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95)
- 2023(17934)
- 2022(15521)
- 2021(14383)
- 2020(12154)
- 2019(27620)
- 2018(27136)
- 2017(52376)
- 2016(28404)
- 2015(31868)
- 2014(31510)
- 2013(30986)
- 2012(28358)
- 2011(25495)
- 2010(25280)
- 2009(22703)
- 2008(22096)
- 2007(18868)
- 2006(16181)
- 2005(13551)
- 学科
- 济(111899)
- 经济(111781)
- 管理(78189)
- 业(75546)
- 企(62409)
- 企业(62409)
- 方法(53812)
- 数学(46542)
- 数学方法(45917)
- 农(30333)
- 贸(27225)
- 财(27218)
- 贸易(27214)
- 中国(26856)
- 易(26398)
- 学(26200)
- 业经(25625)
- 地方(22694)
- 农业(20133)
- 理论(18667)
- 技术(18301)
- 制(17976)
- 务(17691)
- 财务(17614)
- 财务管理(17581)
- 环境(17531)
- 和(17081)
- 企业财务(16568)
- 产业(15593)
- 划(15129)
- 机构
- 大学(404804)
- 学院(403507)
- 济(158798)
- 管理(156713)
- 经济(155646)
- 理学(137881)
- 研究(136486)
- 理学院(136265)
- 管理学(133538)
- 管理学院(132832)
- 中国(96745)
- 科学(89377)
- 京(84781)
- 农(73881)
- 所(69460)
- 财(68036)
- 业大(67108)
- 研究所(64463)
- 中心(60911)
- 农业(58838)
- 江(56668)
- 财经(56532)
- 范(53074)
- 师范(52407)
- 北京(52160)
- 经(51656)
- 院(49988)
- 经济学(47904)
- 州(45800)
- 经济学院(43635)
- 基金
- 项目(290416)
- 科学(226986)
- 基金(210781)
- 研究(203899)
- 家(187630)
- 国家(186159)
- 科学基金(158164)
- 社会(127978)
- 社会科(121383)
- 社会科学(121350)
- 省(113772)
- 基金项目(112517)
- 自然(106264)
- 自然科(103815)
- 自然科学(103782)
- 自然科学基金(101898)
- 划(96976)
- 教育(93674)
- 资助(86486)
- 编号(81181)
- 重点(66051)
- 成果(64026)
- 部(63179)
- 发(62181)
- 创(60507)
- 科研(56654)
- 创新(56585)
- 课题(55888)
- 计划(55537)
- 教育部(53395)
- 期刊
- 济(161845)
- 经济(161845)
- 研究(108707)
- 学报(73821)
- 中国(67129)
- 农(65920)
- 科学(64696)
- 大学(54783)
- 管理(54409)
- 学学(52128)
- 财(49987)
- 农业(45909)
- 教育(39755)
- 技术(32821)
- 业经(27894)
- 融(27831)
- 金融(27831)
- 经济研究(26811)
- 财经(26360)
- 业(23758)
- 经(22676)
- 问题(22411)
- 科技(20919)
- 版(20856)
- 贸(20624)
- 业大(19955)
- 图书(18712)
- 资源(18600)
- 技术经济(18392)
- 商业(18377)
共检索到559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杜运苏 谢正勤
本文基于产业内贸易,分析了入世后中欧分工格局的变化,并利用10个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双边面板数据,考察了影响入世后中欧分工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入世后中欧主要通过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产业间贸易进行分工,并且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明显的"南北型"特点,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LVIIT)占绝对主导地位;贸易结构和开放程度与双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虽然对总体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不大,但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邵玲 谢建国
分析了中国与欧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并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欧制成品贸易主要是建立在中欧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和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显著地促进了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规模经济、市场规模因素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研发投入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科技教育发展增加投入,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中欧研发水平的差距,但是对中国出口贸易转型的作用仍然比较有限。
关键词:
制成品 中欧 产业内贸易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许培源 汤静
产业内贸易指数GL的变化显示,中日贸易已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纺织品及原料等12大类商品的双向贸易成为中日贸易的主体。引入Greenaway标准的研究发现,中日产业内贸易是一种含有某些水平分工因素的高级形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没有脱离两国要素禀赋的基础。对中日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中日人均收入差距、中国企业规模水平的扩大与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呈正相关,这再次证实中日产业内贸易具有明显的梯度特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关键词:
中日贸易 产业内贸易 指数 影响因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鹏
本文利用Kandogan方法测算东亚七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从贸易角度研究该地区的产业分工形态。认为是产业特征、要素禀赋及国内政策差异导致东亚地区各个产业分工形态迥异。
关键词:
制成品 产业内贸易 分工形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许陈生 邓淇中
本文采用Grubel-Llyod指数,对中国与欧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国与欧盟整体的制成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对不同的欧盟国家以及不同类型的制成品产业,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发展趋势有着较大的差异。通过计量分析,认为欧盟国家的市场规模、对外开放水平、对华直接投资、研发水平以及中国与欧盟国家的市场规模差异等变量,均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对于不同类型的制成品产业是不一样的。
关键词:
制成品 产业内贸易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马静 逯宇铎
由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研究概况,引出对中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基于2004~2009年中欧服务贸易数据测算出GL指数和MIIT指数,发现了各服务部门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不同态势。选取人均GDP、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和对外贸易不平衡程度作为自变量,即影响因素,但均未表现出与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强的相关性。
关键词:
服务贸易 产业内贸易 中欧贸易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静 逯宇铎
