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56)
- 2023(2563)
- 2022(2216)
- 2021(2185)
- 2020(1875)
- 2019(4216)
- 2018(4117)
- 2017(7814)
- 2016(4497)
- 2015(5069)
- 2014(5112)
- 2013(5265)
- 2012(4816)
- 2011(4023)
- 2010(4109)
- 2009(3892)
- 2008(4157)
- 2007(3374)
- 2006(2866)
- 2005(2443)
- 学科
- 财(20512)
- 管理(18033)
- 济(16335)
- 经济(16320)
- 业(15450)
- 企(13916)
- 企业(13916)
- 财政(11556)
- 政(9267)
- 方法(8614)
- 务(8471)
- 财务(8471)
- 财务管理(8433)
- 企业财务(8094)
- 数学(7608)
- 数学方法(7578)
- 制(5316)
- 中国(5219)
- 农(4599)
- 地方(4430)
- 学(4372)
- 土地(4183)
- 体(4013)
- 策(3937)
- 度(3799)
- 制度(3793)
- 体制(3663)
- 出(3280)
- 及其(3180)
- 政策(2830)
- 机构
- 学院(59313)
- 大学(59055)
- 济(22118)
- 管理(21682)
- 经济(21658)
- 财(20563)
- 研究(20093)
- 理学(19072)
- 理学院(18805)
- 管理学(18425)
- 管理学院(18352)
- 中国(15910)
- 科学(13779)
- 农(12636)
- 财经(12090)
- 京(12036)
- 所(11413)
- 经(10893)
- 业大(10253)
- 农业(10125)
- 研究所(9975)
- 江(8960)
- 财经大学(8666)
- 省(8621)
- 中心(8533)
- 财政(7882)
- 北京(7573)
- 范(6975)
- 师范(6936)
- 政(6919)
共检索到93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程林
自咸丰年间厘金创设以来,米谷即与百货共同抽厘。自光绪初年起,先后有数省主动上请免征米谷厘金。而在“丁戊奇荒”之中,因应对灾荒的需要,遵同治末年所定成例,先后在受灾省份免征米厘。各级言官顺势推动,尝试将全国性的免征米厘自临时性措施拓展为永久施行。光绪九年(1883年),言官群体再次发起此项动议,并引发了中央与地方有关全免米厘之汇议。但除了之前已免征米厘的数省之外,为大多保留米厘省份反对。以上三次主要由言官群体发起的永免米厘的尝试,在晚清中央与地方对厘金控制权进行博弈的背景下发生,但清中央政府出于它在新财政体制中的现实利益,将其限制为言官群体与地方督抚间针对米厘存废的有限论争。免征米谷厘金是一项德政,在同、光之交清政府对厘金整顿与减免之际被提出,其背景是光绪前期中央与地方财政的相对宽裕,而一旦财政支出增加,重加厘金是自然的选择。晚清财政支出的增加,往往是为了应对国内外之危局而新增军事或建设费用,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关税非自主的“子口税”与厘金体系下,清政府自救与救国在财政上的两难境地。
关键词:
米谷厘金 财政 蠲免 督抚 言官群体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硕 高琳
经济分权是理解转型期中国的基本制度背景。对财政分权程度的描述及作用机制的考察有助于理解中国中央地方关系变动的逻辑。因此,科学合理地度量和使用分权指标是这些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然而现有文献对不同指标的使用具有随意性,认为彼此间可以相互替代。作者指出各个指标有其不同时段的适用性因此彼此不能混用。本文对各个指标作用逻辑的讨论不仅回应了一般性文献也使其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对于目前普遍关心的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问题,目前及下一步政策思路主要是增加转移支付或增加中央政府的"事权"比重。而通过复制近期代表性研究,本文发现只有"地方财政自主度"对经济增长及公共品供给均有一致的积极作用。这些发现清楚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洪源 张玉灶 王群群
从央地财政关系下的地方政府举债策略行为视角出发,将财政压力、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纳入统一分析框架,解析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键制度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带工具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财政压力与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综合影响效应和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压力是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的重要动因,它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显著的正向刺激影响。同时,考虑央地财政关系中财政压力与转移支付的互动结合才是解释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键制度因素,转移支付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显著存在于财政压力的门槛效应,随着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加大,转移支付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由负向抑制转为正向刺激。据此,从改革央地财政关系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治理转移支付道德风险问题等方面提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贺嘉
文章基于央地财政关系协调失灵导致地方财政赤字扩张偏向的理论假设和现实背景,通过构建一个协调博弈理论模型,运用我国1995-2012年省级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GS2SLS和SyStem Gmm的回归分析,系统研究了"央地财政关系"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扩张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存在财政赤字决策的相互模仿行为,中央政府存在通过财政协调机制来协调地方政府的财政决策行为,但并不成功。这意味着我国"央地财政关系"确实存在协调失灵,进而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持续膨胀的经济现象。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卢盛峰 苗润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就财政体制改革而言,优化央地财政关系是重中之重。本文从央地财政关系出发,试图回答如何通过进一步优化央地财政关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来助推中国现代化进程。首先,新时代下,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不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要求,更是建设适应我国现代化财政制度的需要。其次,通过回溯央地财政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并提炼新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最后,结合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详细阐释完善央地财政关系的具体路径和现实举措,对于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财政体制的优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金华
晚清中央对地方财政监管的失控,财权的不断下移以致崩溃,构成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变化的基本态势。其间外债作为晚清财政的产物,一直伴随和影响着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并使得这一关系更为复杂和特殊。
