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21)
- 2023(9382)
- 2022(7783)
- 2021(6663)
- 2020(5292)
- 2019(11509)
- 2018(10940)
- 2017(20010)
- 2016(11315)
- 2015(12076)
- 2014(11653)
- 2013(11525)
- 2012(10503)
- 2011(9556)
- 2010(9178)
- 2009(7563)
- 2008(7297)
- 2007(6263)
- 2006(5406)
- 2005(4530)
- 学科
- 济(47348)
- 经济(47307)
- 管理(30579)
- 业(26058)
- 企(19349)
- 企业(19349)
- 方法(19050)
- 数学(17434)
- 数学方法(17306)
- 学(13833)
- 环境(13548)
- 地方(12993)
- 农(12537)
- 中国(11602)
- 业经(9710)
- 财(9655)
- 农业(8981)
- 贸(8849)
- 贸易(8847)
- 易(8576)
- 地方经济(8233)
- 划(7781)
- 和(7121)
- 技术(6790)
- 资源(6449)
- 产业(6249)
- 发(6199)
- 制(6198)
- 融(6195)
- 金融(6194)
- 机构
- 学院(158770)
- 大学(158647)
- 济(62871)
- 经济(61770)
- 研究(59271)
- 管理(57867)
- 理学(51632)
- 理学院(50887)
- 管理学(49874)
- 管理学院(49609)
- 科学(42606)
- 中国(42143)
- 农(38978)
- 京(32621)
- 业大(32068)
- 所(31469)
- 农业(31434)
- 研究所(29821)
- 中心(27055)
- 财(25144)
- 江(22826)
- 院(21846)
- 农业大学(21261)
- 范(21182)
- 财经(20964)
- 师范(20778)
- 经济学(19492)
- 室(19487)
- 科学院(19300)
- 经(19268)
- 基金
- 项目(123841)
- 科学(98218)
- 基金(92297)
- 家(85883)
- 国家(85248)
- 研究(79767)
- 科学基金(71640)
- 社会(52671)
- 基金项目(50326)
- 社会科(50109)
- 社会科学(50096)
- 自然(49855)
- 省(49372)
- 自然科(48733)
- 自然科学(48717)
- 自然科学基金(47860)
- 划(43056)
- 教育(35434)
- 资助(34752)
- 重点(29428)
- 编号(28748)
- 发(28152)
- 计划(27060)
- 创(26291)
- 部(25943)
- 科研(25139)
- 创新(24811)
- 科技(24092)
- 国家社会(22940)
- 业(22082)
共检索到215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昀辰 钟苏娟 王逸 黄贤金
中国碳达峰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议程,中国各省级地区的碳达峰研究对全国碳达峰任务达成和路径安排具有重要影响和现实支撑。基于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延伸构建了碳达峰时间预测模型。在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强度改善的9种组合情景下,预测了2020—2040年全国30个省级地区(除西藏、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碳排放总量,并通过拟合计算与历史期峰值的比较,得到碳达峰时间。在此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对各地区是否能够在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做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级地区碳达峰时间差异明显,在空间格局上呈南北条带状聚集。(2)碳排放强度的改善对碳达峰时间影响较大,4%yr-1的改善对2030年前达峰最有利。(3)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对能否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影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冉锦成 苏洋 胡金凤 唐洪松 汪晶晶 崔盼
[目的]通过研究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预测和影响因素能真正为新疆低碳农业发展和减排路径选择作出科学的评判和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种植业活动、牲畜养殖、农田土壤、秸秆焚烧4个方面23类碳源,测算了新疆1995~2014年农业碳排放量,并从时间、结构和空间维度分析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法对未来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进行相关预测;同时,利用LMDI方法对新疆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新疆农业碳排量呈现"波动上升—持续上升"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1 942.7万t增加到2014年3 921.3万t,增幅1 978.6万t,年均增长3.77%;各地(州,市)区域差异明显,喀什地区属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双高"型地区,阿勒泰等4地区属低碳排放量、高碳排放强度地区,乌鲁木齐等5地区属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双低"型地区,昌吉回族州等4地区属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地区;若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保持原有增长率不变情况下,新疆农业碳排放不会在2050年内达到峰值,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下,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分别为2040年和2029年,碳排量分别为7 457.68万t和4 755.23万t;与1995年相比,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分别累计实现0.33亿t(97.47%)、0.008 6亿t(2.53%)的农业碳减排,经济因素是农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累计实现了0.41亿t的碳增加,人口因素为农业碳排放另一重要因素,累计实现了0.13亿t的碳增加。[结论]秸秆焚烧是导致新疆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碳源;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结构空间差异明显;不同情景下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差异较大;经济因素是导致新疆农业碳排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据此,根据新疆实际合理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绿色农业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走两型农业之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冉锦成 苏洋 胡金凤 唐洪松 汪晶晶 崔盼
[目的]通过研究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预测和影响因素能真正为新疆低碳农业发展和减排路径选择作出科学的评判和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种植业活动、牲畜养殖、农田土壤、秸秆焚烧4个方面23类碳源,测算了新疆19952014年农业碳排放量,并从时间、结构和空间维度分析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法对未来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进行相关预测;同时,利用LMDI方法对新疆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新疆农业碳排量呈现"波动上升—持续上升"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1 942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长兰 王东 苏彦涛
