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23)
- 2023(14332)
- 2022(12344)
- 2021(11330)
- 2020(9387)
- 2019(21204)
- 2018(21199)
- 2017(41032)
- 2016(22078)
- 2015(24547)
- 2014(24383)
- 2013(24060)
- 2012(21883)
- 2011(19686)
- 2010(19642)
- 2009(18164)
- 2008(16857)
- 2007(14627)
- 2006(12958)
- 2005(11298)
- 学科
- 济(104497)
- 经济(104405)
- 管理(64046)
- 业(56316)
- 企(46600)
- 企业(46600)
- 方法(41213)
- 数学(35985)
- 数学方法(35559)
- 中国(23879)
- 地方(23718)
- 农(23426)
- 学(22193)
- 财(21514)
- 业经(20857)
- 环境(17960)
- 农业(16015)
- 贸(15573)
- 贸易(15563)
- 和(15209)
- 制(15038)
- 易(15003)
- 理论(14705)
- 地方经济(14704)
- 划(13398)
- 务(13271)
- 财务(13194)
- 财务管理(13175)
- 融(12645)
- 金融(12643)
- 机构
- 学院(308781)
- 大学(308363)
- 济(129910)
- 经济(127241)
- 管理(122334)
- 理学(106141)
- 理学院(105002)
- 研究(104498)
- 管理学(103183)
- 管理学院(102653)
- 中国(76251)
- 京(64469)
- 科学(64154)
- 财(56793)
- 所(51747)
- 研究所(47205)
- 中心(46504)
- 农(46352)
- 财经(45754)
- 业大(45032)
- 江(43697)
- 经(41520)
- 北京(40555)
- 范(40094)
- 师范(39749)
- 经济学(39506)
- 院(38046)
- 农业(36026)
- 州(35705)
- 经济学院(35278)
- 基金
- 项目(212580)
- 科学(166944)
- 研究(156181)
- 基金(153964)
- 家(133561)
- 国家(132484)
- 科学基金(114106)
- 社会(98903)
- 社会科(93734)
- 社会科学(93709)
- 省(83313)
- 基金项目(81723)
- 自然(73624)
- 自然科(71856)
- 自然科学(71844)
- 教育(70929)
- 自然科学基金(70539)
- 划(69425)
- 编号(63941)
- 资助(63322)
- 成果(50897)
- 重点(47338)
- 发(46343)
- 部(46125)
- 创(43905)
- 课题(43443)
- 创新(40980)
- 科研(40509)
- 国家社会(40458)
- 教育部(39836)
- 期刊
- 济(146528)
- 经济(146528)
- 研究(93418)
- 中国(54853)
- 学报(47042)
- 管理(45524)
- 科学(43758)
- 财(42411)
- 农(42140)
- 大学(35594)
- 学学(33705)
- 教育(32080)
- 农业(29477)
- 技术(27607)
- 经济研究(24701)
- 融(24015)
- 金融(24015)
- 业经(23088)
- 财经(22152)
- 经(19001)
- 问题(18147)
- 技术经济(16318)
- 图书(15546)
- 理论(15073)
- 科技(14521)
- 业(14369)
- 商业(13987)
- 现代(13979)
- 实践(13594)
- 践(13594)
共检索到4509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公维凤 周德群 王传会
本文建立了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省区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分析了三种假设情景中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路径的异同,指出了各种情景下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了各种情景下的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析了各种情景下全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对全国生产总值的脱钩状态。优化结果显示,现行全国及各省能耗强度约束对贵州、青海、宁夏和山西经济发展较为不利,对其他省区经济发展较有利。减慢经济增长速度和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均比较明显。若全国能源碳强度遵循历史变化趋势,则2010-2015年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最大降...
