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24)
- 2023(7523)
- 2022(6372)
- 2021(5794)
- 2020(4443)
- 2019(10501)
- 2018(10658)
- 2017(19629)
- 2016(10538)
- 2015(11519)
- 2014(11635)
- 2013(11325)
- 2012(10660)
- 2011(9949)
- 2010(10425)
- 2009(9482)
- 2008(9541)
- 2007(8645)
- 2006(8291)
- 2005(7904)
- 学科
- 济(48744)
- 经济(48693)
- 业(28133)
- 管理(27458)
- 企(22502)
- 企业(22502)
- 地方(18562)
- 中国(18399)
- 农(14799)
- 业经(14208)
- 制(12474)
- 银(10614)
- 银行(10606)
- 行(10438)
- 地方经济(10346)
- 融(10319)
- 金融(10319)
- 发(10176)
- 农业(10047)
- 方法(9942)
- 贸(9318)
- 贸易(9306)
- 财(8996)
- 易(8885)
- 体(8791)
- 技术(7840)
- 发展(7716)
- 展(7693)
- 策(7621)
- 数学(7573)
- 机构
- 学院(147084)
- 大学(143429)
- 济(61939)
- 经济(60488)
- 研究(58483)
- 管理(52332)
- 中国(45268)
- 理学(42651)
- 理学院(42073)
- 管理学(41505)
- 管理学院(41172)
- 科学(33261)
- 京(32655)
- 所(30168)
- 财(30130)
- 研究所(26694)
- 江(25484)
- 中心(25443)
- 农(23451)
- 范(22887)
- 师范(22669)
- 北京(21879)
- 财经(21579)
- 院(21188)
- 州(20812)
- 经(19339)
- 省(19063)
- 师范大学(17976)
- 业大(17749)
- 经济学(17740)
- 基金
- 项目(86038)
- 研究(68643)
- 科学(67184)
- 基金(58106)
- 家(49643)
- 国家(49119)
- 社会(42106)
- 科学基金(41531)
- 社会科(39875)
- 社会科学(39867)
- 省(35559)
- 教育(31448)
- 基金项目(29621)
- 编号(29549)
- 划(29282)
- 发(25530)
- 成果(25450)
- 自然(23953)
- 自然科(23340)
- 自然科学(23336)
- 资助(23253)
- 自然科学基金(22893)
- 课题(22413)
- 发展(21157)
- 展(20763)
- 重点(19913)
- 年(18576)
- 创(18334)
- 部(18175)
- 性(17499)
共检索到258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郑海航 黄津孚 贾金思 兰纪平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唐敏
2001年10月22日下午,安徽财贸学院举办了一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大经贸发展研讨会”,与会部分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下面我们把发言记录整理刊发出来,以飨广大读者。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莉
在中国加入 WTO大局已定的态势下 ,中国商业将步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国商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加入 WTO的背景条件 ,辨证分析机遇和挑战 ,通过推进商业体制改革 ,加快商业结构调整 ,提高商业行业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商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实施适度的保护等有效措施 ,促进中国商业的发展
关键词:
WTO 中国商业 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妍 张金水 伍文浩
从广东创新平台的分类及作用入手,归纳总结这些平台建设的主要做法、成效及经验,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及建议,供科技管理部门决策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磊 谭清美 陆菲菲
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世界产业变革的主流模式,并产生许多创新相关概念。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这些概念相互交叉但又不尽相同,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厘定标准。与国外相比,虽然中国产业创新、创新平台研究起步较晚,但最先定义了产业创新平台。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在全球兴起,为产业创新平台发展提供了明确导向,未来将与中国特色"互联网+"和"工业4.0"的实施工具——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深度融合形成智能生产力,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此,针对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产业创新平台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进行了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林仁红 邹昭晞
通过分析广东省东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现状,并结合三螺旋理论、成果转化理论、区域创新生态理论等对19个创新平台的创新效能进行总体评价,探索平台在运行模式、激励机制、管理措施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平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策略。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凤芹 陈亚平 马羽彤
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平台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科技发展迈上新台阶,进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近40年的探索,我国国家创新平台呈现设立方式多元化、功能定位多样化、多种类化发展、部门化建设等特点,初步形成了全国统管、省级主导、地方主建的三级联动管理体系。当前,针对功能定位不清晰、缺乏系统布局、脱离市场和资源共享程度低等发展困境,需要重点加快解决顶层设计整体统筹不足、管理关系不够清晰、政府重建设轻管理及主体协同合作水平不高等问题,以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开放创新、坚持自信自立为原则,推动建立国家创新平台统筹协调机制和平台管理制度体系,提升平台产学研合作水平,营造平台发展生态,推动国家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房银海 谭清美
基于"互联网+"驱动军民融合机理,深入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内涵,探讨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条件下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存在的性质、特征及功能要素。将平台体系划分为国防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军民融合资源库和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系统四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并提出军民融合成果转化路径,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房银海 谭清美
基于"互联网+"驱动军民融合机理,深入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内涵,探讨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条件下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存在的性质、特征及功能要素。将平台体系划分为国防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军民融合资源库和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系统四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并提出军民融合成果转化路径,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董瑞丽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作为一种全新的、极具竞争力的经济模式,电子商务得到了高速发展。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2.17万亿元,比上年度增长90%;2008年6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许克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磊 谭清美 陆菲菲
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世界产业变革的主流模式,并产生许多创新相关概念。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这些概念相互交叉但又不尽相同,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厘定标准。与国外相比,虽然中国产业创新、创新平台研究起步较晚,但最先定义了产业创新平台。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在全球兴起,为产业创新平台发展提供了明确导向,未来将与中国特色“互联网+”和“工业4。0”的实施工具——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深度融合形成智能生产力,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此,针对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产业创新平台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进行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牛昊 王倩
国家创新平台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实践载体和重要依托。本文从国家创新平台的形势背景、基本属性和组织类型出发,界定国家创新平台的概念内涵与主体构成,并指出国家创新平台所具有的战略先导、政策支持、公共导向、系统多样、动态演化、开放包容等内在特征。在比较视野下,国外国家创新平台经历了萌芽探索、雏形显现、初步建立、走向成熟、高质量发展等历史演进阶段,中国国家创新平台则历经探索奠基、起步建设、体系建设、战略推进的发展脉络。当前,国内外国家创新平台共同呈现出跨界融合、协同整合、数字赋能、弯道超车等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和中国实际,中国国家创新平台需要在引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国家创新平台 国家创新体系 比较视野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钱秋霞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蕴含着无穷的活力。昆山市在实践中,人们虽然对此认识逐步深化,也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仍有一些因素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亟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让更多的人参与创业,让更多的人富起来,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
民营经济 管理模式 创业环境 品牌意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永福
一、中国铁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在现代化交通运输中,半数以上的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是由铁路完成的。特别是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和中长距离旅客运输,大部分依靠铁路。铁路的这种战略地位,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