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98)
- 2023(2606)
- 2022(2202)
- 2021(1937)
- 2020(1648)
- 2019(4096)
- 2018(3988)
- 2017(6914)
- 2016(3805)
- 2015(4367)
- 2014(4419)
- 2013(4523)
- 2012(4242)
- 2011(3902)
- 2010(4055)
- 2009(3758)
- 2008(3852)
- 2007(3311)
- 2006(3021)
- 2005(2992)
- 学科
- 济(15480)
- 经济(15447)
- 管理(9886)
- 业(9037)
- 中国(8255)
- 企(7723)
- 企业(7723)
- 方法(7244)
- 数学(5662)
- 学(5481)
- 数学方法(5431)
- 人口(4468)
- 财(3964)
- 理论(3746)
- 业经(3339)
- 农(3315)
- 融(3275)
- 金融(3275)
- 制(3188)
- 和(3156)
- 银(3071)
- 银行(3066)
- 行(2970)
- 研究(2813)
- 教育(2762)
- 策(2682)
- 地方(2559)
- 农业(2541)
- 务(2503)
- 财务(2486)
- 机构
- 大学(58257)
- 学院(53506)
- 研究(22292)
- 济(21148)
- 管理(20810)
- 经济(20590)
- 中国(17969)
- 理学(17659)
- 理学院(17400)
- 管理学(16863)
- 管理学院(16772)
- 科学(14180)
- 京(13880)
- 所(11979)
- 财(10769)
- 研究所(10731)
- 中心(9961)
- 北京(9451)
- 范(8574)
- 师范(8503)
- 农(8396)
- 江(8177)
- 财经(8111)
- 院(7845)
- 经(7405)
- 业大(7393)
- 师范大学(7224)
- 经济学(6482)
- 科学院(6438)
- 农业(6427)
- 基金
- 项目(34705)
- 科学(27783)
- 基金(25827)
- 研究(24442)
- 家(22861)
- 国家(22673)
- 科学基金(19533)
- 社会(15246)
- 社会科(14411)
- 社会科学(14406)
- 自然(13232)
- 基金项目(12973)
- 自然科(12955)
- 自然科学(12953)
- 自然科学基金(12708)
- 省(11960)
- 教育(11486)
- 资助(11280)
- 划(11231)
- 编号(9767)
- 成果(8881)
- 部(7943)
- 重点(7850)
- 发(6891)
- 教育部(6809)
- 科研(6756)
- 创(6580)
- 大学(6559)
- 课题(6502)
- 国家社会(6404)
共检索到94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培育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于1992年2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1990年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普查系统的实际工作者、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的学者、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9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93篇。 开幕式由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孙兢新主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锺人
1983年12月15—21日,由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昆明市举行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 参加会议的代表80余人,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口普查机关、电子计算站、有关的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院所属人口研究机构。向大会提出的论文80篇,分别在小组进行了详细讨论。大会宣读论文38篇,从中推选出24篇,准备参加将于1984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乔晓春
国家教委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的P04项目“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组于1991年11月18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了“高校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学术讨论会。”与会的47名正式代表主要来自于受联合国人口基金P04项目资助的各高校人口研究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民政部、全国老龄委员会等单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润龙
第五次人口普查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首次普查。文章认为 ,延用传统的常住人口调查及过于复杂的调查指标体系是造成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漏登的主要原因。针对社会上大量的流动、迁移人口 ,文章建议人口普查应以调查现住人口为主 ,同时应多方位地提供普查信息化资料 ,提供优质统计服务 ,使普查成本相对降低
关键词:
现住人口 常住人口 人口普查 户籍管理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桂华
所有进行人口普查的国家都关心普查数据的质量及其覆盖误差。人口学家和统计学家创立了评估普查数据质量和估计普查遗漏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利用独立于普查本身的信息,另外一些方法则使用普查信息。如果各国普查模式和行政记录数据质量存在差异,就没有适合于所有国家的评估方法。本文概述了美国、南非和加拿大使用的方法。无论哪种评估方法都有其优势与劣势,以及既定的适用范围和必备的条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史龙梅 贾银平
无论是使用完全基于行政记录获取人口统计信息的“完全模式”,还是综合使用行政记录和抽样调查等数据源的“组合模式”,人口普查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落脚于提高人口统计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经济性。实现这一最终目的需要一个分析、监测、评估数据的质量评估框架。基于此,本文对“完全模式”“组合模式”两种人口普查模式数据质量评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与评估,以期为我国“行政记录”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评估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口普查 完全模式 组合模式 质量评估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史龙梅 贾银平
无论是使用完全基于行政记录获取人口统计信息的“完全模式”,还是综合使用行政记录和抽样调查等数据源的“组合模式”,人口普查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落脚于提高人口统计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经济性。实现这一最终目的需要一个分析、监测、评估数据的质量评估框架。基于此,本文对“完全模式”“组合模式”两种人口普查模式数据质量评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与评估,以期为我国“行政记录”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评估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口普查 完全模式 组合模式 质量评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沈益民