基于EDGAR数据,通过传统数理方法和GIS技术相结合,分析广东省市域碳排放的时序过程演化和空间差异特征,在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市域间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变化不大,低于平均水平的城市占大多数且为增加的趋势,城市碳排放集聚性不断减弱;碳排放空间格局相对稳定,高碳排放区域集聚在珠三角发达城市,整体空间格局表现为倒"U"型和北低南高,且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差距均有缩小趋势;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存在空间异质性,经济因素对碳排放影响较大的城市集中在粤西落后地区,人口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较为稳定,技术对碳排放抑制作用比较明显且这种作用表现为从西部逐渐向东部递减的趋势,同时发现存在能源回弹效应,需要优化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世鑫 李二玲 赵金彩 胥亚男
研究目的:揭示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双碳”目标下把握区域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农业碳减排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黄河流域78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空间热点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2005—2020年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倒U型”特征,这基本符合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变化规律;(2)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性明显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低值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中游及上游地区,高值区则位于下游地区的河南、山东两省;(3)农地的规模化经营、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对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械投入、复种程度、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为正向驱动,且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黄河流域各区域之间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差异显著,且驱动因素亦不相同,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耕地利用策略和碳减排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波 张俊飚 李海鹏
农业生产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农业生产中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我国1993-2008年农业碳排放量。发现自1993年以来我国农业碳排放处于阶段性的上升态势,总体上可分为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增速反弹回升期、增速明显放缓期等四个变化阶段。其中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08%、2.38%。农业碳排放总量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农业大省,农业碳排放强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部农业大省。进一步通过Kaya恒等式变形对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劳动力规模因素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珂 金声甜
采用2005—2016年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面板数据,对其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方法,探索产出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能源结构等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均存在收敛,且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各省之间的差异短时间内不会消失;(2)除能源结构变化对中部六省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之外,其余五个因素对其碳排放均表现为正效应,各效应按累积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产出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3)各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碳排放影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产出规模扩大对湖南能源碳排放拉动作用最大,能源强度下降对湖南能源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变化仅对山西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人口规模变化仅对安徽省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变动对安徽、河南以及湖北能源碳排放表现为正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晓琳 张楚天 许晨阳 耿增超 胡斐南 杜伟
【目的】土壤无机碳对于调节全球碳循环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区域尺度上土壤无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对陕西省土壤无机碳时空分布和关键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可为明确无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1980s和2010s两期的65个和142个土壤样本以及相关的地形因素、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状况和土壤性质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分析土壤无机碳含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无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陕西省1980s各区域的土壤无机碳含量表现为:陕北>关中>陕南;与1980s相比,2010s陕北土壤无机碳含量下降了31.5%,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不变,陕南小幅度上升。1980s到2010s,0—100 cm剖面上不同土层无机碳含量的降幅范围为20.6%—27.7%,其中以0—20和80—100cm土层降幅最大。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年平均降水量、容重、pH是影响1980s和2010s土壤无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年平均降水量450—650 mm时土壤无机碳含量最高;土壤无机碳含量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低容重土壤无机碳含量高于高容重土壤。【结论】总体来看,陕西省土壤无机碳含量呈现从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与1980s相比,2010s陕西省表层土壤和陕北地区整个土壤剖面无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980s和2010s陕西省土壤无机碳含量主要受年平均降水量、pH、容重的调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高国力 文扬 王丽 徐睿宁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也是碳排放较为集中的空间单元,更是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排头兵、领头雁。