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8)
- 2023(466)
- 2022(426)
- 2021(400)
- 2020(376)
- 2019(842)
- 2018(895)
- 2017(1601)
- 2016(979)
- 2015(1125)
- 2014(1107)
- 2013(1094)
- 2012(1023)
- 2011(957)
- 2010(935)
- 2009(885)
- 2008(792)
- 2007(669)
- 2006(641)
- 2005(528)
- 学科
- 济(2984)
- 经济(2983)
- 管理(1775)
- 业(1697)
- 学(1678)
- 方法(1659)
- 数学(1438)
- 数学方法(1427)
- 企(1333)
- 企业(1333)
- 壤(1270)
- 土壤(1265)
- 环境(876)
- 农(873)
- 中国(736)
- 和(703)
- 资源(691)
- 生态(678)
- 业经(580)
- 农业(573)
- 土地(558)
- 理论(557)
- 地方(543)
- 财(524)
- 教育(492)
- 划(470)
- 林(467)
- 森(465)
- 森林(465)
- 研究(448)
- 机构
- 大学(14246)
- 学院(14214)
- 研究(6180)
- 科学(5175)
- 农(4648)
- 管理(4581)
- 济(4209)
- 中国(4138)
- 经济(4091)
- 理学(4015)
- 理学院(3918)
- 所(3913)
- 农业(3904)
- 管理学(3798)
- 管理学院(3774)
- 研究所(3773)
- 业大(3657)
- 京(3656)
- 科学院(2576)
- 农业大学(2535)
- 中心(2491)
- 资源(2435)
- 省(2332)
- 北京(2325)
- 室(2281)
- 环境(2228)
- 业(2195)
- 实验(2148)
- 院(2141)
- 范(2079)
共检索到18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甘德欣 黄璜 黄梅 向平安
为了解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对该系统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抛秧养鸭、免耕抛秧不养鸭、翻耕抛秧不养鸭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有着不同的影响.经过一季免耕养鸭,稻田0~5cm土层的体积质量降低了0.013g/cm3.免耕抛秧不养鸭,土壤体积质量增加了0.012g/cm3.翻耕不养鸭处理土壤体积质量变化不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在免耕处理中有所增加,免耕抛秧养鸭和免耕抛秧不养鸭在0~5cm土层分别较翻耕抛秧不养鸭增加3.13%和2.75%,在5~15cm处分别增加1.05%和0.92%.在0~5cm土层处,免耕养鸭能显著降低土层体积质量,显著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其影响的程度均达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甘德欣 黄璜 蒋廷杰
在利用稻鸭互利共生的关系的基础上,将免耕技术引入稻田生态系统,形成稻田免耕养鸭技术新体系.从土壤生物学特性方面对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评价该系统的生态学功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 各处理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在剖面中有明显的上高下低的分布趋势,特别是 0~5 cm 土层,NCD(免耕养鸭处理)量高于同层次的 NCND(免耕不养鸭处理)和 CCND(翻耕不养鸭处理).NCD 的剖面分布也是呈现上高下低的格局,但5~15 cm土层中各微生物数量和总数均大于NCND和CCND处理中同层次的微生物数.上下两层土壤中,NCD 与 CCND 和 NCND 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改兰 池宝亮 黄学芳 王东峰
根据64个样点的测定数据,应用经典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褐土容重和含水量的空间变异性,并给出了不同置信水平和不同精度要求下两者的合理取样数目。在此基础上,应用半方差分析方法,进一步讨论了容重和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结构和半方差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容重和含水量的空间变异都是有结构的,容重的相关域为13m,含水量的相关域为10m。两者的半方差函数均可用球函数模型拟合。
关键词:
容重 含水量 空间变异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科 李军 毛红玲
【目的】研究免耕、深松和翻耕两两组合而成的3种不同轮耕模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土壤物理结构与稳定性影响。【方法】于2007—2012年在陕西渭北旱塬麦田开展夏闲期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3种隔年交替的轮耕试验,测定土壤容重,并应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不同粒级含量、大小和分形维数。【结果】与耕作试验前相比,5年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在收获期0—60 cm土层土壤容重与孔隙度差异均不显著。3种轮耕处理的耕层团聚体性状变化差异显著,0—10 cm土层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及稳定率表现为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0—30 cm土层水稳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红乾 刘光荣 冀建华 刘益仁 刘秀梅 程正新
针对南方红壤区施氮量高、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设置了不施氮(N0)、传统施氮(CFN)2个对照处理和6个氮肥减施处理,分析了土壤养分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动态变化以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于传统施N20%,等P、K的条件下,30%传统氮肥用量+50%厩肥有机氮肥用量(30F+50M)、30%传统施氮肥用量+50%缓释氮肥用量(30F+50S)产量与CFN持平,比80%传统氮肥用量(80F)分别增产4.7%,5.2%;其余减施氮肥处理与80F产量基本持平。30F+50M处理在分蘖盛期、抽穗期、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达到最高,碱解氮在分蘖盛期和成熟期达到最高,30F+50S处理在水稻抽穗...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减施 产量 土壤养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华 逄焕成 任天志 李轶冰 汪仁 牛世伟 安景文
【目的】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东北地区玉米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辽宁省昌图县设置土壤耕作试验,以旋耕(R)和深松耕(S)为对照,对比研究深旋松30 cm(DRS30)、深旋松30 cm+地膜覆盖(DRS30P)、深旋松50 cm(DRS50)、深旋松50 cm+地膜覆盖(DRS50P)对土壤某些物理性状、玉米根系、植株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等的影响。【结果】(1)深旋松可有效打破犁底层,显著改善土壤某些物理性状。四组深旋松处理的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DRS50P最低,R最高。DRS50P和DRS30P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处理;DRS50和DRS30苗期含水量低于其它处理,其它时期高于对照。D...
