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57)
- 2023(9322)
- 2022(7906)
- 2021(7319)
- 2020(6274)
- 2019(14264)
- 2018(13945)
- 2017(26459)
- 2016(14498)
- 2015(16155)
- 2014(15617)
- 2013(15127)
- 2012(13709)
- 2011(12304)
- 2010(12490)
- 2009(11344)
- 2008(10990)
- 2007(9471)
- 2006(8264)
- 2005(7193)
- 学科
- 济(57362)
- 经济(57288)
- 管理(41399)
- 业(39905)
- 企(32899)
- 企业(32899)
- 方法(30860)
- 数学(27956)
- 数学方法(27394)
- 农(15094)
- 学(13776)
- 财(13720)
- 中国(13495)
- 业经(12346)
- 贸(11731)
- 贸易(11725)
- 易(11431)
- 农业(10144)
- 理论(9809)
- 制(9479)
- 技术(9375)
- 务(8686)
- 财务(8653)
- 财务管理(8634)
- 地方(8609)
- 环境(8488)
- 企业财务(8187)
- 划(7949)
- 银(7873)
- 银行(7822)
- 机构
- 大学(207472)
- 学院(206819)
- 济(80677)
- 管理(80099)
- 经济(79142)
- 理学(71016)
- 研究(70880)
- 理学院(70220)
- 管理学(68433)
- 管理学院(68110)
- 中国(51494)
- 科学(48772)
- 农(46355)
- 京(43678)
- 业大(39585)
- 所(37668)
- 农业(37297)
- 研究所(35070)
- 财(33610)
- 中心(31813)
- 江(29948)
- 财经(27691)
- 北京(26829)
- 院(25958)
- 经(25379)
- 农业大学(25088)
- 范(24297)
- 经济学(24199)
- 师范(23777)
- 技术(23405)
- 基金
- 项目(151128)
- 科学(117926)
- 基金(111029)
- 家(102068)
- 国家(101292)
- 研究(98324)
- 科学基金(85525)
- 社会(61990)
- 自然(60880)
- 省(59766)
- 自然科(59606)
- 自然科学(59585)
- 社会科(58801)
- 社会科学(58781)
- 基金项目(58712)
- 自然科学基金(58528)
- 划(51588)
- 资助(46757)
- 教育(46269)
- 编号(37276)
- 重点(34722)
- 部(32367)
- 创(31980)
- 计划(31973)
- 发(31239)
- 科研(30391)
- 创新(29888)
- 科技(28246)
- 成果(27718)
- 业(27277)
共检索到2863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硕 陈勇 孙满昌
对体长(15±0.5)cm、体重(145±0.5)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15 W、25 W4、0 W、60 W白炽灯下以及黑暗条件下(对照组)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同时分析刺参对混凝土制立方体礁(30 cm×30 cm×30 cm)和塔形礁(底面30 cm×30 cm,高30 cm)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1)在光照条件下人工礁模型的集参效果与其产生的光学阴影有关;(2)刺参比较适宜在光照度为10 lx以下的光照环境中生活;(3)2种礁60 W和40 W处理组的平均聚集率(MA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勇 关长涛 万荣 谭杰 黄滨 李娇
针对目前海珍品增殖的需要,进行了刺参人工鱼礁增殖实验研究。实验共分为3部分进行,即无模型礁与有模型礁的对照实验、同种材料5种形状模型礁以及两种不同材料的三角形孔洞长方体礁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各种形状的模型礁投入到养殖实验池中后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与不投放模型礁相比差异极显著;同为水泥制的5种模型礁投入后,圆管形模型礁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最高,与其他4种模型礁相比差异显著;两种不同材料的三角孔模型礁投入后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差异不显著,水泥制模型礁高于大理石制;利用石块投石造礁对刺参也具有一定的聚集效果。
关键词:
人工增殖礁 刺参 聚集效果 平均聚集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俊波 梁振林 黄六一 唐衍力 杨晨星 高勤峰
采用行为学方法,对体长2~7 cm、体质量2~30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实验室水槽中自然光照下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分别记录了刺参在水槽中无礁(对照组)和有礁区域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不同形状、材料及距水槽底部不同空隙的人工参礁对刺参的诱集效果。实验观察发现,刺参在水槽中有明显的爬壁现象;-对礁体第一反应为寻找空隙或阴影处;-在PVC材料礁体中行为不稳定。正三棱柱无底无缝隙礁体处理组的平均聚集率(MAR),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显著高于有底有缝隙处理组和有底无缝隙处理组(P<0.05);黏土材料礁体的MAR显著高于水泥材料和PVC材料(P...
