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84)
- 2023(4109)
- 2022(3444)
- 2021(3188)
- 2020(2696)
- 2019(5791)
- 2018(5633)
- 2017(10464)
- 2016(6153)
- 2015(6189)
- 2014(6145)
- 2013(5996)
- 2012(5633)
- 2011(5105)
- 2010(5148)
- 2009(4544)
- 2008(4584)
- 2007(4110)
- 2006(3470)
- 2005(3114)
- 学科
- 济(18826)
- 经济(18800)
- 管理(15388)
- 业(13268)
- 企(10238)
- 企业(10238)
- 学(9243)
- 方法(8739)
- 环境(8064)
- 数学(7583)
- 数学方法(7462)
- 生态(6015)
- 农(5908)
- 财(5086)
- 中国(4594)
- 划(4438)
- 业经(3938)
- 农业(3881)
- 地方(3873)
- 资源(3801)
- 和(3740)
- 壤(3703)
- 土壤(3690)
- 制(3658)
- 融(3518)
- 金融(3517)
- 银(3504)
- 务(3468)
- 银行(3466)
- 财务(3464)
- 机构
- 学院(85292)
- 大学(84698)
- 研究(35255)
- 济(28393)
- 经济(27692)
- 科学(27199)
- 管理(26655)
- 农(24931)
- 中国(23995)
- 理学(23349)
- 理学院(22956)
- 管理学(22204)
- 管理学院(22074)
- 所(20499)
- 业大(19903)
- 农业(19842)
- 研究所(19404)
- 京(18853)
- 中心(14703)
- 省(13168)
- 财(13041)
- 院(12981)
- 农业大学(12958)
- 江(12727)
- 室(12684)
- 科学院(12541)
- 实验(11884)
- 北京(11734)
- 实验室(11413)
- 范(11157)
- 基金
- 项目(65717)
- 科学(50245)
- 基金(47907)
- 家(46244)
- 国家(45962)
- 研究(39851)
- 科学基金(36933)
- 自然(27038)
- 自然科(26303)
- 自然科学(26294)
- 省(26261)
- 自然科学基金(25800)
- 基金项目(25588)
- 社会(24356)
- 划(23151)
- 社会科(23059)
- 社会科学(23050)
- 资助(19378)
- 教育(17318)
- 重点(16187)
- 计划(15606)
- 科技(14962)
- 发(14226)
- 科研(13492)
- 创(13296)
- 部(13261)
- 编号(13219)
- 创新(12600)
- 专项(11951)
- 业(11381)
共检索到118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靓 邢蒙恩 房鸿嫄 刘瀚予 杜志琦 王楠 孙艳梅 范文忠 冯立超
【目的】研究吉林地区新发现一种害虫桦潜叶蜂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关性,为控制该害虫扩散为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NA分子鉴定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该虫的分类地位;运用室内及野外对比观察法记录害虫的生活习性,描述各虫态。于林间采用固定样方调查法,记录越冬前土壤内桦潜叶蜂老熟幼虫、做茧量及成虫羽化量。采用模拟成虫羽化季节月平均降水量对测试样地进行间隔周期为3天人工浇水处理,至成虫羽化。测定并记录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以及土壤化学性质对羽化的影响。【结果】该虫为桦潜叶蜂,在吉林首次发现为害白桦。在吉林年发生2代,世代不整齐。6月上旬,始见羽化的成虫,在白桦的下层叶片以幼虫潜叶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大多数幼虫脱叶落入浅土层中,少数于叶片内化蛹,并羽化出成虫,继续危害白桦中、上部嫩叶,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以老熟幼虫脱叶入土,主要在5~10 cm做土茧越冬。第一代羽化成虫自白桦叶片近地处开始产卵,成虫单叶产卵4~6枚,虫口密度急剧增加则全叶均被害,严重造成落叶。第一代老熟幼虫于白桦叶片上表皮和栅栏层之间或土壤表层化蛹,第2代成虫羽化后向树冠上层迁移产卵为害。卵孵化周期为10天,幼虫共6龄。田间观察,在干旱年份羽化延迟,直至降雨成虫可陆续羽化。经土壤理化性质与翌年成虫羽化量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决定桦潜叶蜂为害发生及发生量变化的关键决定因子,相对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显著的促进成虫羽化,土壤pH、含氮量与羽化量正相关,而土壤温度对越冬后成虫羽化基本不构成影响;其他因素土壤全碳、全氮及全磷含量等对土壤中的桦潜叶蜂末龄幼虫生存无影响。【结论】在吉林地区首次发现的桦潜叶蜂,已形成区域性为害;该虫扩散受环境因素及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其中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成虫羽化量及羽化时间的关键要素,其次为土壤pH、含氮量,而其他理化性对越冬后成虫羽化基本不构成影响。
关键词:
桦潜叶蜂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羽化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高兴祥 孙作文 李美 朱虹 赵米若 李健 房锋
