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73)
2023(5993)
2022(4340)
2021(3909)
2020(3245)
2019(7032)
2018(7253)
2017(12772)
2016(7799)
2015(8898)
2014(9039)
2013(8163)
2012(7284)
2011(6500)
2010(6521)
2009(5675)
2008(5807)
2007(5275)
2006(4730)
2005(4401)
作者
(25276)
(21449)
(21334)
(20306)
(13764)
(10435)
(9589)
(8436)
(8234)
(7743)
(7510)
(7307)
(7106)
(7086)
(7041)
(6745)
(6492)
(6479)
(6207)
(5997)
(5701)
(5555)
(5444)
(5099)
(4916)
(4815)
(4771)
(4670)
(4657)
(4485)
学科
(23354)
经济(23329)
(16112)
管理(15850)
(11183)
企业(11183)
(10827)
(10033)
中国(9739)
业经(7731)
农业(7479)
方法(6423)
理论(6407)
地方(6208)
教育(5877)
教学(5633)
(5308)
数学(5025)
数学方法(4915)
(4826)
(4600)
发展(4584)
(4570)
(4483)
贸易(4480)
技术(4425)
(4387)
产业(4385)
(4353)
(3831)
机构
学院(106868)
大学(104542)
研究(42927)
(32762)
科学(32652)
(32000)
经济(31857)
管理(30880)
中国(29316)
理学(26283)
理学院(25826)
农业(25434)
(25118)
管理学(24831)
管理学院(24682)
业大(23784)
(23719)
研究所(23346)
中心(17924)
(17885)
技术(17004)
(16971)
农业大学(16394)
(15733)
(15727)
师范(15429)
北京(15128)
(14635)
(14471)
(14317)
基金
项目(75918)
科学(56212)
基金(50673)
研究(49801)
(48461)
国家(48071)
科学基金(38088)
(32486)
社会(27485)
(27440)
自然(27204)
基金项目(26695)
自然科(26535)
自然科学(26521)
自然科学基金(26020)
社会科(25677)
社会科学(25671)
教育(24130)
资助(20427)
编号(20079)
重点(18947)
(17246)
计划(16940)
科技(16770)
课题(16166)
成果(16128)
(15588)
科研(14904)
创新(14612)
(14572)
期刊
(39427)
经济(39427)
(30984)
学报(30229)
研究(28050)
中国(27646)
科学(23718)
大学(21561)
农业(20895)
学学(20617)
教育(19408)
(12247)
管理(12157)
(10791)
技术(10213)
业大(9810)
(7947)
农业大学(7867)
林业(7568)
业经(7545)
(7397)
金融(7397)
科技(6784)
职业(6401)
经济研究(6123)
资源(5652)
财经(5634)
自然(5622)
中国农业(5255)
问题(5253)
共检索到1631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阿的鲁骥  李仁德  王长庭  周云  贾增荣  吴怡璇  
为了评估土荆芥入侵对川西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潜在的生态风险,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荆芥残渣对在退化高寒草甸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常用的2种培育禾本科牧草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残渣对牧草种子萌发具有抑制效应,其中,老芒麦的萌发指数与对照相比,呈显著下降趋势;在幼苗生长阶段,土荆芥残渣对地上部分生长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却抑制了根的生长,这种抑制效应具有剂量效应。老芒麦对土荆芥化感胁迫的敏感性大于垂穗披碱草。这些结果说明土荆芥化感作用主要延迟种子萌发,抑制根系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阿的鲁骥  何兵  王长庭  胡雷  字洪标  
为了评估土荆芥入侵可能对川西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量土荆芥残渣(1.25、2.50、5.00、10.00 g/kg)对在退化高寒草甸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常用的3种培育禾本科牧草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早熟禾(Poa annua)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土荆芥残渣含量增加,老芒麦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高土荆芥比例处理显著抑制了老芒麦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垂穗披碱草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随着土荆芥残渣含量增加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郑群英  刘刚  肖冰雪  陈莉敏  陈立坤  张洪轩  倪泽霖  
为确定川西北地区高寒草甸的最佳放牧强度,根据牦牛的采食量和草地地上生物量,设置了轻度(0.71头·hm(-2))、中度(1.19头·hm(-2))、重度(1.60头·hm(-2))3个放牧强度处理,进行连续3年的放牧,测定其对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放牧第3年,中度放牧草地年度地上生物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两处理(P<0.05),轻度放牧次之,重度放牧最低;和放牧第1年相比,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草地地上生物量中杂类草生物量比例显著减少(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冉  杨蔚  王文  任健  田健帆  刘莉  马向丽  
为探讨迪庆地区退化高寒草甸适宜恢复方案,本研究以8种表现优异牧草为材料,测定分析了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鸭茅+早熟禾(Poa nemoralis)+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3种补播方案下高寒草甸牧草和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特征,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草地恢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补播可提高草地植被覆盖度38%以上,且有效提高牧草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等含量;鸭茅+早熟禾+百脉根补播方案对牧草营养价值增益效果较好。2)补播区土壤pH由5.75上升到6.00,除土壤速效磷外,土壤全效及速效养分均显著(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红梅  孙启忠  花梅  
【目的】探讨草甸草原区16个不同植物群落天然牧草青贮效果及可行性。【方法】以草甸草原区16个站点牧草为试验材料,将鲜草切短装入聚乙烯袋中,然后用真空包装机抽真空并封口,贮藏60d后进行青贮料发酵品质(pH值,氨态氮(NH3-N),乳酸(LA),乙酸(AA),丙酸(PA),丁酸(BA),总酸(TA))和营养成分分析(缓冲能值(BC),干物质(DM),粗蛋白(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评定。【结果】大部分原料干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缓冲能较低,适合调制青贮。与原料相比,青贮后各站点材料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文颖  周华坤  杨莉  李锦萍  汪新川  
