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28)
- 2023(10260)
- 2022(9162)
- 2021(8758)
- 2020(7366)
- 2019(16942)
- 2018(16961)
- 2017(32103)
- 2016(17834)
- 2015(19996)
- 2014(19996)
- 2013(19776)
- 2012(17874)
- 2011(16148)
- 2010(16018)
- 2009(14654)
- 2008(13942)
- 2007(11909)
- 2006(10325)
- 2005(8867)
- 学科
- 济(65710)
- 经济(65645)
- 管理(49279)
- 业(44377)
- 企(37201)
- 企业(37201)
- 方法(31749)
- 数学(27052)
- 数学方法(26718)
- 学(21487)
- 农(17527)
- 中国(15815)
- 财(14835)
- 业经(14378)
- 环境(14353)
- 地方(13615)
- 理论(12632)
- 和(12227)
- 农业(11827)
- 技术(10729)
- 划(10518)
- 贸(10349)
- 贸易(10342)
- 易(10005)
- 教育(9922)
- 制(9892)
- 务(9757)
- 财务(9694)
- 财务管理(9679)
- 资源(9214)
- 机构
- 大学(252923)
- 学院(250062)
- 管理(99204)
- 济(88744)
- 理学(86629)
- 经济(86577)
- 理学院(85605)
- 研究(85005)
- 管理学(83875)
- 管理学院(83453)
- 中国(59485)
- 科学(59311)
- 京(55067)
- 农(48387)
- 业大(45045)
- 所(44176)
- 研究所(41181)
- 农业(38611)
- 财(38354)
- 中心(37972)
- 江(35512)
- 北京(34469)
- 范(33785)
- 师范(33391)
- 财经(31760)
- 院(30687)
- 州(29198)
- 经(28877)
- 技术(28418)
- 师范大学(27148)
- 基金
- 项目(182116)
- 科学(140476)
- 基金(130233)
- 研究(127391)
- 家(116328)
- 国家(115426)
- 科学基金(97114)
- 社会(76207)
- 省(72557)
- 社会科(71970)
- 社会科学(71948)
- 基金项目(70443)
- 自然(66967)
- 自然科(65255)
- 自然科学(65238)
- 自然科学基金(64020)
- 划(61900)
- 教育(57974)
- 资助(53326)
- 编号(51735)
- 重点(41371)
- 成果(41247)
- 发(38530)
- 部(38449)
- 创(37566)
- 计划(36023)
- 课题(35702)
- 科研(35476)
- 创新(35062)
- 大学(33088)
共检索到3471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甘德欣 黄璜 蒋廷杰
在利用稻鸭互利共生的关系的基础上,将免耕技术引入稻田生态系统,形成稻田免耕养鸭技术新体系.从土壤生物学特性方面对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评价该系统的生态学功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 各处理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在剖面中有明显的上高下低的分布趋势,特别是 0~5 cm 土层,NCD(免耕养鸭处理)量高于同层次的 NCND(免耕不养鸭处理)和 CCND(翻耕不养鸭处理).NCD 的剖面分布也是呈现上高下低的格局,但5~15 cm土层中各微生物数量和总数均大于NCND和CCND处理中同层次的微生物数.上下两层土壤中,NCD 与 CCND 和 NCND 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甘德欣 黄璜 黄梅 向平安
为了解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对该系统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抛秧养鸭、免耕抛秧不养鸭、翻耕抛秧不养鸭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有着不同的影响.经过一季免耕养鸭,稻田0~5cm土层的体积质量降低了0.013g/cm3.免耕抛秧不养鸭,土壤体积质量增加了0.012g/cm3.翻耕不养鸭处理土壤体积质量变化不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在免耕处理中有所增加,免耕抛秧养鸭和免耕抛秧不养鸭在0~5cm土层分别较翻耕抛秧不养鸭增加3.13%和2.75%,在5~15cm处分别增加1.05%和0.92%.在0~5cm土层处,免耕养鸭能显著降低土层体积质量,显著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其影响的程度均达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会芹 董林林 王倩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大蒜干样还田后,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及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大蒜干样后,显著增加黄瓜植株的鲜重,且与添加量成正比;在黄瓜的整个生长期,增加了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当结果期大蒜的添加量为3.0%时,减少了真菌和镰刀菌的数量,并提高了土壤B/F(细菌+放线菌/真菌)值,优化了土壤微生物区系;而随着黄瓜的生长,促进黄瓜幼苗期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尿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当结果期大蒜添加量大于2.0%时,对4种土壤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使土壤环境有利于黄瓜生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惠竹梅 岳泰新 张瑾 程建梅 李华
