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5)
- 2023(1640)
- 2022(1276)
- 2021(1260)
- 2020(1113)
- 2019(2511)
- 2018(2419)
- 2017(4162)
- 2016(2421)
- 2015(2724)
- 2014(2621)
- 2013(2512)
- 2012(2408)
- 2011(2258)
- 2010(2150)
- 2009(2020)
- 2008(1955)
- 2007(1764)
- 2006(1621)
- 2005(1477)
- 学科
- 济(7895)
- 经济(7886)
- 管理(7798)
- 业(5959)
- 企(5330)
- 企业(5330)
- 学(3856)
- 法(3210)
- 方法(3049)
- 数学(2491)
- 数学方法(2474)
- 财(2427)
- 中国(2265)
- 水产(2102)
- 融(1967)
- 金融(1967)
- 业经(1947)
- 技术(1779)
- 农(1758)
- 动物(1737)
- 制(1636)
- 人事(1507)
- 人事管理(1507)
- 动物学(1461)
- 务(1422)
- 财务(1416)
- 财务管理(1411)
- 银(1368)
- 银行(1339)
- 行(1310)
- 机构
- 大学(35851)
- 学院(34679)
- 研究(14026)
- 科学(11056)
- 济(10898)
- 管理(10803)
- 中国(10715)
- 经济(10622)
- 农(9673)
- 理学(9461)
- 理学院(9295)
- 管理学(9010)
- 管理学院(8961)
- 所(8425)
- 农业(7995)
- 研究所(7748)
- 京(7291)
- 业大(7114)
- 中心(5993)
- 江(5722)
- 室(5660)
- 省(5626)
- 院(5562)
- 实验(5301)
- 财(5272)
- 实验室(5093)
- 农业大学(4888)
- 重点(4875)
- 部(4794)
- 研究院(4778)
共检索到53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曾宇 周志成 吕为群
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幼鱼游泳行为在不喂食时是否存在昼夜节律和光照周期的调节作用,设计了光周期为光照(L)∶黑暗(D)=12 h∶12 h,持续的黑暗(DD),持续的光照(LL),光周期为L∶D=6 h∶6 h和光周期为L∶D=2 h∶2 h。结果表明:(1)光周期为L∶D=12 h∶12 h时,尼罗罗非鱼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昼夜节律周期为(24. 3±0. 2) h;(2)尼罗罗非鱼的昼夜节律在持续的黑暗和光照下仍然存在,分别为(25. 1±1. 1) h和(25. 6±1. 0) h;(3)光周期为L∶D=6 h∶6 h时,尼罗罗非鱼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12. 6±0. 5) h;(4)在光周期为L∶D=2 h∶2 h时,尼罗罗非鱼的昼夜游泳行为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节律周期为(4. 0±2. 0) h。这些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具有以24 h为周期的内源性生物钟,但相比与外源性光照调控,内源性的生物钟对罗非鱼的调控较弱,外源性的光照周期才是调节尼罗罗非鱼幼鱼昼夜行为节律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光照 行为 昼夜节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改青 王林枫 李文清 朱河水 付彤 廉红霞 张立阳 滕战伟 张黎杰 任宏 徐新颖 刘新鹤 魏钰轩 高腾云
【背景】昼夜节律是生物界普遍经历的自然现象,随着昼夜节律的变化,生物细胞内部发生着不同的反应和变化,并对动物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机能也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动物的生长、生产和繁殖等活动。牛奶是人类喜爱的接近完美的食物,由于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多年来,人们对牛奶的认识仅停留在营养层面,而忽略昼夜节律对牛奶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的影响。【目的】通过对昼夜牛奶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研究,提出根据牛奶不同时段的生理功能收集牛奶,为昼夜牛奶的分类加工和科学饮用奠定了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集夜间(5:00,产生时间21:00-5:00)和白天(13:00,产生时间6:00-13:00)的牛奶检测其营养组成,并通过脂质组学检测牛奶脂肪酸组成。