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26)
2023(5175)
2022(4255)
2021(3996)
2020(3265)
2019(7258)
2018(6990)
2017(13413)
2016(7139)
2015(7615)
2014(7614)
2013(7107)
2012(6649)
2011(6017)
2010(6168)
2009(5571)
2008(5741)
2007(5144)
2006(4416)
2005(4133)
作者
(20358)
(17280)
(16840)
(16079)
(11104)
(8372)
(7579)
(6439)
(6416)
(6116)
(5858)
(5746)
(5624)
(5545)
(5348)
(5221)
(4944)
(4924)
(4874)
(4761)
(4254)
(4138)
(4118)
(3932)
(3876)
(3841)
(3802)
(3585)
(3477)
(3376)
学科
(28300)
经济(28247)
(20535)
管理(18642)
(17695)
企业(17695)
方法(12573)
数学(9947)
数学方法(9812)
(8656)
(7853)
中国(7658)
(6927)
理论(6916)
业经(6322)
(5646)
(5573)
金融(5573)
(5276)
银行(5268)
(5058)
(4882)
教育(4876)
财务(4876)
财务管理(4864)
企业财务(4745)
技术(4554)
农业(4551)
(4551)
贸易(4548)
机构
大学(105614)
学院(102424)
(42288)
经济(41447)
管理(37146)
研究(36640)
理学(32502)
理学院(32079)
管理学(31483)
管理学院(31284)
中国(26186)
科学(22206)
(21932)
(21083)
(18310)
财经(17171)
研究所(16856)
(16776)
中心(16005)
(15801)
(14452)
业大(14420)
经济学(14383)
(14365)
师范(14307)
北京(13603)
财经大学(13210)
农业(13113)
(12997)
经济学院(12818)
基金
项目(69938)
科学(55809)
基金(52746)
研究(50122)
(47850)
国家(46996)
科学基金(39463)
社会(33527)
社会科(31692)
社会科学(31680)
基金项目(27181)
(25741)
自然(25198)
自然科(24652)
自然科学(24641)
自然科学基金(24246)
教育(23531)
(22452)
资助(21324)
编号(18668)
(16298)
成果(16277)
重点(16121)
(15090)
(14683)
国家社会(14580)
(14308)
教育部(14215)
创新(13665)
科研(13598)
期刊
(45719)
经济(45719)
研究(31291)
中国(19391)
学报(19192)
科学(17022)
(16778)
(15329)
大学(14572)
管理(14362)
学学(13828)
教育(12809)
农业(10270)
财经(9381)
(8741)
金融(8741)
(8171)
经济研究(7775)
技术(6788)
(5928)
业经(5906)
问题(5846)
(5777)
世界(5151)
科技(5066)
(4781)
业大(4629)
社会(4335)
技术经济(4171)
现代(4121)
共检索到149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洪兵  
从子产到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完成了从"救世"理论到"治世"理论的蜕变过程。"救世"之说,乃是西周以降以"礼乐刑政"为核心观念的"王道政治"的权宜补充。"治世"之说挑战王道政治观念,形成了先秦法家独具特色的政治正当性理论。法家学说从历时视域与共时视域两个层面构建其政治正当性理论。历时视域中的法家政治正当性,强调政治正当性之获得在于洞察人们最为关切的时代主题,并且通过有效的途径与手段来回应人们的关切,最终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戴。共时视域中的法家政治正当性,强调"以力服人"、"以利服人"与"以理服人",主张回归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叶松奇  
先秦法家的法治理论包含法属性论、法运行论以及法价值论三个部分。在“法”的属性定位上,法家认为“法”作为一种以赏罚为内容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成文规范,有助于强化君权,调动民力,以实现富国强兵之目标,因而是君主治国理政的必要手段。在“法”的运行层面,法家设计了“君—吏—民”以及“君—吏”两条法治运行路径,试图将包括君主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纳入国家法治体系之中,并实现政治权力的理性化运作。在“法”的价值层面,法家着力阐述了“法”应具备的内在品格,包括法的公开性与可理解性、稳定性与内在统一性、社会适应性以及普遍性与权威性,认为这是法治能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法家法治理论对当代法治建设仍有借鉴价值,但要实现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对接,还须经过三方面的重构与转化:君主中心主义的民主化转向,法律工具主义的主体性升格以及法律价值属性的现代性改造。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叶松奇  
先秦法家的法治理论包含法属性论、法运行论以及法价值论三个部分。在“法”的属性定位上,法家认为“法”作为一种以赏罚为内容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成文规范,有助于强化君权,调动民力,以实现富国强兵之目标,因而是君主治国理政的必要手段。在“法”的运行层面,法家设计了“君—吏—民”以及“君—吏”两条法治运行路径,试图将包括君主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纳入国家法治体系之中,并实现政治权力的理性化运作。在“法”的价值层面,法家着力阐述了“法”应具备的内在品格,包括法的公开性与可理解性、稳定性与内在统一性、社会适应性以及普遍性与权威性,认为这是法治能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法家法治理论对当代法治建设仍有借鉴价值,但要实现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对接,还须经过三方面的重构与转化:君主中心主义的民主化转向,法律工具主义的主体性升格以及法律价值属性的现代性改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玲玲  高浩然  
研究目的:破解当下耕地行政保护“价值—规范”“需求—功能”的偏离问题,以实现耕地行政保护的正当性,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耕地保护转型提供理论补足。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研究结果:一方面,在功能主义“需求—功能”视角下,现有的《耕地保护法(草案)》等规范性文件无法满足耕地行政保护处罚、救济、公益等需求;另一方面,在规范主义“价值—规范”视角下,囿于整体性价值割裂、兼容性价值不足、防御性价值脆弱的局限,耕地行政保护价值基础缺失。研究结论:应当以“规范”为体,对耕地行政保护的价值基础在“功能为用”的导向下进行处罚、救济、公益等功能的拆解,以此具体实现《耕地保护法》主体构建、法规承继、责任细分的改造以及《土地管理法》等法规续造的规范协同,在协同后展开明确处罚范围、赋予耕地保护检察建议以强制力等保护措施,实现耕地行政保护的正当性建构。