根据中共中央1980年第48号文件决定,为了给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作准备,于1980年7月在江苏省无锡市和无锡县进行了人口普查试点。试点目的,一是检验修订普查办法,二是取得组织实施普查工作的具体经验,三是为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培训一批骨干。大家知道,我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普查。第一,在十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举行人口普查,在中外历史上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第二,调查项目包括人口的基本特征以及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伟
为了深入开发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带,推广有关普查数据分析软件,P04项目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委托北京大学人口所主办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研讨班”于1月6日~1月1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1月6日的开幕式由课题负责人之一曾毅教授主持,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孙怀阳司长、国家教委P04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荣时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于1985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在四川省重庆市召开了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第二次科学讨论会。到会代表74人,收到论文65篇。会议共分为五个专题小组,现将主要情况综述如下: 一、对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许多论文指出,人口状况是最基本的国情之一。人口既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又是服务对象。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和经济建设计划、规划、都必须把人口数量及各种构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武洁
本文论述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必要性,阐述了人口普查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和质量验收方法。人口普查的质量控制采用检查、督导和验收等多种方式进行,是定量与定性的统一结合。文章对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与验收定量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的组织实施作了具体说明。人口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只有每个工作阶段都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并切实予以实施,才能有效保证数据质量。
关键词:
人口 普查 质量 控制 验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学军
本文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数据进行粗略分析后发现 ,官方公布的人口总数与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吻合。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未成年人口数量过低 ,由此估计的总和生育率甚至低于政策生育水平 ,令人难以置信。文章在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各种可能性后 ,对目前中国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英
论述 2 0 0 0年人口普查长短表技术的特点 ,长表抽样方法、组织实施方法以及长表抽样误差分析和数据评估 ,并就长表数据推算普查总体的方法和长表数据的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
人口普查 调查方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弘文 顾宝昌 王广州 崔红艳
The 6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 will be taken place in November 2010.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will be more and sever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2010 census. How to meet the challenges and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s vital to census data quality. In thi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um", three census and data analysis experts are invited to discuss these issues. Professor Gu Baochang, from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of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assessed the historical importance of the 2010 census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ed low fertility, rapid ageing, rapid urbanization and massive migration in China. What he conveys is that our thinking has fallen behind the rapid and unprecedented demographic changes that are taking place in China. Dr. Wang Guangzhou, from the Population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discussed more technically on the census. He argues that the only solution to the difficulties is innovation, innovation in design of migrant survey, innovation in benefit-oriented mechanisms of census organization and conduct, and innovation in techniques in census chain of command. Dr Cui Hongyan, from the Population Section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has been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2010 census design. She introduces the major innovative steps taken in the 2010 census in order to improve data accuracy,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is the change of enumeration approach from permanent (de jure) residents to actual (de facto) population.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