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90)
- 2023(9261)
- 2022(7164)
- 2021(6437)
- 2020(5117)
- 2019(11105)
- 2018(10932)
- 2017(20611)
- 2016(11658)
- 2015(12529)
- 2014(12443)
- 2013(11815)
- 2012(10619)
- 2011(9547)
- 2010(9329)
- 2009(8681)
- 2008(8664)
- 2007(7537)
- 2006(6833)
- 2005(6139)
- 学科
- 济(45043)
- 经济(44983)
- 管理(31348)
- 业(31128)
- 企(23918)
- 企业(23918)
- 方法(17865)
- 数学(15238)
- 数学方法(15073)
- 农(14956)
- 中国(14358)
- 业经(12016)
- 学(11445)
- 财(11100)
- 农业(10332)
- 贸(9120)
- 贸易(9117)
- 易(8865)
- 地方(8507)
- 制(8472)
- 银(7238)
- 产业(7233)
- 银行(7192)
- 环境(7168)
- 技术(7161)
- 发(7142)
- 融(6953)
- 金融(6952)
- 理论(6860)
- 行(6817)
- 机构
- 大学(169058)
- 学院(166844)
- 济(65376)
- 经济(64191)
- 研究(60361)
- 管理(60299)
- 理学(53008)
- 理学院(52314)
- 管理学(51184)
- 管理学院(50904)
- 中国(43074)
- 科学(40429)
- 农(37597)
- 京(35599)
- 所(31880)
- 业大(30320)
- 农业(29956)
- 研究所(29674)
- 财(28763)
- 中心(26208)
- 江(25021)
- 财经(23664)
- 范(23146)
- 师范(22778)
- 北京(21690)
- 经(21663)
- 院(21398)
- 经济学(20515)
- 农业大学(19978)
- 州(19380)
- 基金
- 项目(118908)
- 科学(93220)
- 基金(87637)
- 研究(80250)
- 家(80124)
- 国家(79467)
- 科学基金(66441)
- 社会(52965)
- 社会科(50149)
- 社会科学(50134)
- 基金项目(46802)
- 省(46124)
- 自然(44361)
- 自然科(43388)
- 自然科学(43368)
- 自然科学基金(42619)
- 划(40060)
- 教育(36600)
- 资助(33749)
- 编号(30389)
- 重点(27601)
- 发(25742)
- 部(25655)
- 创(24818)
- 成果(24284)
- 计划(23796)
- 创新(23292)
- 科研(23264)
- 国家社会(22816)
- 业(21637)
共检索到237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沈骅
先秦时期的私主要解释为人之偏私,指人的私心、私情、私欲等。春秋以前,人之偏私虽然也是思想家们努力摒弃的对象,但私本身并没有被赋予奸邪的道德贬义色彩。到战国时期,私被赋予道德贬义色彩,人之偏私也被打上奸邪烙印。在这个进程中,法家起了关键作用。先秦时期私观念的道德贬义化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并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私观念 先秦 道德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沈骅
对先秦时期公私观的考察应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西周时期的“公”,主要“私”所指代的对象主要是各国国君和国内的卿大夫,双方的冲突也称为“公室”与“私门”之争,君权日益强大,公私观念的现实内涵也发生重大变化,“公”指各国君主和朝廷国家,“私”由春秋德伦理色彩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强化。
关键词:
公私 先秦 族天下 家天下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浏祎
中国古代音乐和音乐教育,其源头在于远古的礼仪活动。乐与礼密不可分,礼乐在古代中国居于重要地位。经过氏族部落和夏、商时期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机构、官制和官方祭祀的音乐礼仪在周朝达到了一个高峰。此后,随着经济社会变迁,官方乐师出现了分散与下移,音乐逐渐摆脱了实用功能而获得了真正的艺术性,民间私学的音乐教育也在典章礼仪和诗歌词曲方面获得了发展。与此同时,民间社会对音乐的认知分歧更为扩大。非乐思想的出现,反映出社会关系的某种紧张态势,也对后世官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先秦时期 音乐教育 古代音乐 音乐礼仪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峻杉 王旎娜 代雅新
当代教育学的理论构造与生活实践已经与“文化”这个词密不可分,中国教育学的深化发展很有必要追溯早期“文”的观念以接续自身的思想根源。从甲骨文到战国文字,人形“文”与交错“文”的两类特征就存在着发展融合的轨迹。“文”的初义可能有两种不同走向但又彼此联系的起源,分别是表达与祖先神、上帝沟通的能力或状态的“通神”义,以及来自图腾、甲骨兆纹、礼器纹饰所代表的神秘图案的“纹理”义。春秋战国文献中“经天纬地”“因天之生也以养生”的“文—武”之“文”,以及赞颂圣王德行及其开创传统的“文—德”之“文”,有可能是由“通神”义所演化而来;与此同时,表示贯通隐显、具有信息指示作用的结构纹理的“文—明”之“文”,表达内在理据、法则、结构的“文—理”之“文”,以及表达显化、装饰等功能的“文—质”之“文”,有可能是由“纹理”义所演化而来。对先秦“文”观念的梳理,有助于中国教育学对本土“文—化”传统的自知自明,彰显“文”与“心”的关联意义以优化诠释“以文化之”,提炼“文—养”的观念来深化诠释“文而化之”,发掘“观—文”的思想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并拓展对“文”“道”关系的讨论。
关键词:
文化 文以载道 以文化人 观念史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伟
先秦"说"体在春秋之前为祭祀之辞,其主要义界为"攻责",形式上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文言"。春秋末期至于战国,"说"由祭祀之辞发展成游士游说之辞。逻辑关系上,"说"用来解释"经"之所以成立的原因和根据。《韩非子》所载诸"说"(尤其是所存"异闻")等战国文献,表明以《韩非子》诸"说"为代表的"说"体文献已包含了大量民间口传故事性材料,即后世"小说家"的材料。事实上,战国末期,《荀子》《吕氏春秋》等一些篇章,开始有意识地辨正"世俗之说"或民间"传语";这种观念发展到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及班固《汉书·艺文志》,
关键词:
先秦 “说”体 汉代 “小说”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欣
