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61)
- 2023(18982)
- 2022(16167)
- 2021(15287)
- 2020(12843)
- 2019(29257)
- 2018(28790)
- 2017(55919)
- 2016(30018)
- 2015(33502)
- 2014(33426)
- 2013(32654)
- 2012(29932)
- 2011(26725)
- 2010(26780)
- 2009(24966)
- 2008(24890)
- 2007(21879)
- 2006(19464)
- 2005(17356)
- 学科
- 济(118587)
- 经济(118411)
- 管理(105795)
- 业(105254)
- 企(97629)
- 企业(97629)
- 方法(55416)
- 数学(45321)
- 数学方法(44690)
- 财(41024)
- 业经(33032)
- 农(31148)
- 中国(29952)
- 制(28164)
- 务(28089)
- 财务(28001)
- 财务管理(27952)
- 企业财务(26589)
- 理论(22570)
- 技术(21918)
- 学(21903)
- 和(21559)
- 贸(21202)
- 贸易(21190)
- 地方(20716)
- 易(20655)
- 农业(20587)
- 划(20571)
- 策(20553)
- 体(19494)
- 机构
- 学院(425771)
- 大学(425253)
- 管理(174808)
- 济(172782)
- 经济(169031)
- 理学(150279)
- 理学院(148747)
- 管理学(146337)
- 管理学院(145533)
- 研究(134268)
- 中国(104147)
- 京(89448)
- 财(86678)
- 科学(79434)
- 财经(67801)
- 所(65002)
- 江(64020)
- 中心(62463)
- 经(61582)
- 农(60846)
- 业大(59328)
- 研究所(58373)
- 北京(56278)
- 范(53325)
- 师范(52814)
- 经济学(51805)
- 州(50742)
- 财经大学(50425)
- 院(49575)
- 农业(47114)
- 基金
- 项目(285528)
- 科学(226786)
- 研究(212372)
- 基金(209062)
- 家(179870)
- 国家(178310)
- 科学基金(156033)
- 社会(134880)
- 社会科(127947)
- 社会科学(127915)
- 省(110512)
- 基金项目(110313)
- 自然(101141)
- 自然科(98763)
- 自然科学(98738)
- 教育(98544)
- 自然科学基金(96997)
- 划(92276)
- 编号(86829)
- 资助(85972)
- 成果(70307)
- 部(63816)
- 重点(62892)
- 创(60115)
- 发(59336)
- 课题(59103)
- 制(55995)
- 创新(55987)
- 教育部(55776)
- 国家社会(55465)
- 期刊
- 济(192035)
- 经济(192035)
- 研究(126521)
- 中国(80863)
- 财(71619)
- 管理(70653)
- 学报(60432)
- 科学(57396)
- 农(54322)
- 大学(47890)
- 教育(46195)
- 学学(45077)
- 技术(40425)
- 融(39444)
- 金融(39444)
- 农业(36883)
- 财经(33939)
- 业经(31677)
- 经济研究(29529)
- 经(29066)
- 问题(24329)
- 技术经济(21651)
- 财会(20692)
- 理论(20361)
- 业(20058)
- 现代(19877)
- 图书(19326)
- 科技(19302)
- 版(19038)
- 贸(18726)
共检索到6309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其安 唐书香
党委党组对“三重一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决策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与大额资金使用)的“讨论前置”决策机制是将党组织深度嵌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了党委党组“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党委党组“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在不显著降低国有企业社会绩效的情况下,显著地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实现了国有企业绩效的帕累托改进。(2)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是党委党组“讨论前置”决策机制提升国有企业经济绩效的重要途径。(3)相较于地方国有企业和市场环境健全地区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对中央国有企业和市场环境落后地区国有企业的帕累托改进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明确了党委党组“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对国有企业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的政策效应,为进一步优化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其安 唐书香
党委党组对“三重一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决策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与大额资金使用)的“讨论前置”决策机制是将党组织深度嵌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了党委党组“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党委党组“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在不显著降低国有企业社会绩效的情况下,显著地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实现了国有企业绩效的帕累托改进。(2)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是党委党组“讨论前置”决策机制提升国有企业经济绩效的重要途径。(3)相较于地方国有企业和市场环境健全地区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对中央国有企业和市场环境落后地区国有企业的帕累托改进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明确了党委党组“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对国有企业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的政策效应,为进一步优化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艳 张武洲
国有企业党建是"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准自然实验的方法,采取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讨论前置"的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机制对财务舞弊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党组织以"组织嵌入"方式参与公司治理后,"讨论前置"决策机制从决策原则与决策程序上完善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对国有企业财务舞弊行为发挥了良好的抑制作用,体现了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双向进入"的组织形式有助于党组织与董事会、管理层达成共识,增强了"讨论前置"决策后续的执行效率,并且董事持股比例较高与设有审计委员会的国有企业对"讨论前置"机制起到了关键协同治理的作用,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关键词:
党组织参与 公司治理 讨论前置 财务舞弊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强舸
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中。十八大以来,"讨论前置"决策机制是党组织内嵌公司治理结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已在大多数国有企业落地。基于经验材料,文章系统分析"讨论前置"的历史脉络、实践困境、制度目标,探讨制度设计方案,并从整体上论述了其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万利 徐细雄 同小歌
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14年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三重一大"制度意见对国有企业绩效的政策效应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与不受该意见影响的非国有企业相比,"三重一大"意见实施后国有企业绩效显著提高。渠道分析表明,"三重一大"意见主要通过改善国企内部控制质量、提高国企投资效率及并购绩效等渠道发挥作用。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党组织治理的嵌入程度越深,"三重一大"意见对国企绩效的提升效果越显著。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为客观评估"三重一大"意见的实际执行效果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三重一大 集体决策 国企绩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袁蓉丽 孙沛楠 党素婷
“讨论前置”决策机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以2012~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党组织“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对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讨论前置”决策机制能够显著降低国有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在特定功能类国有企业和地区市场化程度高的国有企业中更显著,“讨论前置”决策机制通过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降低经营风险。本文拓展了对党组织“讨论前置”决策机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为国有企业贯彻落实“讨论前置”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治理作用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万利 徐细雄