关键词:
参礁 诱集效果 材料 形状 空隙 刺参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磊 陈栋 彭建新 张建明 王磊 陈帅 全为民 蒋玫 姜亚洲
为研究箱体礁(M1型)、三角形礁(M2型)、框架礁(M3型) 3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对黑棘鲷(Sparus macrocephlus)的诱集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观察了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活动和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未放置人工鱼礁模型时,黑棘鲷随机分布于各试验区域;放置的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均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以有效空间最大、遮蔽效果最好的M1型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最佳; M2、M3型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随着礁体模型有效空间、遮蔽效果的减弱而逐渐降低,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3种鱼礁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差异可能由礁体模型的构造差异和黑棘鲷的习性共同决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黑棘鲷 诱集效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陈海刚 陈丕茂 吕国敏 贾晓平
为了解不同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了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实际投放的10种礁体模型对黑鲷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在距离水槽中心40~70 cm的区域出现频次最高,且在试验水槽中分布较为分散。分别将10种礁体模型放入水槽后,对有礁及无礁时试验鱼随距离出现的频次进行曲线趋势回归显示,1-8号礁体模型试验中试验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为距离水槽中心20~50 cm,而9号和10号礁为体试验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则为距离水槽中心10~40 cm,分别比对照组试验鱼最大出现频次区域向中心点近移了20 cm和30 cm,说明10种礁体模型对试验鱼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对试验结果做模...
关键词:
黑鲷 鱼礁模型 集鱼效果 深圳杨梅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鸿雁 吕洪斌 张沛东 李文涛 张秀梅
为了探究大型海藻和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诱集作用,依据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和大型海藻调查结果,以海黍子、孔石莼、带形蜈蚣藻、石花菜和小珊瑚藻5种优势藻类,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2种优势鱼类以及人工鱼礁模型为研究对象,于室内实验水槽观察了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幼鱼在海藻和模型礁中的行为反应和分布。结果显示,水槽中未投放模型礁和海藻时,实验鱼密集出现在水槽边缘区(A9),分布率分别为75.71%±7.79%和73.63%±4.41%。放入模型礁和海藻丛后,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出现短暂的排斥反应,然后迅速聚集其中;2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忠鑫 张秀梅 张磊 佟飞 刘洪军
俚岛人工鱼礁区是中国北方近海典型的海珍品增殖型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是该生态系的主要增殖放流种类。基于2009年在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进行的周年生物资源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对该模型进行了不确定性及输入参数敏感度检验,系统分析了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特征和能量流动规律,估算了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内刺参和皱纹盘鲍的生态容纳量。模型由19个功能组构成,基本涵盖了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信度P指数为...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秀兰 张宇 刘相全 王育红 宋向军 王爱敏 刘刚 杨建敏
