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22)
2023(3968)
2022(3540)
2021(3424)
2020(2889)
2019(6629)
2018(6725)
2017(12495)
2016(7391)
2015(8159)
2014(7985)
2013(8075)
2012(7809)
2011(7268)
2010(7084)
2009(6347)
2008(6216)
2007(5546)
2006(4992)
2005(4576)
作者
(20819)
(17302)
(17216)
(16380)
(11175)
(8504)
(7993)
(6732)
(6551)
(6353)
(5924)
(5912)
(5770)
(5490)
(5439)
(5386)
(5151)
(5119)
(4954)
(4914)
(4292)
(4265)
(4125)
(4028)
(3914)
(3895)
(3843)
(3740)
(3502)
(3498)
学科
(26051)
经济(26015)
管理(17633)
(16172)
(13056)
企业(13056)
地方(9023)
(8756)
(7860)
方法(7795)
中国(7624)
业经(6532)
理论(6486)
(6377)
农业(5474)
数学(5397)
(5311)
数学方法(5274)
(4920)
教育(4869)
地方经济(4245)
环境(4198)
(4102)
金融(4099)
(3850)
贸易(3845)
(3817)
银行(3809)
(3739)
(3737)
机构
大学(101509)
学院(99004)
研究(36441)
(33825)
经济(32917)
管理(32747)
理学(27428)
中国(27179)
理学院(26924)
管理学(26355)
管理学院(26153)
科学(24575)
(22975)
(19155)
(17782)
(17678)
师范(17633)
(17586)
研究所(17318)
(16871)
中心(16255)
业大(14548)
师范大学(14533)
北京(14321)
农业(13676)
(13516)
财经(13314)
(12993)
(11842)
(11447)
基金
项目(62516)
科学(48449)
研究(46569)
基金(43940)
(38499)
国家(38123)
科学基金(31857)
社会(27182)
社会科(25481)
社会科学(25472)
(24978)
基金项目(24001)
(21725)
教育(21456)
自然(21286)
自然科(20704)
自然科学(20701)
自然科学基金(20311)
编号(19774)
成果(17577)
资助(16521)
重点(14390)
课题(14235)
(13795)
(13153)
(12834)
创新(11954)
科研(11933)
(11824)
(11770)
期刊
(45404)
经济(45404)
研究(32802)
中国(23575)
学报(18732)
科学(16303)
(16112)
教育(15879)
(15344)
大学(13522)
管理(12586)
学学(12164)
农业(10451)
图书(8634)
技术(8164)
(7920)
金融(7920)
财经(7000)
书馆(6486)
图书馆(6486)
业经(6433)
问题(6155)
(6141)
(6102)
资源(6035)
(6022)
经济研究(5886)
(5431)
现代(4948)
(4862)
共检索到1599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苗苗  
谷物酒作为农耕社会的主体饮品,其传统酿造技术和所孕育的酒文化内涵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经过长久的积累沉淀,最终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浸润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先秦时期谷物酒选用的酿酒原料主要是秫、稻和黍,有浊酒和清酒之分,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谷物酒的酿造技术不断地发展与改进,并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和礼仪活动等都存在密切联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庆峰  张波  
在葡萄酒的起源问题上,中国是除了西亚之外另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地区。中国本土上自远古时期就有原生葡萄存在。湖南玉蟾岩、河南舞阳贾湖、浙江庄桥坟、山东日照两城镇等地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葡萄种子,河南舞阳贾湖和山东日照两城镇甚至发现了用葡萄作原料的酒。商代,中国仍有酿造果酒的传统,周穆王西征以至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中西交通日趋频繁,西亚的欧洲种葡萄传入中原。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艾振  
上一期里,我们讲述了仓储的起源,简单了解了它古老的历史。这一期,我们要说的是先秦时期人们对仓储的一些认识。从夏朝到战国的两千年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各类仓储活动、仓储设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对仓储的认识和理解也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重储却始终占据着仓储思想的主旋律。接下来我们要着重介绍的就是这时期的重储思想。首先,我们来看重储的原因。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信艳  
本文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先秦时期流转税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和评析。本文认为,虽然古代流转税活动较为原始,但从有关思想家言论的记载和流传下来的赋税资料中,还是能梳理出一些宝贵的流转税思想财富。具体体现在:“关市讥而不征”的关税思想;“寓税于价”的消费税思想;关税、市税在流转税制结构中的冲突分析的流转税制思想。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勇  
我国先秦时期的官府工商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这种情况被称为“工商食官”。“工商食官”语出《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韦昭注云;“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廪之。”据此,我们说周代有官府工商业的存在大概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惠富平  