论文以藏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野外原位定量研究高寒藏嵩草草甸7个主要植物种对土壤有机氮(甘氨酸)和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吸收,以证明不同植物对土壤氮素吸收的生态位分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高寒藏嵩草草甸7种植物δ15N天然丰度值为0.840‰~5.015‰,变异范围为4.175‰,地上组织氮浓度为14.38~23.31g·kg-1;②从7种植物吸收土壤甘氨酸、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看,草地早熟禾偏好吸收土壤有机态氮,其体内氮的36%来源于土壤甘氨酸。冷地早熟禾和雅毛茛吸收土壤无机氮的能力最强,其体内氮的41%~43%来源于铵态氮。溚草偏好吸收土壤硝态氮,其体内氮的35%来...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彭清青   唐炳民   欧为友   段迎珠   孙占清   谢占玲   毛玉晶   陈生全   郭璟   王宝   杨家宝   孟清  
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是青藏高原特有真菌资源,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可形成典型的蘑菇圈。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群落上,然而,目前黄绿卷毛菇蘑菇圈上不同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法结合ITS序列鉴定方法,分析采自祁连高寒草甸黄绿卷毛菇蘑菇圈上不同植物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从6类植物108块组织中分离得到70株内生真菌,总分离率为64.81%,总定殖率为33.33%。多样性与相似性分析表明,矮嵩草内生真菌丰富度(R = 1.73)和多样性(H’ = 1.86,D = 0.83)最高,米尔克棘豆内生真菌均匀度指数(J_(u )= 1)最高;鹅绒委陵菜与麻花艽(C_(s鹅-麻 )= 0.5, C_(j鹅-麻 )= 0.33),火绒草和米尔克棘豆(C_(s火-米 )= 0.40,C_(j火-米 )= 0.25)的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相似性;不同组织间内生真菌相似性排序为:根-茎>叶-茎>根-叶。内生真菌结构分析表明,不同植物中优势菌分别为Peziza ostracoderma和Stagonospora sp.;不同组织中相对丰度最高均为Peziza ostracoderma。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矮嵩草是黄绿卷毛菇蘑菇圈上的核心植物(EIC_(矮嵩草 )= 1);Peziza ostracoderma是核心内生真菌(EIC_(P.o )= 0.75)。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从植物内生真菌的角度为进一步探究青藏高原特有真菌黄绿卷毛菇蘑菇圈上植物-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提供新思路。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成阳   梁语桐   王彬彬   蔡妙莹   刘琦   赖炽敏   孙建波   彭飞  
为了探究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植物和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植物群落内稳性的影响,以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未退化、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叶片和土壤C、N、P含量,分析了其化学计量比及植物群落内稳性特征,以期为科学调控退化高寒草甸植物修复进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植物群落叶片C和N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C和N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叶片P含量呈增加趋势,土壤P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2)未退化和严重退化阶段植物群落叶片N:P均大于16,植物群落倾向于受P限制;中度退化阶段植物群落叶片N:P小于14,植物群落倾向于受N限制。3)同一退化程度高寒草甸优势种间N:P也有较大差异,意味着不同物种可能受到不同营养元素的限制。4)植物群落叶片N和N:P表现出稳态型,P表现出绝对稳态型。本研究结果表明,未退化和严重退化阶段植物倾向于受P限制,中度退化阶段植物倾向于受N限制;在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叶片N和P均具有较强的内稳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宇恒  张莉  张秀娟  杨永胜  王军邦  徐兴良  黄煜茹  赵求东  李英年  周华坤  
为探讨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演替及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三江源玛沁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样地,通过野外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高度、物种数、生物量及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和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不断退化过程中,玛沁高寒草甸植物平均高度和盖度分别显著降低了41.1%和58.5%(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培杰  李亚娇  潘多锋  陈本建  李心诚  王德利  
采用野外受控放牧试验(放牧和不放牧)和人工控制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方法(草原毛虫移除和未移除),研究了牦牛干扰下草原毛虫对高寒草甸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地植被群落(植被盖度、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牦牛(Bos mutus)放牧区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及增长趋势均高于无牧区。草原毛虫单独存在时群落的盖度、高度及地上总生物量与对照(牦牛与草原毛虫都不存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芊妤  曾奕丰  李文洁  申洁  王硕华  王树林  阿的鲁骥  李岚  侯扶江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要草地类型之一,对维持国家生态屏障和当地人民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玛曲高寒草甸4个季节性牦牛牧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季节性放牧对牧草生物量空间分布的作用。结果表明,不放牧样地和全年连续放牧样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异系数高于其他季节牧场,分别为29.06%和29.02%。不放牧样地的根冠比和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34.46%和35.73%,春季牧场最低为9.16%和13.12%。夏季牧场和全年连续放牧样地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季节牧场,分别为194.52和167.94 g·m-2,根冠比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放牧具有降低夏季牧场、冬季牧场及全年连续放牧区的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的趋势,但影响不显著。豆科地上生物量对群落地下生物量的贡献最小,其他科、莎草科和菊科可分别解释群落地下生物量40%、31%和30%的变化;毛茛科和禾本科地上生物量可分别解释根冠比42%和41%的变化。因此,菊科和其他科地上生物量能较好地预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禾本科和毛茛科地上生物量可预测该地区植物群落根冠比。本研究结果能够为高寒草甸利用及放牧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柴林荣  孙义  王宏  常生华  侯扶江  程云湘  
