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44)
- 2023(5699)
- 2022(4018)
- 2021(3460)
- 2020(2770)
- 2019(5708)
- 2018(5878)
- 2017(10663)
- 2016(5876)
- 2015(6684)
- 2014(6877)
- 2013(6432)
- 2012(5598)
- 2011(4901)
- 2010(4782)
- 2009(4310)
- 2008(4287)
- 2007(3971)
- 2006(3625)
- 2005(3497)
- 学科
- 济(25071)
- 经济(25053)
- 业(20288)
- 管理(19194)
- 企(15876)
- 企业(15876)
- 技术(11687)
- 中国(8934)
- 农(8886)
- 方法(8187)
- 业经(7480)
- 数学(6850)
- 数学方法(6791)
- 技术管理(6389)
- 农业(6325)
- 学(6196)
- 发(5564)
- 环境(5422)
- 产业(5220)
- 地方(5060)
- 发展(4628)
- 展(4624)
- 信息(4542)
- 财(4401)
- 总论(4205)
- 制(4178)
- 信息产业(4164)
- 划(3910)
- 体(3853)
- 理论(3771)
- 机构
- 学院(87948)
- 大学(87227)
- 济(35391)
- 经济(34644)
- 研究(33552)
- 管理(31202)
- 理学(26595)
- 理学院(26301)
- 管理学(25734)
- 管理学院(25586)
- 中国(23787)
- 科学(22383)
- 京(19394)
- 农(18490)
- 所(17871)
- 研究所(16531)
- 业大(15451)
- 中心(14799)
- 农业(14459)
- 江(14320)
- 财(13983)
- 院(12641)
- 技术(12152)
- 北京(12052)
- 范(11731)
- 师范(11557)
- 财经(11308)
- 经济学(11152)
- 省(10975)
- 州(10938)
- 基金
- 项目(62800)
- 科学(49066)
- 基金(44760)
- 研究(44371)
- 家(41124)
- 国家(40841)
- 科学基金(33898)
- 社会(28154)
- 社会科(26744)
- 社会科学(26737)
- 省(25229)
- 基金项目(23537)
- 自然(21714)
- 划(21232)
- 自然科(21199)
- 自然科学(21194)
- 自然科学基金(20797)
- 教育(19558)
- 编号(17273)
- 资助(16992)
- 重点(15154)
- 发(14793)
- 创(13792)
- 创新(13122)
- 部(13085)
- 成果(13078)
- 国家社会(12536)
- 课题(12427)
- 计划(12356)
- 科研(11857)
共检索到132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淑君 王铁运 王妍 刘云根 马荣
以初滤池—垂直流人工湿地—光催化反应器构建的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进水水质为低度富营养化水,针对湿地设置3种水力负荷(0.8、1.2、2.0 m~(3)·m~(-2)·d~(-1)),针对光催化反应器设置3种因素3个水平[紫外光照时间(3、6、9h)、pH值(4、6、8)及曝气量(0、2.5、5.0 L·min~(-1))]的正交试验,研究该系统对低污染水中氨氮(NH_(4)~(+)-N)、总氮(TN)、正磷(PO_(4)~(3-)-P)和总磷(TP)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湿地在1.2m~(3)·m~(-2)·d~(-1)水力负荷下对NH_(4)~(+)-N、TN、PO_(4)~(3-)-P和TP去除率分别为54.73%、63.52%、75.66%和47.27%,对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2)光催化材料表面的TiO_(2)纳米颗粒可为催化剂在材料中的稳定性提供条件;(3)当光催化反应器pH值为8、曝气量为2.5L·min~(-1)、光照时间为9h时,该复合系统对TP的去除率达65.00%,比单一垂直流人工湿地在1.2 m~(3)·m~(-2)·d~(-1)水力负荷下的去除率(47.27%)提高了17.73%,该研究可为低污染水的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污染水 人工湿地 氮 磷 光催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敏 贺锋 徐栋 何起利 梁威 吴振斌
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氧化还原电位(Eh)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不同功能区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湿地系统下行流池表层、两池底层、上行流池表层Eh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02~585、-87~-130、308~432mV,沿水流方向依次形成了好氧A区/缺氧、厌氧区/好氧B区3个功能区。好氧A区是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区域,BOD5、CODCr、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43.0%、48.4%、54.1%,特别是NH4+-N去除率占总去除率的79%;缺氧、厌氧区主要是进行反硝化反应和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好氧B区则主要是去除厌氧分解后的有机物以及进一步脱氮。另外,NH4+-N的去除率与系统各功能区Eh呈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振斌 梁威 成水平 周巧红 邓家齐 詹发萃
