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19)
- 2023(4509)
- 2022(3800)
- 2021(3536)
- 2020(2983)
- 2019(6509)
- 2018(6241)
- 2017(12473)
- 2016(6574)
- 2015(7202)
- 2014(7314)
- 2013(7191)
- 2012(6615)
- 2011(6044)
- 2010(6046)
- 2009(5771)
- 2008(5734)
- 2007(5180)
- 2006(4620)
- 2005(4516)
- 学科
- 济(24021)
- 经济(23996)
- 业(16686)
- 银(16611)
- 管理(16510)
- 银行(16466)
- 行(15252)
- 企(14012)
- 企业(14012)
- 制(13223)
- 方法(11405)
- 数学(9775)
- 数学方法(9660)
- 融(9548)
- 金融(9548)
- 业务(9250)
- 度(8969)
- 制度(8964)
- 银行制(8022)
- 中国(6637)
- 学(6555)
- 财(6366)
- 体(5080)
- 业经(4818)
- 农(4607)
- 贸(4396)
- 务(4390)
- 贸易(4387)
- 财务(4375)
- 财务管理(4366)
- 机构
- 大学(93309)
- 学院(90641)
- 济(36706)
- 经济(35806)
- 研究(34055)
- 中国(33198)
- 管理(32568)
- 理学(27206)
- 理学院(26854)
- 管理学(26319)
- 管理学院(26140)
- 科学(21132)
- 京(20867)
- 财(19059)
- 银(19057)
- 农(18824)
- 银行(18244)
- 所(17753)
- 行(16946)
- 中心(16634)
- 研究所(16288)
- 农业(15174)
- 财经(15144)
- 江(14475)
- 业大(14080)
- 经(13891)
- 北京(13211)
- 院(12297)
- 州(12228)
- 融(12088)
- 基金
- 项目(60654)
- 科学(47539)
- 基金(45639)
- 家(41250)
- 国家(40950)
- 研究(40495)
- 科学基金(34526)
- 社会(25938)
- 社会科(24774)
- 社会科学(24767)
- 自然(23758)
- 基金项目(23517)
- 自然科(23239)
- 自然科学(23232)
- 自然科学基金(22847)
- 省(22208)
- 划(19772)
- 资助(19399)
- 教育(18715)
- 编号(14411)
- 重点(14129)
- 部(13605)
- 创(12511)
- 性(12297)
- 发(12253)
- 成果(12014)
- 计划(11969)
- 科研(11961)
- 创新(11782)
- 教育部(11553)
共检索到1485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宗良
2011年11月4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了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名单,中国银行作为新兴市场的唯一一家银行入选。中国银行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是新兴市场银行业崛起的重要表现。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崛起,预计未来中国将有更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刚 王晓晴 尚博文 马高方
总损失吸收能力(以下简称"TLAC")是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下简称"G-SIBs")宏观负外部性专门制定的监管政策工具。作为新兴市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我国工农中建四行将从2025年初分阶段满足TLAC监管要求。测算表明,现行运营模式下,四大行将面临较大合格TLAC工具缺口。要在如期达标的同时继续发挥好四大行服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头雁"作用,宜充分借鉴发达国家达标经验,用足制度空间,加快完善监管政策,推进合格资本工具创新,同时推动中资G-SIBs有序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和风险密度。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志洋 金鑫
股票市场能够反映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和判断。与国际研究结论类似,中国股票市场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概念的反应整体不显著,中国股票市场并不"看好"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本文认为这是由于"全球系统重要性"的声誉增加值的利好信息与监管负担增加的利空信息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股票市场能够反映所有市场参与者观点的假设条件下,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不会给金融机构带来额外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岳毅
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lobal System at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以下简称G-SIFIs),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新概念。G-SIFIs监管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的新趋势,是强化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维度之一。内涵与背景根据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办公室课题组
2015年11月3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更新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中国建设银行首次入选,加上此前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家国有大型银行均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列。笔者通过分析G-SIBS的治理要求、国际大型银行实践,旨在探索我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层面适应G-SIBS新要求的对策和举措。G-SIBS监管要求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 詹向阳 樊志刚 王婕
在技术进步、石油价格维持高位等叠加效应下,全球能源组合将注定走向一个更加多元低碳的未来。受此影响,未来中国的能源经济也将朝着低碳、绿色、多元的方向发展,改革将推动我国能源市场结构发生深层次变革。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把握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并高度警惕新能源行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及早辨识能源结构转变下不同子行业的兴衰轮换,并妥善应对"走出去"业务中潜藏的各类风险。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宋效军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令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凸显。大型金融机构为了实现本机构利益的最大化,所做出的经营决策往往可能是个体理性的,但因为没有考虑自身经营所产生的外部性,在系统层面上就并不理想。而且鉴于道德风险成本以及预期政府支持所形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婕 高志鹏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被列为国家“十五”规划,成为推动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和经济增长点。银行业应把握现代物流带来的商机,解决介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郑万春