中国美学"和"的审美观念,最初源自原初先民的饮食祭祀活动,并逐步演化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审美表征。立足于先秦先民饮食活动,"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和演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五味调和"之美与"礼乐之和"的审美意蕴。"五味之和"通过展现先秦时期饮食活动场景,解析"甘"与"美"的内在联系;"礼乐之和"通过解析先秦先民"礼-天地-阴阳-四时-鬼神-君主-政教命令-礼仪"模式来阐释"和-礼-乐-德"的结构升华。"以和为美"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观的独特基因,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以及文艺创作,亦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士龙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秦汉以降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先秦民本思想经过夏商两代的酝酿,形成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继续发展而趋于完善,将君与民的关系提高到关乎江山社稷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先秦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统治者对前代政治经验教训的总结,二是思想领域从神本到人本的变化,三是社会大变革的推动。
关键词:
先秦 民本思想 敬天保民 为政以德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士龙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秦汉以降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先秦民本思想经过夏商两代的酝酿,形成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继续发展而趋于完善,将君与民的关系提高到关乎江山社稷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先秦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统治者对前代政治经验教训的总结,二是思想领域从神本到人本的变化,三是社会大变革的推动。
关键词:
先秦 民本思想 敬天保民 为政以德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强华
伴随我国内陆文明的不断演进,海洋文明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发展。早期人们形成的海洋观念影响到中国先秦哲学体系的建构。先秦诸子通过以海譬道、以海譬人、以海譬政来阐释其哲学观点的不乏其例。以海譬道表现为海洋成为探索天道的平台,进而成为抽象哲学之道的重要物象。以海譬人主要是通过海与陆的空间存在图景的不同来区分人的认知和境界的差异,以及用海洋喻道德的培养。以海譬政是以水譬政的延伸,表现出规范统治者谦下、仁爱的政治诉求,彰显了先秦政治哲学的特色。先秦哲学中的海洋观体现了先秦海洋文化中呈现出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化表现形式。中国先秦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以审美的方式去认知海洋,这一点区别于西方文明源头中把海洋当成征...
关键词:
先秦哲学 海洋 观念 譬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袁鑫 王巧玲
文章从先秦时期教师的资质、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师的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入手,以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儒、道、墨家重要教育家的理论为依据,论述了先秦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精华,并重点论述这一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在当代的人文教育、科学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人格教育以及直觉领悟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先秦时期 教师专业发展 当代价值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振中
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高层建瓴的论述,主要从商代西周及其以前的金器、东周金器、东周的金质货币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先秦时代的金器及其特点,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颇有裨益。
关键词:
先秦时代 金器制作 手工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勇
我国先秦时期的官府工商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这种情况被称为“工商食官”。“工商食官”语出《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韦昭注云;“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廪之。”据此,我们说周代有官府工商业的存在大概是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信艳
本文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先秦时期流转税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和评析。本文认为,虽然古代流转税活动较为原始,但从有关思想家言论的记载和流传下来的赋税资料中,还是能梳理出一些宝贵的流转税思想财富。具体体现在:“关市讥而不征”的关税思想;“寓税于价”的消费税思想;关税、市税在流转税制结构中的冲突分析的流转税制思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岗
先秦时期,玉的审美价值不仅得到了较为系统地发掘,而且已经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现了政治化、宗教化以及道德化的发展趋势。先秦时期的玉崇拜,不仅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烙印,而且融入了中国文化体系之中,深刻影响了后世玉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先秦史 玉 玉文化 崇拜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华语
编织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2002年9月至12月,考古工作者对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时,出土了距今7 000—8 000年的编织物,证明我国编织的肇始最迟不晚于距今7 000—8 000年前,而其实际,当更悠远。先秦时期,编织生产分官营和私营两大类,官营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亚类,一般都是规模生产,以作坊形式进行;私营也有营利和自用两亚类,前者以个体或作坊形式生产,后者则主要是个体生产。无论官营和私营,由于时代不同,生产条件和环境不同,各个时代的生产类型及经营管理又各有不同内容及特点。编织品为政治生活、军事装备所必备,日常生活亦不可或缺。编织业不仅催生了纺织业,而且是社会生产的助推器,其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
先秦时期 编织业 官营 私营 助推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