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是一种重要的危险性外来入侵植物,为明确其潜在的扩散蔓延区域,在山东省不同区域采集31份土壤,并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银胶菊对采自山东省31份土壤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银胶菊的生长对土壤依赖性不强,在23份土壤中生长正常,占总土壤份数的74.19%。从8个土壤性状指标来看,土壤水解性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类型5个指标的高低不影响银胶菊正常生长,而土壤pH、土壤质地和土壤盐分含量3个指标是影响银胶菊生长的主要指标,其中银胶菊不适合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彭欣 王瀚棠 郭春晖 杨振德 周静 王雪 丁芷柔
【目的】对入侵性致瘿害虫桉树枝瘿姬小蜂(膜翅目:姬小蜂科)进行EST-SSR引物开发和隐种鉴定,为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遗传学研究及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TM2000测序平台对3个地理种群的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性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MISA和Primer Premier 3软件进行EST-SSR标记的搜索、挖掘和引物设计。选取400对EST-SSR引物,结合国外报道的14对多态性G-SSR引物,应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效率,并用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引物多态性。基于桉树枝瘿姬小蜂COI基因序列数据对我国14个地理种群320个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性成虫样本进行隐种鉴定。【结果】1)共获得277 048 525条clean reads,包括82.86 G个核苷酸,组装后得到44 878个unigene,平均长度1 082.76 bp,N50为1 976 bp;利用MISA软件搜索到EST-SSR位点14 190个,其中主要重复类型是单核苷酸重复(占总EST-SSR的69.63%),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和三核苷酸重复(分别占总EST-SSR的16.17%、13.51%)。2) 400对EST-SSR引物中有205对引物可有效扩增出目的片段,扩增效率51.25%,国外报道的14对G-SSR引物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3)用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SSR引物多态性,最终筛选出10对多态性良好的EST-SSR引物,国外报道的14对G-SSR引物中仅有LiSS2、LiSS5、LiSS13在我国桉树枝瘿姬小蜂样本中存在多态性;4)从我国14个桉树枝瘿姬小蜂地理种群中共获得320条605 bp的COI基因序列,基于桉树枝瘿姬小蜂COI基因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我国仅存在A、B 2种类型的桉树枝瘿姬小蜂隐种,样本比例约为1∶2。【结论】筛选出10对适合我国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遗传学研究的EST-SSR引物。我国存在A、B 2种类型的桉树枝瘿姬小蜂隐种,其中隐种A首次在我国发现,桉树枝瘿姬小蜂的隐种鉴定可为该害虫在生物防治中采用正确的生物型提供依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瑞余 陈天生 王兵 林文雄
通过缩微实验,在网室中以pH值为3.5、5.0、7.0、9.0和11.0的Hoagland营养液培养水葫芦;通过测定水葫芦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了不同酸度下水葫芦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培养6周的时间内,水葫芦能够在pH值3.5-11.0的Hoagland营养液中生长,具有较宽的生存pH值范围.随营养液pH值升高,水葫芦的相对生长率从6.12倍降到3.08倍.pH值在3.5-9.0之间,水葫芦株高,叶柄长度,叶片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在不同酸度条件下无显著差异,根长、茎长和根系活力随pH升高明显下降.生理生化分析表明,随着营养液pH升高,水葫芦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略有下降,MDA含量也略有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建峰 贺立源 刘艳飞 吴照辉 郭再华
为了解不同磷效率水稻品种在不同酸度土壤上的生态适应性情况,以中性土壤上筛选获得的45份耐低磷水稻品种和5份低磷敏感水稻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采用中性土壤为对照,在酸性和碱性土壤上进行了水稻苗期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表明,3种土壤相对分蘖数均值表现为中性土>酸性土>碱性土,相对株高均值表现却相反,分别为碱性土>酸性土>中性土,但不同土壤变化不大;部分中性土壤上筛选的耐低磷水稻品种存在对不同酸度土壤的生态适应性差异。可见,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酸度土壤上表现出对低磷的耐受能力不同,存在着耐低磷特性对不同酸度土壤的基因型差异。
关键词:
