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98)
2023(8477)
2022(6937)
2021(6427)
2020(4983)
2019(10815)
2018(10529)
2017(19890)
2016(10256)
2015(11060)
2014(10529)
2013(10060)
2012(9030)
2011(8088)
2010(8170)
2009(7944)
2008(7325)
2007(6375)
2006(5493)
2005(4353)
作者
(25276)
(21126)
(21084)
(20038)
(13068)
(10079)
(9594)
(8043)
(7977)
(7374)
(7127)
(7087)
(6461)
(6320)
(6301)
(6262)
(6227)
(6064)
(5958)
(5879)
(5076)
(4938)
(4917)
(4841)
(4743)
(4616)
(4609)
(4557)
(4235)
(4172)
学科
(36853)
经济(36806)
(30091)
管理(28294)
(24441)
(22104)
企业(22104)
农业(16342)
业经(14057)
方法(13114)
中国(12229)
(11974)
(9994)
数学(9970)
数学方法(9842)
地方(8561)
农业经济(7150)
(7134)
理论(6984)
(6830)
工作(6814)
(6455)
贸易(6452)
(6394)
收入(6372)
(6301)
发展(6289)
(6279)
(6269)
教育(6136)
机构
学院(137729)
大学(132329)
管理(53530)
(53355)
经济(52110)
理学(46595)
理学院(46102)
管理学(45310)
管理学院(45004)
研究(41578)
中国(31738)
(26417)
(25488)
科学(23014)
(22716)
财经(20593)
中心(20581)
(20137)
(20065)
师范(19954)
(18731)
(18312)
业大(18007)
(16599)
经济学(16579)
研究所(16277)
农业(16275)
师范大学(15586)
北京(15194)
财经大学(15149)
基金
项目(94107)
研究(75607)
科学(75547)
基金(68059)
(57354)
国家(56731)
社会(50878)
科学基金(49790)
社会科(47780)
社会科学(47771)
(37693)
基金项目(35710)
教育(34340)
编号(32886)
(30565)
自然(28434)
自然科(27804)
自然科学(27801)
自然科学基金(27284)
成果(27175)
资助(25356)
课题(21752)
(21128)
国家社会(21001)
重点(20740)
(20619)
(20214)
(20170)
项目编号(19733)
(19606)
期刊
(66775)
经济(66775)
研究(39153)
(28192)
中国(27538)
(20289)
农业(18183)
管理(18086)
学报(18059)
科学(17919)
教育(17288)
业经(15856)
大学(15146)
学学(14275)
(13262)
金融(13262)
财经(9858)
经济研究(9820)
技术(9671)
(8586)
图书(8582)
问题(8538)
农业经济(8441)
(8258)
农村(8117)
(8117)
社会(7165)
商业(6929)
书馆(6774)
图书馆(6774)
共检索到200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赵军义  
"文化治理"一词作为"舶来品"已在中文术语中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对于治理理论的极度推崇,却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忽略了治理本身的"失灵问题"。中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实践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强政治面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强经济面向后,目前正处于文化强国建设时期兼顾"政治—经济—文化"三重面向的新阶段,更加注重发挥乡村公共文化的复合治理功能,并且以实现乡风文明为价值取向。这不仅要求政府要有明确的职责定位,而且应当具备平衡社会利益博弈的能力,维持好三种治理面向的"开合",避免社会阶层利益冲突对治理造成损害,建构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体制与规则。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李国新  
在我国快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十多年间,2007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年六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韩雷  
1979年2月23日是中国农业银行复行十周年。这是农村经济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十年,是农村金融工作从单纯办农贷到农工、商、第三产业、国内国外业务全面发展的十年,也是农行机构、人员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发展壮大的十年。但是,我党领导的农村金融工作要比这段历史长得多。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无疑是必要和有益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丹  吴昊  吴殿廷  
京津冀区域治理是伴随三地协作发展的进程,从政府层面的管制转向各利益主体协调治理,从自上而下的竞争合作转向上下结合的协同合作的一系列有效应对举措。经过30多年的努力,学界和政府部门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京津冀区域治理研究成果。通过梳理自1984年以来相关区域的研究,尝试从时空维度厘清京津冀区域治理的研究脉络及其变化,剖析目前京津冀区域治理所涉及的治理模式、协调体系、以及形成的发展策略,为改进和提高京津冀区域治理效果提供参考。京津冀协同治理过程是学术界与政府的互动融合过程,其中政府的作用居主导地位。未来将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效果评价和文化、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协调发展方面得到深化和细化。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鹏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变革,既是一部社会成长史,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文明化进程。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形态发生深刻变革,逐步实现了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经营"再到"社会管理"最后到"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实现了从"包办社会"到"经营社会"再到"管理社会"最后到"治理社会"的发展历程。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变革的历史成就是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在长期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活力获得空前释放和增强;在不断扩大社会体量的基础上,社会质量获得明显改善和提升;在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的基础上,社会公平获得积极维护和促进;在不断扩大社会参与的基础上,社会自治实现有序推进和发展;在不断优化社会结构的基础上,社会体制实现有效重塑和完善。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变革积累了宝贵经验,集中体现在"十个坚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保障改善民生,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坚持实行法德共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社会治理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不仅要处理好历史遗留的老问题,而且要面对现代化发展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打造社会治理新型格局,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改革的迫切要求。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申端锋  
本文对村庄权力研究进行了回顾性梳理和前瞻性讨论,认为20世纪的村庄权力经历了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国家政权内卷化背景下的村庄权力、人民公社时期的村庄权力以及“乡政村治”背景下的村庄权力。不同时期村庄权力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既有的关于村庄权力的研究大都是在国家/社会的二元框架下展开的,也有学者试图进入村庄内部进行村庄权力结构分析。在今后的村庄权力研究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将村级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要正确认识“乡政村治”背景下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守英  熊雪锋  
