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61)
- 2023(8348)
- 2022(7101)
- 2021(6211)
- 2020(5108)
- 2019(11310)
- 2018(11047)
- 2017(21840)
- 2016(11386)
- 2015(12630)
- 2014(12073)
- 2013(11872)
- 2012(10684)
- 2011(9695)
- 2010(9413)
- 2009(8575)
- 2008(7865)
- 2007(6657)
- 2006(5644)
- 2005(4803)
- 学科
- 济(51684)
- 经济(51630)
- 管理(39442)
- 业(33516)
- 方法(29003)
- 企(27945)
- 企业(27945)
- 数学(26782)
- 数学方法(26589)
- 财(16219)
- 环境(13501)
- 农(12422)
- 中国(12178)
- 务(9850)
- 财务(9828)
- 财务管理(9810)
- 业经(9783)
- 企业财务(9409)
- 学(9137)
- 贸(9048)
- 贸易(9042)
- 易(8755)
- 划(8666)
- 地方(8456)
- 农业(8426)
- 制(8305)
- 融(7571)
- 金融(7570)
- 银(7297)
- 银行(7285)
- 机构
- 学院(158045)
- 大学(157160)
- 济(69790)
- 经济(68666)
- 管理(65190)
- 理学(57360)
- 理学院(56918)
- 管理学(56088)
- 管理学院(55831)
- 研究(46683)
- 中国(36155)
- 财(33038)
- 京(30794)
- 财经(26920)
- 科学(26252)
- 经(24697)
- 经济学(23037)
- 中心(22734)
- 业大(22129)
- 江(21583)
- 农(21513)
- 所(21062)
- 经济学院(21050)
- 财经大学(20289)
- 研究所(19012)
- 北京(18711)
- 范(18101)
- 商学(18035)
- 师范(17894)
- 商学院(17862)
- 基金
- 项目(112329)
- 科学(90895)
- 基金(85270)
- 研究(82165)
- 家(73332)
- 国家(72828)
- 科学基金(64600)
- 社会(55605)
- 社会科(53109)
- 社会科学(53099)
- 基金项目(44771)
- 省(43500)
- 自然(41277)
- 自然科(40380)
- 自然科学(40375)
- 自然科学基金(39706)
- 教育(38642)
- 划(36495)
- 资助(35017)
- 编号(32032)
- 部(25653)
- 重点(25316)
- 创(24144)
- 成果(24099)
- 发(24032)
- 国家社会(23929)
- 教育部(22972)
- 创新(22630)
- 人文(22596)
- 科研(22086)
共检索到218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常凯
确定公平且经济有效的减排目标直接影响到不同区域的初始资源禀赋,同时影响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减排资源再分配结果和社会公正问题。本文综合考虑到经济水平、累积碳排放量、工业碳强度和能耗强度4个重要指标,提出基于信息熵值法的跨省减排目标方案分配。2014~2020期间,拥有较重的累积碳排放量、较强的工业碳强度、较高的能耗强度和更好的经济水平的省份需要承担较重的减排负担。随着全国减排目标下降幅度增长,拥有较高的工业碳强度和能耗强度的省份面临着较弱的上调减排负担压力,而拥有较低的工业碳强度和能耗强度的省份面临着较强的上调减排负担压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杰 王博瀚
在理论探析碳减排政策影响就业的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导致试点地区就业率显著提升,且碳交易政策能够加速劳动力城乡流动、行业转移以及性别转换,同时使得劳动力技能结构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分布特征;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并不局限于试点地区一隅,亦能够对试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试点地区劳动力增加来源包括“就地转换”“走的少”和“来的多”3个方面。进一步地,碳交易试点政策所诱发的就业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驱动的劳动力需求扩大和工资提升所驱动的劳动力供给增加。
关键词:
碳交易政策 就业率 双重差分 空间溢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晓丹 王帆
本文基于中国乘用车市场微观数据,应用结构估计方法,结合汽车需求替代和发电结构评价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减排净效应,并模拟“双碳”目标下的减排效果。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较好实现了市场推广的政策目标,贡献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48.72%,但其中仅31.72%的增量来自对燃油车的替代,其余68.28%则来自补贴刺激的额外新增;补贴在减排方面存在双向作用,替代效应通过替代燃油车减少了尾气排放,直接效应刺激了新能源汽车额外新增,增加了用电排放,由于替代效应弱于直接效应,在当前发电结构下最终导致21个样本省市碳排放净增加941.39万吨,可见补贴并不是一项有效的减排政策。同时,补贴政策的减排效果与发电结构密切相关,发电结构达到“碳中和”时补贴政策会净减排1000.05万吨。基于此,本文提出,汽车行业减排的政策设计应关注需求替代与能源背景,适应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有效替代燃油车,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碳排放 补贴政策 需求替代 发电结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雪松 杨泉 周敏
中国碳市场政策的持续推进,标志着环境规制体系逐步从命令控制型向市场激励型转变,准确测度碳市场作为环境规制工具的政策效应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股上市企业ESG环境得分和财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估算的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并使用多时点DID模型实证检验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于参与企业碳排放量及环境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的推行显著降低了参与企业的碳排放量,并提升了企业ESG环境得分;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可以通过提高控排企业的创新水平来改善企业环境绩效。因此,中国应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的行业和范围,引导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污染治理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恒硕 李绍萍 刘洋 张建华