磷效率 不同酸度土壤 生态适应性 鉴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覃振强 吴建辉 任顺祥 万方浩
【目的】分析外来入侵害虫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 Beardsley)在中国的风险性。【方法】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本文从新菠萝灰粉蚧国内分布状况、潜在危害性、受害栽培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及危险性管理难度等5个方面对其在中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新菠萝灰粉蚧在中国的综合风险值R为2.12。【结论】表明新菠萝灰粉蚧在中国是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小联 张真 金幼菊 张改香 牛文梅
为研究松阿扁叶蜂性信息素,于2008年5月上旬在河南省灵宝市苏村乡林场对松阿扁叶蜂进行了野外观察、诱捕实验,结果表明:松阿扁叶蜂未交配雌蜂对雄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雄蜂对未交配雌蜂的昼夜趋性反应发生在白天,有两个反应高峰,大的峰在10:00—12:00时,小的峰在14:00—16:00时;总体上,随着雌蜂日龄的增加,其诱捕的雄蜂数量逐渐下降,2日龄雌蜂诱到雄蜂数量最多,占总量24.58%,1~4日龄雌蜂的雄蜂诱捕量占总量80.73%;未交配雌蜂性信息素的正己烷粗提物引诱雄蜂效果最好。
关键词:
松阿扁叶蜂 性信息素 诱捕实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宗英 路有成 潘志强 余益胜 蒋业科
探讨了马尾松林土壤动物和松叶蜂的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郁闭度大,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缺少的林地土壤动物组成贫乏、数量少;植被结构复杂的中龄林比幼龄林土壤动物丰富多样;坡麓土壤动物比坡中、坡顶多。只发现宁国县马尾松林中有1种松叶蜂,叫荔蒲古松叶蜂GilpinialipuensisXiaetHuang,天敌4种:青蜂Cleptessp.瘤角姬蜂Pleolophussp.,除姬蜂Olesicampesp.和选择盆地寄蝇Bessaselectafugaxrondani。天敌羽化率占总羽化率的57.5%,叶蜂占42.5%。空茧量占总茧量60.67%。松叶蜂发生与危害程度与气温、降...
关键词:
土壤动物,荔蒲吉松叶蜂,马尾松,生态学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宁 付亚军 邵靖 薛云云
【目的】土壤养分异质性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会对植物间的竞争关系造成影响。分析土壤养分异质性对入侵植物竞争能力的影响,可为其入侵危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入侵杂草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及其主要危害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试材,设置同质性及异质性养分条件,结合de Wit取代实验方法,依据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等指标,探讨了土壤养分异质性对节节麦生长发育及其与小麦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1)土壤养分异质性促进了小麦和节节麦幼苗株高、叶面积及单株分蘖数的增加,2种植物总生物量增加显著(P<0.05)。(2)种间竞争条件下,异质性土壤中节节麦的根冠比降幅最大,表明节节麦通过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至地上以加大对小麦的竞争抑制作用。(3)从竞争平衡指数可知:异质性土壤中节节麦的竞争平衡指数大于0,并较同质性土壤中略有增加,表明土壤养分异质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节麦对小麦的竞争作用。【结论】土壤养分异质性促进了节节麦幼苗的生长发育,并提高了其对小麦的竞争抑制作用。因此认为,土壤养分异质性会进一步加剧节节麦对小麦的危害程度。图5表1参46
关键词:
异质性 土壤养分 节节麦 竞争 小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清 郭玉实 李青 李渤生
该文基于西藏高原高山栎类野外考察,阐述了高山栎类(QuercusSect.Suber)的种子扩散、更新与生长、自然分布与生存环境多样性问题.通过对其生活史各个阶段的分析,及其与分布于欧洲的冬青栎(Q.ilex)研究结果的比较,说明了高山栎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多样化的生长对策.同时,还对硬叶常绿栎类的起源、扩散及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作了一些讨论
关键词:
西藏,高山栎类,生活史,变迁,进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立祥 刘晓博 任利利 石娟 骆有庆