不同于传统"产权论"和"竞争论"观点,从决策理论视角考察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选取A股上市公司2007—2014年数据为样本,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10]17号)为切入点,研究此项不涉及民营企业的决策制度变革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能显著提升国有企业投资效率,且相较于缓解投资不足,集体决策制度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抑制过度投资;党组织治理的嵌入程度越深,集体决策制度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改善效果越明显;与地方国企相比,集体决策制度对中央国企投资效率的改善效果更突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郭檬楠 宋鑫伟 李娜
基于组建党委审计委员会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构建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以组建党委审计委员会为重要举措的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显著提高了国有企业韧性。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可以通过提高国家审计质量和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国有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等路径提升国有企业韧性。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宏观层面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和资源配置效率能够显著增强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韧性的促进效应。研究结论对于厘清组建党委审计委员会的微观治理效应、激发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效能、提高国有企业韧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崔九九
利用手工搜集的2010~2019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企业党委参与治理数据,研究党委参与治理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党委参与治理能够显著提高国有企业绩效;党委以嵌入董事会和经理层方式参与治理能够起到提高国有企业绩效的作用,但党委以嵌入监事会方式参与治理未能显著提高国有企业绩效;党委参与治理能够显著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质量在党委参与治理与国有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考察党委参与治理对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绩效影响的异质性后发现,在商业竞争类国有企业中,党委参与治理对企业绩效起到了显著的提升作用,并且内部控制质量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但在特定功能类国有企业中,党委参与治理未能有效提高企业绩效。研究结论为国有企业党委嵌入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家慧 宋顺林 赵玲 王彦超
分行业信息披露是注册制下高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沪深交易所分批次颁布行业信息披露指引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行业信息披露义务是否改变了公司的策略性信息披露行为。研究发现,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行业经营性信息能够提高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且信息透明度、分析师关注度、法制环境、业绩预告属性和经营风险在分行业信息披露对业绩预告质量的影响中发挥着调节作用。会计稳健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是潜在机制。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以行业为属性的信息披露政策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影响,同时对完善我国业绩预告制度也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分行业监管 信息披露 业绩预告 公司治理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严若森 高心仪
本文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党委前置研究清单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厘清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厘清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创新。机制检验表明,增强企业政策感知能力、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加快企业动态调整速度以及鼓励股东尤其是非国有股东积极参与企业治理,均是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厘清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厘清的创新效应在面临历史和行业期望落差、存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处于命脉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中更显著。本研究为国有企业进一步厘清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并发挥其创新效应提供了理论借鉴与经验证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晨 肖文娟
环境保护税是刺激企业降污减排、促进绿色生产、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激励手段,研究环保费改税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对企业减排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零和博弈”和“波特假说”理论,以2016—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对环保费改税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环保费改税对企业环境绩效有显著激励作用,对企业财务绩效表现为初期抑制而滞后无显著影响,对环境绩效的激励作用补偿对财务绩效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探索影响机制发现,环保费改税通过倒逼绿色创新激励环境绩效、改善财务绩效。政策效应对大规模企业、国有企业和三大经济区企业利好作用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深入推进政策实施和企业全面提升整体效益。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楠 卢洪友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制已是我国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的制度安排之一,但政策效果缺乏明确与统一的结论。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构建了一个政府与高管薪酬谈判的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了薪酬管制下实现高管有效激励的契约选择。在此基础上,借助2009年"限薪令"的实施作为薪酬管制的准自然实验,运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限薪政策的干预效果。本研究发现,"限薪令"没有降低国有企业高管货币薪酬,但是有效减缓了货币薪酬的增长幅度,职工工资没有受到"限薪令"的影响;"限薪令"出台后地方国有企业在职消费显著增加,中央企业在职消费增加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楠 卢洪友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制已是我国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的制度安排之一,但政策效果缺乏明确与统一的结论。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构建了一个政府与高管薪酬谈判的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了薪酬管制下实现高管有效激励的契约选择。在此基础上,借助2009年"限薪令"的实施作为薪酬管制的准自然实验,运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限薪政策的干预效果。本研究发现,"限薪令"没有降低国有企业高管货币薪酬,但是有效减缓了货币薪酬的增长幅度,职工工资没有受到"限薪令"的影响;"限薪令"出台后地方国有企业在职消费显著增加,中央企业在职消费增加不明显。进一步探究限薪对高管与职工努力的影响,发现薪酬管制减少了企业过度投资、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对高管和职工分别起到正向的规范效应和激励效应。本文的结论表明:薪酬管制约束了高管货币薪酬激励机制,在职消费可能成为地方国有企业高管获得隐性薪酬的替代性选择。因此,进行国有企业分类化管理、拓宽高管激励方式是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治理的长效机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静 傅明宸
本文利用2016—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绩效影响及其机制,得出如下结论:整体来看,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政策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政策实施通过增加企业投资、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以及“效率工资”渠道提高了企业绩效;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实施对销项税额较大的企业不存在显著性影响,但对于销项税额较小的企业实施效果显著。因此,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使增值税链条更加畅通,有助于避免由于政府占用企业资金而导致的税收中性偏离,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进一步深化增值税税制改革、提高留抵退税水平,对于我国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留抵退税 增值税 企业绩效 税制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