文章基于构建“四化”衡量指标体系,综合运用计量方法分析减排视角下“四化”建设与碳强度的解耦状态、作用机制及影响关系。研究表明:考察期内省际“四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四化”建设与碳强度的解耦状态突出表现为扩张性负解耦,且解耦演进过程中省份间存在时间及空间差异性;地区间“四化”与碳强度的关联程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现象;短期内“四化”与碳强度的动态响应较为明显,远期而言“四化”对碳强度的冲击效果逐渐减弱;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对碳强度的动态影响分别呈现“N”型“、倒N”型、“U”型和“倒U”型的作用趋势。
关键词:
“四化” 碳强度 解耦状态 减排机制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雷玉桃 彭文祥 张萱
以2000—2018年中国工业各行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工业数字化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碳减排,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工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发挥效率提升效应与合作协同效应,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与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进而降低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具有行业和区域异质性,低耗能、低排放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碳排放表现为显著负向线性关系,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东部地区工业数字化转型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数字减排效果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递减态势。因此,应着力推动工业生产过程数字技术应用,行业间排放数据共享与传递,建立效率提升与合作协同机制,分阶段、分区域推进工业尤其是高耗能工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有序实现碳中和提供数字助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敏 邹素娟
通过构建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模型测算黄河流域2018—2030年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及其空间余额,采用最优效率法评估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各省区碳排放权分配不均,2018—2030年流域的碳排放权总量为323.06亿t,配额大部分集中于中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碳排放权配额较少。其中,山东配额最多,达100.30亿t;宁夏配额最少,为5.46亿t。(2)2018—2030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空间不足,累积碳排放权赤字达113.50亿t。其中,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累积碳排放权空间余额均为负值,属于碳排放权赤字地区;四川、河南和陕西则均为正值,属于盈余地区。(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碳减排潜力差距大。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碳排放权 省域分配 减排潜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县华 范庆泉
本文建立了分别包含碳强度目标约束和总量目标约束的多行业一般均衡模型,评估了中国现阶段实施的基于重点行业碳强度减排目标的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解释了现阶段实施的减排政策产生就业红利,并有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因。本文结论表明,随着中国碳强度减排任务的不断加重,当前政策的就业红利将不复存在,同时政策机制蕴含的资源错配、各行业边际减排成本不相等的问题则愈加严重,实施碳交易减排政策的时机逐渐成熟,政府应及时推出碳交易政策代替现行的减排政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迪 郑楚鹏 华诗润 黄宇森
在碳排放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协调的基础上计算区域碳减排潜力并设计碳减排路径,对于我国更科学地测算区域碳减排潜力以及更合理地制定区域碳减排路径,从而更好地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了1997-2015年29个省级地区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了碳排放效率,并以人均碳排放量衡量区域碳排放公平;基于Markov链框架测算了碳排放公平和效率的俱乐部趋同指数,以分析公平和效率原则在考察我国碳减排潜力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的侧重点,进而在碳排放公平与效率协调的视角下重新测算出各省份的碳减排潜力;在碳排放公平和效率二维矩阵图基础上,基于二者协调的视角设计了碳减排路径。研究发现:(1)我国碳排放公平与碳排放效率的俱乐部趋同程度(固化程度)具有显著差异,碳排放的"长期低效率"比"长期不公平"固化问题更严重。(2)相比于公平与效率相等原则,基于协调原则下的各地区碳减排潜力指数存在变化,这将影响我国碳减排目标地区的划分,进而影响国家碳权分配以及减排责任的分摊。(3)基于各省碳减排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差异,中国大陆29个省级行政区域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地区。我国公平效率协调的减排路径是:重点支持"低效低排"型地区,提高其碳排放效率,实施碳排放公平和效率动态协调的碳减排策略。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翼 卢现祥