【目的】研究混交林内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及与受松树蜂危害的樟子松优势内生真菌的差异,从微观角度揭示不同树种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与松树蜂危害的关系。【方法】以松树蜂入侵后混交林中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红松、红皮云杉4种针叶树健康木(未受松树蜂危害)的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鉴定方法。【结果】从4种针叶树树干内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2属35种,其中:樟子松9属13种,红松7属13种,兴安落叶松8属17种,红皮云杉15属20种。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的数量:兴安落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兵 李睿玉 罗曼元 魏豪梅 张红 马丹炜
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苗期和果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三叶鬼针草苗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果期根际土壤与对照和苗期差异显著,有机质含量增加,全P含量显著降低,全K含量明显下降;与苗期相比,果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显著增加,但放线菌的数量无显著差异;整体来看,三叶鬼针草果期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大于苗期。与苗期相比,果期根际土壤的脲酶活性、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而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由此可见,三叶鬼针草通过改变土壤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组成和土壤酶活性,提高自身对土壤养分的利用能力,以保证其种群顺利繁殖,维持其竞争优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克林 苏以荣 曾馥平 陈洪松 肖润林
西南喀斯特区域是特殊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带。论文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恢复阶段物质循环与植被恢复响应为主线,研究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和养分过程,包括坡面降雨-入渗-产流-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土壤水分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揭示了"地下过程为主、地表过程为辅"的水土物质迁移规律与峰丛坡地土壤水分养分状况高于洼地的趋势;通过不同演替阶段、石漠化程度植被生态系统监测,初步揭示植被生态适应性与植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提出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替代型喀斯特区域生态重建发展模式。
关键词:
广西 喀斯特:生态系统 生态过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晓储 黄利斌 周玉山 李锡鹏 顾炳贤 王生华
在江苏苏北平原、苏南低山丘陵和浙江富阳低山丘陵引种珍稀树种秃杉,幼龄阶段的结果表明:秃杉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能够适应5~700m的海拔、pH值4.9~6.0的酸性土和pH值8~8.8的碱性(脱盐)土。秃杉在幼龄期较耐荫庇,怕高温日灼。幼苗易发生冻害和溃疡性苗枯病害。苗木抗寒性和抗病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强。一般2年生时无冻害,3年生以后无病害发生。4~5年生幼林的树高、胸径年均生长量已达到或超过原产地;生长多优于同龄杉木,并且有明显的抗雪(压、折)性,因而具有较高的引种潜力和发掘利用前景。
关键词:
秃杉 引种栽培 生态适应性 生长潜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发城 马贵龙 高桂珍
[目的]杏鬃球蚧作为新入侵新疆野果林的多食性害虫,具备繁殖速度快、繁殖量大和扩散迅猛等特征,凸显其在生态系统中具备显著的生态适应性和竞争优势。其不仅对野杏危害严重,还对野果林及当地果园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威胁。通过建立并比较不同类型影响因素下的物种分布模型获得杏鬃球蚧更准确的适生区分布。[方法]通过R语言Biomod2包集成建立物种分布模型(SDM),分别对仅基于气候因素和基于寄主和气候因素两种模式下的杏鬃球蚧分布格局进行预测,以期为入侵害虫制定综合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添加生物变量后的生态位结果与实际分布结果相符,剔除了仅基于气候因素下杏鬃球蚧在沙漠地区的扩张范围,避免了预测结果基础生态位比实际生态位大的问题,预测结果准确率更高,因此选用添加寄主因素的预测结果用于分析。在添加寄主因素后当前总适生区面积15.06×10~5 km2,主要分布在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处、天山北脉博罗科努山北麓和伊犁河谷等地;在2090s时期SSP5-85情景下总适生面积达到最大45.31×10~5 km2。在未来不同的气候情景下,杏鬃球蚧的总适生区均呈不同幅度的扩张趋势,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等地适生性显著提高。[结论]本研究构建的7种单一模型的组合模型,其AUC平均值达到0.97,TSS平均值达到0.88,预测准确度高;在添加寄主因素后适生区与实际更吻合,结果较仅添加气候因子更为可靠;预测结果为杏鬃球蚧在新疆的预警、监控和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