[期刊] 求索  [作者] 江畅  
作为社会管理方式,政治与其他社会管理方式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它凭借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公共权力)进行整个社会的管理,因此政治权力是政治的决定性、关键性要素。政治权力就其本性而言是社会全体成员(人民)为了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所建立并拥有的、运用法律授予社会治理主体代表自己行使其所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体权力。政治权力存在正当性问题,而其正当性主要取决于其根据和理由的正当性,只有政治权力的理由和根据正当,政治主体拥有的主体权力和运用该权力治理社会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同和支持。政治权力体现的是人民整体的意志,面对的却是人民个体,其主要功能在于对人民个体进行规导。政治权力对人民个体的规导应以尊重和保护个体权利为前提,个体权利是政治权力的边界或阈限。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涛  韦伟  
法家在先秦时期可分为秦晋法家和齐法家两大系,本文对这两大系法家经济思想的特点及异同进行了分析,提出二者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强调富国强兵、重视以法治国,但由于所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的不同,在经济思想上二者在富国与富民、农商关系的处理上又有所不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兴国  
有效教学正当性问题,是一个在何种意义上有效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的问题。正当(性)与有效(性)是判定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两个不同的价值维度。正当(性)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概念,即一个用以衡量所有教学活动的价值基础和道德标准。好的教学首先应当是正当的,它是衡量教学的首要标准。在保证正当性的前提下,有效性问题才能够成为教学实践的首要问题。有效教学正当性之实现,需要确保教学过程的伦理性、合法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敏俐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庆昌  
在变革的时代,改革似乎具有无需争辩的正当性,而事实并非如此。理性地审视,教育改革并不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接受教育精神的作用且源于改革者深层使命动机的教育改革才具有正当性。所谓教育改革的正当性,简而言之是道义和智慧的统一,是道义上的正当性和智慧上的正当性的有机结合。现实教育改革中的行政化、简单化和庸俗化现象,正严重制约着教育改革正当性的实现,不容忽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培平  
从执法正当性的立法保障机制来看,应当以交往理性的视角倡导广大民众加入行政立法之中。从执法正当性的审查保障机制来看,应当确定行政执法正当性的审查监督范围、加强国家有关机关对行政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强调高效合理的原则。从执法正当性的错误纠正机制来看,应当以司法纠错和行政纠错为主要手段。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叶金育  
税的天生无对价性决定了其对纳税人人身和财产的干预,尤其在租税国家的理念指导下,一旦国家财政出现危机,国家便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去寻租。法律的规定只不过是税及税法的正当性的形式要件,但最根本的还在于税及税法本身的正当性。税法的目的在于公平分配纳税负担,而不干预市场自由竞争秩序,同时,又保障纳税人的基本自由和基本权利。税收法定主义的最根本的功能在于财政目的和保障纳税人基本权利。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云杉  
本文探讨了当下基础教育出现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理念型教育模式——"博放教育"。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中上阶层与中下阶层在继承人的培养与精英的塑造策略上出现明显的分歧,也意味着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发生了断裂:即教书与育人的分裂。本文先检讨了博放教育的制度逻辑——减负简单地将兴趣与努力对立,选课以差异性替代了共同性的培植,走班制提出集体之外成长;继而剖析博放教育背后的民情风尚:惟新是从切断了时问链条,平等否定了纵向的秩序,也否定了教育的权威性;最后诘问:看似摇摆于外在的严苛与内在的虚妄之间,实则严苛与虚妄内外合一,无根与无限互为因果。在此情势下,教育的正当性究竟何处安放?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范树成  
西方国家为了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信念、准则和价值 ,培养它们需要的“政治人”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非常重视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 ,并且在政治教育和政治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实践 ,有助于改进和加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论述了西方国家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机构 ,分析了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实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琴  
除了传统"黜奢崇俭"的消费观外,先秦儒家思想中还有不少对消费问题的精彩论述和探讨:注重发展生产,提高人民消费生活水平;早期的生态消费思想;对消费合宜性问题的探讨;对消费欲望的精彩论述等。即使从现代消费理论来看,也不失为真知灼见。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启亮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精华,实际上主要荟萃于儒道两家。儒显而道隐,显性的正统的儒家德育思想通过雅俗文化传播系统而泽润百世,丰博显赫而且有众仰的“师表”的名。道家所主张的道、德、德育都与儒家的意蕴不尽相同而且多有相逆,所以虽以潜隐的方式补充、协调着儒家显学,滋养万物也绵延百世,却因其谦退、守柔、不争、无为而无名。 先秦文献,唯有《老子》一书为道德专论,但是说道德论“儒”不论“道”,讲德育重视儒家疏误道家,却仿佛是约定俗成,这就不能不说是类似“文化霸权”的一种文化失衡现象了。道家的道、德及其德育,依然隐忍着自家的一脉传统延续下来,在与儒墨诸家显学的冲突、批判、超越的过程中互补融汇,以此形成了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