本文从国家治理视角回顾了中国对广袤乡村疆域的治理。在漫长的国家乡村治理进程中,乡村的秩序既取决于国家攫取的程度和方式,也取决于国家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代理人的行为,以及作为乡村治理基础的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中国的国家乡村治理经历了从传统乡土社会时期的县政村治——集体化时期的国家全面控制——改革时期的乡政村治——城乡统筹时期的国家治理的演变和回归。国家乡村治理制度安排改变的目的是矫正上一个时期的治理弊端和问题,但迄今有效的国家乡村治理结构与秩序并未形成。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带来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城乡中国下的国家乡村治理出现大变局,非正式制度规则与秩序进一步演化与变迁,国家正式治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发生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形成与乡村转型相适应的乡村治理制度安排,提高国家直接治理的绩效、完善与乡村治理半径相适应的委托代理制度安排,进行村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力量平衡,形成更有效的乡村治理秩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素琴  孟珍珍  
民办高校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民办高校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文章从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研究入手,分析梳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等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当前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忽略民办高校教育属性、内部治理研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实践领域研究较为缺乏等。民办高校内部治理问题必须以民办高校的教育基本属性为出发点,关于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研究必将走向纵深化、多元化、体系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文静  孙迎联  
反贫困治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户生计的优化转型,而农户生计转型又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我国反贫困治理历程中农户生计的变化表明:农户生计的转型既是扶贫制度更新和递进的实践结果,也是生计理念跃升的规律使然,整体表现为脆弱性生计—良性生计—韧性生计的转型趋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构农户韧性生计的支持体系: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筑牢农户生计基础结构体系;以“造血+输血”为手段,完善农户生计资本发展体系;以赋权增能为目的,完善农户生计能力保障体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彦随  龙花楼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历程,分析了相关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社会影响,展望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领域创新研究任务及科学命题。未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基地化与乡村发展的城镇化、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战略导向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兼顾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处理乡村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亟需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的专业理论创新和学术成果的有力支撑。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学者理应弘扬地理学为农业与农村服务的优良传统,适应新形势、剖析新问题,为国家战略需求做出新贡献。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建  
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与水平。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发现,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先后历经政治驱动的文化更新、经济导向的文化建设、服务取向的文化供给等阶段,并在国家与社会层面分别表现为整合与接纳、悬浮与消解、下沉与重塑等不同状态。因此,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应围绕国家与社会的互适合作,以农民为中心调和行政化与乡土化逻辑、以政府职责为重点催化国家与社会合作,进而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应展宇  
投资银行的核心功能是创造一个"超越法律"的信息市场和采用合约以及相应的"自我实施"机制,为经济主体提供与信息高敏感度证券资产相关的各种金融服务。历史地看,合伙制是投资银行实现这一功能的理想模式。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变革和金融理论的发展,传统业务隐含技能的代码化推动投资银行从合伙制模式而转向公众化。次贷危机后,以放弃法人独立性为代价来换取联邦金融救助成为美国主要投资银行的惟一选择。尽管这种模式可在获得信息优势、范围经济等利益的同时,还可借助联邦安全网实现稳定,但与之伴随的严重利益冲突,不仅可能威胁金融安全和稳健性,而且可能压抑市场创新,导致其服务效率的下降,最终影响投资银行的机构功能地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宝鑫  武亚军  
首先,本文基于Laplume等人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问题的划分,对2008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外权威管理学期刊上的有关利益相关者理论的162篇文献(124篇英文文献、38篇中文文献)进行回顾,揭示了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趋势和研究焦点。其次,本文从战略理论视角出发,从企业层战略内涵与企业逻辑、人力资本产权与公司治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经营"和"维持"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方面,对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提出转型发展情境下的中国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最后,结合中国转型时期政府作为重要利益相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海林  任贵州  
因文化符码的嵌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宏观价值引导、中观符号建构、微观仪式组织三层价值链条,理应在乡村社会充分发挥价值引流、共识建构、合作深化和行动规束的“软治理”功能。受旨向偏离和惯性束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将价值引流曲解为文化救赎、将情境建构局限于设施配套、将文化互动寄托于行政整合、将行动规束转化为道德说教的实践偏差,其应然效能暂未有效发挥。对此,应着眼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与丰富乡村治理工具的现实需要,以文化治理的高度推进服务供给实践的纠偏,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调节乡村文化生态、进而重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以内外价值互嵌推进供给旨向的回归,以文化仪式推送强化情境共识的建构,以文化主体参与锻造合作共治的自觉,以行动价值传播激发公共规则的生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海林  任贵州  
因文化符码的嵌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宏观价值引导、中观符号建构、微观仪式组织三层价值链条,理应在乡村社会充分发挥价值引流、共识建构、合作深化和行动规束的“软治理”功能。受旨向偏离和惯性束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将价值引流曲解为文化救赎、将情境建构局限于设施配套、将文化互动寄托于行政整合、将行动规束转化为道德说教的实践偏差,其应然效能暂未有效发挥。对此,应着眼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与丰富乡村治理工具的现实需要,以文化治理的高度推进服务供给实践的纠偏,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调节乡村文化生态、进而重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以内外价值互嵌推进供给旨向的回归,以文化仪式推送强化情境共识的建构,以文化主体参与锻造合作共治的自觉,以行动价值传播激发公共规则的生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