关键词:
春玉米 深旋松 物理性状 生长 东北棕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淑梅 曲晓燕 张洪生 姜雯
将冬小麦、夏玉米作为整体,研究耕作定位试验(10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耕作试验(第2年)结果表明:与玉米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相比,收获期土壤含水量受耕作方式影响更显著,其中土壤表层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耕作处理为A2B2R(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20~40 cm、40~60 cm均为A1B2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最高。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各土层温度均值(上午8时)为A3B2R(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和A1B1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隔年旋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土壤温度最高,比对照(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
关键词:
深松 深耕 容重 土壤含水量 温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冬梅 李佳 欧小宏 王家金 张智慧 郭兰萍 刘大会
采用田间小区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三七种植期间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三七合理高效施肥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同不种三七的对照相比,种植三七的土壤p H、有机质、全N、碱解N、全K、速效K、有效P、阳离子交换量、有效Mn大幅降低,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全K和速效K,降幅在20%以上,其次是碱解N和速效P,降幅在15%左右,再次是阳离子交换量降幅在10%左右;而土壤中的交换性Ca、Mg及有效Zn有所增加,有效Fe和Cu变化不大。同种植初期相比,种植三七后土壤p H、全N、速效N,速效P,速效K,及交换性Mg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降低幅度较大的是速效K,降幅在20%左右,其次是碱解氮,降幅在15%左右;有效F...
关键词:
三七 土壤养分 动态变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云马 贾树龙 孟春香 孙彦铭
采用微区模拟方法,研究了免耕条件下,玉米田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玉米田免耕降低了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三种养分含量。其中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最大,降低达显著水平;速效磷含量次之;对速效钾含量影响最小。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免耕处理比翻耕处理低15.3%~51.2%。2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免耕处理比翻耕处理低40.9%~46.7%。
关键词:
免耕 玉米 土壤养分 动态变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齐卫 姜惠玲 张卫华 冯连杰 王志峰 孙小镭
采集山东济南日光温室蔬菜地表层土壤(0~20 cm)和棚外露地表层土壤,测定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电导率等土壤养分含量,通过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21.6 g/kg,碱解氮含量平均值为115.4 mg/kg,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22.4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455.5 mg/kg,pH平均值为7.90,电导率平均值为0.457 ms/cm,其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显著高于露地土壤,增幅分别为77.0%,66.7%,472.0%,173.4%,60.9%;而pH低于露地土壤0.23。日光温室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的积累规律不明显...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土壤 累积特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籍增顺 张树梅 薛宗让 阎玄梅 樊兰瑛 张志琴 洛希图 武金芳 张象俊
1994~1995年对旱地玉米不同耕作系统土壤有机质、氮和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6年的试验地上,免耕覆盖比常规耕作0~5cm土壤有机质平均高0.55个百分点,土壤pH值低0.19,硝态氮玉米田低30.35%,休闲田高30.37%,铵态氮玉米田0~20cm土层低58.3%,休闲田低5.57%,水解氮玉米田0~20cm,低4.97%,休闲田差别不大。20~50cm硝态氮、铵态氮和水解氮免耕覆盖与常规耕作之间差异不大。秋耕覆盖和秋耕秸秆还田是调控土壤供氮强度的两条主要措施。
关键词:
免耕,覆盖,土壤养分,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军 丁启朔 丁为民 李毅念 邱威 陆明洲 薛金林 田永超
[目的]稻麦轮作制因稻季土壤淹水沉实及长期浅耕等因素导致耕层浅薄、土壤硬化,成为阻碍旱季作物生长的主导因素,拟论证使用分层旋耕(stratified rotary tillage,srt)实现水稻土深松的技术可行性。[方法]构建原位分层旋耕试验台,通过对比分析免耕(no tillage,nt)、常规旋耕(conventional rotary tillage,crt)与分层旋耕3种耕作方式的稻茬麦各生理期的土壤持水量、密度、含水率、土壤硬度等的连续变化情况,论证分层旋耕对水旱轮作制旱作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分层旋耕可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srt与nt和crt相比,可有效增加土壤疏松层深...
关键词:
分层旋耕 土壤物理性状 水稻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邝雪梅 刘小燕 余建波 刘大志 黄璜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金鱼共栖生态系统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相比,实行稻-金鱼生态复合种养,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分别增加9.6mg/kg、0.8mg/kg、4.0mg/kg、1.67g/kg,增加幅度分别为5.7%、6.4%、6.2%、7.5%;土壤物理性状也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土壤容重降低了0.11g/cm3;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8.63%,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增加0.01%。
关键词:
稻—金鱼共栖 土壤 理化性状 生态系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雪 逄焕成 李轶冰 任天志 董国豪 郭智慧 王湘峻
【目的】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变硬、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华北地区作物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4种耕作处理,即传统旋耕15 cm、间隔深松耕30 cm、深旋松耕30 cm、深旋松耕50 cm,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
关键词:
深旋松耕 土壤 物理性质 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