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13)
- 2023(6033)
- 2022(5023)
- 2021(4540)
- 2020(3818)
- 2019(8354)
- 2018(8026)
- 2017(15254)
- 2016(8502)
- 2015(8751)
- 2014(8311)
- 2013(8143)
- 2012(7429)
- 2011(6623)
- 2010(6421)
- 2009(5803)
- 2008(5539)
- 2007(4772)
- 2006(4031)
- 2005(3399)
- 学科
- 济(31971)
- 经济(31939)
- 业(23211)
- 管理(22882)
- 企(18331)
- 企业(18331)
- 方法(15699)
- 数学(14348)
- 数学方法(14240)
- 财(9455)
- 农(9098)
- 学(9094)
- 中国(7912)
- 贸(7603)
- 贸易(7599)
- 易(7425)
- 业经(7089)
- 产业(6580)
- 制(6524)
- 农业(6191)
- 务(6059)
- 财务(6056)
- 财务管理(6044)
- 企业财务(5809)
- 结构(5768)
- 地方(5542)
- 技术(5315)
- 环境(5228)
- 体(4956)
- 银(4858)
- 机构
- 大学(119950)
- 学院(119478)
- 济(48028)
- 经济(47322)
- 管理(43929)
- 研究(43108)
- 理学(39635)
- 理学院(39092)
- 管理学(38276)
- 管理学院(38081)
- 农(33139)
- 科学(31358)
- 中国(30185)
- 农业(26847)
- 业大(26318)
- 京(24199)
- 所(23638)
- 研究所(22368)
- 财(19748)
- 中心(18615)
- 农业大学(18192)
- 江(16858)
- 财经(16654)
- 院(15570)
- 经(15358)
- 经济学(15259)
- 省(14928)
- 室(14805)
- 北京(14201)
- 业(14071)
- 基金
- 项目(92009)
- 科学(71252)
- 基金(68550)
- 家(64313)
- 国家(63810)
- 研究(55979)
- 科学基金(53276)
- 自然(38060)
- 自然科(37230)
- 自然科学(37208)
- 基金项目(37164)
- 社会(37124)
- 自然科学基金(36602)
- 省(36542)
- 社会科(35387)
- 社会科学(35378)
- 划(31307)
- 资助(27408)
- 教育(25152)
- 重点(21463)
- 计划(20802)
- 创(19672)
- 部(19503)
- 发(19425)
- 科技(19041)
- 编号(19007)
- 科研(18849)
- 创新(18560)
- 业(18182)
- 国家社会(16243)
共检索到157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赵巧玲 李谷 陶玲 李晓莉 林玉良 姚延丹
通过定期向池塘投加光合细菌,研究了有益微生物强化对精养鱼塘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合细菌强化塘(试验塘)藻类组成以绿藻、硅藻为主,养殖前期(5—6月初),以针杆藻、直链藻等占优势,中后期(7—9月)则以绿球藻、栅藻、盘星藻、小环藻、菱形藻等为优势种,水色呈淡绿、黄褐色等良好状态;而对照塘藻类组成在前期与试验塘没有明显差异,但在中后期出现明显变化,以微囊藻、颤藻、鱼腥藻、席藻等蓝藻占优势。试验塘藻类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塘(P<0.05),且对照塘生物量波动变化大,蓝藻数量所占比例可高达77.6%,远高于试验塘蓝藻比例(均值低于25.0%);此外,藻类Shannon-Wiener指数、P...
关键词:
光合细菌 浮游藻类 群落结构 精养鱼塘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梁婷 丁建华 谢树莲
对6个鱼塘的浮游藻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其中3个采用微孔增氧方式,其余3个未采用。结果表明,各鱼塘内分布的浮游藻类共4门18科42属57种及变种,其中,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的种类较多,分别为28种和16种。采用微孔增氧方式的鱼塘与未采用的鱼塘相比,绿藻门没有显著变化,蓝藻门的种类数明显减少,硅藻门种类数明显增加。各鱼塘浮游藻类的细胞丰度显示,未采用微孔增氧方式的鱼塘都以蓝藻门所占比例最高,绿藻门次之,再次是硅藻门,而采用微孔增氧方式的鱼塘都以绿藻门所占比例最高,硅藻门次之,再次是蓝藻门。采用微孔增氧方式的鱼塘与未采用组相比,水质状况较好。
关键词:
鱼塘 微孔增氧 浮游藻类 水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苏艳秋 罗国强 顾继锐 陶勇
为了解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在水产养殖应用中的作用机制,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不同浓度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和底泥两个微环境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水样菌群和底泥菌群有显著差异,各聚为一簇,水样菌群多样性比底泥丰富且波动性更大,泥样菌群则相对稳定,受外源菌群影响较小;添加光合细菌可显著增加水体菌群多样性,促使SAR11族未培养α-变形菌等固有菌群数量增加,从而影响水样菌群结构;同一阶段不同处理水样菌群多聚在一起,显示出较高结构相似性,不同处理并未造成组间菌群结构明显差异;光合细菌投加12 d后出现浓度减少。鉴定分析发现水样中46个菌群归属21个属,底泥1...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钱伟平 许梓荣
研究了水体生态系统中藻类的种群增长特性 ,河蚌捕食对于藻类的影响 ,藻类增长所导致的细菌增长以及最终对河蚌所产生的危害。实验结果显示 ,藻类的存量是河蚌养殖水体系统中的关键因子 ,它既是河蚌的食物来源 ,同时又是导致河蚌病害的源头因素。向水体中输入N、P对藻类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而在河蚌养殖区域混养鱼类 ,则能清除水体中过多的藻类 ,从而达到降低河蚌病害和死亡率的目的。本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测定出有利于河蚌正常生长的藻类水平 ,其区域为每 1L水体含藻类鲜重 0 3~ 0 5g之间。同时还提出了将藻类控制在该区间之内的生态学方法
关键词:
藻类 河蚌 细菌 食物链 疾病防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欣艳 李鑫 于洁 赵娜 张旭 谢波
