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30)
2023(9503)
2022(7916)
2021(7399)
2020(5702)
2019(12334)
2018(11996)
2017(22348)
2016(12020)
2015(13123)
2014(12482)
2013(11618)
2012(10536)
2011(9547)
2010(9921)
2009(9096)
2008(8717)
2007(7453)
2006(6535)
2005(5899)
作者
(31555)
(26038)
(26007)
(24840)
(16421)
(12448)
(11886)
(10191)
(9793)
(9202)
(8854)
(8821)
(8212)
(8187)
(8098)
(8067)
(7758)
(7697)
(7638)
(7316)
(6370)
(6339)
(6325)
(6085)
(5915)
(5748)
(5671)
(5651)
(5188)
(5161)
学科
(47168)
经济(47112)
管理(36208)
(28171)
(25283)
企业(25283)
方法(17522)
(13845)
(13786)
业经(13036)
地方(12621)
中国(12543)
数学(12465)
数学方法(12307)
理论(11928)
(10123)
(9442)
(9248)
农业(8936)
环境(8717)
地方经济(7555)
(7552)
(7429)
国家(7242)
(7143)
(7129)
金融(7128)
财务(7122)
财务管理(7103)
(7031)
机构
学院(161758)
大学(159425)
(63241)
经济(61830)
管理(60107)
研究(53880)
理学(51965)
理学院(51340)
管理学(50526)
管理学院(50196)
中国(41083)
(32806)
(32127)
科学(31956)
(25857)
中心(24839)
财经(24763)
(24675)
(24042)
研究所(23262)
(23242)
师范(23042)
(22535)
业大(21122)
(20046)
北京(20014)
(19933)
经济学(19681)
农业(18656)
师范大学(18518)
基金
项目(109628)
科学(87226)
研究(85297)
基金(78609)
(68051)
国家(67477)
科学基金(58022)
社会(54948)
社会科(51755)
社会科学(51746)
(43420)
基金项目(40568)
教育(40002)
(36322)
编号(36118)
自然(34745)
自然科(33861)
自然科学(33854)
自然科学基金(33238)
资助(30145)
成果(29831)
重点(25544)
课题(25331)
(24310)
(24230)
(23321)
国家社会(23092)
项目编号(22029)
(21930)
(21899)
期刊
(73538)
经济(73538)
研究(47829)
中国(34031)
(26190)
教育(23896)
(22988)
学报(22595)
管理(22168)
科学(21829)
大学(17683)
学学(16469)
农业(16288)
技术(14310)
(12960)
金融(12960)
业经(12689)
财经(12161)
经济研究(12053)
(10535)
问题(9030)
职业(8293)
(8285)
(8250)
图书(7954)
商业(7186)
资源(7182)
现代(7117)
(7111)
论坛(7111)
共检索到240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婷   曹宝明  
粮食产后减损是补齐粮食安全短板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以元治理理论为指引,能够更好地剖析粮食产后损失治理中政府责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推动粮食产后减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理论层面看,粮食产后减损具有外部性,难以依靠市场力量推动私人部门自觉减损,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应当扮演减损治理体系的设计者、治理成本的承担者、治理标准的制定者、治理利益的协调者以及治理行动的引导者角色。然而,现实中仍存在治理合力未形成、治理制度不成熟、治理手段不完善的困境,政府履责情况与理论逻辑存在差距。为此,进一步从实践层面构建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参与粮食产后减损的主要思路,分别是增加财政投入,以经济手段激励减损;加大考核力度,以行政手段引导减损;加快立法修规,以法律手段约束减损;组织宣传培训,以教育手段促进减损;开展国际合作,以经验交流推动减损。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为立足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从理论逻辑出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统筹协调好五对逻辑关系,又要从党的宗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目标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四个维度来深刻认识。从历史逻辑出发,回顾了建党百年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践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实践逻辑出发,在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短期面临着粮食供需结构分化问题;中长期内部发展面临保产能稳增长的难点压力与粮农和粮食主产区的短板弱项,外部供给则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引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立足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中国的国情、世情、农情、粮情,应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握好土地的长期稳定性和发展灵活性的平衡,使农业生产关系更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促进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共同赋能粮食产能;率先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农收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优化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布局,共同扛起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政治责任;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与风险监测,提高粮食产业风险保障水平;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完善粮食流通与储备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粮食更高品质消费需求;提高国际贸易与关键物流通道掌控力,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子铭   高鸣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引领粮食全链条减损的核心驱动力。