【目的】在葡萄园行间生草条件下研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其相关性,阐明土壤生物学指标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在酿酒葡萄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以清耕为对照,测定土壤5种微生物数量、6种土壤酶活性及8个养分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行间生草总体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但高羊茅处理使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行间生草均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处理使葡萄园土壤碱解N、全N、速效K含量升高,高羊茅处理使其降低,禾本科牧草高羊茅活化P的作用较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速效K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笑培 杨改河 王得祥 冯永忠 任广鑫
【目的】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陕西千阳县冉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农地(小麦地)为对照,分析侧柏天然次生林、不同林龄(5,20,30年)刺槐人工林、桃树林、荆条灌丛和苜蓿草地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特征。【结果】在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均较农地得到改善;微生物量碳、氮、磷基本较农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54.78%~35.72%,112.67%~6.8%和115.03~5.3%;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比农地增强,增幅分别为95.84%~18.94%,...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国栋 周宝利 毕晓华 张馨宇 滕龙 吴媛媛 王国华
为了明确不同番茄砧木的抗南方根结线虫特性,及抗性与生理指标、土壤生物学活性间的关系,采用温室盆栽人工接种法,鉴定了12个番茄砧木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 incognita)的抗性程度,测定番茄叶片防御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相对电导率、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等生理指标,采用连续稀释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并测定土壤酶活性,同时分析上述指标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砧木Gardna,Baliya,Greengard,Anka-T,Volante和9748表现为高抗;M158和RS2表现为中抗;Kagemusha和RS1表现为抗病;Vespa表现为感病;L-402表现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云 常志州 马艳 杨豪 付广青
【目的】研究猪粪、牛粪及其沼液配合化肥施用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施用沼液对植物土传病害防治的机制及其农用价值。【方法】利用连续3季的盆栽试验,研究等氮下,50%猪粪、牛粪及其沼液N替代比例配合化肥施用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猪粪沼液配合施用化肥对辣椒疫病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治效果为79.3%),其次为牛粪沼液(平均防治效果为38.5%),施用猪粪、牛粪对辣椒疫病无显著防治效果;2种沼液处理辣椒生物量显著高于猪粪、牛粪处理及阴性对照处理;施用猪粪沼液处理土壤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娜娜 贾生海 张芮
为了分析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下,设施延后栽培葡萄土壤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蔗糖酶、脲酶、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处理对果实产量与品质影响,于2013-2015年在甘肃省张掖市灌溉试验站进行了设施延后栽培葡萄灌溉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萌芽期-新梢生长期水分亏缺处理能够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开花期水分亏缺处理与CK处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果实膨大期-着色成熟期水分亏缺处理对本阶段土壤蔗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萌芽期是最适宜通过水分亏缺方式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时期。萌芽期水分亏缺处理和着色成熟期水分亏缺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胡嗣佳 胡容 蒲玉琳 王奥博 向双 龙高飞 张世熔 贾永霞 徐小逊