藻类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重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能量流动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些细菌可以通过促进藻类生长、帮助藻类抵抗逆境胁迫等作用,与藻类发生有益相互作用,进而对两者的生存、竞争、生理功能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近年来藻类和细菌有益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微生物类群、分子机制,及其在环境污染处理、生物质能源和合成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这不仅对理解水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种间关系的机制与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也将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挖掘和利用生物资源造福人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袁艳敏 刘福利 梁洲瑞 汪文俊 孙修涛
利用鼠尾藻(Sargassun thumbergii)、菱形藻(Nitzschia)、石莼(Ulue pertusa)和绢丝藻(Callithamnion corymbosu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白光、蓝光、红光照射,1%硝酸铵、1%柠檬酸、3%硫酸铵处理不同时间,淡水浸泡不同时间3种杂藻清除方法,系统研究光质、药物和淡水处理对鼠尾藻及杂藻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相对生长速率(RGR)、表观光合速率及表观光合速率与呼吸耗氧速率(R)的比,鼠尾藻幼孢子体在蓝光下均明显大于在白光和红光下,而菱形藻则在红光下较大,且鼠尾藻幼孢子体与菱形藻在蓝光下的P_n比明显大于其在白光和红光下的P_n比。结果显示,鼠尾藻幼孢子体若与菱形藻进行竞争,在蓝光下相对于在白光和红光下更有优势。硝酸铵、硫酸铵、柠檬酸药物处理对鼠尾藻幼孢子体的生理状态有一定的影响,且这种伤害具有不可逆性;对鼠尾藻嫩芽的伤害较小,且可恢复正常;对石莼的清除效果不明显,对绢丝藻有伤害。淡水处理对鼠尾藻幼孢子体有伤害,对鼠尾藻嫩芽伤害较小,对石莼影响不大,对绢丝藻有伤害。研究表明,在鼠尾藻幼苗早期培育过程中,可增大蓝光的照射或减少红光的照射,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鼠尾藻的生长且抑制菱形藻的生长;在鼠尾藻早期幼苗的杂藻清除中,应避免使用1%硝酸铵、1%柠檬酸和3%硫酸铵处理,会对鼠尾藻幼孢子体产生伤害;鼠尾藻育苗早期不宜使用淡水浸泡除去杂藻,鼠尾藻嫩芽每次淡水浸泡30 min,可清除杂藻,且对藻体无伤害。
关键词:
鼠尾藻 杂藻 光质 药物处理 淡水处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熊川 李小林 李强 郑林用
为了解野生羊肚菌的生境,研究其菌塘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运用PCR–DGGE技术,对采集于凉山州冕宁县野生羊肚菌发生地的8个羊肚菌菌塘土样和2个非菌塘土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羊肚菌菌塘土壤与非菌塘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差异和多样性差异较大;菌塘土壤的多样性指数(H)和丰度(S)比非菌塘土壤的高;菌塘土壤中Thermosporotrichaceae、Myxococcaceae和Rhodospirillaceae等3科细菌在羊肚菌菌塘土壤中占据优势地位;羊肚菌菌塘土壤细菌多样性程度总体优于非菌塘土壤。
关键词:
羊肚菌 土壤 细菌 群落结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范立民 陈家长 吴伟 孟顺龙 宋超 胡庚东 裘丽萍 瞿建宏 徐跑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浮床栽培水葫芦对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水葫芦种植区和敞水区间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差别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主要环境因子与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水葫芦栽培对浮游细菌影响的部分可能机理。结果表明:水葫芦栽培池塘中蓝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优势菌群;与敞水区相比,水葫芦种植区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其他一些门类的相对丰度较低,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低;主要环境因子中叶绿素a和亚硝酸盐氮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呈负相关的现象,可能与水葫芦浮床栽培对藻类丰度和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影响有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小玉 张根芳 刘其根 鄢灵兰 李家乐
以浙江金华汤溪威旺养殖基地的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研究了单养鲢、鳙和三角帆蚌的池塘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的差异,以及养蚌池混养鲢鳙对水体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蚌(10#)围隔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和低密度鳙(13#)围隔(P<0.05),绿藻数量则显著低于低密度鲢单养(11#)围隔(P<0.05)。在鱼蚌混养的情况下,单养蚌(10#)围隔浮游植物平均数量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和鳙-蚌混养(17#,18#)围隔(P...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三角帆蚌 鲢 鳙 生物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佳 沈红梅 谢树莲
对汾河流域太原段6个样点的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汾河太原段化学需氧量(COD)、总磷和氨氮的水平较高,重金属镉、铬和铅污染都比较严重,其中镉污染尤其突出,水质处于从V类水向劣V类水过渡阶段;②汾河太原段浮游藻类共计有89属,224种,其中蓝藻门23属103种,绿藻门37属75种,硅藻门19属36种,甲藻门4属4种,隐藻门3属3种,裸藻门、金藻门和黄藻门各1属1种。优势种主要有小席藻、银灰平裂藻、尖针杆藻等14种,均为α-中污和β-中污指示种;③汾河太原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水质污染情况逐渐加剧,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个别地段达到重...