提取上清液检测牛奶的理化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丙二醛(MDA)等氧化还原指标;褪黑素(melatonin,MT)、生长激素(G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N)等代谢相关激素和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等免疫相关因子,并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昼夜牛奶中总的脂肪、蛋白、乳糖和固形物差异不显著,但昼夜牛奶的理化特性差异显著,夜间牛奶的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显著高于白天牛奶,其中的褪黑素和免疫活性物质(IFN-γ)等的含量显著升高,丙二醛、热休克蛋白等显著降低。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夜间牛奶和白天牛奶有36种差异代谢产物,除3种代谢物夜间含量低于白天外,其余33种代谢物夜间牛奶的含量均高于白天,这些差异代谢物包括糖类(二羟丙酮磷酸、D-葡萄糖-6-磷酸、D-乳糖、2-乙氧基乙醇、二羟基丙酮、乙酰磷酸、阿坎酸、α-D-葡萄糖、D-半乳糖醛酸、棉子糖等),脂类(DL-2-羟基丁酸、顺式-9-十六烯酸、胆汁酸、十八碳四烯酸(Stearidonic Acid, SDA)、十四碳烯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十三烷酸、肌醇),氨基酸类(L-瓜氨酸、D-鸟氨酸、N6-乙酰基-L-赖氨酸、D-脯氨酸、牛磺酸、乙酰基神经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二肽等氨基酸)及芳香化合物类(S-甲基-5'-硫代腺苷、2'-甲氧基胞苷、2-脱氧尿苷)等,其中脂类中大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如顺式-9-十六烯酸、十八碳四烯酸、十四碳烯酸、二十碳五烯酸等。脂质组学研究发现有21类1 094种脂质分子,主要包括甘油三酯(TG)、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PI)、鞘磷脂(SM),神经酰胺(Cer), O-酰基-ω-羟基脂肪酸(OAHF)和二酰基甘油(DAG),其中组成TG的脂肪酸为379种,占34%,其组成也有较大的差异。【结论】昼夜节律显著地影响牛奶的营养组成、理化性质和小分子物质的组成,牛奶的分类、加工和食用应遵循其自身特点,以发挥其内在的生理功能,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杜美荣 方建光 毛玉泽 张继红 葛长字 蒋增杰 高亚平
采用静水法研究了在水温18±0.5℃、饵料密度1.0×104cell/ml下栉孔扇贝面盘幼虫滤水率的昼夜节律;在水温24℃±0.5℃、饵料密度3.0×104cell/ml下栉孔扇贝稚贝(壳长1.177~2.017mm)滤水率的昼夜节律。栉孔扇贝面盘幼虫和稚贝的滤水率分别于17:00、21:00、01:00、05:00、09:00和13:00测定。栉孔扇贝面盘幼虫和稚贝的滤水率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且二者相似。在白天滤水率较低,最低值出现在09:00~13:00,幼虫为0.0026ml/h·ind,稚贝为0.1231ml/h·ind;在夜间有较高的滤水率,最大值出现在凌晨21:00~01: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世绩 赵丹宁 熊耀国
通过对7个泡桐无性系苗期昼夜生长节律的研究,发现影响泡桐茎伸长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早期与中期是气温和相对湿度,晚期是气温和光照;影响叶面积增长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早期是相对湿度、气温和光照,中、晚期是气温和光照。叶面积增长速率、茎伸长速率在昼夜间呈双峰分布,高峰随生长时期而变化,主要分布在18:00-24:00和12:00-18:00时间区段内。不同无性系有不同的叶面积增长速率、茎伸长速率的变化类型。
关键词:
泡桐 无性系 生长节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秀华 李传荣 许景伟 胡丁猛 王超
【目的】元宝枫、雪松是华北地区常见的绿化树种,阔叶树和针叶树的典型代表,研究其挥发物释放规律并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树种合理配置,科学指导绿地游憩林建设,创造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绿地环境。【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仪(SPME-GC-MS),选择生长健康的多年生元宝枫、雪松植株,摘取当年生向阳叶片与枝叶,在7月中旬从8:00—次日5:00,每隔3 h测定其挥发物成分与含量,同时同步测定植株生长环境的温度与湿度。采用SPSS软件对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元宝枫叶片挥发物主要成分是C6,C8的酯、醇、醛和萜烯类化合物,乙酸叶醇酯、乙酸己酯、3-己烯醇、3-己烯醛和β-石竹烯约占挥发...