构建湿地是 2 0世纪 70年代才蓬勃兴起的一种处理污水的方式 ,由于其造价和运行费用低 ,净化效果稳定 ,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兴趣和高度重视。现已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控制 ,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关于构建湿地净化污水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但关于湿地基质中的微生物类群和基质酶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仍不清楚。通过对生长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和天然环境条件下菰和石菖蒲根区微生物类群数量及其根区基质酶活性的测定发现 :同种植物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根区微生物的数量比天然条件下的要高 ,特别是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 ,最高可达 3个数量级以上 ;同时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中不同植物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今 马剑敏 张征 张金莲 贺锋 吴振斌
从基质生物膜量、生物膜厚度和脱氢酶活性等方面研究了以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基质颗粒作为附着生长载体的生物膜的特性。结果表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基质生物膜的形成时间为40~60 d。进水水质不同,基质生物膜的形成时间有差异,进水中相对高的营养水平有利于基质生物膜的积累,60 d内形成的稳定生物膜量相差1.59倍;生物膜活性也较大,平均相差1.5倍。不同发育程度的生物膜表现出的活性不同,最佳活性厚度为150 um。人工湿地中不同层次基质生物膜厚度差异显著,最表层0~5 cm层次基质生物膜厚度2~3倍于10 cm以下层次,为最佳活性厚度的3~4倍,其生物膜的过量积累不仅不利于处理效率的提高,且易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铁运 郑淑君 王妍 刘云根
以3种污染负荷的农村黑水为研究对象,研究电气浮—电化学氧化—人工湿地系统对不同含量氨氮(NH_4~+-N)、总氮(TN)、正磷(PO_4~(3-)-P)、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1)系统对不同污染负荷下农村黑水的净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陶玲 李谷 袁龙义 吴恢碧 李晓莉 赵巧玲
根据我国池塘养殖废水排放特点,研究了冬季人工湿地集中处理池塘养殖废水的效果。结果显示,在0.22 m/d水力负荷下,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T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5.0%,38.2%,34.7%,91.6%;水力负荷上升至0.36 m/d后,人工湿地对TN和COD的去除率显著下降为20.0%和27.9%(P0.05),分别为35.7%和和93.2%。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出水TN浓度低于1.5 mg/L,TP浓度低于0.2 mg/L,COD浓度低于8 mg/L,TSS浓度低于5 mg/L...
关键词:
池塘养殖 人工湿地 污染减排 水力负荷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秋颖 王琦 王艳 杨明 李慧 栾天新
为了解凌河流域人工湿地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探讨湿地进出水水质变化情况,本研究选取凌河流域共6个人工湿地,于汛前(5月)、汛中(6月)和汛后(10月)对湿地布点采样,监测了湿地进出水前后水体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总氮(TN)、总悬浮固体(TSS)等指标变化,分析了各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大部分湿地对水体COD、NH3-N、TP和TSS等污染物具有较好地去除效果,部分指标去除率达90%以上。不同时期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其中5月去除COD的有效点位最多,6月去除TP的点位最多,10月去除COD和TSS的点位最多。不同类型的湿地对污染物...
