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04)
2023(3140)
2022(2587)
2021(2430)
2020(1977)
2019(4314)
2018(4542)
2017(7956)
2016(4743)
2015(5270)
2014(5614)
2013(5082)
2012(4694)
2011(4270)
2010(4262)
2009(4012)
2008(3795)
2007(3536)
2006(3120)
2005(2837)
作者
(14075)
(11825)
(11520)
(11086)
(7309)
(5514)
(5307)
(4651)
(4588)
(4222)
(4007)
(3909)
(3900)
(3804)
(3770)
(3529)
(3488)
(3423)
(3418)
(3304)
(3057)
(2930)
(2887)
(2774)
(2649)
(2640)
(2607)
(2517)
(2504)
(2442)
学科
(12945)
经济(12918)
管理(11607)
(8700)
(6801)
企业(6801)
中国(5484)
(5426)
(5147)
(5055)
(4934)
理论(4411)
教育(3938)
(3888)
方法(3547)
地方(3391)
(3325)
银行(3312)
(3236)
(3229)
金融(3221)
业经(3125)
农业(3003)
教学(2931)
体制(2813)
数学(2528)
(2483)
数学方法(2465)
(2284)
制度(2283)
机构
大学(62351)
学院(62234)
研究(24365)
管理(19800)
(19574)
经济(18891)
中国(17864)
理学(16304)
理学院(16033)
科学(15956)
管理学(15587)
管理学院(15471)
(14224)
(13966)
(13021)
研究所(11859)
中心(11018)
农业(11013)
(10864)
(10610)
业大(10592)
(10055)
师范(9880)
技术(9372)
北京(9053)
(8952)
(8513)
(8358)
师范大学(7779)
财经(7731)
基金
项目(40981)
科学(30841)
研究(30486)
基金(27389)
(24750)
国家(24509)
科学基金(19697)
社会(17381)
(16866)
社会科(16237)
社会科学(16234)
教育(14735)
(14381)
基金项目(14016)
编号(13402)
自然(12406)
成果(12115)
自然科(12103)
自然科学(12097)
自然科学基金(11852)
资助(11036)
课题(10372)
重点(9546)
(9539)
(8830)
(8558)
(8431)
(8242)
项目编号(8052)
计划(7919)
期刊
(25983)
经济(25983)
研究(19537)
中国(18175)
学报(13752)
(13088)
教育(13000)
科学(10720)
大学(9943)
学学(9171)
(8818)
农业(8590)
管理(7805)
技术(5957)
(5413)
金融(5413)
业经(4627)
图书(4515)
(4440)
(4215)
职业(4131)
业大(3881)
经济研究(3866)
财经(3863)
(3418)
论坛(3418)
(3387)
农业大学(3337)
书馆(3285)
图书馆(3285)
共检索到102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伟  
先秦"说"体在春秋之前为祭祀之辞,其主要义界为"攻责",形式上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文言"。春秋末期至于战国,"说"由祭祀之辞发展成游士游说之辞。逻辑关系上,"说"用来解释"经"之所以成立的原因和根据。《韩非子》所载诸"说"(尤其是所存"异闻")等战国文献,表明以《韩非子》诸"说"为代表的"说"体文献已包含了大量民间口传故事性材料,即后世"小说家"的材料。事实上,战国末期,《荀子》《吕氏春秋》等一些篇章,开始有意识地辨正"世俗之说"或民间"传语";这种观念发展到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及班固《汉书·艺文志》,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波  
本文梳理了先秦到两汉的阅读疗法思想和医案 ,勾勒出阅读疗法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概况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波  
本文梳理了先秦到两汉的阅读疗法思想和医案,勾勒出阅读疗法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概况。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纪君  
祥瑞是先秦两汉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祥瑞基于汉代“天人”观念正式生成,其作为“意象”应释为“天人意象”。从汉代历史看,祥瑞意象全面表现于当时社会的时间、空间、礼仪三个维度:第一,祥瑞意象是汉代时间即历史叙述的主要标识,这使汉代历史具有想象与审美的特点;第二,祥瑞意象在汉代空间经验中既涉及平行维度(都城选址、宫殿命名、结构装饰等),又涉及垂直维度,即通过高台建筑与郊祀诗呈现祥瑞意象在“天”“人”之间的游移性;第三,祥瑞意象贯穿汉代封禅礼过程和朝贡体系,建构了当时社会灵光辉映的天下观念。据此可以看到,一个以祥瑞意象为主题的汉代美学时空最终得以呈现,这不仅有助于汉代美学研究真正成为与其时代精神更相匹配的形式,同时也为洞察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美学思想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线索。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本年度先秦秦汉经济史论著数量逊于去年,但创获得仍丰,且有其显著特色,一是出现了一些从新的视角对本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作经济学的分析论著,二是利用出土实物和简牍文字资料进行研究的明显增多。此外,地区性的研究占相当大的比重。 商品经济、市场及其他带总体性研究 邵鸿的《商品经济与我国社会变迁》(江西人民出版社95.9)是本年度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在追溯了中国商品经济起源和中国古代早期文明时期的商品经济以后,着重论述了战国时期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了这一发展在战国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理论意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本年先秦秦汉史论著数量比去年略有增加。从年代看,有关原始时代和商代论著最多;从专业看,有关农业史和经济思想史论著最多;地区史论著中亦以农业史为多。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是迄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商代经济史。该书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实际上读者是1993年才见到此书的。全书52万字,分十一章,依次为:绪论(社会概况、疆域、自然环境、人口),土地制度,农业,发达的畜牧业,狩猎活动,渔业经济,手工业(上):青铜冶铸业,手工业(中):建筑业,手工业(下):陶瓷、纺织等制造业,商业与交通,财政制度。它几乎涉及商代经济的所有方面,书中主要依据的材料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强华  
