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13)
- 2023(6066)
- 2022(4349)
- 2021(4114)
- 2020(3006)
- 2019(6770)
- 2018(7045)
- 2017(11584)
- 2016(7674)
- 2015(8761)
- 2014(9253)
- 2013(7923)
- 2012(6988)
- 2011(6236)
- 2010(6355)
- 2009(5484)
- 2008(5454)
- 2007(5076)
- 2006(4576)
- 2005(4472)
- 学科
- 教育(20444)
- 济(20406)
- 经济(20383)
- 中国(15732)
- 管理(12264)
- 业(11261)
- 理论(9103)
- 企(9064)
- 企业(9064)
- 农(7983)
- 业经(7450)
- 发(7358)
- 发展(6862)
- 学(6804)
- 展(6740)
- 教学(6666)
- 方法(5665)
- 产业(5384)
- 地方(5379)
- 农业(5317)
- 思想(4857)
- 研究(4816)
- 政治(4738)
- 思想政治(4395)
- 政治教育(4395)
- 治教(4395)
- 德育(4351)
- 技术(4115)
- 和(4059)
- 财(3983)
- 机构
- 大学(97487)
- 学院(93785)
- 研究(36295)
- 教育(28390)
- 济(28023)
- 经济(27096)
- 管理(26013)
- 范(25487)
- 师范(25387)
- 京(22824)
- 理学(21826)
- 理学院(21416)
- 科学(21033)
- 师范大学(20897)
- 管理学(20748)
- 管理学院(20540)
- 中国(20191)
- 所(17598)
- 江(16535)
- 研究所(15981)
- 北京(15272)
- 中心(14848)
- 技术(14748)
- 职业(14715)
- 财(13567)
- 院(13074)
- 州(12937)
- 农(12147)
- 教育学(10938)
- 业大(10881)
- 基金
- 项目(57768)
- 研究(51811)
- 科学(46728)
- 基金(37060)
- 教育(31981)
- 家(30984)
- 社会(30787)
- 国家(30512)
- 社会科(28661)
- 社会科学(28655)
- 科学基金(25229)
- 编号(24640)
- 省(24444)
- 成果(23590)
- 划(22171)
- 课题(20657)
- 基金项目(18306)
- 年(18206)
- 规划(15314)
- 重点(14920)
- 项目编号(14647)
- 发(14576)
- 性(14137)
- 部(13854)
- 资助(13469)
- 度(13131)
- 自然(12785)
- 一(12738)
- 教育部(12655)
- 研究成果(12547)
共检索到155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峻杉 张敏 武枫智
我国古代思想语境下的"文—化"与当代汉语中使用的"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追溯先秦时期"化"的思想,有助于"唤醒记忆"式地激活其本源力量并启发当代本土"文化"的教育意涵。先秦典籍中对"化"的使用主要可以归纳为天道化生万物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两类,这是《说文》所谓教行之"化"的形上学观念背景。而先秦时期教行之"化"的思想则以《易传》中的顺天应人之"化成"、儒家经典中的仁义礼乐之"教化"、道家经典中的道德无为之"自化"等为代表。与当代"文化"之教育意涵相联系,这项先秦"化"思想的梳理和挖掘,展现了早期"化"的创造性动态所拓展的"文化"意义空间,以及"化"的深刻性效果所内蕴的深度教学的旨趣。
关键词:
教育思想史 先秦经典 以文化人 文化自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德玉 许露
儒家的"比德"是艺术性地师法自然,它以具体事物的某些特点描绘人类抽象的精神品格,使人从天地万物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其实质就是寄情万物,皆以养德,发现人生的意义。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教育意涵相当深远:既奠定了先秦儒家厚德的文化基础,又增加了对自然的审美情趣,更凸显了全面完善的君子人格之美。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比德 君子人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峻杉 王旎娜 代雅新
当代教育学的理论构造与生活实践已经与“文化”这个词密不可分,中国教育学的深化发展很有必要追溯早期“文”的观念以接续自身的思想根源。从甲骨文到战国文字,人形“文”与交错“文”的两类特征就存在着发展融合的轨迹。“文”的初义可能有两种不同走向但又彼此联系的起源,分别是表达与祖先神、上帝沟通的能力或状态的“通神”义,以及来自图腾、甲骨兆纹、礼器纹饰所代表的神秘图案的“纹理”义。春秋战国文献中“经天纬地”“因天之生也以养生”的“文—武”之“文”,以及赞颂圣王德行及其开创传统的“文—德”之“文”,有可能是由“通神”义所演化而来;与此同时,表示贯通隐显、具有信息指示作用的结构纹理的“文—明”之“文”,表达内在理据、法则、结构的“文—理”之“文”,以及表达显化、装饰等功能的“文—质”之“文”,有可能是由“纹理”义所演化而来。对先秦“文”观念的梳理,有助于中国教育学对本土“文—化”传统的自知自明,彰显“文”与“心”的关联意义以优化诠释“以文化之”,提炼“文—养”的观念来深化诠释“文而化之”,发掘“观—文”的思想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并拓展对“文”“道”关系的讨论。
关键词:
文化 文以载道 以文化人 观念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孟瑞华
中华传统家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表征,通常以家训、家规、家教方式呈现出来,其深邃的文化意涵体现为:以修身为第一要务的家庭学风;以齐家为目的的家庭美德;以报国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仕风。启迪我们,在家风建设中:建立以家庭德育为核心的社会道德教育体系,以家风带动民风;树立优良的家庭学风,建设学习型家庭;研修高效的家教方法,涵育教育家型家长;引领人们的精神家园,增强其文化自信和获得感;滋养国人的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传统家风 家庭美德 学风 教育价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浏祎