关键词:
能耗强度 能源碳强度 经济增长 最优分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公维凤 王传会 周德群 曾昭鹏
本文建立了双强度约束下低碳经济增长多目标优化模型,分析了行业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对低碳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CO2排放协调发展情景中,若"十二五"期间各行业能耗强度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遵循"十一五"期间的变化趋势,则对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的经济增长不利,对其他行业有利。在其基础上,若减少工业和建筑业能耗强度的降幅,增加其他行业能耗强度的降幅,可提高农业和建筑业的经济增长速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减缓工业和建筑业能耗强度的下降压力,且非化石能源比例可达11.4%。若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工业和建筑业能耗强度的降幅,对各行业经济增长影响不大,但会增加全...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公维凤 王传会 周德群 曾昭鹏 朱佩枫
本文在垂直创新模型框架下,将能耗强度和碳减排比例引入生产函数,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警惕意识引入效用函数,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内生低碳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求解所建动态优化模型,找到了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的最优路径,讨论了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与经济均衡增长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各参数对经济最优增长路径的影响,比较了化石能源内部消费结构不变和逐年清洁两种情景下的经济最优增长路径的异同。长期来看,能源强度、二氧化碳减排速率与经济增长率有相互的负向线性关系,缩小反映化石能源内部消费结构的综合碳排放系数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非化石能源比例越高,低碳技术应用越广泛,研发成果对技术积累的贡献率越大,消费者对当前消费的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立昌
资源、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凸显,研究能源价格、能耗强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我国经济转型至关重要。本文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方法中的VAR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能源价格和能耗强度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长期而言,能源价格的上升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对能源价格的上升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能耗强度的下降伴随着人均实际GDP的上升。实证结果也表明,充分发挥能源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能源价格 能耗强度 经济增长 VAR模型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林卫斌 苏剑 施发启
现有文献对于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本文从增长率的角度研究二者的短期波动,探讨为什么用电量与GDP的增长率会背离。受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进步、制度改革和能源替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位产值用电量在各年度间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导致用电量增长率总是围绕GDP增长率上下波动。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能耗强度的变化趋势,运用电力消费弹性来预测未来的电力需求具有较大的风险。
关键词:
结构变化 能耗强度 电力消费弹性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公维凤
本文建立了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强度约束下各省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在考虑了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情况下,分析了五种情景中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优分配路径的异同,指出了各种情景中能耗和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了各种情景下的节能减排成本。从全局最优角度看,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强度指标约束下,贵州、宁夏和新疆等经济发展较慢,其他省区经济发展较快。加快这些省区经济发展,要以降低山西和内蒙古的经济增长为代价;减慢发展过快省区的经济增长对提高发展较慢省区的经济增长作用不大,但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明显;改变全国能耗强度和碳强度降低程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较明显。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白红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碳排放量也大幅度上升。我国已经承诺到2020将碳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 ̄45%。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探寻经济增长与碳强度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尽管都是非平稳的,但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联系。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进一步显示,人均GDP对碳强度存在负向的影响。
关键词:
碳强度 经济增长 协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袁富华
为对减排目标的经济意义进行比较系统的观察,本文尝试着建立一个含有环境要素的增长核算框架。立足于这个分析性框架,本文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些重要特征进行了揭示,并对减排冲击和未来增长趋势给出了说明,主要结论如下:(1)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潜在经济的增长速度平均为9.5%,其中,大约1.3个百分点是环境的代价;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消耗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2个百分点。(2)在考虑低碳经济约束、人口转型的条件下,未来10年中国潜在增长速度将逐步降低到8%以下,现有生产模式不足以吸收减排冲击。(3)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型至关重要。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潜在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毅一 王皓良
文章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出发,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耗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效率,而后在三要素生产函数的框架下,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证明了我国工业经济与工业能源消耗的单向因果关系,从而证实了抑制能源消费并不会阻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
能源 工业能耗 经济增长 实症分析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何佩玲 佟仁城 许健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耗结构也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我国1992和1999年的不变价投入产出表进行结构分解分析,分析1992-1999年的最终使用与技术进步对我国国内能耗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一步分解为各个经济部门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
能耗变化 结构分解分析 投入产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省 王金营
“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5%和18%”,考虑“十四五”期间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约束,构建节能减排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对“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各产业能源强度、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供给数量进行预测,为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参数的设置提供依据。采用遗传算法对经济增长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优化结果表明,中国“十四五”期间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可分别降低19%和24%,在满足节能减排约束的前提下,最优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4%。实现这一优化结果,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至65%,增强第二产业实力,降低比重至29%,降低煤炭消费比重至50%,提高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至12%、19%。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覃丽 伍业锋 廖小云
本文从节能减碳的角度分析了广东交通业能源消耗和交通业增加值与全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总量的相互关系,并与全国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交通业增加值对广东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不明显;(2)交通业能源消耗量变动是全省能源消耗总量变动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说明交通业能耗量在全省能源消耗总量中占据重要地位,预示广东交通业节能降耗的空间很大、任务很重;(3)能源消耗量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广东经济增长;(4)广东交通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高于全省单位GDP能耗平均水平,而且远超过全国交通业的平均能耗水平,高能耗特征依旧严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浦勇超 王祥 潘祺志
本文借助于面板模型工具,在省际样本维度上,实证分析技术进步、结构变迁、能源价格变化和资本深化等多种因素对能耗强度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以R&D投入衡量的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化确实是主导能耗强度变化的最关键因素,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能源效率改善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作为节能减排的核心因素,技术、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化主导了我国区域经济体能耗强度的波动。
关键词:
能耗强度 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效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降斌 刘秋明
本文基于STIRPAT理论模型,以我国2003-2017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研究分析经济增长、城镇化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两者关系处在EKC曲线上升阶段,且达到曲线顶峰仍需一定时间;城镇化水平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产生抑制作用,得益于我国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使我国城镇化走向绿色发展道路;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产生促进作用,科技水平提升对我国碳排放环境具有很大的改善作用;经济增长、城镇化、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程度不大,均以直接效应为主,但科技水平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程度要远大于直接效应的作用程度。实证研究结论对我国经济实现稳步增长,高效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及深入推进清洁能源转型等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章辉
如何处理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中国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对三者彼此间因果关系的不同理解,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文章选取中国1978—2013年的相关数据,以碳排放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和出口额为研究对象,借助STATA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从经济决定环境的角度看,人均经济增长和出口增加碳排放水平,而能源强度则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从经济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角度看,人均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和出口在长期发展的趋势下都会对碳排放水平的减少具有正面的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向量自回归模型 加权最小二乘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