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26)
- 2023(5525)
- 2022(4559)
- 2021(4560)
- 2020(3614)
- 2019(8539)
- 2018(8102)
- 2017(13428)
- 2016(7728)
- 2015(8946)
- 2014(8865)
- 2013(8922)
- 2012(8944)
- 2011(8297)
- 2010(8664)
- 2009(7994)
- 2008(8373)
- 2007(7326)
- 2006(6700)
- 2005(5904)
- 学科
- 济(29578)
- 经济(29555)
- 管理(18746)
- 业(12236)
- 中国(10939)
- 学(10179)
- 方法(9803)
- 农(9662)
- 企(9004)
- 企业(9004)
- 环境(8861)
- 教育(8698)
- 数学(7961)
- 地方(7933)
- 数学方法(7827)
- 制(7016)
- 业经(6478)
- 和(6268)
- 农业(6239)
- 生态(6069)
- 理论(5891)
- 财(5836)
- 研究(5548)
- 融(5520)
- 金融(5519)
- 发(5299)
- 划(5225)
- 银(5158)
- 银行(5137)
- 资源(5041)
- 机构
- 大学(113868)
- 学院(109773)
- 研究(49352)
- 济(41081)
- 经济(39817)
- 中国(36207)
- 管理(35139)
- 科学(30872)
- 理学(28710)
- 理学院(28179)
- 管理学(27375)
- 管理学院(27168)
- 京(26940)
- 所(25596)
- 研究所(23301)
- 农(22601)
- 中心(21952)
- 财(19754)
- 范(19184)
- 师范(18997)
- 江(18952)
- 院(18348)
- 业大(17731)
- 北京(17677)
- 农业(17443)
- 师范大学(15612)
- 州(14935)
- 省(14867)
- 财经(14578)
- 科学院(14392)
- 基金
- 项目(72524)
- 科学(55910)
- 研究(53831)
- 基金(50645)
- 家(45801)
- 国家(45414)
- 科学基金(36752)
- 社会(32201)
- 社会科(30129)
- 社会科学(30119)
- 省(28314)
- 基金项目(26473)
- 教育(25938)
- 划(25190)
- 自然(23483)
- 自然科(22761)
- 自然科学(22750)
- 自然科学基金(22334)
- 编号(21731)
- 资助(20346)
- 成果(19144)
- 重点(17955)
- 课题(17300)
- 发(16275)
- 部(16110)
- 创(14413)
- 科研(13837)
- 计划(13627)
- 年(13589)
- 创新(13587)
共检索到191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承梁 杨开忠 高世楫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五个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写入我国宪法、受根本法保护的人类新文明,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百年生态文明建设,从萌芽、探索、发展与完善及至成熟,尤其是在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专门指导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又从根本上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确立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区别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深入挖掘、系统梳理百年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历程中人民至上的重要文献,对于更加完整、准确、系统把握百年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在新时代更好学习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黎明
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也是个时代概念,具有丰富的含义。生态文明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高度重视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以可持续发展对接生态社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关键词:
基本要求 环境保护 生态经济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世楫 王海芹 李维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应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和深层次问题,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全面领导,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和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和优化实施方案,增强方案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专业性。要健全改革的推进机制,确保改革有效落地。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能力建设,增强资金、技术、人才、数据体系等配套支持。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绿色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姜纪垒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两种基本样态,经过了初创、规整、重构、形成四个发展阶段。考察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百年历程,可以系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目标、内容与方式,可以发现"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审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创新发展和实践变革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并成为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思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邵光学
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等角度综合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萌芽探索阶段(1921年~1977年)、制度开启阶段(1978年~1991年)、战略推进阶段(1992年~2001年)、框架完善阶段(2003年~2012年)、精准发力阶段(2013年至今)。通过分析各阶段具体特征及取得成就,可以归纳出中国共产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把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注重农民群众参与,凝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合力;强化制度体系设计,推进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聚焦绿色科技赋能,促进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这些经验对于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石鸥 张文
教科书培根铸魂,关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大是大非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教科书建设历程,是形成党的教科书建设的宝贵经验的历程。这些经验集中体现在:坚持党对教科书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教科书课前到校的基本原则,坚持教科书效用最大化的实践策略。新的百年,如何准确把握大变局下的人才素养的内涵,编写出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质量教科书,将是新时代我国教科书建设的新挑战。这些挑战要求我们:科学确定教科书内容,努力提升教科书的适宜性,高度警觉数字教科书的冲击。
[期刊] 改革
[作者]
钟开斌
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全过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政党韧性的研究视角,构建"防备—管控—学习"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周期模型,以揭示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之谜。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重大风险的表现形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目标定位和行动策略不同,先后经历了以求生存求发展求胜利、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为核心目标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首先在于它是一个韧性政党,面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善于主动进行防范准备、有效进行管控处理、及时进行学习改进。