研究了采用蓝网、白纱、绿纱、编布、瓦片、石头制成的各种人工参礁对刺参池塘生态系统中底栖藻类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底层溶氧和营养盐等生态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颜色较深的蓝网与绿纱附着底栖藻类的生物量较大;水深小于150cm时附着生物量较大;小型底栖藻类在编布、瓦片上的生物量较大;大型底栖硅藻在蓝网、绿纱、白纱等有孔网片上的生物量较大。NO3--N远远大于NH4+-N并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极小;而底层NH4+-N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7176;PO43--P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介于二者之间。人工参礁的材料、设置方式与水深是刺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条件,并具有显著的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满菊 郭禹 秦传新 潘莞倪 于刚 马振华
为了分析岩礁性鱼类在不同开孔形状及不同开孔大小下的趋礁行为及空间分布,以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观察了不同开孔形状(菱形、圆形、正方形)、不同开孔大小(2.5、5、7.5、10cm)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行为影响,并通过行为分析软件LoliTtrackVersion5对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转弯速度、活动时间百分比以及平均分布坐标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放入人工鱼礁后黄鳍棘鲷幼鱼在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有明显上升,幼鱼在菱形开孔实验组人工鱼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最高,为(27.32±4.93)%,其次为正方形和圆形开孔实验组,分别为(25.48±3.41)%和(19.83±5.59)%。另外开孔大小为7.50 cm的实验组中,黄鳍棘鲷幼鱼在VI区的平均分布率最高,为(29.18±4.75)%;开孔大小为2.50 cm和5.00 cm的实验组中在VI区的平均分布率次之,分别为(23.45±3.86)%及(23.04±5.51)%;开孔大小为10.00 cm的实验组最低,为(21.17±5.14)%。在运动能力方面,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和活动时间百分比在人工鱼礁模型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中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平均速度从空白对照组的(1.12±0.34) m/s提高到(1.53±0.64) m/s;平均加速度从对照组的(29.54±9.51) m/s2增加到(40.47±17.53)m/s2;活动时间百分比从空白对照组的(77.13±12.66)%增加到(83.36±12.40)%。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转弯速度以及活动时间百分比在不同的礁体模型处理组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开孔形状为菱形,开孔大小为7.5cm的礁体模型下,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以及活动时间百分比最低,分别为(0.81±0.31) m/s、(20.85±8.38) m/s2和(67.44±17.45)%,活跃程度最低,而平均转弯速度最高,为(56.79±22.80) deg/s;在平均分布坐标位置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加入人工鱼礁模型后,黄鳍棘鲷幼鱼在开孔形状为菱形,开孔大小为7.50 cm的礁体模型下,黄鳍棘鲷幼鱼在模型区的平均分布率最大以及活跃程度最低,该人工鱼礁礁体模型对黄鳍棘鲷幼鱼的诱集效果最好。本研究初步探究了黄鳍棘鲷幼鱼对不同类型鱼礁的趋礁行为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针对特定物种的增殖型人工鱼礁的选型、设计等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关键词:
人工鱼礁 趋礁行为 黄鳍棘鲷 行为响应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守宇 肖云松 林军 周曦杰 郭禹
我国人工鱼礁建设呈规模大型化和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并开始向深水区域拓展。本研究采用静态堆积实验,类比研究了我国近海框架型鱼礁单体与HUT型鱼礁单体在堆积建设单位鱼礁时的成堆效果与堆积表现。从鱼礁单体结构形态的角度,分别比较了两种单体模型在成堆过程中的空方增长率、空方体积比及其高度贡献率随单体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①在相同的单体使用量下,框架型单体鱼礁的空方增长率高于HUT型单体,形成单位鱼礁的规模和底面积相对较大,适用于海流较缓、水深较浅的海域;HUT型单体形成单位鱼礁的空方体积比框架型鱼礁高,形成单位鱼礁形态较为高耸且透空、透水性较好,适用于水深相对较大的海域。②从单体对单位鱼礁高度的贡献率角度考量,同时使得两种单体特性的差异充分展现,建议使用框架型单体进行单位鱼礁建设,堆积数量应超过28个,选用HUT型鱼礁单体时,堆积数量则应超过40个。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洪生 马翔 章守宇 于红兵 黄华接