关键词:
外债 财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戴一峰
晚清时期 ,由于列强控制下的中国近代海关的介入 ,在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基础上 ,围绕财权分割和财源争夺 ,中央政府、地方当局和近代海关三者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阐述了这一关系形成和演化的曲折历程 ,剖析了这一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由此展示了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若干重要问题。
关键词:
晚清 财政关系 近代海关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杨俊
剖析现阶段蔓延于我国央地财政关系实际运行中的"隐性博弈"现象:相对于形式规范、互动行为模式稳定和程序正常的博弈而言,利益主体以非规范、非程序和模糊性等策略追求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一种特殊形式进行的博弈。文章基于制度——行为分析框架解释了这一博弈现象的生成机制,提出在特定的制度情境下治理这种隐性博弈,应该在对地方利益诉求"同情地理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制度,充分重视发挥非正式规则体系的作用。
关键词:
财政分配关系 利益博弈 政府行为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戴一峰
晚清的子口税与厘金,关系异常微妙。两者在咸丰年间相继产生,此后则一直处于互为消长的关系中,并由此引出两者间的某种制约关系。而围绕着两者的矛盾关系,又有着晚清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演化的复杂背景。对此,本文拟作一深入探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庞保庆 陈硕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近几年来的迅速增长引起学界、业界及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及担忧。但对该问题的决定因素及形成机制,目前鲜有经济学文献加以严谨研究。文章认为该问题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及制度约束直接相关。基于地级市数据,我们发现各地区债务规模显著受到其财政缺口的影响:财政缺口每增加1%,融资平台数量增加的可能性将提高14%,债务规模将增加0.2%。基于文中建立的实证模型,我们预测我国地方债务在未来五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6%,到2017年其总额将达到该年GDP的42%。债务总体上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结合中央政府近期"营改增"及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文章认为在财政集权的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汪冲
本文分析了中央政府管控地方政府土地出让以及地方政府的行为反应。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微观数据和城市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和工具变量法的研究表明,反腐查处推动强制竞价出让改革,增强了单位租金水平对土地出让的反向影响;而2009年后单位用地投资规模考核则通过省内城市用地锦标竞争和投资生税示范效应,对本地土地出让产生正向激励。单位用地投资规模考核遏制了单纯扩大投资总规模和工业企业数量的冲动,促使地方政府"腾笼"和"培育"齐进行,最终提高了辖内户均工业企业投资规模,这既能符合考核目标又能提高工业财政收益。研究表明,纵向垂直控制(包括反腐治理和中央政府管控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与横向锦标赛体制相结合已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影响,其成因包括政治激励和财政收益,而最终结果则高度依赖于"任务规则"及相应机制变量设计,这为理解央地之间用地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及绩效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董再平
我国央地财政分配关系调整频繁,但基本思路仍是实施财政分权,并于1994年建立了收入集权、支出分权和转移支付调节财力差距为特征的央地财政分配制度。然而,这一财政分配制度在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促进财力均衡、建立统一公正市场和规范财政秩序方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未来的改革既要改革分税制本身,建立以均衡财力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同时也应推进政府间财政分配的法治化建设。2014年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立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竹志奇 赵亮 焦建国
面对近年来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回升向好,但政策效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研究项目体制背景下中央与地方政府投资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并分析地方自有财力异质性对协同效应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协同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增强中央财政投资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投资过度扩张等问题。此外,地方政府响应中央投资引导时承担的成本也会削弱协同效应。中央与地方的投资协同效应仍是财政投资政策的重要特征和优势,应该从转移支付、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和绩效改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促使其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魏腾达 张峭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是农业保险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重要抓手。本文以中央财政补贴的粮棉油糖畜五大种类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央地政府保费补贴分担比例的优化模型,并从非精算费率和精算费率两个方面模拟得出了中央政府对不同省份不同品种的保费补贴比例。结果表明:(1)按照东部和中西部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方式并没有缩小区域与区域之间、省份与省份之间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供给压力差异;(2)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险保费补贴应该主要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保费补贴应该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3)基于财政支出公平的央地政府保费补贴分担方式能够促进中央政府补贴资金流向农业大省或财政弱省,按照精算费率优化央地政府的保费补贴分担比例可以进一步减轻高风险区域的补贴压力。由此,本文建议我国应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费率精算和风险区划工作,同时从财政支出公平的角度调整央地政府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分担比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克清 张晓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