关键词:
凌河流域 水体 污染 人工湿地 去除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盛辛辛 曹谨玲 赵凤岐 刘青
分别以芦苇、美人蕉和薄荷为植被,构建潜流人工湿地植物床,研究这3种植物对中水中的氮、磷和COD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①芦苇组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最高可达85.43%,芦苇组和美人蕉组对硝酸氮的平均去除率(各测定时间的平均值,下同)都大于薄荷组和对照组,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表现为芦苇组(76.30%)、美人蕉组(76.19%)、薄荷组(61.60%)、对照组(46.99%)依次减小;②薄荷组对总磷和活性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11%、71.89%,是3个试验组中去除率最高的,其次是美人蕉组;③3种植物对COD的去除效果相近,都大于对照组,其中美人蕉组的去除率最高,最高可达77.76%。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许永辉 崔正国 曲克明 王艳艳 王加鹏 李悦悦 胡清静
为了探究不同耐盐植物对海水养殖外排水的去污效果,选取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为湿地植物,细沙、蛭石和珊瑚石为基质,构建了2套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比分析了2种挺水植物的耐盐性及对海水养殖外排水中氨氮(NH_4-N)、亚硝态氮(NO_2-N)、硝态氮(NO_3-N)、高锰酸钾指数(COD_(Mn))和磷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芦苇耐盐度最高为20,而互花米草在盐度35以下均能正常生长,芦苇和互花米草湿地系统对NH_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48±0.50)%和(95.01±1.18)%,对COD_(M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7.74±4.40)%和(72.84±2.64)%。互花米草湿地系统对NH_4-N和COD_(Mn)的平均去除率高于芦苇湿地,分别高9.53%和15.01%,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表明,在高盐胁迫下,互花米草生长状况和对无机氮(DIN)和COD_(Mn)的去除效果均优于芦苇,2种植物对磷酸盐和TP的去除率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人工湿地 耐盐植物 氮磷去除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蒋丽娟 佟金权 易心钰
用木本植物萼距花、杨树和旱柳作为泡沫板浮床栽培材料,研究其生长状况及对人工湿地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植物在N、P含量较高的污染水体中都可以正常生长。在生长旺盛季节内3种植物对污染水体中的COD的月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02%、46.41%和62.44%,对TN的月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0.27%、48.27%、63.29%,对TP月平均去除率分别27.76%、39.8%9和40.06%。其中对TN、TP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对照植物凤眼莲。同时3种植物对重金属Hg、Cd、Cr、Cu具有较强的富集力,而对Mn、Zn和Pb具有超富集潜力。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全凤娇 石彦彪 孙红卫 申文娟 李建芬 贾法龙 张礼知
卤氧化铋基半导体材料具有铋氧层和卤素层交替排布的独特层状结构和易调节的禁带宽度,在直接利用太阳光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表现出优异性能和巨大潜力.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本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该文综述了卤氧化铋材料(氯氧化铋、溴氧化铋和碘氧化铋)光催化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卤氧化铋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和改性策略,以及上述新材料在重金属离子去除、有机污染物降解和空气净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卤氧化铋光催化材料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展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之崟 雷中方 张振亚 杉浦則夫
土壤渗滤法是一种就地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它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动物、微生物、植物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能高效去除COD、BOD5以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对水源保护和分散型污废水治理的意义重大。就上海虹桥机场围场河典型污染河段进行土壤渗滤法水质生态修复试验,结果表明COD的去除率高达75.8%,TP的去除率高达100%,水体中的溶解氧显著提高,各种有机物也得到相应的降解。同时,结合土壤渗滤法的主要特点及应用前景,对围场河水质生态修复提出了综合性的建议。
关键词:
土壤渗滤法 水质生态修复 污染物去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廷杰 齐增湘 罗军 甘德欣
在阐述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机理的基础上,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各种新型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构建复合人工湿地系统、蚯蚓生态滤池、生物栅与生物浮岛、生态砾石床技术和人工水草生态净化技术.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污水净化 机理 生态工程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孙志明 胡小龙
根据矿物材料学的学科交叉特点,设计了以天然海泡石为载体制备纳米Ti O2/海泡石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其甲醛降解性能的研究型综合教学实验。结合XRD、BET、SEM和TEM等手段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孔结构特性及微观形貌进行检测分析,并基于光声光谱技术对复合材料甲醛吸附-降解性能进行评价,启发学生对材料制备-结构-性能三者关系的思考。实践结果表明:该实验有助于学生了解矿物材料加工技术研究前沿,既能提高学生的科研热情与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实践、创新应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海泡石 光催化 甲醛降解 教学实验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余家辉 李冰 王林 朱加宾 朱健
为研究氧化还原酶活性对人工湿地中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探讨将基质酶活性作为评判人工湿地整体去除效能的指标,本研究以生物陶粒和鹅卵石为基质并搭配种植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美人蕉(Canna indica)和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2016年6月至11月每月采样1次,对基质中4种氧化还原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的酶活性进行测定,并从酶学的角度探讨这4种氧化还原酶的活性与养殖尾水中总氮(TN)、硝态氮(NO_3~–-N)、总磷(TP)、正磷酸盐(PO_4~(3–)-P)、COD_(Mn)去除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氧化还原酶活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酶活性分别在植物生长高峰期的8月和9月达到最高;多酚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夏季(6—8月)变化不大,植物生长末期达到最高。空间分布上,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沿垂直方向分布表现出相同趋势,即表层最高,中层次之,底层最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脱氢酶活性与COD_(Mn)的去除率显著正相关(R~2=0.6783,P0.05)。结论认为,脱氢酶可作为人工湿地中去除COD_(Mn)的效能指标,硝酸还原酶可作为人工湿地中去除NO_3~–-N的效能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