针对正方体、金字塔及三棱柱人工鱼礁模型,选取3个不同工况6 m/s、9 m/s和12 m/s,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不同类型人工鱼礁单体和不同组合正方体模型的流场效应。结果表明,模型迎流面和背流面分别产生上升流和背涡流,其规模随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来流速度下,同种模型空心模型的上升流和背涡流规模较实心模型小,空心模型背涡流回流速度随模型空隙率增大而减小;不同模型z方向的湍流强度均大于x方向。对于组合模型,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大,中心点流速均逐渐增大;一定来流速度下,当模型间距在1~1.5倍模型尺度时,流场变化最大;且模型平行组合比垂直组合产生的流场效应更大。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流场 模型 上升流 背涡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淼 章守宇 王伟定 虞宝存
为了解人工鱼礁的矩形间隙大小对鱼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实验利用特征礁体的不同组合来模拟人工鱼礁矩形间隙的大小,在来流速度分别为19.1、23.4和27.7cm/s情况下,探讨不同礁体矩形间隙(水平、垂直)的大小对黑鲷幼鱼行为产生的影响,总结出黑鲷幼鱼的喜好流速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当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水平38.8cm时,相对其他情况来说,黑鲷幼鱼具有最大趋礁率43.1%,对应的喜好流速范围为9.6~23.4cm/s;当礁体矩形间隙设置为垂直20cm时,黑鲷有最大趋礁率50.1%,对应的喜好流速范围为6.7~27.9cm/s。总体来说,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水平时的集鱼效果要好于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垂直时。
关键词:
黑鲷幼鱼 人工鱼礁 结构间距 流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立竹 张明如 许焱 伊力塔
为分析酸雨和光强交互作用对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光合系统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模拟受控试验方法,设置4个酸雨浓度梯度(pH 3.0、4.0、5.6及7.0)和4种光照强度(21.6%、42.5%、69.8%及100%),其中,以pH 7.0和100%光强处理作为对照CK,测定芒萁的光合及生理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酸雨浓度梯度影响下,全光对照和21.6%光强对芒萁的光合作用产生抑制,而42.5%及69.8%光强处理下则会产生促进作用,且此时光合能力较强;(2)不同酸雨浓度及光照强度下,芒萁的暗呼吸速率(Rd)及光饱和点(LSP)总体上均小于CK,光补偿点(LCP)均显著低于CK;(3)在不同酸雨浓度及光照强度下,芒萁的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总体上均显著高于CK;(4)在不同光照条件下,MDA、蛋白质含量和SOD、POD活性均随着酸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总体上在42.5%光强下出现最小值。本论文得出芒萁为喜酸耐荫性植物,在本实验控制内,光强适应范围为-3.281μmol·m~(-2)s~(-1)至910.667μmol·m~(-2)s~(-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硕 顾君 高世科 王诺
为了研究不同结构人工鱼礁模型在不同因素(底质粒径、含水率、加载质量、开口比、开口形状和位置)下的最大静摩擦系数,及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最大静摩擦系数和礁体所能承受的坡度范围。本研究利用物理模型实验对10种不同结构的人工鱼礁模型最大静摩擦系数进行测定,结果显示:①最大静摩擦系数与底质粒径成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5708),底质为粉砂黏土时,最大静摩擦系数随含水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②随礁体加载质量的增加,最大静摩擦系数总体上呈现减小趋势;③礁体最大静摩擦系数与礁体自身的开口比显著相关,与压强(加载质量/底面积)、开口位置不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26);④相同条件下,加载质量为礁体自身重量的2~3倍时,可以承受最大的坡度。研究表明,礁体自身特征(开口比、开口形状)对最大静摩擦因素的影响超过外部因素(粒径、含水率、加载质量)。因此,在进行人工鱼礁区选址时,应综合考虑礁体开口,底质条件等相关因素,同时尽可能科学合理的设计人工鱼礁。本研究从力学角度为科学合理地设计人工鱼礁及安全有效地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雷 唐振朝 贾晓平 于杰 陈国宝
为探究人工鱼礁聚鱼效果,于2017年2月、4月、9月和11月主要通过声学探测技术,对防城港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与大小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其临近海域4次调查共捕获各类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201种,包括鱼类126种、蟹类32种、虾类20种、虾蛄类11种和头足类12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在时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交互作用显著(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