为探究长期牦牛放牧干扰对高寒草地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下的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植物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以及牧草营养品质等。结果表明,1)牦牛放牧强度对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5);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表层土壤(0-10 cm)含水量和地表温度(0-10 cm)有显著影响(P0.05)。因此,适宜强度的牦牛放牧可能会促进牧草地下生物量生长,潜在影响不同经济类群的比重,维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健康。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青青  柴林荣  马海玲  常生华  程云湘  
为给玛曲县高寒草甸草-畜平衡和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遥感技术,结合2016年地面实测数据和同时期的MODIS影像资料,分别建立了研究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指数(NDVI)、相对放牧强度间的回归模型以及不同相对放牧强度和NDVI值之间的幂回归模型。结果表明,6-9月调查点NDVI和地上生物量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即随着NDVI值的增加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且9月份的拟合(R2=0.510 2)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实测地上生物量和相对放牧强度之间有很好的拟合关系(R2=0.965 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地上生物量呈下降趋势;相对放牧强度和植被指数间相关性较好(R2=0.631),即随着NDVI值的变小,相对放牧强度逐渐增强,当相对放牧强度增强到一定程度时,NDVI对其响应不灵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高小源  鲁旭阳  
休牧是西藏主要放牧管理和草地保护的措施之一,目的是通过自然力的作用使退化草地的植被与土壤得到恢复,维持较高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本研究以西藏中部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研究自由放牧和休牧对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总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权衡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比自由放牧和休牧对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特征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休牧6~8年虽一定程度降低了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增加了植被总生物量,但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休牧6~8年提高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权衡值,并促使植物更多地向地上部分生长,且在高寒草甸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另外,休牧和自由放牧对高寒草甸以及高寒草原草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微团聚体、土壤营养元素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发现,休牧对西藏高寒草地的植被恢复尚未产生明显的效果,表现为休牧对群落生物多样性、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对西藏休牧的实施效果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贺丽  黄超  陈德朝  邓东周  鄢武先  吴世磊  李红霖  刘玉平  张利  
为探讨川西北高寒草甸的适宜管理措施,本研究以禁牧、限牧(生长季禁牧+非生长季放牧)、草畜平衡管理下的高寒草甸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围栏外的退化草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围封方式初期川西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稳定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确定适宜的草地管理模式。结果表明:1)草畜平衡、限牧、禁牧3种围封管理初期,植物群落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等禾草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分别为9.14、13.52和8.17,而退化草地群落无绝对优势种,以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淡黄香青(Anaphalis flavescens)为主要植物种。2)围栏措施增加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禁牧管理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草畜平衡管理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低,而退化草地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稍高于限牧草地。3)各样地群落稳定性大小表现为限牧>草畜平衡>禁牧>退化,合理放牧可提高草地稳定性。4)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整体呈负相关关系,物种多样性主要受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分布影响,而群落稳定性则与优势种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从植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综合考虑,禁牧和限牧管理是川西北高寒草甸植被恢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