本文以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求为出发点,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梳理了我国当前粮食损失的现状与困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在理论逻辑上,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风险科学性防范和生产关系适应性优化来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在现实基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客观条件日益完备,包括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资源投入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和农业机械装备提档升级。然而,仍存在节粮减损体系有待健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面临挑战、高效粮食流通体系尚未形成以及节粮减损监管力度仍需提升等关键问题。未来应以制度系统性完善为先导,优化节粮减损工作体系;以技术跨越性提升为核心,夯实节粮减损条件基础;以组织适应性优化为重点,推进节粮减损协同参与;以策略匹配性协同为保障,强化节粮减损工作落实。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海波  娄策群  
文章通过对信息治理和数据治理的概念比较、政府治理的演进轨迹分析后,分别从信息管理视角和公共管理视角阐释了政府数据治理的内涵与理论逻辑;其次,从10个方面(治理结构、决策方式、治理范式、管理方法、服务理念、治理思路、绩效评估、治理重心、治理流程、治理体系)探究了数据治理对推动政府治理变革与决策支持的影响;最后,提出数据开放环境下的政府数据治理的新命题与实践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云志  
高职院校元治理模式是指对高职院校、社会与政府等高职院校治理主体的治理形式、机制进行宏观安排,达到治理机制的优化配置。元治理模式可以通过强化高职院校、社会与政府间的责任和能力属性,避免高职院校、社会以及政府间治理方式的相互倾轧,实现三者间有效结合;同时,即使面对高职院校元治理失灵的困境,也可在认识上分清治理得失并进行反身性定位与定期重新评估,在实践上通过承认治理方式的多样性来规避治理失灵风险,并在可控的范围内建成普遍的价值观。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元治理策略有:推动高职院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共振"、探索推进社会办学主体作用、强化政府统筹发展高职教育的法制责任等。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潘欣欣  
智慧税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由技术进步的外溢性直接“倒逼”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智慧税务的解读稍显分野,未能从一个更大的理论视野明确界定智慧税务的形态,也未能从一个更广的学科矩阵里作出智慧税务的理论建构,更未能从一个更高的历史基点上探寻智慧税务的“未来之光”。事实上,智慧税务是人类智慧与税收治理实现“基因融合”之后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进化的税收治理终极形态。智慧税务包含价值、文化、制度与技术四种结构性要素,其价值追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其文化源泉是浮士德式文化对亚普罗式文化的超越,其制度基础是政府治理从公共物品提供到公共秩序形成的转变,其技术理性是超越工具论的技术嵌入。当前,智慧税务的发展至少面临错把技术当智慧的认知偏差、以人民为中心的终极价值仍需深化、亚普罗式文化滞后于不断变化的治理实践的文化黏性等三大现实困境。未来,智慧税务的破局之道在于,沿着“善心—善举—善果”的路径,努力突破、创造、进化,实现税收的“善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波  刘笑天  
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应然之举。从共生理论视域出发,以共生系统的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为锚点,可以构建一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分析框架。高职与社会共生发展具有目的性、整体性、自组织性以及适应性,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在主体参与上需探索更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主体均衡互利共生新生态;在模式上需创新社会服务共生机制,挖掘社会服务模式多样性;在资源环境上需培育灵活资源共享平台,保持共生环境开放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霞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因其负外部性损害了消费者的粮食获取权,并对生态环境和膳食健康等造成了联动性影响。与增产和进口相比,节约减损承担的风险更小,可以同时提高粮食供给、粮食可获性和粮食利用能力,存在很大的减损空间。本文从负外部性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等角度出发,基于当前中国粮食产后减损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鼓励协同创新应用、抓住减损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节粮减损政策体系、增强节粮减损意识、深度开展国际合作的减损策略。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罗生全  随国栋  