本文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了各城市群在不同情境下的碳排放量和碳达峰时间,构建了压力、潜力和动力指数,对城市群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城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对城市群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对城市群碳达峰的预测结果表明,哈长、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四种情景下均能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北部湾、关中平原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在低增长慢降耗情境和低增长快降耗情境下能够在2025—2028年实现碳达峰,而在高增长慢降耗情境和高增长快降耗情境下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呼包鄂榆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都无法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进一步研究指出,应根据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对城市群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群提出差异化的碳达峰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各城市群要通过制定差异化碳达峰目标、推动差异化碳达峰路径模式、明确差异化减碳降碳重点领域、加大低碳脱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多样化低碳战略性平台建设、完善推进碳达峰监督考评机制,从而率先实现碳达峰。
关键词:
城市群 STIRPAT 碳达峰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美景 王庆日 白中科 史泽宇 于潇 张冰松
研究目的:构建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Tobit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国土空间利用综合效率表现出平缓增长趋势,不同空间类型表现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不同区域表现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不同城市类型表现为成长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再生型城市>成熟型城市。(2)综合效率等级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中游和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利用效率较高,下游地区农业空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3)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研究结论:应科学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绿色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因地制宜开展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治理,并充分考虑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系统谋划转型发展道路。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蔡绍洪 谷城 张再杰
文章基于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ESDA、自然断裂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数字经济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区域格局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和“沿海—内陆”阶梯递减之势;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两极化”特征,地区间的数字化差异并未得到有效缩减,仍面临着“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的威胁;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外资依存度、产业结构优化、政府行为、城镇化以及人力资本高度关联,组合因子的驱动能力得到了双因子增强。因此,构建“组合”政策有助于提高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缩小区域差异。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差异 ESDA 地理探测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茜 王善礼 董楠娅
运用2009—2019年重庆市区县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着重探讨了重庆市整体及“一区两群”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性问题。结果表明:重庆市碳排放在大部分区县表现出空间相关性,少部分区县表现出空间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财政情况及技术创新水平分别在不同程度、不同区域上呈现空间溢出效应,是重庆市区域碳排放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为推动重庆市达成碳达峰目标,实现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碳减排规划与调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影响因素 溢出效应 一区两群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熊萍 赵朝霞 陈红英
绿色消费是我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本文基于580份微观数据,发现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和实际绿色消费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自身特征和外部环境两方面,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公众参与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个人特征来看,年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公众更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行为;从绿色产品供给来看,绿色产品价格和品牌对公众参与绿色消费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认知观念和政策优惠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促进公众将绿色消费意愿转化成行为的对策建议:社会层面应加强绿色消费示范效应;企业层面应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政府层面应加快完善绿色消费制度体系建设。
关键词:
公众 绿色消费 绿色产品 政策优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林林 贾俊松 周秀
核算了我国31个省区旅游住宿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该碳排放在2000~2003、2004~2006及2007~2010年间分别经历了起伏、线性与起伏3个增长阶段。两次起伏可能是由于"非典"疫情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作用。2分省区看,北京总量和人均量均最大,表明其旅游住宿资源开发最为齐备,未来可开发的空间相对较小。同样地,海南、广东和上海也较小。但海南的碳排放强度总最大,表明其经济增长对旅游业依赖性最大。相反地,北京经济增长越来越不依赖旅游业发展。碳排放密度则西北小,东南大,呈现类"胡焕庸线"特征。3影响因素按大小可依次排序为:交通活动、研发活动、电信配套设施建设活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泽东 孙慧 原伟鹏 夏学超
文章采用2010—2020年的市级面板数据,在对碳排放损益偏离定量测度的基础上,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市域碳排放在时间上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碳排放的重心一直位于经济发展水平重心的北部,两者的错位距离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碳排放损益偏离、市域单元的贡献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格局,由东到西不断递减。市场化水平、消费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绿色技术创新是碳排放损益偏离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碳减排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