1.人均GDP差异与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关性。从测算结果来看,人均GDP差异与GL指数和MIIT指数几乎不相关,这似乎与Linder(1961)的假设相冲突。尽管中欧之间的人均GDP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两者的许多服务业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在近年来迅速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对中国的消费结构做进一步的洞察,也就是要看到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区域和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三兴
本文利用联合国SITC(REV.04)标准和2009年的数据,对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表明: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等与中国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其他东盟成员国与中国的G-L指数较小。Prob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出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因行业不同而不同,并不具一致性。如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东盟与中国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但对制造业无明显影响。而教育支出则显著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间规模最大的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行业内贸易,但对其他行业影响不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丁秀飞 仲鑫
本文采用G-L指数和MIIT指数对中国与欧盟各国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水平进行了测算,发现静态来看,中国与欧盟19个国家的服务贸易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与8个国家的服务贸易表现为产业间贸易;动态来看,中国仅与欧盟6个国家在2002—2012年间有超过5个年份服务贸易由产业内贸易带动,而与其他21个国家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存在剧烈波动。基于中国与欧盟27国面板数据的考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货物贸易、研发投入比重对于中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具备推动作用,而人均收入差异及贸易开放度差异的扩大都会阻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期的外资投入对于中欧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国安 范昌子
自中欧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取得了快速进展。经过2004年东扩的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我国也成为了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欧贸易的互补性。本文利用近十几年的贸易统计数据,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对中欧贸易的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中欧双边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主要以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欧双边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正逐步向水平方向发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钟惠芸 黄建忠
文章采用G-L指数和MIIT指数对中国金融服务产业内贸易的水平进行了测算,发现中国金融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非常高,以"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衡量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是产业内贸易型的。基于美国与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墨西哥、法国、荷兰、墨西哥、新加坡、中国与香港10个国家(地区)2001~2008年的金融服务贸易跨境交付数据对金融服务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市场规模是影响金融服务产业内贸易的首要因素,其次是货物贸易出口,而人均收入差异、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开放度和特惠贸易协定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力较小。最后,文章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金融服务 G-L指数 产业内贸易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李莉
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熏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并存发展熏呈现出较为高级的垂直型分工型态。中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 影响因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磊
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SITC一位数分类数据计算了中日和中美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中日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具有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而中美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比中日的贸易系数较小,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表现出更多的产业间贸易特征。FDI和市场开放是促进中日和中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由于日美两国对华FDI的类型不同,日本对华FDI相比美国对华FDI更能促进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 影响因素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武齐 陈万华
近年来,中加两国之间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而按SITC标准分类的第七类商品——机电产品的贸易额长久以来在中加进出口贸易中都占据首位。文章对中加机电产品最近10年的贸易趋势进行分析,并运用产业内贸易相关指数对中加产业内贸易程度进行测量和类型的划分,结果表明,中加机电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文章利用1990-2009年的数据,对中加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实际利用的FDI、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加两国人均收入水平对中加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正效应。
关键词:
中加贸易 机电产品 产业内贸易 影响因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丽丽 龚静
在总结国内外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水平型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HIIT和VIIT)的测算指标,分析了中国1997-2009年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各部门产业内贸易的模式,运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服务业水平型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计量回归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