关键词:
韧性政党 风险治理 治国理政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培永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不是指特定历史时间点的选择,而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选择,是从受资本逻辑主导的附属国家走向主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有偶然性的主体选择在其后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通过纯粹文本研究、理论逻辑推演能提出来的,它实质上反对的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教条化理解的教条主义,以及过于看重经验而看不到思想、理论价值的经验主义,本身包含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化马克思主义与化中国的统一,是包含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时代会开辟思想的新境界,会赋予思想以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地开辟新境界,必须不断地做出原创性贡献,才能去引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宣传应该抓住的主线是:品鉴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智慧,感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力量。应该坚持的学术旨趣是:面向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学理的回应,推进思想的发展,助推实践的进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高生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工作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围绕城市这一场域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在城市建党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革命夺城、工业兴城、经济富城、人民治城的演进历程,期间推动城市权利不断丰富、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工作领域不断健全、城乡融合不断深入,使中国城市从服务少数人利益的反动堡垒发展成为人民寻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场域。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工作蕴含了诸多有益经验,其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中国化就是其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的城市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慧容 刘同舫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已走过百年历程,回顾和总结其独特的历史性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以具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理路应对中国面临的特殊问题,体现为对世界现代化传承与超越的中国式道路;既立足于现实国情,又依据中国人民的意志进行道路的主体性选择和创造性发展,实现了现代化战略的阶段性推进。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变革和所创造的"奇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力图克服"资本逻辑"宰制,指向人的现代化逻辑的根本价值旨趣;超越了"征服自然"模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图式;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发展定式,实现了和平发展的文明之路。伴随着世界现代化进入深刻变革期,中国开辟的现代化之路日益展现出世界历史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现代化 百年发展 历史经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高生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工作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围绕城市这一场域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在城市建党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革命夺城、工业兴城、经济富城、人民治城的演进历程,期间推动城市权利不断丰富、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工作领域不断健全、城乡融合不断深入,使中国城市从服务少数人利益的反动堡垒发展成为人民寻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场域。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工作蕴含了诸多有益经验,其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中国化就是其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的城市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秀 苏小庆 王颂吉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强国富民的经济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党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党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武装革命为强国富民建立政权基础(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第二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仿照苏联模式开展建设,为强国富民构建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1949年10月至1978年11月);第三阶段是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强国富民(1978年12月至2012年10月);第四阶段是新时代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强国富民(2012年11月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强国富民,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五个方面:在发展的政治保障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发展主题上,持之以恒推动实现经济现代化;在发展的内部动力上,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的外部条件上,通过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发展的根本目的上,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中源
科学理论源自伟大实践并指导新的伟大实践。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立党宗旨和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立场原则、价值追求和工作方法论等丰富内涵,并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独特的历史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深入系统地探讨党的群众路线的演进历程与理论形态、核心要素与基本要义、立论基础与逻辑建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是新时代把握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
群众路线 演进逻辑 理论建构 现实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小洁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奋发图强,经历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体系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统一性、科学性和完备性。深入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百年历程,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一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和谐,坚持科学立法,同时又使法治反映社会实际,回应和解决了社会问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民族性和开放性的平衡,既坚持了中国国情与特色,也学习借鉴了国外立法成果和立法经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