中国古代音乐和音乐教育,其源头在于远古的礼仪活动。乐与礼密不可分,礼乐在古代中国居于重要地位。经过氏族部落和夏、商时期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机构、官制和官方祭祀的音乐礼仪在周朝达到了一个高峰。此后,随着经济社会变迁,官方乐师出现了分散与下移,音乐逐渐摆脱了实用功能而获得了真正的艺术性,民间私学的音乐教育也在典章礼仪和诗歌词曲方面获得了发展。与此同时,民间社会对音乐的认知分歧更为扩大。非乐思想的出现,反映出社会关系的某种紧张态势,也对后世官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先秦时期 音乐教育 古代音乐 音乐礼仪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关键词:
智能技术 儿童教育 信息技术哲学 现象学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关键词:
智能技术 儿童教育 信息技术哲学 现象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发亮
先秦豫商文化根源深长,内涵厚重,价值特性明显,为当前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主要源于先秦豫商思想中富有生命活力的德性文化,其主要体现在:崇尚"仁义"之德;注重"仁智"之勇;强调"忠恕"之情。诸如这些丰富的商业德性文化遗产对中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隐形的提升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先秦豫商 德性文化 内涵 现代价值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阎凤桥
一、公共治理与大学治理治理问题首先由世界银行针对国际援助中的有效性问题而提出,然后,它被广泛地用于讨论公共部门的效率问题。与此同时,作为公共领域组成部分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也把治理作为解决自身效率问题的一个内容加以看待。因此,不难理解,公共治理与高等教育治理问题的起初讨论多与市场化和私有化等话题联系在一起,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新近反映。我在纽约州立大学奥伯尼分校访学时的合作导师丹尼尔·利维(Daniel Levy)教授是一位研究私立高等教育的专家,他应邀于2001年来北大参加我们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杰 徐菊芬
以城乡关系、自然和人工环境关系、产居关系及管治关系四对基本关系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实践以来的问题。其次,针对乡村发展的基本关系,对先秦诸子哲学进行梳理,构建以"对立统一"的城乡观、"道法自然"的环境观、"以农为本"产居观和"人本主义"的管治观为核心的传统乡村发展理论体系。最后,从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协调物质空间和自然环境、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完善政府管治机制等方面着手,总结了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平 余闻婧
我国先秦儒学教育思想中蕴含着大量反映教师评价意识的素材和论述。特别是,以"知人"、"爱人"和"无知"意识作为教师评价意识的基本构成,以"长善救失"和"规矩"作为教师评价意识的目的指向,以"视"、"观"、"察"作为教师评价意识的方法步骤,诸如此类的素材和论述,孕育了我国教师评价意识的理智传统,对于当代教育较为本原地理解和深化教师的评价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先秦儒学 教师 评价意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丽丽 王凌皓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强调"德政礼教",形成了别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人学思想体系。孔孟荀关于人本的哲学定位,不仅奠定了其教育人文取向的思想根基,教而育且的为可以能德性治和国必、德要育性为;关首于的理教想育人思格想的提论供述了,理既论建前构提了;中关国于古人代性理的想解人析格,论的证范了型其,道又为德教育活动确立了培养目标,成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人学思想 教育思想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光顺
历来易家释《蒙》卦,重在阐其"人文化成"的"启蒙"思想,而略其"为学知止"的"敬畏"情怀。《蒙》卦"为学知止"与"人文化成"思想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不可偏废的两翼,其中蕴藏着求道以诚、审问勤学的为学理念;知险避险、知礼守礼、知天敬天的知止精神;发蒙启蒙、化生化成、警戒祸患的人文思想。《蒙》卦的"知止"思想尤其重要,它包含着先民关于从必然过渡到自由的认识论,规范社会以确立人伦法则的道德论,领悟天道以敬畏神圣的天道论三个层次,是从为学到化成的转折点。先儒阐释《蒙》卦的核心精神,在于说明人如能在自然、伦理、天道层
关键词:
蒙卦 为学知止 人文化成 启蒙 敬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于幼军
以《周易》及诸子百家之学为代表的先秦文化,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界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竞相发展的局面,展现了深刻丰富的思想智慧光芒。在先秦文化中,蕴藏着对现代决策科学有积极借鉴意义的宝贵思想,对之认真做一番科学的扬弃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决策管理科学相结合,这对于创造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决策管理科学,对于我们今天在决策管理中开阔思路,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