"十三五"期间银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导向。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国内外经济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实体经济也将孕育出更多新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复杂化的特征。这些变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五个方面的需求变化。一是区域发展金融需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国家战略将加速推进,东、中、西部地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玮
2017年11月21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公布了新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下简称G-SIBs)名单,这是FSB自2011年11月份首次公布29家G-SIBs名单后,第七次更新这份名单。根据这份名单,有30家银行列入G-SIBs,总数与2016年持平,其中加拿大皇家银行首次列入名单,而法国BPCE银行集团退出名单。部分银行分档情况有变化,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从第一档升入第二档,花旗银行从第四档降到第三档,法国巴黎银行从第三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林胜 闫晗 边鹏
面向金融稳定理事会2018年发布的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研发、推广、应用、投入、影响、基础、风控7个方面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融科技指数,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进行微观评估,比较并分析各银行、各国、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亚洲、北美地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排名总体领先,各项金融科技能力一级指标排名领先的银行也以亚洲、北美地区居多。总结金融科技指数排名领先银行和地区的特点,得出以下启示: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政策引导;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升对金融科技的研发、应用、推广能力;加强对金融科技的市场培育和客户教育。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熊启跃 易晓溦
基于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明细数据,本文分析G-SIBs名单的变化特点及中资银行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G-SIBs系统重要性呈下降趋势;跨境行为切换成为系统重要性得分中贡献最大的因素;中资G-SIBs数量大幅增加,欧洲G-SIBs显著下降;复杂性和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是近来决定G-SIBs级别变动的主要因素。相比于一般银行,G-SIBs要满足额外资本缓冲要求、恢复与处置计划、有效风险数据加总、大额风险暴露等更高的监管标准。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熊启跃 张文婧
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大而不能倒"问题,自2011年起,金融稳定委员会开始推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并对上榜银行提出了更审慎的监管要求。从已公布的9期名单看,G-SIBs成员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洲G-SIBs数量不断下降,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多。为降低监管成本,多数G-SIBs采取了去同业、去复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大托管、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G-SIBs系统重要性得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近些年来中资G-SIBs系统重要性得分持续快速上升,由此产生的监管成本值得高度关注。建议中资G-SIBs客观评估纳入G-SIBs的监管成本,实现业务发展和监管成本的平衡。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德旭 苗文龙 李硕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形成金融网络,其重大风险不仅对本国经济体系具有重要影响,而且通过该网络对其他国家进行风险传染。文章基于23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的资产价格日频数据,计算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网络,分析得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网络具有一定的地理板块性特征,在不同时期,板块构成银行可能发生局部变动。其中,美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显著的传出效应;欧洲国家、加拿大和日本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显著的传入效应;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传染效应主要作用于国内。在不同时段,JP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间隔轮换对国际金融风险产生较大的传染效应;欧洲国家、加拿大、日本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20年1月以来出现了显著的上升态势。文章认为可根据相关结论,加强对有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点风险监测和监管。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网络结构 风险治理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章彰
银行资本管理是涵盖资本筹集、分配、使用、监测、评价全部内容的管理体系,银行资本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监管机构设定的最低资本要求。目前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概念和管理体系日益复杂,除了巴塞尔Ⅲ(以下简称"巴Ⅲ")对资本结构和资本总量要求以外,总损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 absorbency capability,TLAC)也成为监管机构最低资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