伴随我国内陆文明的不断演进,海洋文明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发展。早期人们形成的海洋观念影响到中国先秦哲学体系的建构。先秦诸子通过以海譬道、以海譬人、以海譬政来阐释其哲学观点的不乏其例。以海譬道表现为海洋成为探索天道的平台,进而成为抽象哲学之道的重要物象。以海譬人主要是通过海与陆的空间存在图景的不同来区分人的认知和境界的差异,以及用海洋喻道德的培养。以海譬政是以水譬政的延伸,表现出规范统治者谦下、仁爱的政治诉求,彰显了先秦政治哲学的特色。先秦哲学中的海洋观体现了先秦海洋文化中呈现出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化表现形式。中国先秦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以审美的方式去认知海洋,这一点区别于西方文明源头中把海洋当成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峻杉  王旎娜  代雅新  
当代教育学的理论构造与生活实践已经与“文化”这个词密不可分,中国教育学的深化发展很有必要追溯早期“文”的观念以接续自身的思想根源。从甲骨文到战国文字,人形“文”与交错“文”的两类特征就存在着发展融合的轨迹。“文”的初义可能有两种不同走向但又彼此联系的起源,分别是表达与祖先神、上帝沟通的能力或状态的“通神”义,以及来自图腾、甲骨兆纹、礼器纹饰所代表的神秘图案的“纹理”义。春秋战国文献中“经天纬地”“因天之生也以养生”的“文—武”之“文”,以及赞颂圣王德行及其开创传统的“文—德”之“文”,有可能是由“通神”义所演化而来;与此同时,表示贯通隐显、具有信息指示作用的结构纹理的“文—明”之“文”,表达内在理据、法则、结构的“文—理”之“文”,以及表达显化、装饰等功能的“文—质”之“文”,有可能是由“纹理”义所演化而来。对先秦“文”观念的梳理,有助于中国教育学对本土“文—化”传统的自知自明,彰显“文”与“心”的关联意义以优化诠释“以文化之”,提炼“文—养”的观念来深化诠释“文而化之”,发掘“观—文”的思想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并拓展对“文”“道”关系的讨论。
[期刊] 求索  [作者] 沈骅  
先秦时期的私主要解释为人之偏私,指人的私心、私情、私欲等。春秋以前,人之偏私虽然也是思想家们努力摒弃的对象,但私本身并没有被赋予奸邪的道德贬义色彩。到战国时期,私被赋予道德贬义色彩,人之偏私也被打上奸邪烙印。在这个进程中,法家起了关键作用。先秦时期私观念的道德贬义化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并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 求索  [作者] 沈骅  
对先秦时期公私观的考察应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西周时期的“公”,主要“私”所指代的对象主要是各国国君和国内的卿大夫,双方的冲突也称为“公室”与“私门”之争,君权日益强大,公私观念的现实内涵也发生重大变化,“公”指各国君主和朝廷国家,“私”由春秋德伦理色彩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强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欣  
中国美学"和"的审美观念,最初源自原初先民的饮食祭祀活动,并逐步演化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审美表征。立足于先秦先民饮食活动,"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和演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五味调和"之美与"礼乐之和"的审美意蕴。"五味之和"通过展现先秦时期饮食活动场景,解析"甘"与"美"的内在联系;"礼乐之和"通过解析先秦先民"礼-天地-阴阳-四时-鬼神-君主-政教命令-礼仪"模式来阐释"和-礼-乐-德"的结构升华。"以和为美"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观的独特基因,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以及文艺创作,亦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叔鹤  
汉代官职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其品级的高低、俸禄之多少来表示的。汉制的官职,在中央有三公和九卿,在地方则为郡县两级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他们的俸禄都是按分配到的谷物数量来决定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万五十斛谷。(《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些官员都是一品官。当时二、三品官为“中”二千石,四、五、六品官为二千石;再等而下之。“汉制禄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各有等差,凡十二等”。(《通典·卷五十七》)在二千石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及“比”二千石。“中”就是正职,“比”就是副职的意思。自内官的九卿、朗、将,到外官的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谷,即年俸为二千石谷。中二千石,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斛。一般所称二千石的,月得一百二十斛,一年实为一千四百四十石,不满二千石。而中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一年可得二千一百六十斛。虽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越人  
汉代的税收与统计于越人汉代税收有人税、财产税等。人税与人口统计,财产税与田土及财产统计有密切关系。人税的稽征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财产税的课收则以田土和财产统计为依据。人税包括算赋及口赋,摇役、更赋等。这是对人身的课税,属人头税性质。算赋是高帝四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