关键词:
元宝枫 雪松 挥发物 昼夜节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朝晖 佘秋生 邵宝平 丁艳平 刘重斌 王建林
哺乳动物昼夜节律生物钟是以24 h为周期的自主维持的振荡器。在分子水平上,生物钟的振荡由自身调控反馈环路的转录和翻译组成,并接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下丘脑视叉上核(Supra Ch iasm atic N u-cleus,SCN)中枢震荡器的同步整和而产生作用。文章对生物钟上下游的分布、反馈环路的转录、翻译后事件、视觉通路、钟的整和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
生物钟 昼夜节律 哺乳动物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罗奇 区又君 李加儿 范春燕
研究了盐度对卵形鲳鲹幼鱼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影响及其消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实验设计了6个盐度梯度组,分别为10、15、20、25、30、35。结果表明:(1)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在盐度25时最高,而蛋白酶活性在盐度30时最高。3种消化酶酶活性的平均值在盐度20~30时要明显高于盐度10~15时(P<0.05)。(2)对卵形鲳鲹幼鱼消化酶活性昼夜变化的测定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的最高值分别在20∶00、8∶00和14∶00,最低值分别在2∶00、17∶00和11∶00。
关键词:
卵形鲳鲹 幼鱼 消化酶 盐度 昼夜变化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李希国 李加儿 区又君
研究了盐度对黄鳍鲷幼鱼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影响及消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实验设计5、10、15、20、25、30等6个盐度梯度组。结果表明,蛋白酶、脂肪酶的比活在盐度为25时最高,而淀粉酶的比活在盐度为20时最高。各种消化酶在盐度20~30时消化酶比活的平均值要明显高于5~15时消化酶的平均值。对黄鳍鲷消化酶比活昼夜变化的测定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比活的最高值分别在14∶00、20∶00和18∶00,最低值分别是12∶00、10∶00和6∶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辉 强俊 王海贞 徐跑 李瑞伟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法,以影响能量代谢的2个重要环境因子(温度和盐度)为自变量,以耗氧率、排氨率与CO2排泄率为响应值,研究并探讨了温度(13~36℃)与盐度(0~20)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能量代谢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与盐度的一次效应、盐度的二次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对耗氧率、排氨率与CO2排泄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的二次效应对耗氧率和CO2排泄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所考察因子与耗氧率、排氨率与CO2排泄率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58 1、0.977 8和0.979 5(P<0.01),可用于预测。温度效应较盐度明显,盐度较低时,能量消...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泽滨 李云 蔡生力 鞠晨曦
探究了不同温度、光照周期对公子小丑鱼(Amphiprion ocellaris)幼鱼成活率、饵料转化率及生长率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50 d后幼鱼肝脏生长激素受体基因Ⅰ型(Growth hormone receptor1)、生长激素受体基因Ⅱ型(Growth hormone receptor 2)、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基因(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基因(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肖炜 陈炳霖 祝璟琳 李大宇 邹芝英 喻杰 杨弘
为了解亚硝酸盐氮长期胁迫下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理功能变化,实验设置不同浓度亚硝酸盐氮(空白对照、0.03 mmol/L、0.06 mmol/L、0.12 mmol/L、0.23 mmol/L),研究亚硝酸盐氮21 d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幼鱼血液、肝脏组织的生理生化、代谢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亚硝酸盐氮的浓度的提高,尼罗罗非鱼幼鱼血液中白细胞数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幼鱼血清中,葡萄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K~(+)随着亚硝酸盐氮的增加浓度显著提高(P<0.05),与此同时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总蛋白、Na~(+)和Cl~(-)离子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浓度与亚硝酸盐氮浓度表现出负相关的下降趋势(P<0.05);肝脏组织中非特异性免疫因子HSP70、IL-1β、IL6和TNF-α随着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增加表达量显著上升(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涂玮 田娟 文华 蒋明 吴凡 刘伟 张明明 孙立威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46.14±4.67)g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15尾),分别饲喂添加鱼油水平为0%(对照组)、3%、6%、9%、12%和15%的纯化饲料(实测脂肪水平为0.20%、2.70%、6.11%、8.04%、11.13%和14.85%)。饲养8周后,以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及脂肪代谢酶活性等指标为判断依据,确定其饲料的脂肪需要量。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蛋白质效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使尼罗罗非鱼肝...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国强 李洁 唐夏 张灵燕
在循环水实验系统中,设置1 L∶23 D、9 L∶15 D、12 L∶12 D、15 L∶9 D、24 L∶0 D(光L∶暗D)共5个光照周期处理组,研究其对褐牙鲆幼鱼生长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束时褐牙鲆幼鱼的体质量为41.10~43.98 g,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体质量未表现出与日光照周期长短的相关性。日生长系数只在21~30 d阶段内出现显著差异,整个实验期间的平均日生长系数为1.86~2.02,不同处理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日生长系数随日光照周期的延长略呈下降趋势。不同阶段的摄食率在31~40 d阶段出现显著差异,12 L∶12 D处理组摄食率显著高于9 L∶15 D处理组。在整...
关键词:
褐牙鲆 光照周期 生长 褪黑素 生长激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