选取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并深入把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发展和空间差异特征。首先从科技创新发起能力、科技创新实现能力、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持能力4个维度构建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全局熵权法、改进的灰色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对2013—2016年各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和可视化分析,并对其空间差异特征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加强区域间协同创新、优化区域内科技创新发展环境等提高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动态评价 空间差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方秀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文辉
文章首先基于创新指标设计原则以及专家意见建立了评价地区科技自主创新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3个主因子,通过构建原始因子载荷矩阵与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命名主因子,构造评价综合指数模型,对28个样本地区进行因子综合得分、排序,最后评价陕西省科技自主创新综合能力以及优势和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陕西省发展为科技强省提供政府决策参考和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曹华 刘瑞
适宜的区域经济政策是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我国西南六省区市①的经济联动发展进程中,区域经济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我国西南六省区市经济联动发展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经济政策与西南六省区市经济联动发展关系的分析和区域经济政策在西南地区实施效应的研究,用新的思维和方式来探讨适宜我国西南六省区市经济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红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而科技创新则是实现三者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基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公开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熵值法,进行我国19个重点城市2017—2019年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从时间和空间视角考察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和互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各重点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稳步提升,但城市间发展差异明显;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同步性,但整体良性耦合协调程度有待提升。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评价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永 李汉邦 张水潮 王继娜
通过采用正态分布、变化趋势和分类对比三类诊断分析法,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投入、产出、效益及总体能力指标、河南省高校的综合评价指标及不同部属高校的总体态势展开实证研究,并在诊断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励对策,为地方高校和教育部门提供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才云 周丽萍
高校科技创新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力量支撑。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6年我国省际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总体评价和分项比较,结果表明:北京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省际间差异较大,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到西逐步递减的特点;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优于经济落后地区;高校资源丰富地区普遍好于资源欠缺地区。最后,文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这无疑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缩小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差距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高校 科技创新能力 省际比较 指标体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姜鑫 余兴厚 罗佳
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对现代科技的统计与分析,其评价结果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科技部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国家经济与科技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很有必要对现行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修订,增强其宏观决策参考的科学性。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和研究现状,深入剖析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指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指标体系 创新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梅轶群 张燕
论文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评价方法。对2004年全国各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总体评价和分析,并且对各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1998-2004年间的发展变化趋势又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
关键词: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比较分析 趋势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玉红 蔡元成 赵敏
文章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提出了江苏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江苏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依据四个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情况进行评价,得出江苏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呈苏南、苏中、苏北三级阶梯分布,并解释了各市科技发展中的弱点。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升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 能力评价 对策建议 江苏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田志康 赵旭杰 童恒庆
本文利用"欧洲创新记分牌"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比较。首先建立国家科技创新指数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指标体系,设计BP神经网络模型,并给出可行的评价程序。计算结果表明,在总体上,中国科技创新指数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与参加"欧洲创新记分牌"比较的33个国家相比,排名第22位,仅强于大多数东欧国家。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科技创新指数 指标体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赵彦云 吴翌琳
中国正在全面奔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之中,区域间创新水平的不平衡以及各自的特色,需要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问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能力",再到"中国创造",技术创新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系统能力发展过程中,非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它成为引领和推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创新模式,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流驱动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
创新指数 区域创新模式 非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赵彦云 甄峰 吴翌琳 王敏
中国正在全面奔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之中,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根本,创新指数依据知识生产函数理论,结合我国自主创新目标和过程,以及非技术创新的特殊性,全面刻画我国区域创新能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仍持续发展,2009年将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创新指数 区域创新能力 聚类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双循环战略下新冠疫情对内循环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的经验证据
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普通高校的调查分析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能力评价——以我国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我国流通业细分行业发展规模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
收入不平等与城市创新的关系研究——以我国69个城市为例
论城镇非正规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众创空间运行效率评价——以我国30省份的众创空间为例
创新辐射能力视角下的高校创新责任研究——以我国东北三省76所高校为例
机制创新与行政效能提升研究——以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例
信息技术能力与金融服务创新的协同演化机制研究--以我国互联网支付行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