教材建设现代化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知识选择活动,这种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和合主体性的知识选择通过特定的主体来完成。政府作为教材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承载主体,是实现教材建设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内在统一的重要保障。从治理的内在逻辑看,政府参与教材建设现代化治理,遵循着以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辩证统一为遵循的价值导向逻辑,以构建系统完备的政府职能体系为载体的结构变革逻辑,以政府行权履职过程精细化调适为主轴的技术优化逻辑。未来,教材建设现代化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匡正治理主体的价值行为,推进政府职能运转的独立体系建设,以及兼顾话语权力的宏观支配与微观调适的场域适切。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周兰翠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公民社会的初步成长,我国政府治理模式也逐步转向"服务型政府"与"有效型政府"。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要求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诉求,成为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模式。目前,我国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向市场与社会领域逐步开放,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在诸多地方业已付诸实践,并探索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实践形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周琳  普蓂喆  钟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粮食安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深,粮食进口快速增长、自给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担忧。分析发现,中国粮食进口增长在不同阶段由不同因素主导:长期以来供需缺口始终是驱动中国进口的主导力量,2009年后国内外价差成为拉动进口的阶段性动力,饲料粮品种之间的替代性引起的结构性缺口是驱动进口的长期性因素。从进口区域流向看,受需求缺口、地理位置和加工产能影响,粮食进口区域格局差异明显。虽然中国粮食进口增加且短期内个别品种出现进口激增,但目前粮食进口符合缺口原则和价差原则,是国家政策调控下的有序进口,未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未来应推动从“主要控制进口”向“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转变,同时持续关注进口突增可能带来的“大国效应”,平衡并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箫轲   陈杰  
在当今全球变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发凸显的背景下,中国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的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逻辑视角来看,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方面都存在隐性的交互影响及潜在的协同效应。从战略层面来看,推动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执行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基于当前中国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发展的战略视点,构建一套以碳排放成本内部化与农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能更好地推动以低碳促安全的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污染问题成为粮食安全的直接威胁,当前的核心困境在于如何弥合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其涉及碳排放核算、精细化政策执行、法规及监管等问题。为实现中国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须以务实高效的行动策略为核心,从安全理念、绿色自觉、系统治理、科技保障、专项治理、人才支撑、法规条例、监测体系等方面切实推进,着力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农业生产效率,全面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系统构建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娜   黄明理  
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之举,是一种高度依赖道德力量推动社会成员自愿分配资源的特殊模式,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理论的人本逻辑与公平正义原则,在反思当前生产及分配方式内生矛盾的过程中重塑了分配的叙事议题及框架。文化逻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观念嵌入城乡、社区与圈层内所形成的乡土文化中的“爱乡”情结、社区文化中的“爱邻”情结以及圈层文化中的“爱人”情结,构成第三次分配走出西方“慈善悖论”的文化基础与内生的道德动力。实践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以开创“先富带后富”新路径、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精准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动因,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考察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第三次分配这种特殊模式“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普蓂喆  吕新业  钟钰  
我国粮食产需关系经历了从产不足需到产需稳定、丰年略有余的转变。从产需张弛视角来看,我国粮食政策演进可分为五个阶段,其变迁逻辑表现为:在产不足需背景下,注重数量安全和经济安全;随着产需矛盾逐渐弥合,消费升级强调"质""量"并重,注重经济与市场安全。在每个阶段,市场反应与政府决策相互交织、动态适应、共同推进。为促进未来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应坚持粮食生产主动权、强化科技支撑、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结构调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