技术交易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机制可以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区异质性低碳技术溢出和企业技术创新来推动地区经济活动的节能减排。运用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产业集聚对地区碳排放产生的增长效应大于减排效应,但技术交易与产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对地区碳减排具有稳定的促进作用;分地区研究发现,在技术交易市场的协助下,三大产业集聚均能促使发达地区碳排放的减少,但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屈文洲
与以往分析会计信息和基本面信息不同,本文对行情公告牌提供的信息进行了研究。笔者将信息分为存量信息、流量信息和交易持续期(duration),对这些信息之间动态的互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信息如何影响交易者的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笔者研究发现行情公告牌具有信息含量并且影响着交易者的行为偏好。在交易中,交易者表现出“对角线效应”,以及出现了交易持续期的“聚类现象”。
关键词:
行情公告牌信息 交易持续期 交易者行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刚强 王海森 范恒山 岳子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在考虑变量选择偏误、剔除其他政策影响和容忍“不外生工具变量”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除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渠道以外,数字经济促进了技术多样化,为碳减排提供了更稳定的激励,且技术相关性越高,数字经济对技术多样化的提升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禀赋差异、跨界污染转移和主体功能定位是影响省际交界地区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在低数字产业化与高产业数字化的地区,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为系统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响 张楠 宋培
普及碳排放交易制度正成为中国履行“3060”双碳承诺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中国2013年实施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碳排放交易制度对试点省市节能减排的影响,并使用DID方法检验了碳排放交易制度推动节能减排的传导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碳排放交易制度显著推动了试点省市的节能减排进程,并通过了DID估计、安慰剂以及排序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效果最显著的是北京和上海,其次是湖北和重庆,再次是天津,分别处于“节能减排”的第一、二、三梯队;广东处于“节能”的第二梯队,但“减排”效果却呈现先降后升趋势,表现为“节能”而不“减排”。中介机制检验表明碳排放交易制度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进程。因此,应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环境政策由命令控制型向市场激励型转变;完善产权制度,因地制宜地加快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在全国的推广;通过激励技术创新,形成以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为导向的市场化节能减排新路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黄诗贻 杜雨微
以碳减排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间关系为研究主体,在媒体关注、碳信息披露和企业价值的中介模型基础上,引入广告投入这一新调节变量,检验该中介模型的显著性是否会受到广告投入的影响。并采用北京市高污染行业的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逐步回归以及Bootstrap方法验证变量间的中介调节关系,证明广告投入能够显著增强媒体关注对碳减排披露和企业价值的中介作用,降低企业获得绿色投资的成本。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碳金融 信息披露 中介调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安梦天 李雪娇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政府引导基金作为典型的政策性金融是引导资本流向、最大化地方政府财力的重要政策和金融工具。本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以绿色转型为导向的政府引导基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设立绿色政府引导基金的城市显著减少了所在地区的碳排放。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得出:绿色政府引导基金在宏观层面通过产业绿色化、技术低碳化、能源清洁化和地方政府财力扩大化减少碳排放,在微观层面通过促进企业创新、降低企业管理费用和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发挥碳减排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碳金融不够发达的中西部城市、财务状况和行政能力较好的高行政级别城市设立的绿色政府引导基金更有利于碳减排。因此,应进一步扩大绿色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实施,尤其要在碳金融水平不发达和财政能力强的城市优先布局,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产业聚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