三国时期 ,曹魏控制西北 ,蜀汉占据西南 ,两国主要在西部地区争战 ,粮草供给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为此双方都采取了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曹魏在西部一些适宜农业的战略要地大兴屯田 ,开发关陇、稳定河西 ,每年收获大量谷物供给军粮 ,以守为攻 ,迎战蜀军 ;蜀汉占据西南之后 ,诸葛亮注意处理好民族关系 ,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 ,劝农积谷。为了解决北伐运粮的困难 ,还在汉中及渭水南岸一些地区设置少量屯田。不同的农业开发措施与双方的治乱胜败有很大关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苗润洁  
西北汉简当中有很多珍贵的名籍资料,对于来往人员的信息记载详细。从这些名籍资料来看,来往于西北地区的人员当中三河籍的占据了很大比重。这说明三河地区与西北地区之间有着频繁的区域联系,这种联系带有明显的经济目的。两个相距千里之遥的地区之间能够产生经济联系的原因主要与四个因素有关:三河地区繁荣的商业经济和经商传统是实现区域经济联系的内在驱动力;三河地区发达的手工业经济和大量的手工业者能够为西北地区带去宝贵的资源;大量到西北地区“占田”的人员带动了两区域间农业经济的沟通;两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也是实现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条件。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林  李俊颖  
明宣宗时期的部院大臣群体在人员构成上,近半数是部院老臣留任,另一部分则是新晋部院大臣,人员构成相对合理;在政治理念上,部院大臣群体同明宣宗保持着基本一致的守成的政治理念,同心同德、共理国政;在实际执政能力上,部院大臣群体人才济济,保障了部院权力正常运行,与内阁保持互相弥补和相互制衡的协调局面;在新晋部院大臣方面,虽然其中多数是由朝臣举荐而来,但双方并非势利之交。因此,可以看出明宣宗时期的部院大臣群体是一股相对稳定的上层政治势力,他们的所作所为为明宣宗时期的政治营造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和谐的生态环境,这无疑也是"仁宣之治"局面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张敏  吴书  彭宇泓  范莉莉  蒋玉石  
本文以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和界定阻碍区域品牌形成和发展的锁定效应因素,并开发一套定量测量量表。在整理有关理论文献并结合研究小组对集群品牌开放式调查和对企业管理层深度访谈基础上,本文对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了规范的质性编码分析,提出集群区域品牌锁定效应的内容维度,并以此设计初始题项。通过发放问卷搜集调查数据后,利用信效度检验剔除相关度较低的测量项目,确定了由3个维度、14个测量题项组成的正式量表。经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一步证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单维性和可靠性,是一个稳定有效的测量框架。本研究为集群区域品牌锁定效应提供了测量工具,填补了品牌化理论在产业集群方面的研究缺口。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树欣  
一般认为,"模仿说"起源于古希腊,而中国则缺乏模仿观念,至少模仿观念很不发达。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中国在先秦已产生了有别于古希腊的模仿观念——文化模仿观,在这种模仿观念中,又蕴涵了两种特有的模仿观念——艺术模仿观和符号模仿观。与古希腊的艺术模仿说重形似相比,中国先秦的模仿观则重视对道(包括天道和人道)的仿效。先秦模仿观对后世的文艺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朝旭  
先秦时期的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教是与乐教配套进行的,并以政教合一的体制为保障,使礼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和强化。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宋宪章  
南宋时期的名酒宋宪章(自由撰稿人)自从宋室南迁,临安便成为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经济的繁荣,临安一时成为“世界上最华贵的城市”(《马可波罗游记》),饮食业也随之飞快地发展起来,海鲜野味、名肴佳撰,天下所无者,皆悉集于此地。在南北风味交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士龙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秦汉以降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先秦民本思想经过夏商两代的酝酿,形成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继续发展而趋于完善,将君与民的关系提高到关乎江山社稷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先秦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统治者对前代政治经验教训的总结,二是思想领域从神本到人本的变化,三是社会大变革的推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浏祎  
中国古代音乐和音乐教育,其源头在于远古的礼仪活动。乐与礼密不可分,礼乐在古代中国居于重要地位。经过氏族部落和夏、商时期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机构、官制和官方祭祀的音乐礼仪在周朝达到了一个高峰。此后,随着经济社会变迁,官方乐师出现了分散与下移,音乐逐渐摆脱了实用功能而获得了真正的艺术性,民间私学的音乐教育也在典章礼仪和诗歌词曲方面获得了发展。与此同时,民间社会对音乐的认知分歧更为扩大。非乐思想的出现,反映出社会关系的某种紧张态势,也对后世官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华语  
编织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2002年9月至12月,考古工作者对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时,出土了距今7 000—8 000年的编织物,证明我国编织的肇始最迟不晚于距今7 000—8 000年前,而其实际,当更悠远。先秦时期,编织生产分官营和私营两大类,官营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亚类,一般都是规模生产,以作坊形式进行;私营也有营利和自用两亚类,前者以个体或作坊形式生产,后者则主要是个体生产。无论官营和私营,由于时代不同,生产条件和环境不同,各个时代的生产类型及经营管理又各有不同内容及特点。编织品为政治生活、军事装备所必备,日常生活亦不可或缺。编织业不仅催生了纺织业,而且是社会生产的助推器,其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