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66)
2023(8499)
2022(7073)
2021(6542)
2020(5220)
2019(11851)
2018(11736)
2017(23348)
2016(12426)
2015(14228)
2014(14408)
2013(14576)
2012(14329)
2011(13113)
2010(13428)
2009(12680)
2008(12561)
2007(11359)
2006(10462)
2005(9902)
作者
(36991)
(30567)
(30382)
(28787)
(19311)
(14262)
(13902)
(11717)
(11540)
(11045)
(10294)
(9979)
(9825)
(9789)
(9351)
(9347)
(8936)
(8743)
(8722)
(8707)
(7930)
(7479)
(7411)
(6981)
(6893)
(6881)
(6867)
(6819)
(6129)
(6011)
学科
(65747)
经济(65689)
(32740)
管理(31366)
(24612)
企业(24612)
中国(23380)
地方(21056)
方法(20986)
(18887)
数学(17136)
数学方法(17054)
业经(16824)
(12975)
农业(12569)
(12507)
银行(12497)
地方经济(12308)
(12267)
(12042)
产业(11915)
(11908)
金融(11907)
(11858)
贸易(11842)
(11559)
(11417)
技术(10068)
(9798)
环境(9657)
机构
学院(188710)
大学(186348)
(85085)
经济(83376)
研究(69410)
管理(68527)
理学(57201)
理学院(56496)
管理学(55841)
管理学院(55462)
中国(54432)
(40917)
(40864)
科学(38330)
(35241)
财经(31240)
研究所(31130)
中心(30562)
(29745)
(28155)
(27747)
(27247)
北京(27115)
师范(27048)
经济学(26576)
(24707)
(24308)
经济学院(23977)
财经大学(22956)
业大(22696)
基金
项目(112104)
科学(88635)
研究(88568)
基金(78959)
(66637)
国家(66000)
社会(57494)
科学基金(56026)
社会科(54635)
社会科学(54628)
(44663)
基金项目(41254)
教育(39265)
(36781)
编号(36705)
资助(31790)
(31691)
自然(31456)
成果(31267)
自然科(30604)
自然科学(30595)
自然科学基金(30059)
发展(26641)
课题(26509)
(26189)
重点(25463)
(25193)
(23780)
国家社会(23457)
(22617)
期刊
(106713)
经济(106713)
研究(65825)
中国(42225)
管理(28365)
(28233)
(27818)
教育(24029)
(23695)
金融(23695)
科学(23424)
学报(23169)
业经(19381)
农业(19295)
大学(18525)
经济研究(17240)
学学(17063)
技术(16384)
财经(15804)
问题(14964)
(13848)
(12151)
商业(10841)
国际(10760)
技术经济(9911)
世界(9788)
(9737)
现代(9608)
经济问题(9578)
经济管理(9344)
共检索到308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顾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经历了巩固改革成果阶段、探索转型阶段、协同发展阶段及高质量发展阶段,成就斐然: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市场主体愈发活跃;对外文化贸易异军突起,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实施乡村文化振兴,释放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在此过程中,我国文化产业始终坚持双效统一原则,在政策引领、试点先行的创新发展理念引导下,坚持融合化、集约化、协同化的发展路径,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市场活力为抓手,以平台建设强化服务保障,初步建成中国特色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和市场体系。面对未来,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本文提出从建立健全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推进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探索建立文化产业虚拟集群,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充分释放居民文化消费潜力,以技术赋能文化产品品质提升、营造健康有序的内容创作环境,加强文化产业人才供给体系建设、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优化文化企业竞争环境,加快区域文化市场一体化建设、形成全国统一文化大市场等方面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建国  王净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筑牢民生之基,多策联动全方位提升就业保障能力,既运用底线思维兜底民生,抓住就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也进一步聚焦“数字+就业”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积极引导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速释放就业的倍增效应,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就业需求。未来,我国应努力营造高质量就业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数字赋能,全面优化创业政策支持体系,高效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以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早日实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晓琴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这一重大历史使命,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先行先试、勇于担当,取得了一些列发展成就:党内生活气象更新,政治生态明显好转;转型发展扎实迈进,经济质量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民生保障稳步提高;农业基础不断改善,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体系建立,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庄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中深化“全民健康”理念,在落实“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中贯彻“健康融入万策”方针,在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中强化“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人民健康的健康服务体系逐渐确立,全民参与的健康支撑体系逐步健全,人类健康的中国实践取得重大成就。其重要经验在于,坚持人民健康优先、全民健康参与、全周期健康治理和全人类健康合作的健康中国行动原则,始终坚持“人民生命健康至上”的价值理念,深刻践行“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战略方针,全面实施“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行动体系,推动构建共建共享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要大力推动实现全民健康的健康保障与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促进全民参与的健康环境与健康产业更加友好持续,推动共同富裕的健康中国行动更加深入全面,走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国经验全球共享。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亮  王伟进  黄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层治理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公共安全事故不断减少,社会治安状况持续改善,社会矛盾稳中有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得到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在秩序和活力两个维度上均取得重要进展。这些成绩得益于不断完善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由此基层治理创新得到不断鼓励,重大疫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不断优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倡导寓社会治理于服务,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有力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面对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社会治理应坚持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和智治支撑,持续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晓梅  曹鸣远  李歆  刘冰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保障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自此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扎实推进我国共同富裕的保障基础。2012年至今,我国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多个方面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调整与改革,实现了保障人群和待遇水平的稳步提升,社会保障在脱贫攻坚中兜底扶贫效果显著,服务保障功能日益完备。社会保障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完善社会保障立法、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正确性。然而在肯定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应清楚意识到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仍有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基于系统集成目标,建议可通过提升社会保障法治化水平、补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短板、推进精细化管理与服务、加强返贫预防等途经来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巩固民生保障水平。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杜志雄  胡凌啸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提出即是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成绩斐然。本文通过构建认识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分析了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和“为什么能”两个重要问题。中国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业可持续性“三大目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且结构优化、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价值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四大体系”以及生产主体培育、服务主体培育、科技装备支撑、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组织优化、农业功能拓展、农业支持保护“七大手段”是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的“核心解释变量”。未来深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前提,继续牢牢把握“三大目标”,充分发挥“四大体系”和“七大手段”的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郭鹏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审计事业在管理体制、法治建设、审计业务、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整改、国际影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取得的经验在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国家审计的领导,保障了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国家审计服务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局;坚持为人民审计的立场,把维护人民利益的宗旨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坚持依法审计,发挥国家审计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立足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强化经济监督与政治监督的贯通;增强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力量的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审计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审计要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形成的关键因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初金哲  庄卫东  
中国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根基在“三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在“三农”。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本文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强国建设的成就: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乡村发展释放新动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对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提出前景展望: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在全面提升粮食和农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全面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全面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五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蔡琛  赵笛  
党的十八大以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财政保障。全口径预算管理、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中期财政规划管理、预算绩效管理等具体改革措施,推动着现代预算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在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中,各级政府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过紧日子”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现代预算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可以从协调、可持续、绿色、绩效、创新的发展理念出发,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何立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球“双领先”,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兰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确立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思路和大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指明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系统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世界公认的伟大成就。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兰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确立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思路和大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指明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系统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世界公认的伟大成就。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卢进勇   王粉粉   陈虹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取得历史性成就。对外投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实现新突破,对外投资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根本性变革,对外投资合作平台尤其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迈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投资的全面发展有力推动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中国对外投资事业蓬勃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家战略引领、企业自主决策、政府引导服务和国际协调合作是中国对外投资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因素。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吴隆杰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 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1. 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