关键词:
浮游藻类 水质分析 污染 汾河太原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妮娜 张萌 冯兵 张敏 徐军 刘足根 张秋根
着生藻类在水质监测与水生态健康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江西最大的河流赣江为研究对象,对赣江丰水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53个点位对赣江全流域进行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共鉴定着生藻3门42属175种,其中硅藻门有23属151种,绿藻门有9属12种,蓝藻门有10属12种。硅藻门舟形藻属为丰水期赣江流域着生藻类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为14.080%。下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桥弯藻属和舟形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分别为13.088%和12.935%;中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桥弯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为12.849%;上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异极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达10.150%。通过蒙特卡罗显著性检验发现,赣江流域下游总氮、溶氧、叶绿素a和电导率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中游主要海拔、流速、河宽和总磷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上游总氮、河宽、浊度和流速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将其与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影响下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叶绿素a和电导率,影响中游、上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导水环境因子分别是海拔和总氮。可见赣江流域丰水期下游和上游的着生藻类群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质状况,中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主要反映的是流域地貌因子。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立婧 顾静 张饮江 彭自然 何培民
上海白莲泾生态环境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规划区的重点建设项目。2006年3月至9月对白莲泾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浮游藻类与水质理化参数的关系。共检出浮游藻类181种,隶属于7门82属,主要优势种为水华微囊藻、铜绿微囊藻、不定微囊藻、湖泊鞘丝藻、巨颤藻、小席藻和扭曲小环藻;浮游藻类密度年平均值为21.03×104ind./L,生物量年平均值为4.027 mg/L;浮游藻类的香农威尔多样性指数为0.94~2.47,丰富度指数为0.58~2.75,均匀度指数为0.39~0.78;涨潮时生物密度均值为17.60×104ind./L,生物量均值为0.775...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国才 包文仲 刘振奇 申玉春
鱼塘细菌数量很大且经常波动。总菌数以夏季最多,依次为秋季、春季及冬季;异养菌在水层及底泥中则分别以夏季和秋季较多。异养菌数量与化学需氧量(COD)呈明显正相关。总菌数与 COD也呈正相关。水温与总菌数呈正相关,而水温与异养菌则无相关性。浮游植物与总菌数、异养菌数均无相关性。浮游动物与细菌数量却呈现正相关。细菌繁殖适宜的pH 值为6.4—9.4。促使细菌数量减少的常用水产药物,按其效力大小依次为漂白粉、CuSO_4·FeSO_4 合剂、敌百虫。
关键词:
鱼塘 总菌数 异养菌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洋 郁二蒙 谢骏 王广军 张凯 李志斐
为研究添加芽孢杆菌对池塘水体理化因子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实验组(添加芽孢杆菌池塘)与对照组(普通池塘)水体和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同时分析了两种池塘水体和底泥的理化指标。结果显示,8、9月实验组池塘水体中TN、NH_4~+-N和NO_3~--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底泥中的NO_3~--N、NH_4~+-N、TN和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池塘水体中发酵单胞菌属(Zymomonas)、玫瑰单胞菌(Roseomonas)、脱氯单胞菌(Dechloromonas)和噬几丁质菌属(Chitinophaga)细菌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这些细菌群落中,脱氯单胞菌、噬几丁质菌属有去除硝酸盐的作用,发酵单胞菌属、玫瑰单胞菌具有脱氮的功能。实验组池塘水体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水体中优势细菌群落中的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Geothermobacter、Haliscomenobacter与硝酸盐、总磷呈负相关性,与氨氮、总氮呈正相关性。研究表明,通过向池塘添加芽孢杆菌,可以改变水体中细菌群落的结构,从而实现对池塘理化因素的调节。研究结果为降低水产养殖尾水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建伟 邢存芳 邓晓梅 陈芬
【目的】研究不同pH花椒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提高土壤质量及促进花椒生长提供依据。【方法】在300 hm~2花椒园中,分别采集低pH区(pH≤5.5)、中pH区(5.5碱解N>有效P>速效K。相关性分析表明,花椒根区土壤pH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N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碱解N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速效K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效P与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土壤pH、C/N、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土壤pH改变了花椒根区土壤细菌的群落构成和多样性,是决定花椒根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首要因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