生物学肥力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指示生态恢复措施下沙化草地的土壤质量变化。以围栏禁牧草本模式(enclosure plus grass,EG)、围栏禁牧灌草间作模式(enclosure intercropping shrub-grass,ESG)和围栏禁牧沙障+灌草间作模式(enclosure plus sand-barrier and shrub-grass,ESSG)3种恢复地为研究对象,以未恢复的沙化草地(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 without restoration,CK)为对照,采用调查采样法、综合评价法研究生态恢复措施及年限对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恢复模式提高了沙化草地土壤中各项生物学肥力指标,ESSG模式下土壤质量的恢复效果最优,生物学肥力指数(biological fertility index,BFI)分别显著高出EG和ESG模式41.5%和43.1%(P<0.05)。EG和ESG模式下,土壤各项生物学肥力指标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5、7~9和≥15a恢复地的BFI值均显著高于未恢复地(0年)(P<0.05),且≥15a的恢复地又显著高于≤5和7~9a恢复地(P<0.05)。因此,在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内,时间越长生态措施下土壤质量的恢复效果越好,但其最佳恢复期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许煌灿 尹光天 曾炳山 傅精纲 张伟良 张国
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黄藤天然分布的主要植被类型,在热带山地雨林和季雨林的不同林型中,黄藤分布密度变化大,10~1700株/hm2;黄藤为强萌蘖丛生植物,1~3年生幼藤生长缓慢,3年生植株生长加快,茎长生长量大于1.0m/a,4~5a开花结果;藤丛由茎长不一的异龄植株所组成,不同长度级的株数分配及其茎长占藤丛总株数的比例具有一定规律:各长度级的藤株数量随长度级的增加而减少,其组成结构呈对数函数y=a+blnx(b<0)的关系。
关键词:
黄藤,天然分布,生态生物学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天森 王浩杰 徐企尧 华正媛 林长春
竹蝉在浙江省为 6a1代 ,若虫于地下吸食竹子鞭、根的汁液 ,以卵在竹上枯枝中和各龄若虫在土下越冬。成虫发生在 6月底、7月初到 9月上中旬 ,刺吸竹、树枝汁液为补充营养 ,有扑灯、鸣叫习性 ;7~ 8月在竹上已死 2~ 3年的枯竹枝上产卵 ,每产卵孔中有卵 12~ 2 1粒 ,卵于下年 7月上旬孵化。若虫 5龄 ,生活于土下 5~ 4 0 cm深的竹鞭两侧 ,每穴 1虫 ,虫穴与地面有垂直的通气孔 ;若虫性好斗 ,两虫相遇 ,常争斗致伤或致死。天敌较多 ,重要的有竹蝉卵旋小蜂 ,3 8.3 %~ 4 1.4 %的产卵孔中发现有旋小蜂的幼蜂 ,1头幼蜂可食竹蝉卵 2~ 4粒。竹蝉履甲取食若虫 ...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胡超宗 张建明 胡明强
雷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本文总结报道了雷竹形态特征、出土生长、秆形生长、枝叶生长、花的生长发育、结实和种实的特性,并根据雷竹生物学特性,相应提出雷竹的培育管理措施。
关键词:
雷竹 生物学特性 笋用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牛西午
柠条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物候期、根系、枝条和叶的形态特征,开花结实习性,种子特征,环境对柠条生长的影响,以及抗旱性,抗热性及抗寒性。其生物学特性与生境关系密切
关键词:
柠条,生物学特性,物候期,抗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裴雪霞 周卫 梁国庆 孙静文 王秀斌 艾超 李双来
【目的】土壤生物肥力是土壤质量的直接反映,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可以为提高土壤质量及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长期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长期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氮磷钾(MNPK)配施对黄棕壤性水稻土磷脂脂肪酸含量(PLFA)、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SMBC、SMBN、SMBP)、及与氮磷转化有关的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总PLFA含量、真菌/细菌比值、真菌PLFA相对含量、SMBC、SMBN、SMBP含量,及土壤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促进AM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华兰 彭亚丽 李婷 谢鹰飞 唐丽梅 王榕 熊兴耀 王万兴 胡新喜
为揭示南方马铃薯连作障碍产生的机理,以金湘为材料,研究马铃薯连作对南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开垦土壤种植的马铃薯产量为43.69 t/hm~2,未见块茎发生疮痂病,连作土壤马铃薯产量显著降低,为25.63 t/hm~2,疮痂病薯率显著增加,为6.7%;种植1季春马铃薯后,连作土壤和新开垦土壤pH均降低,有效磷、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放射菌总数降低,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均增加,土壤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增加,转化酶活性降低;与新开垦土壤和第1季土壤相比,连作土壤的pH值及全氮、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碱解氮含量降低,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连作土壤的细菌总数和放射菌总数减少,真菌总数增加,真菌总数与细菌总数的比值显著增加;连作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转化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增加,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降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